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697

  尤其孔有德等四叛将,那更是崇祯恨之入骨的对象。当年东江出身,后来入登州军,那是他当年和孙元化费尽心思,省吃俭用的银子打造的新军,可新军还未练成,就被孔有德拉着叛乱了,不但毁了新军,还糜烂了山东,甚至朝廷后来也因而把旅顺给丢了。
  现在,刘钧就这样打了一个天大的胜仗,把四叛将和几万汉军全给俘虏了。
  他本来应当欢呼,应当兴奋,如果这个捷报早来一天的话,崇祯确实会那样。可这捷报不迟不早,偏偏就在他刚刚下诏调刘钧入京后到来,特别是这个调任还是言官们刚群起弹劾刘钧消极避战、养贼自重的情况下做出的。
  “恭喜陛下,大捷。”
  王之心和刘侨也脸上堆笑恭贺着,不过两人的都有些僵硬,实在是皇上那模样有些不好看。
  “去辽东传旨的官员此刻应当已经到辽东了吧?”崇祯问。
  “回陛下,使者是昨天快马出京的,因此已经到辽东了。”王之心回道。
  崇祯哦了一声,坐回椅上。那诏书已经追不回来了,崇祯在想,等刘钧见到这圣旨后,心里会是什么感想。刚刚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仗,结果朝廷就把他召回京师了。
  “陛下,左都御史刘宗周求见。”有内宦禀报。
  “宣。”崇祯回道,然后看了眼王之心和刘侨,淡淡的道,“你们退下吧。”
  刘宗周进来的时候,崇祯一人独自坐在那里,表情阴沉。
  “陛下。”刘宗周拜见,他没有去贺什么盖州大捷,而是直接道,“楚国公盖州大捷,朝廷当再下一道诏书。”
  “再下一道诏书?下什么诏书,让朕收回前旨吗?”崇祯恼怒的道,本来他觉得这次他利用言官们弹劾,趁机把刘钧从辽东调回京师,解了他的楚军统帅兵权,做的水到渠成。可现在盖州捷报一下,他倒跟个小丑似的,机关算尽,最后反成了拙劣的笑话。
  “下旨嘉奖楚国公功绩,调其立即入京赴任。”刘宗周答道。
  崇祯愣了一下,他还以为刘宗周是来要他收回那道调令的。“现在继续调回楚国公合适吗?”
  刘宗周沉声道,“陛下,越是此时,越应当调回楚国公。盖州大捷后,辽东军中楚国公之威望无人可匹,督抚监军都无法再驾驭,若是继续留楚国公在辽东,不但以后功高难赏,而且只怕时日一久,朝廷将难以掣衡。楚国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留在辽东了。”
  “可继业勇猛能战,指挥有方,屡败鞑虏……”
  “陛下,关外并非无朱慈烨不可,如今辽西诸镇兵马节节胜利,辽东局势也极好,就算调回楚国公,也于大局无碍。若是辽东离了楚国公,朝廷和督抚们就指挥不动辽东兵马,那越发需要早调回楚国公。”
  “只是这个时候调回楚国公,只怕楚国公难以接受。”
  “陛下,刘钧虽是武生出身,可也是读过书的。他难道不知君为父臣为子的道理?况且,楚国公还蒙陛下收为义子,三纲五常父训子过,就算陛下训斥,做臣子儿子的难道还能怨恨。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更何况,陛下又不是贬斥,而是升赏楚国公,从辽东提督升为京营总督,还掌中军都督府事,这可是升不是贬,楚国公难道还有什么不高兴的?若是他不愿意,那只能说明楚国公恋眷兵权……”
  总之刘宗周是坚决要求立即调刘钧回京,特别是当刘钧打了盖州大捷之后,更应当把他马上调回京。
  盖州大捷迅速在京中传播开来,京师上下闻之都欢欣鼓舞,无数人也开始在议论纷纷,说的最多的还是科道言官们先前的弹劾,和如今的特大捷报,许多人都在骂科道言官们瞎了狗眼,只会乱咬人。
  当然也有许多人在私下议论朝廷居然要把楚国公这样的名将自辽东调回,认为这是头脑发昏。
  崇祯这个时候也收到了刘钧的奏表,除了盖州捷报外,奏表中还有他对俘虏们的处置建议。
  “孔有德等四逆,必需押送至京师凌迟处死,明正典型,不容置疑。四逆以下,所有统领百人以上的军官,一律处死。所有军官以下的士兵俘虏,全都发配台湾垦荒。”
  崇祯对于刘钧的提议,并没有同意。根本容不得四逆活命,连那些大小军官也一个不肯放过。
  连那些给孔有德等人运输粮草的民夫,他都不肯放过,也一律要求流放台湾垦荒。
  当天,第一道加封刘钧为京营总督的圣旨刚下一天,第二道召刘钧立即回京赴任的圣旨又下达,由快马飞送出京,到天津乘船往辽东宣旨。
  第二道圣旨要求刘钧接旨之后,立即交接辽东军务,务必在半个月内赶赴京城赴任新职。
第三百四十三章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义州。
  大同总兵王朴接到吴三桂的调令之后,并没有理会,反而下令继续加紧攻城,欲趁机拿下破城首功。另一面的山海关总兵马科接令之后,倒是率部往南增援,但也只带了一万人马,依然留下了一万人马继续攻城。
  吴三桂调了东西两面四万人,结果却只有一万人接令前往。
  但是马科的一万人马,也没能立即赶到城南战场。他们在半路上被拦截了,独臂的济尔哈朗带着义州城里最后的一支兵马,赶来拦截。至于义州城,济尔哈朗直接丢给了义州城里的民夫们,他不管了。
  战场上的隆隆炮声早已经停止。
  济尔哈朗虽然少了一条膀子,但此时却凶悍无比,他很清楚的知道此时到了拼命的时候,若不能乘着石廷柱的突袭机会,一举反击取胜,那么他们都得死在这。已经没有退路了,他把义州城都扔在了后面。
  “胜负就在此一举,杀!”
  一千余骑兵,带着隆隆的蹄声,满蒙骑兵高举着马刀,疾速向对面赶来的一万山海关兵马撞了过去。
  在城外那片空地上,清军骑兵们哇哇的喊叫着,以增强自己的勇气。
  一千对一万,清军却没人畏惧。
  马科带着十倍于敌的马步骑兵,可看到清军那一往无前的冲锋气势,反而有些畏惧。他挥手叫停了跑步前进的队伍,没有选择直接与清军对冲,而是下令就地列阵。
  山海镇的士兵开始紧张的列阵,步兵盾手在中间最前排,长矛手布置在中间,两边是火铳手,再是骑兵押阵,中间略后是弓箭手。
  他们的阵形在一点点排开,清军却已经迅疾而至。
  随着双方越来越近,清军开始在马上用力抛射弓箭。无数的箭支呼啸飞上空中,组成密集的箭雨向明军还未成形的阵中洒落。
  许多士兵中箭,惨叫着倒地。
  马科骑在马上,位于阵中总兵旗下,看着清军那凶猛拼命的势头,咬着牙挥着剑喝令,“放箭!”
  许多明军弓箭手匆匆举起弓还击,不过这种匆匆射出去的箭稀疏凌乱,对于披着重金的清军骑兵并没多少杀伤,冲锋的清中骑兵有部份人中箭落马,但其它的骑兵依然在猛冲。
  “冲过去,砍死他们!”济尔哈朗一马当先,高声喝令。他没有让清军绕着明军军阵射击,而是带着手下直直的硬冲向敌阵,准备直接破阵。
  狭路相逢勇者胜!
  “盾牌!”
  许多明军看着清骑冲锋的势头,也感觉到了这次清军的意图。一些阵前的军官高声大喊,让盾手们用肩膀顶住大盾。
  后排的军官也在喝令自己的长矛手,“放平长矛,快,把矛尾插进地里去,握紧长矛!”
  “这些该死的鞑子,真不怕死!”
  在步兵的两翼,是山海关的骑兵,数量不多,但也有两千骑。可是马科并没有下令让骑兵上前拦截,那些骑兵都是山海关的精锐,他并不想在这里跟鞑子硬拼消耗掉。他甚至认为,有这八千步兵列阵,一千鞑子并不能突破。
  只要顶住鞑子的冲击,到时再让骑兵两翼包抄不迟。
  济尔哈朗带着骑兵一路直冲到了阵前,无人拦截。
  “杀!”
  济尔哈朗没有丝毫犹豫,就这样纵马冲跃向明军匆匆结起的军阵。在他身边,一骑又一骑的清军义无反顾的纵上了明军的盾牌和长矛。
  这是一种相当愚蠢的战术,骑兵绝不该如此使用。可在此时,济尔哈朗就这样上了,他的部下也就这样跟着上了。
  战马撞入步阵,临时结起的单薄步阵在晃动,战破撞开口子,清骑挥刀猛砍,不少明军士兵被战马撞倒,踩踏,被清军砍例刺死。
  可很快,明军也开始反击。在承受了这波猛烈的冲击之后,盾手们在竭力稳固盾阵,后面的长枪手更是拼命的把长矛刺出来,战场上战马嘶鸣,骑士悲叫。
  清军如飞蛾投火一般的前仆后继的冲向明阵,明军士兵也在拼命的捅着长矛。
  伤亡惨重,两边都是如此。
  血流成河,厮杀异常惨烈。
  济尔哈朗的战马被十几支长矛刺穿,悲叫着例毙。
  他从马上滚落,挥刀只是左右猛砍,他旁边的清骑也在拼命的跟进,后面的骑士还在继续冲锋。
  执盾的明军都已经倒在马尸之下,长矛手们的长矛也多刺在战马身上,许多拔不回来,还有些被压折。
  “砍死他们!”济尔哈朗浑身是血,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可他恍如不知,状若疯狂的挥刀猛砍。
  一个缺口出现。
  后面的清军还在跟进,缺口越来越大。
  马科也看到了阵线不稳,清军已经冲破了宽阔的阵线,在中间撕开了一条口子。
  “拦住他们。”
  他没有料到清军如此凶悍,如同野兽一般的,愣是生生的撕开了他们的阵线。
  战场上突然就大转变,马科虽有一万兵马,清军只有一千人,可现在清军的一千骑却如同一把大剑插进了清军阵中,还在不断刺入撕开。
  阵形被撕开,没有了外面那层最坚固的盾阵枪阵的保护,明军只坚持了片刻,然后就开始四处躲避清骑。
  转眼间,一万明军已经挡不住一千清骑,战场上甚至出现了明军如同鸟兽般四散逃开,而清骑却如一把利刃直直的往中军旗下冲杀的景象。
  马科挥动着大刀,想要调左右的骑兵,但为时已晚,两翼的骑兵虽是精锐,可中军崩溃,在败兵的带动下,这些骑兵也开始后撤。
  济尔哈朗跳上了一匹无主的战马,挥刀继续率部前冲,他一面冲一面哈哈大笑,畅快无比。他终于又找到了久违的痛快感觉,一万明军不敌一千清军,兵败溃散,这才是明军。一千清军追着一万明军杀,这才是八旗勇士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