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697

  在崇祯中期,朝廷每年征收的三饷一千多万两,再加上其它收入,不到两千万两白银,绝大多数用于军费开支。其中每年拔给关外辽西的白银有五六百万两,另外还有大量粮草器械。
  九边其余诸镇,一年的军费加起来不过八九百万两。
  明朝的军饷问题,其实很复杂。早年是卫所制,卫所有自己的军屯,每卫所部份军户屯田,部份守城,然后每年各卫轮流上京做班卫守卫京城。
  卫所自己耕种的粮食,大部份入卫所仓库成了卫所的军粮,部份则发给军户成为他们的口粮。当年朱元璋曾经很得意的说过,吾养百万兵,不费国家一粒粮。
  不过到了后期,卫所腐败,屯田多被军官们侵占,军户沦为军官佃农,武备不修,战力不堪。最终朝廷不得不在边地实行营兵制。从卫所或者地方上招募青壮从军,守卫边疆。如此一来,就得给军饷。
  边军营兵的军饷并不高,大约在每月一两左右,但边军的军饷并不只有薪水,他们的军饷由薪水、月粮、行粮、赏赐四大部份组成。除了拿工资,还有口粮,一旦要出兵,还得另发一份行粮,并且多数情况下,还得有开拔银子,一打仗,往往还会有赏赐,以鼓舞士气。
  边军如果只是驻守,那么花费还少些,一旦要出兵打仗,甚至是远距离的援辽、或者是勤王或者是南下平叛,那就会大大增加开支,许多边军就因为出征之时得不到粮饷的支付,就在外哗兵、兵乱,直接打回老家去。
  在崇祯时,卫所制已经完全崩溃,基本上没什么作用了。边军全靠招募士兵作战,边军的士兵后来也基本分为三类,本镇者为主兵,其它镇来援者为客兵,还有招募的本地民壮为土兵。
  一开始是主兵不支行粮,客兵不支月粮,但到后来,战事频繁,为鼓舞士气是月行并支,还要加盐菜银。
  当初朝廷耗费最大的就是这些客兵,客兵军饷三倍于主兵。
  崇祯去世前整编兵马,全面裁撤了卫所,编练新军,招募士卒,也不再有主兵客兵之分,甚至军饷也不再有行粮、月粮、盐菜、草料、薪水等等各种,而是统一折色以银元发放。
  原来边军薪水本色相折,大约在二两左右。兵头军官要高些,京畿兵马粮饷也较高。整顿之后,各镇兵马的薪水分为三等,辽东、辽西、京畿的十一个镇和北洋水师列第一等,平均每兵本色相折后,是五块银元,山西、陕西、山东三大军区九镇,做为边军列第二等,每兵平均每月本色相折是四块银元。
  然后是其它各镇兵马,每兵每月本色相折三块银元。
  虽说当初定的是本色相折,军中供应伙食,不再发行粮、月粮、盐菜钱等,也统一发银元,不再折色,但赏赐、抚恤这些还是要算的,另外马骡供养,军械补充等也要不少钱。
  但是。
  再怎么花费,也是有限的。尤其是京畿和五大军区去年到今年,都一年多没打仗了,没打仗军费自然就不会太多,只是基本的粮饷开支而已。
  刘钧都不用脑袋,只需要拿脚算,他都算不出,仅仅是四个月的欠饷,京畿就有了八百多万块的军费积欠。
  就算全按第一等的军饷算,每兵每月五块,京畿九镇,二十七万人,才一百三十五万块饷银,就算十八万匹加上马骡,也不会超过百万。
  全加起来,顶多二百万左右,兵部却报了个八百多万。
  何况,刘钧早已经对京畿九镇摸了个底,说是九镇都满编,实际上九镇就是原来的三大营基本上加了一些其它镇抽来的兵整编成的。
  而京营早就腐烂不堪了,清军几次入关,京营连京师都守不住,还靠边军勤王。京营的兵许多都是有名无实,名额上是满编,实际上军官们吃了很大一部份空饷,然后剩下的那些,还有好多是注名支粮,买人雇役,什么意思呢?
  就是花钱买通军官,然后就可以在花名册上登记个名字,然后每月领薪水月粮,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支操练,也不值守。遇到要操练检阅的时候,就花钱到大街上雇佣个闲人或者叫花子什么的,送去营里代他糊弄。
  空额加上这些注名的就占了大半,剩下京军中,也有大部份的老弱,他们什么都干不了,就是混吃等死的。再剩下部份,则都是被京城的各皇亲国戚、勋贵大臣们招去看门、护卫,或者直接拉去做工去了。
  反正,名为九镇二十七万军,真正能算的上是兵的,也就是极少数的一部份,这部份还都是那些将领们的家丁。
  这个情况,刘钧相信兵部肯定知道,户部也知道,内阁一样知道。
  但这些人都一起糊弄着,当年糊弄崇祯,搞了个一整顿京军,编练九镇。实际上换汤不换药。
  现在他们又来糊弄刘钧了,拿着花名册,就敢要刘钧八百万。
  刘钧冷笑一声。
  “本兵,你这个每月须银二百七十多万是怎么算出来的?京军每月本色相折,也不过五块银元,一月才一百三十五万。何况,朝廷虽欠饷四月,可却发了粮的,只是欠银而已。并且据我所知,也不是四月饷银全欠着,首先军官的那份就都发了,另外士兵们每月也都拿了三成饷。”
  刘钧再次敲击着桌子。
  “如此一算,就算真有二十七万兵马,四个月的欠饷也不过三百七十八万块银元而已。本兵,你告诉本王,这八百多万块银元他是哪来的?”
  “还有,当着陛下的面,你敢说京畿九镇真的有二十七万大军吗?”
  朱慈烺坐在上首,看着义兄在堂上威风凛凛,让曾经担任过宣大、山西总督的兵部尚书陈新甲都无话呆说,觉得十分过劲。
  “皇兄,京畿九镇没有二十七万大军吗?”
  皇帝的这句话,让陈新甲汗都流下来了。京畿九镇当然没有二十七万大军,实际上真正的京军也顶多就是二十七万的那个零头七万左右。
  其它的不是军官们吃空饷了,就是花钱注名支粮,还有许多是老弱,更有不少被京中各豪门勋贵大臣甚至各大衙门招去役使了。
  这本来是历来的潜规则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之所以没人去捅,只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陈新甲不敢回答。
  刘钧冷哼一声,“本兵,陛下问你话呢。”
  “这个,基本上是有的。”
  “什么叫基本上是有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刘钧咄咄逼人。
  “有!”陈新甲这个时候也只能把脖子一横,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刘钧笑了,他没想到陈新甲到这个时候了,还敢说这样的话。不过如此一来更好了,现在当着皇帝的面承认下来了,以后他想赖都赖不了。
  “哦是吗?今日陛下也在,本王就向陛下奏请提议,不如五天以后,在德胜门外北郊大校场举行一次阅兵,由陛下亲自检阅一下京营将士们的风采,鼓舞一下士气如何?”
  朱慈烺对这个提议很有兴趣。
  连连点头。
  刘钧乘胜追击,“五日后,陛下亲自检阅禁卫大营三镇兵马,到时点验名册,是不是足额一点便知。诸位,若是到时点验查明,真的足兵足额,那么本王也会足数足饷拔付银元。”
  陈新甲汗湿了衣背,这下他真是万分后悔刚才怎么就鬼迷心窍的说有了呢。这下怎么办?五天之后,北郊大校场点阅兵马,有钧这个行家在,还能糊弄到他。到时他一眼便能看出问题了。
  这可怎么办?
  他目光瞥向周延儒和吴甡两位阁老,可惜二人此时都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样子。两人都是老狐狸,早明白刘钧已经抓住了陈新甲的病脚。刘钧这是要立威了,他们虽不想看到这个结果,但现在这局势,京营就是个坑,谁往里跳坑谁。
  刘钧微微一笑,“兵部的预算暂时先不要批红,待检阅过后,再论,如何?”
  周延儒和吴甡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同意了,刘宗周更不会反对。他与知道京畿诸多弊端,可那里水太深,他也管不了。现在有刘钧愿意打头冲锋,他自然愿意在后擂鼓助威。
第四百零四章
识时务者
  比起早几年,京军每月折银五块的饷银,已经涨了不少了,但比起如今物价的上涨幅度,却又远远不如了。
  一名普通京军每月折银五块银元饷银,可京中粮价每石最低都是两块银元。早年一月军饷一两,还另有米粮盐菜布匹等,当时一石粮价五钱银左右。银元与银两二比一换算,算起来当时的士兵一月也有三块银元左右,却能买三石米。而现在涨到五块银元,却反而只能买两石半米,算起来,其实薪水不增反跌。
  至于关外辽西,米价更高。洪承畴甚至曾经上奏,说关外之患不在无银,而是银无用处。京师粮价是一石两块银元,而辽西则是一石四块甚至五块。辽西兵马每月粮饷和京畿一样,拿的是每月五块最高饷,可实际上综合物价因素,这五块钱不如京畿兵一半,连其它三块钱一月的地方兵都比不上。
  但不管怎么说,饷银低归低,可在这乱世时,总起码还是份不错的工作。只要饷粮能发下来,还是能吃饱饭的,甚至还能勉强养活一家人。
  相比起楚军来说,他们的处境就有些悲惨了。楚军的军饷也不高,基本薪水也就在四五块左右,但楚军却还有军衔补贴、兵种补贴以及作战补贴,军功赏赐等等,加起来,已经十分可观了。
  从这方面来说,楚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用钱堆起来了。而大明其它各镇兵马战力低下,也与粮饷不足有关,使得他们不但战力低下,还经常闹饷兵变。崇祯初年,陕西流匪闹的如此厉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陕西边军缺饷三十个月之久,加之又被调剿匪和勤王时又无粮饷行粮等,他们留在本镇的时候,虽然缺饷,可还能去揽点活计赚点外快养活家人。
  而一旦被调离本镇,却又无粮饷行粮等,家人无着落,使得许多边兵最终不得不走上闹饷兵变,甚至哗变而归后只能投贼的处境。
  第二次总理处扩大会议再次结束,这一次同样没能达成圆满结束。因为兵部的请款报告被质疑,户部做上来的其它报告也被暂时搁议。
  最后的结果就是户部再重审一遍报告,待点验京军过后再次审议。
  陈新甲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总理处的,反正心里后悔无比。
  回到兵部,陈新甲立即派人给京营各镇总兵们传话,让他们想办法准备应对这次点验。
  ……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这辽东郡王这火也烧的太旺了一些,他就不怕引火烧身?”
  武定侯郭培民阴恻恻地说道,他是明初大将郭英的后代,也算是大明勋贵中比较有名的一号了。眼下担任的是京畿三大营中禁卫营第一镇的总兵官,自己事自己知道,第一镇究竟有多少兵他很清楚。
  第一镇名为三万,实际上可用者不到万人。
  这五天后的德胜门外校场点兵,如何应付的过去?
  第二镇总兵官是泰宁侯陈延祚,他的祖上是靖难军功封爵的陈珪。第二镇的情况,还不如第一镇,毕竟第一镇是守卫宫禁,负责随驾,是由侍卫亲军整编而成。而他的这第二镇,主要是由原来的五军营整编而成,情况比第一镇差的多,空额更多。
  “辽东王来势汹汹啊,不如我们破点财出点血,送份厚礼?”
  第三镇总兵官镇远侯顾肇迹冷笑不已,他的祖上同样是以靖难封爵,他也算是老字号勋臣了。“这天下还有比辽东王更富有的人吗?送多少才能让他满意?而且我看,辽东王根本就不会在意些许钱财,他这把火,根本就是冲着兵权来的。”
  “兵权?”禁卫营提督定国公徐允祯皱眉。
  顾肇迹对着他道,“定国公可别忘了,在卢沟桥和西山可是还驻有刘钧的三万大军。”
  徐允祯心中一动,“你是说,郡王之意,是想把他的三万兵安插入京营,长驻京畿?”
  “定是如此,若不然,他何必冒着与京军所有人等都结怨的风险,来捅这一棍子呢?别忘记了,辽东王任顾命大臣,可是让周吴两阁老很不满。辽东王若能把北洋兵调入京,并安插京军,从此长驻京畿,那他顾命地位可就稳固了,有三万兵马在京,谁敢轻易动他。”
  “若是如此,那我们可怎么是好?只有五天时间了,一旦点验,肯定是纸包不住火的。到时神仙打架,可遭殃的却是我等啊。”
  大明的爵位不比唐宋,最是难得,非军功难以封爵。在早年,大明的勋贵们还是很勇武的,但当年土木堡一役,京营尽丧,连着许多勋贵也都死在那里。自此以后,不但京营一撅不振,就连这些武勋之家也被抽了脊梁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