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285

  此时,盐湖城堡中拥有足足一万人马居住其中,并有一支五百人的守备军。
第136章
  骑队到来,一路上早已经为各山寨中的警备军发现。这些山寨如今早已经不复当初的热闹,只是剩下了小队警备军留守,负责预警。等到将来边市弄起来后,这些小寨子也会成为前来怀荒商队的临时补给点。这些山寨的留守警备军远远看到大队骑兵出现,一开始还有些慌乱,好在凌云的人马全都高高举着旗帜,旗号分明。山寨警备军们很快认出了来的是易盟主和他的帐内亲军骠骑,警备队长连忙带着手下兄弟下山迎接。
  凌云对于这些警备军好生抚慰嘉奖了他们一通,最后还给每人赏钱一钱,算是奖励他们认真忠于职守。
  继续前行,一路经过数个山寨警备队防区后,盐湖城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凌云在路上时,早就已经派出前锋小队前来通告,因此他一到达城外,盐湖城中的守备和堂主还有虞候等早已经出城迎接。
  盐湖城就建在盐湖边上,城池所在之地,正好是湖边的一个坡地上,一面靠湖,又居高临下,地形很好。整个城堡周长约二里,一个正方形状,四四方方,每面约半里长。外面以石头和泥土垒城,城高二丈,建有四门,其中西门为水门。城墙上有女墙,突出的马面,城楼,角楼,箭塔,甚至还在城门口修了一个小瓮城,城外还挖了濠沟。这让凌云很是满意,这座城堡有了不错的防御能力。
  盐湖原本是小城,可如今却已经取代白马陂成为这里的中心堡镇,分舵堂主是燕云十八骑之一的贺兰弘,守备则同样是凌云的老部下刘鹰,而曾经掌控着这里的拓跋家族少家主拓跋小刀,如今挂着盐湖城城主的位置。贺兰弘、刘鹰、拓跋小刀三人同掌盐湖城,刘鹰统兵,拓跋小刀管民事,贺兰弘则掌监督刑法。这样的设置,有些类似于明朝时朱元璋对行省的权力的分立。管兵、管民、管法分开,相互监督,不让一家独大。
  “刘鹰,我给你带了一批长弓过来,你接收下,装备给盐湖守备,让他们勤加训练。”凌云直接招手刘鹰过来。
  当初刘鹰三兄弟随自己南下,结果刘虎刘豹都战死了,仅剩下刘鹰。对于他,凌云总是有些感激的,因此他一到盐湖城,第一个跟他说话,也是提高他在盐湖的地位。与刘鹰说了几句话后,凌云才转过头来和拓跋小刀和贺兰弘说话,贺兰弘也是自己的老部下了,说话也不用那么客气。倒是这个拓跋小刀,虽然拓跋横刀如今全力投靠自己,但拓跋家在盐湖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当初也是因此,最后才让拓跋小刀出任了城主。这个时候,凌云也得小心笼络拓跋小刀。
  “小刀,短短时间,盐湖城就已经有如此规模,你这城主当的很尽职,该当好好嘉奖表扬。”
  “盟主谬赞,小刀愧不敢当。盐湖城上万人马,整日修筑盐湖城池,至今也只初步修好了外墙,实在有愧盟主重托。”拓跋小刀得到父亲指点,知道这凌云看起来总是温和不已,可实际上手段却狠辣的很,因此不敢有丝毫大意,姿态做的很低。
  一番寒暄之后,凌云带兵入城。
  登上盐湖城楼,打量着那那一片白色的湖面,可以看到,除了城里还在赶建房屋商铺等,城外也还有不少的人,那些人也都是盐湖城人马。
  “那些人在收盐。”拓跋小刀介绍道,盐湖城正是因为面前的这个盐湖而名。盐湖是一个大咸水盐,产盐。过去盐湖分舵在这里建寨,就把持这里的盐买卖,是一笔不错的收益。虽然说大隋立国之后,对盐并不实行专卖,甚至不收盐税,可这里毕竟是塞外,中原的淮盐、解盐、川盐、青盐再多,也卖不到这里来。草原上的牧民,大多是从这些散布于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盐湖中取盐。
  凌云仔细听着拓跋小刀的介绍,越听越是皱眉。
  白海盐湖很大,可以堪称是坝上草原附近的第一大盐湖,而且数年来,自慕容恪和拓跋横刀当年联手击败了对手后,就一直控制着这个盐湖的产盐。可是守着这样的一个宝山,盐湖每年产盐不过三万石左右。就这么点产量,拓跋小刀还说的眉飞色舞,很是得意。
  凌云略略一合计,一个人一年大约吃盐十斤,光是猛虎盟这十来万人口,一年就要消耗一万多石盐。这么一算,拓跋家以前守着这么大一个盐湖,其实每年的产量不过是供应二十来万人口而已。
  “这里的盐卖价多少?”
  “每斗十钱,一直如此。”说出这价格的时候,拓跋横刀脸上全是满足。一斗十文,卖的可是比粮食还贵。粮食还得春耕秋收,而这盐,却是直接湖里取就是了,真是笔好买卖啊。这些年来,拓跋家每年都能从这盐湖里赚上好几千贯呢。可惜如今这盐湖已经归属到盟中了,想来还有些可惜。
  而凌云听到这价钱,却是在直摇头。这盐价比起唐宋明清盐专卖下的盐真是便宜,可他感叹的还是这盐湖的产量,一年居然只有三万石盐,年收益三千贯钱。这真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啊。
  想想看,一个人一年起码吃盐十斤,十个人差不多就是吃一石,十万人吃一万石,若是能销给一百万人就是十万石。而且这个时代的人吃盐明显比后世要多,特别是要拿盐腌菜腌肉防腐坏,需求极大,一人需盐量翻个两三倍都不成问题。而这么大的一个盐湖,盐产量不是问题,只要有多少销路,就能卖多少盐。一年要是销个五十万石盐,每斗盐十文,也得有五万贯进帐。而在他想来,这方面也还能提高,盐湖现在产的盐是最粗糙的盐,根本谈不上加工,因此盐价很低廉。实际上别看盐价是粮价的两倍,可一个人一年得吃好几石粮食,却最多只吃几十斤盐而已。盐需求少,因此就算价格高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钱,这里完全有个上涨空间。如果能把盐进行再加工,把盐的质量提升些,那每年的盐利润能再翻上几翻不成问题。
  一想到,本来可能是十几万几十万贯的大买卖,结果被拓跋家做成了几千贯的生意,凌云顿时就有种淡淡的忧伤。
  其余这个盐买卖真的有利可图,且是有大利可图。怀荒的位置,正好处于河北、河东和草原交界,向往可达河套东突厥汗庭,往东达奚、契丹等地,以怀荒为中心,周边是一个极大的市场,人口众多。而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河北的海盐,江淮的淮盐,河东的解盐,蜀中的井盐、河西的青盐,都是距离北疆这一线很遥远。而盐这种商品,和粮食一样,都是最受限于运输距离的。距离一长,运输费用就高,利润就薄。盐湖的盐比起那些盐来,在这就近销售,成本上占有极大优势,若是能把质量提升上来,甚至能卖到各南面的河东河北地区去。
  出城策马沿湖而行,可以看到湖边的采盐人采盐的过程,他们完全就是最原始的采盐方法。这种采盐法,不但产量极低,而且采出的盐也谈不上什么品质。
  这种采盐方法,其实和此时其它地方差不多相同,都是天然结晶,集工捞采。这种原始的采盐方式,还极怕雨涝,一旦遇到雨涝,则影响极大。他抓了一把采好的盐,盐颗粒不匀,大小都有,而且颜色带黑,放嘴里偿了一点,极苦涩。
  凌云知道,如今中原的盐,以淮盐产销量最高其次是河东解盐,然后是蜀中的井盐、河西的青盐。这些地方的产盐,都已经开始进入了盐加工时代,他们产出的盐开始按加工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会销售不同的价格,上等的盐卖给那些贵族豪门,价格高昂,那些精加工过的盐,盐如白雪,其味又美。凌云记得河东盐池的盐,到了唐代时,采盐的方式已经改变,不再是原始的采捞法,而是发展出了垦畦浇晒法,这种采法不但解决了只能依靠天气采盐的劣势,还大大提高了盐的质量。通过在晒卤过程中添加淡水,来提升盐质。天然的卤水中含有许多杂质,一旦成盐,颗粒松脆,缺少光泽,有苦涩味道。而用新法勾兑淡水,则起到消除杂质的作用,使盐颗粒坚硬色白,而无苦涩味道,大大的提升盐的质量口感。
  好的盐,不但能卖上更高的价钱,同时也能销售给更多的客户,售出更多的销量,自然也就能赚更多的钱。
  凌云沉思着,自己就有着此时最先进的盐湖采盐制盐和加工技术,这里又是燕山北麓最大的盐湖,这还能捧着金饭碗哭穷?而且,自己还要人有人,手上正好有大量的人口如今从各山寨搬出来,全都闲的无事呢。
  把这些闲着人手拉出来,教给他们先进的采盐和加工盐技术,然后自己恰好又在建一个怀荒边市,到时这些高品质的盐往怀荒集市上一摆,还怕没有销路?还怕没有钱赚?
  弄好了,这可是年产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上百万贯的大买卖啊,甚至能成为怀荒镇本地支柱产业之一。
  想到这里,凌云自己都不由的激动起来,自己怎么当初就没有想到呢?
第137章
  季瑶在下面的庭院里与灰风一同嬉戏。
  凌云从二楼的窗台上看着这一切,季瑶坐在院里槐树下的秋千上面,轻轻摇荡着,小狼灰风此时已经长成了一只大狼,灰色的皮毛泛着油光,四肢强健,超过了五十斤的重量。无论秋千荡向哪边,灰风总是不知疲倦的跑去追逐,季瑶看着灰风吐着舌头不知疲惫的追逐奔驰,高兴的发出银铃般的欢笑声,然后不时拿脚尖去越发的挑逗着小狼。灰风玩的很高兴,季瑶也充满轻松。凌云突然来到盐湖城,让季瑶惊喜万分。她整个人都好像焕发了光彩,脸上充满了欢笑,眼眸也是透着神彩。如今她坐在秋千上,穿着蓝色的纱裙,如同一只穿花的蝴蝶,穿梭在花丛之中。
  这个女子需要的只是他的一点温柔而已,哪怕她整日呆在这座小院里足不出户,可凌云能来看她,哪怕仅仅只是一夕欢好,短暂的相聚,也能让她充满高兴。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对她来说,不再奢求从此如影相随,不离不弃,但求能够在他心中占得一席之位,足矣。
  “盟主,这个盐真的是从盐湖里取出来的?”小楼里,拓跋小刀充满着惊讶的问道,“这样的盐是我见过最好的盐了,就算是青盐、解盐也要逊色三分。这样的盐真的是我们盐湖里产出的?这样好的盐一年能采多少?若是一年能达到一万石,咱们可就发大财了。这样的盐,你就是卖上百文一斗,也一样有大把的人买啊。若是我们能卖给中原的那些豪门大族,估计就是再翻一倍价钱,他们也一样会买。”
  盐这东西,一人一年不过吃盐十来斤。对大户人家来说,吃盐的钱真是不值一提,就算价钱贵点,可只要真的能有凌云拿出来的这种上等的雪花盐,别说百来文一斗,就是五百文一斗,他相信都能卖的出去。不过拓跋小刀心里还有些担忧,若是这种盐制作太麻烦,产量太低的话,那么就算真的卖千文一斗,也没什么太大的赚头的。毕竟盐虽然是生活必须品,可又消耗不多。没谁能把盐当饭来吃,量大才是赚钱的关键。
  凌云站在窗前关注着楼下的季瑶,眼里满是温柔。
  天气很凉爽,风很清,云很淡。六月时节,中原已经炎热,可这坝上草原,却还凉爽如春,真是避暑的胜地。凌云现在觉得生活很惬意,之前还在担忧粮食,担忧军队,担忧钱财,可现在,诸事都渐有起色,尤其是他这几天已经亲自试验了他的新制盐法,事实证明,这种新法制出来的盐,十分的漂亮,纯白如雪,而且细腻如粉,不但卖相极佳,关键是味道也很纯,没有半点苦味。这样的盐,简直就跟艺术品一样,让人舍不得吃。当然,凌云在对比了如今原始的靠天吃饭的纯粹原始采盐法后,越发的高兴了。新的盐法,不但制出的盐质量好,而且根本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天气影响,同时新法盐产量极高。产量高,质量好,还不怎么受天气影响,可以预见,只要能打开销路,那么就会有大笔收入进账,以后财源滚滚。凌云如何不高兴呢。
  “这盐就叫雪花盐,是我这几天刚从盐湖里采制的。”
  “那产量呢,年产量能达到一万石吗?”拓跋横刀激动的问,现在盐湖的产量是年产三万石,若是这种雪花盐能获得现在产量的三分之一,那也足够了。就算产量只有原来三分之一,那也得立即上这新法制盐。这种雪花盐,完全甩出如今市场上其它盐几条街去。拓跋横刀甚至已经在想,他们可以把这雪花盐定位为高档盐,专们供给那些贵族豪门,走精品路线,如此盐价大幅上涨,同时运输的费用还能大幅下跌,算起来,哪怕雪花盐只比原来的盐涨三倍,就能赚的比原来多了。而这样上等的雪花盐,斗盐三十文,那也太便宜了。专供贵族的奢侈之物,只卖三文钱一斤,也好意思开口?不说三百文一斤,三十文一斤总不过份吧。拓跋横刀心里此时全是一车车的铜钱了,他已经在袖子里扳着手指计算了,一斤三十文,那一斗就是三百文,一石三千文,一年若产一万石,那岂不就是三千万钱,足足三万贯了?这比起原来一年采盐三万石,只卖得三千贯可是翻了十倍啊。
  “一万石?”凌云摇了摇头。拓跋小刀有些可惜,如果一万石也晒不到,那想要赚大钱就难了。
  不过凌云接着道:“一万石太少,你知道若按我的新法制盐,制盐田垦畦浇晒法来制盐,一个盐工一年可以制出多少盐吗?”
  “多少?”拓跋小刀的心又猛烈的跳动了起来。
  “新式制盐法,十二天就可以出一期盐,而一亩盐田一次可出盐四千斤,一年至少可以制十期盐,一亩盐田平均一年可制盐四万斤,这种新法,一亩盐田有一盐丁就足够了。”
  “真的?”拓跋小刀现在有种听神话故事的感觉,一丁一亩盐田一年可产四万斤盐,这是真的?要知道盐湖分舵以往一年产盐三万石,那可是好几千号人一年的产量呢。而凌云所说的,三万石盐,那只不过是人家七十五个人一年的产量而已。
  “我还骗你不成!”凌云笑道。
  “那要是我们有一千亩盐田,再有一千个盐丁,那一年岂不是能产盐四万石?”拓跋小刀扳着手指着,心脏跳动的太厉害,算了半天后颤抖着嘴唇道。
  “错,一千盐田一千盐丁,正常情况下,一年能产盐四十万石。”凌云纠正道。
  “四十万石盐!!!”拓跋小刀感觉自己要疯了,四十万石盐得多少钱?就算是原来的斗盐十文,那也得值四万贯了。而这可是雪花盐啊,要是卖斗盐百文,那就是四十万贯了,如果再卖贵点,卖个斗盐二百文,三百文,那岂不是有八十万贯,甚至是一百二十万贯的收入?天啊,发财了,发财了,发财了啊。
  “盟主,这个产量出的都是这种雪花盐吗?”
  “当然不是。”凌云直接回答道。
  这个否定让拓跋小刀火热的心上又浇了一盆冷水,“那能出多少雪花盐?”
  凌云笑道:“产品得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出售,卖给不同的客户。现在我新制了两种盐,一是这种粉盐,还有一种则是粒盐。”
  “粒盐?”拓跋横小刀不解,这雪花盐多漂亮啊,干嘛要去制粒盐,过去盐湖的盐就算是粒盐,甚至绝大多数的地方产的盐都算是粒盐,这些盐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带黑,还有很多杂质,味苦涩。
  “看看这个,这就是我新制的粒盐,我打算取名冰盐。”凌云将一小盒粒盐摆在拓跋小刀面前。
  盒子打开,里面确实是粒盐,只是却与拓跋小刀印象中的粒盐完全不一样。这些粒盐颜色雪白晶莹,粒大,就如石榴子一样的晶莹粒大,而且这盐放在手中,明显能感受到很干燥,没有那原先那些充满杂质的盐一样的潮潮的。
  “好盐,冰盐,这个名字好,如冰一样的盐粒,跟宝石一样的漂亮。”一边说,拓跋小刀还直接抓了两颗扔进嘴里,虽然充满咸味,可他却仿佛在吃什么美味的果粒一样,根本不舍的吐出来。
  “雪盐、冰盐!这他娘的才是真正的盐啊!”拓跋小刀长叹一声,他占据着盐湖好几年,每年在这里采盐,却从没有想到,原来盐还有这么漂亮,这么美味的,盐原来不是咸中带着苦涩,盐原来只是咸的而已。盐湖有多大,很大很大,若是有人,你就是弄一万亩盐田,估计都没有问题。一万亩,再配一万盐丁,那一年岂不是能采四百万石盐?他这个时候甚至都忘记去想,其实盐田恳畦浇晒盐法虽然先进,可却得先开垦盐田,并建起配套的淡水渠等设施,此时盐虽然采起来了,可也不会马上变成钱,还得运输出去销售,而运输甚至比制盐更麻烦,成本更高。
  不过拓跋小刀现在完全忽视了这些,他只知道,原来卖那样苦涩难看的盐,一年都能赚几千,现在有人马有雪盐冰盐的秘方,一年赚个几十万百来万贯岂不应该?
  “盟主,我请求马上增派一支兵马过来,把盐湖围起来,另外挑选最忠诚可靠的一批盐丁制盐,且必须挑有家眷的,还得把他们的家眷全都送到总舵去。专门在盐湖城里单独安排一个内堡,派重兵严格保护他们,禁止外人接触,盐田更得派专人守卫,禁止它人靠近。还有……”拓跋小刀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但话里的中心意思很明显,这种新式的盐田浇晒法,还有雪盐冰盐的加工提炼法,都必须严格保密,建立盐厂招募盐丁的同时,要把盐田和盐丁们单独隔离起来,禁止他人碰触到这些机密,甚至有必要把这些盐丁的家眷送到总舵去做为人质,来防止盐丁们泄密。
  凌云对于拓跋小刀的这个敏锐意识还是很满意的,“小刀,这个盐田晒盐和提炼加工盐这一块的事务,我打算以后就交由你来负责,怎么样,有信心吗?”
  “有!”拓跋小刀简直就是受宠若惊啊,这样重要的事情,凌云没给刘鹰和贺兰弘,而是交给了自己,这得是多大的信任啊。他心中突然之间,甚至有股子士为之子者死的感觉。“盟主,我们建多少亩盐田?”
  “先弄一千亩吧,盐丁你就从盐湖堡的青壮里挑选。”凌云沉吟片刻后道。
第138章
  “上谷孙家商队借路经过,承二龙堂兄弟们关照!”山谷里,一支百辆马车组成的商队缓缓而行,商队的护卫们都紧握着手中的长矛横刀,小心翼翼充满紧张。虽然上谷孙家商队长年走这条商路,对于盘踞附近的猛虎盟二龙堂的绿林好汉们也不陌生。孙家商队每年都要向这二龙堂上交一笔大礼,换得在二龙堂地盘上平安通行。这已经是数年来的惯例,每年上一次贡,另外每次商队路过的时候,也会再拿出万把钱做为一点酒水钱。
  孙平是孙家大管家的儿子,担任孙家出塞商队护卫头领也有三年时间。走这条路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可是今天孙平却总有些心些不宁的样子。一遍遍的扯开喉咙喊着,报着名号,可喉咙都快要喊哑了也没有见到半个人回应。
  没有人回应,这绝不是能省下十贯过路费这么简单。孙平心里暗暗着慌,前些日子听说这猛虎盟好像起了内讧,二龙堂也换了当家堂主,这事情孙家一时也是弄不清楚。可孙平心里担忧,若真的换了当家,这对他来说绝不是好事。二龙堂的当家换了,那么孙家以往和二龙堂的约定,也有可能不被新当家承认。谁也不能保证新的当家会不会承认他们以往的约定,如果新当家是个胃口大的,那就是件大麻烦。
  跑塞外总是很有钱途的,一块江南越窖出窖价一两银子的青瓷器,辗转运到草原去,就能换回一匹不错的小马驹,哪怕只是普通的挽马马驹,可再运到江南去,也能是数倍的利润。一个普通的瓷碗,就能换一只羊,一块茶砖,能换上几块上好的皮子。越往草原深处,中原带去的货物就能换回更多值钱的草原皮货牲口。不过这买卖虽然赚钱,可却也有很多风险。
  这最大的风险就来自于这些绿林山贼马匪们。
  孙家是个大商队,每年都要组织好些支商团往塞外跑,对沿路的山贼马匪都算熟悉,重金花费之下,倒也和这些绿林们订下了约定,除每年固定一次的孝敬外,再按次收取一些过路费,孙家给钱,好汉们也省事,大家互相配合,各不为难,这样一来,孙家虽然打点各山各寨要花费一大笔钱,但只要人不出事,货不出事,每趟依然能保持很大的利润。
  怕就怕那些人不肯收钱,或者收了钱后又不肯算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