重返大隋(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285

  樊子盖狡黠一笑,“臣是没那个本事,但臣相信陛下有这能力。”
  易风忍不住失声而笑,最后只得摇了摇头,没想到这樊子盖平时这么严肃的一人,居然也有这种时候,不过想了想还是道,“可以,追加一千万也不是不可以,反正朕是绝对有把握能把这些钱还回去的。”
  “那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有了这两千万,辽东战事、河西战事还有迁都洛阳、开挖运河等,都不用再担忧没钱可用了。”
第551章
李靖根本停不下来
  在易风的全力支持之下,“鸟贼”李客师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飞信网,以五京为中心设立了一级鸽站,然后以这五个鸽站为主干,把网络铺开出去。重要的军事情报、地方灾害、匪情等重要消息都会第一时间传到州城,然后再传回附近的都城,最后再转发到京师朝廷。同样的,朝廷有一些重要的命令要传达地方时,也会通过这个迅捷的飞信网下达。
  不过就算是再革命性的飞信网,从关中的长安到辽河东岸的辽东城,这中间也还得需要不少时间。消息得通过西京的鸽站先发往洛阳,再从洛阳转发幽州,然后从幽州发往渝关。到了渝关之后,这飞信网也就到了极限,关外辽西辽东,就得依靠传统的人力。由渝关派出最好的信使骑马往辽西,在辽西境内,还有李靖所部沿途留下的一些小兵站,可以换人换马,可到了松山大营后,再往东四百里,沿途就已经再没有这样的补给兵站了,甚至周边还都是高句丽人的城堡村镇,时刻得小心被伏击。
  从西京到辽东城,相距三千五百里,哪怕有飞鸽飞了关内两千七百里路,可最后八百里也得全靠马跑。
  易风向李靖下达了最新的命令,可这道旨意依然有三天的延迟。再加上之前辽东城的消息传回到大兴,同样也用了三天,这使得当李靖再收到易风最新圣旨的时候,他已经与六天前的处境大不相同了。
  六天,可以改变许多。
  六天前,李靖冒险长途奔袭,利用其突然性,诈夺辽东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这座高句丽东大门。然后,李靖并没有满足,他骨子里天生就带着冒险的性子,用兵上,最喜用奇用险,这和他平时为人处事的性格却大为不同,平时里,李靖是个很稳重谨慎之人,可一旦领兵出战,他就会立即变了一个人一样,变成一个赌徒,一个艺高且胆大的赌徒。至今未曾赌输过,更使得他越发的迷上了这种方式。拿下了辽东城之后,李靖不肯安心,他立马又瞄上了下一个目标。
  李靖的新目标是辽东城北面的新城,新城其实就是汉代所设的玄菟郡,治所即在今天的抚顺。新城是西晋时期,高句丽在抚顺的高尔山上所筑的新城区,因此取名新城。这座城池自建立起,就一直成为高句丽在辽河东岸中部地区的重要军镇,与辽东城互相守望。公元339年慕容皝击高句丽兵,至新城,曾说过,新城,高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必可下。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后来唐灭高句丽一战中,新城破,鸭渌江北岸平。辽东城守卫的是辽河,而新城扼守着小辽水也就是后来的浑河北岸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座城池筑于高尔山上,山坡最高处约海拔五十余丈,整个山城由东城、西城、南卫城、北卫城和东南角三个环状小城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形成一个立体防御体系。城垣周长八里,东西长两里斗,南北宽近两里,辟有北、东、南三门,山城地势险要,居高临下。
  成功拿下了辽东城后,李靖不再是孤军深入的危险处境,反而成了一把插进敌人胸膛的利剑。能够如此迅速的拿下辽东城,李靖也心中有些意外,一切太过顺利,顺利到远远超出预计。欣喜之余,李靖却又坐不住了。仔细的听过了军情司提供的周边情报之后,李靖打算再干一票。
  辽东城原来的城主府中,李靖召集了军中诸将。
  他一身铠甲,开门见山的道,“拿下辽东城,大功一件,不过眼下还没有到放松高兴的时候。我们当看到,现在我们有一个极其难得,甚至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高句丽王高元率八万兵马渡辽河夺辽西,他们之前绝想不到我们这次这么快的杀过来,而且更想不到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先取得白狼城大捷,进而又这么大胆的抄了他的老巢,捅了他的腚。现在高元还在营州柳城,距离六百时路外。我们得做些什么,不能拿下了辽东城,然后就坐在这里干等。现在辽河东岸十分空虚,主力尽随高元去辽西了。因此我们才得以轻松拿下辽东城,而辽东其它城池多也是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再干一票。”
  李靖拳头砸在桌上,神情激动起来,他指着地图上辽东城北面的新城。
  “新城,高句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一直以来与辽东城并为辽河东岸中部两座最重要的城池,现在我们已经拿下了辽东城,若能再拿下新城,那么整个辽河东岸的中部地区,都是我们的了,高句丽人再没机会立足。这里本是汉之玄菟郡,此时同样守卫空虚,距离辽东城也仅三百里,若我们立即出兵攻打辽东城,说不定新城还不知道我们已经拿下了辽东城。”
  李景同样披着一身铠甲在身,他望着李靖指着地图上新城的手指,微微皱眉。
  “三百里,这个距离不短,而且我们并不能确定新城是否已经知道我们夺了辽东城,兵行险着,毕竟是行险,可一不可再。我觉得如今我们已经拿下了辽东城,那完全可以稳坐城中,等候朝廷大军到来既可,犯不着再冒这样的险。”
  另一员大将罗艺却不吭声,原本他也是和李景一样反对激进冒险的。可这次辽东奔袭的成功,大大改变了他的态度。如辽东城这样的坚城重镇,如果双方真的各自调集兵马,然后来一场正经的攻防战,那么有个五万人以上守辽东城,攻城方至少得二十万人以上,而且这样一比四的兵力对比,守城方不犯什么过错,也完全能够守上一年时间。可以说,正正经经的攻城战,想拿下这座城,就得拿人命填,尤其是这种两国交战,守城的一方是在本土做战,更加占据人和地利,甚至还有天时。可他们的一次奇袭,却轻松的就拿下了这座城池。眼下辽东空虚,完全可以再试一次。若能再把新城也拿下,那么拥有这两座重镇,相互倚靠支援,高句丽人就算举国来战,都很难再夺回去了。
  “我赞成元帅的计划,高元还在辽西呢,眼下新城空虚,我们完全可以再试一次。就算新城万一发觉了我们,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暂时,高句丽人都没有能力组织一场对辽东城的争夺战。况且,我们现在有三万人,还可以立即派人调松山营的兵马过来。”松山营原本是预备阻击高元撤退的,另外也是为了能够万一奔袭辽东城不利时接应他们。可现在既然拿下了辽东城,这里又有粮有器械,那么松山营的三万人马调进辽东城也就没有问题。
  “我还是觉得不能太一味冒险,当求稳,不能把眼前的大好形势送掉了。”李景坚持。
  “如今的大好局势,不正是冒险而来。而且这不是冒险,这是根据形势,做出的正确决策。”罗艺与他争辩。
  李靖倒没料到罗艺会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当下他想了想道,“我看这样,就由某亲率一万轻骑前往新城,由李景与罗艺你们两个率两万人留守辽东城,此外,再从松山大营调一万人马来辽东城加强守卫,如何?”
  其余各部将领也纷纷赞成李靖,李靖带着大家出关以来,先是白狼城大捷,接着又夺得辽东城,这可是不争的巨大战功。主将能带着大家立功,大家自然也就信服他。当下决议以下,然后又仔细商量了一阵具体的部署和作战计划,第二天,李靖亲自率领一万轻骑,只携带了七天的干粮,就出城北上了。
  三百里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对于携带双马的骠悍骑兵们来说,这甚至只是一天一夜的路程而已。
  李靖率部一路疾行,直到小辽河南岸前,才下令停止前进,他将军队置于一处山谷中隐藏。
  “大军抓紧时间休息,侦察团立即出去打探消息,新城附近百里的所有动静,我都要一一知晓。”李靖下令。这一路行来,李靖没有从西向东沿小辽河前进,而是直接走了东面,绕过了所有的大小城寨,务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大军休整了半天,斥候一个接一个的回来报告。
  他们来的迅速,小辽河北岸根本还不知道他们已经渡过辽河夺了辽东城,更不知道他们已经杀到了小辽河南岸。新城、玄菟城根本没有防备,城门大开,百姓商人进进出出,田野间还有许多百姓在耕种放牧。进入新城的细作报告,高句丽王白狼城兵败的消息已经传到新城,但也仅是少数官员大族才知道,普通商贩百姓还不太清楚前后战事。新城并不如辽东城一样直抵辽河,他与辽河还隔着许远,新城建立在小辽河的北岸,小辽河与辽河相通,而在辽河与新城之间,还有后黄城、横山城、磨米城、麦谷城、玄菟城等沿线城池,可以说,新城如今的这种平静,正是因为后黄诸城并没有什么警讯传回。他们根本想不到,国王刚夺了汉人的辽西,大军在辽河西岸的时候,汉人却已经把他们辽河东岸最重要的辽东城给打下来了,并且直接从后面绕到了新城附近。
  听完各个斥候的汇报,李靖又仔细的询问了几个细节之处,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天黑之后,渡河,兵发新城!”
第552章
防不胜防
  “政事堂要全力做后辽东战事的后勤支援工作,另外,吏部也得从现在开始筹备在辽东建立州县,预先铨选好省州县各级官府衙门的官员。”
  易风在朝会之上,对于主管政事的政事堂诸相下达了直接要求。打仗是枢密院与三衙诸卫的事,可战争的后勤以及战后的善后与管理工作,却是得交由政事堂负责的。辽东之地,对于中原王朝极为重要。历史上,隋常图之而不能,唐虽得之而不能守。隋唐两代前仆后继的在辽东用兵,两位皇亲御驾亲征,最终才灭掉了高句丽国。是两位皇帝任性?那隋文帝、唐高宗他们呢?这绝不能用任性来形容,也不能说是要侵略,因为辽东汉时起就已经是汉之疆土,甚至往更远点推,周时就已经是箕子朝鲜。不过收复疆土只能是两代朝廷数位皇帝不断用兵辽东的次要理由,最重要的理由,易风相信还是辽东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虽然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可由于生活习性问题,草原与中原人虽天生矛盾,可一般来说,草原游牧民族往往只是袭边犯境。除非汉人严重内讧之时,中原力量极度削弱之时,游牧民族才有机可乘,如五胡十六国,和鲜卑北魏。可辽东虽然还不曾深入到北方平原,到达中原的核心地区。可是,辽东的高句丽却一直被中原有识之士认为是头顶心腹之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丽并不是游牧部族,他们是渔猎农耕,半耕半猎半渔,辽东也是一个山区、平原、森林、沿海的国度,他们不似草原游牧部族那种松散的形势,而是如中原一般的政权形势,历史上,慕容氏并有辽东,因此吞食幽蓟为中原之祸。他们得以崛起的原因就是占据辽东,凭借地形险远兼之土地富饶还有渔猎之丰,原隰之广足以自封,而招降纳判,联合周边的蕃族势力,因此得以雄据一方。自晋以后,辽东已经几百年不属于中原,慕容燕、拓跋魏、高句丽相继有之。而在后来的历史上,辽东之地也越发的重要起来,五代之时,契丹据有其地,渐营景邑以侵挠中原。再之后,金人也是在此崛起,用以灭辽弱宋,蒙古虽兴起于划原,可也先取辽东,西而金人根本拔矣。
  全都是因为辽东不比草原,这里有辽河平原可以耕种,有山林可以打猎捕渔,谁得到辽东,谁就能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得以崛起壮大。不必先去争夺中原的河北、河东、河套等中原重要富饶之地,就可以得到壮大。
  在此时,高句丽更已经是一个五百年的东北王国,前前后后几百年间灭亡了东北地区十数个小国,征服无数部落,他们的文明已经不再是野蛮,而是如中原一般有中央朝廷,地方上也设立郡县,人口数百万,拥有三十万的常备兵马,甚至随时可以动员六十万之众。几百年经营下来,他们完全占据了辽东,然后两面扩张,一面向三韩半岛上发展,一面却又不断趁中原战乱吞食辽河平原。当高句丽人越过了辽河,踏上了辽西之时,中原就再不可能无视他们,忽视他们了。一个立国五百余年,占据了广大的辽东之地,拥兵数十万,甚至人口数百万的王国,不可能能忽视他。一不小心,高句丽也许就会如拓跋北魏一样侵入中原。
  自春以后,中原还没有一个王朝享国五百年之久。
  有机会,当然得先灭掉高句丽,绝不能等高句丽彻底的占据了关外之后,势大难灭。得趁他还没有完全强大起来之前,就把他灭杀,防范于未然。
  历史上,隋朝早意识到这点,可最终却没能拿下,只是拼了个两败俱伤,隋亡了,高句丽也基本打残了。然后唐朝再伐辽东,结果高句丽还是撑了几十年,最终到唐高宗时联合了新罗,最终才灭掉了这一东北强国。可惜,最终唐虽灭了高句丽,也在高句丽设置了统治机构,可最终却还是没能守住,让后人感叹,反白白便宜了一个新罗,统一三韩半岛。
  灭掉高句丽不是最终目的,得灭掉高句丽然后永远统治这块疆土,便他永为汉地,这才是易风真正的目的。要达成这个目的,就不能只是一味利用军事,还得后勤以及善后后方面能够及时跟进,尤其是等攻到辽东后,对于那些攻克后的城池,得立即派上民政官治理管理。如此军事民政双管齐下,才能长治久安。
  不过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得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才能谈民政上的跟进。
  “辽西省的官员要立即选派出来。”辽西的收复已经不用担心,那么收复之后的事情就不用劳军队操心了。
  按朝廷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俱在皇帝手中,五品以上三品以下文官任免权在政事堂,武官的任免权在枢密院,五品以下文武的任免权则分归吏部与兵部。
  省级和州级文武官员的任免权都在易风的手里,不过枢密院与政事堂也有提名权。
  “臣提议由屈突通出任辽西省左布政使,独孤整为右布政使。”左仆射杨素举荐。
  “可。”易风对于这两人也算是了解,屈突通原是妫州刺史,很正派的一个人,而独孤整则是独孤太皇太后的兄弟,在独孤太皇太后的要求下,平时名声也还不错。虽然是杨素提名,可只要提的人选合意,易风并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
  辽东,新城。
  高句丽根据各州县大小不等,于大而重要的城邑设置褥萨,于般的州县设置道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除此之外,地方上还有五部部长,褥萨、太守、宰等官职。高句丽在设置郡县的地方置太守,作为郡一级地方或城邑的行政长官,置宰于小的城邑。但无论是太守还是宰,抑或是五部褥萨,他们都既是地方长官又是军事指挥官。在辽河东岸,除了辽东城是一座标准的平地城以外,其余绝大多数的城池都属于山城。山城并不一定就是如中原的城池,他们大多其实就是建在山上拥有围墙的一座堡垒,如南北朝时的邬堡。
  这些山城多位于水河险固,交通要塞的地方。山城位置的选择,也大都据有山水之险或水陆要冲,绝大总价山城都修筑在盘跨山脊的环形山凹或地周围山谷环抱中。这些山城的规模也大小不一,大的周长超过二十里,小的才不过百余步,这与山城的地位、作用、以及所在地点修筑时间都有一定的关系。高句丽山城多是山石建筑,且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山城相互呼应,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一座山城内,一般都有将台、烽燧、仓库、兵营、水池等设施,城墙上也大都有女墙、雉堞、角楼、望楼等,无一不与军事防卫有关,形成了高句丽山城独特的城市格局。
  而高句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王国,其军队中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鲜卑人、马韩、秽貊等族人组成。高句丽的军队有步、骑、水三军,但其中最主要且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步兵,其次才是骑兵。高句丽人的骑兵,所骑乘的战马主要是高句丽特有的马种,名为果下马,体型较小,但力大敏捷,极擅长在山区奔跑,有些类似于滇马。
  新城这座山城,就是一座标准的高句丽山城,建立于高尔山上。城垣周长八里,辟有北、东、南三门,山城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扼守小辽河北面。而且这座山城并非独立的,而是由东城、西城、南卫城、北卫城、和东南角三个环状小城,一共七个城池堡垒组成的联合防御体。
  这七座城堡中平时驻有一万五千左右兵马,加上附近的村庄拥有超过十万人口。之前高元入辽西,从新城带走了一万人,此时城中只剩下了五千守军,分守七城。
  新城的主城由一位高句丽王族子弟出任高句丽东部褥萨,相当于隋朝原先的大总管,坐镇辽河东岸中部重要的重镇新城,另外七城各设有城宰。不过此时东部褥萨高德音却已经率兵随国王高元西征,因此新城七城却是以新城宰高奴子代领七城守卫。
  褥萨走后,高奴子却是丝毫不把高德音交待的留守重任放在心上,也没有派人勤加警价。警戒什么?国王都杀到汉人老家去了,把国境线推到离此近千里之遥的西面去了,西边还有一条宽阔的辽河,再往西,还有二百里辽泽,车马不通,南面又有重镇辽东城,北面有重镇扶余城,在新城与辽东之间,还足有六七座城池沿着小辽河,这新城根本就是固若金汤,有什么可警戒的。真要有事,这前方也早就有烽火传过来了。
  “禀报将军,南门派人来禀报,说是京师留守的大对卢与莫离支遵国王之令,从乌骨与国内等城调了一批兵马往辽西增援,现路过我们新城,统兵的将领要求入城休整,并让我们为他们提供粮草。”一名侍卫打断了高奴子的饮酒作乐,向他禀报道。
  高奴子不满被打断与美人亲热嬉戏,翻眼瞪了侍卫一眼,然后道,“这么点小事也要来打搅我,既然是大对卢与莫离支遵国王之令调拔往辽西增援的兵马,那就让他们入城休整,按旨意拔给粮草补给就是了。”高奴子丝毫没有怀疑这其中可能有问题,毕竟新城和辽东城一样,都是辽河东面中部的重镇,城池巨大,不但屯有重兵,且一直做为辽河东岸的粮草转运基地,存储有大量的粮草军械。国王在辽西小挫,他也是听到了消息的。不过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打仗总会有输有赢,虽然小败一阵,可国王终究还是占据着营州的。汉人既然敢来战,那么就跟他们打就是了,有什么可怕的。高句丽几百年的王朝,兵强马壮还怕汉人不成。听说汉人最近刚为争夺皇位,而儿子弑父,兄弟相争,虽然内乱据说已经结束,可肯定也是已经元气大伤。高句丽数十万兵马,岂会打不过立国不到二十年的隋国?
  侍卫被教训了一通,低着头回道,“是。”便退了下去。
  小心退了出来,正好遇到在府外等候着的城门守卫。
  “将军怎么说?”
  “说个屁,既然是受命往西增援的将士,那当然是放他们进来,难道你还要让这些兄弟们辛苦赶了一天路后还夜里睡在城外?”侍卫一肚子气正没处撒,捸住那城门守卫立即就是一通喝斥。被骂的城门守卫敢怒不敢言,还得强打笑脸,好不容易侍卫才骂够了,让他滚蛋了。
  城门外转身走了一段路,回头冲着那狐假虎威的侍卫吐了口痰,心里狠狠骂了几句娘,小跑着回了南门。
  “将军怎么说?”城门守将问。
  去问话的守卫这时真想也跟侍卫一样说一句说个屁,不过对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只能说将军说打开城门,请奉命往西增援的兄弟们入城。
  “哦,将军这样回答的吗?你有没有跟将军禀报说,我觉得事情有些不太对劲啊,而且我没有看到他们的调令文书。”
  那守卫刚才根本没机会对那侍卫转述城门守将的怀疑,可此时又不敢实话禀报,只得撒谎说自己说了,但将军并没说什么,只是让他们开城放人进来。
  “看来是我多疑了,既然将军有令,那就打开城门吧。”
  “是。”守卫应声,转头大喊道,“将军有令,打开城门。”
  夜幕下,新城的南门缓缓打开,城门守将带着南门的守卫一起出城,去请城外的“友军们”入城!
  “兄弟们辛苦了,新城宰传话,请诸位兄弟们入城休整,补充给养!”南门守将望着那跨立马上的“弟兄们”热情的笑道,最后还不忘喊了一句口号:“国王万岁,西征必胜!”
第553章
钦封战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