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697

  虽说到现在,关宁集团也是受到严重削弱,可他们依然还是想维持着这种在辽西的超然地位。
  十万兵马,若是在从前,确实是个不错的资本。可惜在刘钧看来,十万兵马,只是个笑话。
  一支缺少火炮、火铳的旧式军队,仅有少量的精锐家丁,多数都是些新兵,一些杂兵,缺少装备、训练,更要命的是,这是一支没有自己后勤装备保证的部队,他们完全是靠着朝廷的供给。
  在过去,朝廷只能依靠他们抵御清军的时候,自然是有求必应,要粮给粮,要饷给饷,要炮给炮,可是现在,楚军的崛起,并且在入驻京畿之后,关宁军已经成了一支无足轻重的部队。
  现在连山海关和宁远,都已经由刘钧渗透,孤悬于辽西的这所谓十万辽兵,对刘钧来说又有何威胁。
  只要断他的饷,他就能不攻自溃。
  吴三桂在辽西没有轻举妄动,但是很识时务。
  既然如此,刘钧也不想逼的过紧。
  “辽海已经结冰,让吴三桂自己派人到宁远来领粮饷吧。”不过刘钧不打算给齐,“粮饷按六万人的给,而且不能给足,给他们六成吧。”
  辽西军就如同是一只看门的鹰犬,不能饿着了,饿着会噬主。也不能太饱,太饱了就指挥不动了。让他不上不下的,正好。
  当天,刘钧第一次入内阁理事。
  现在刘钧一人身兼数个要职,辅政大臣、内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可以说这也是相当罕见了。不过当今之时,少主继位,原来的首辅又刚犯下大罪而自缢,朝中局势确实更加需要这三位辅政大臣。
  吴甡进首辅,再加礼部尚书实职,刘宗周进次辅也加了工部尚书实职。
  三位顾命大臣都入阁,也是为了更好的辅政。
  内阁衙门在皇城之中,京中重要的衙门都设在这里,内阁、六部与各寺。原来的五军都督府也设在这里,现在五军都督府已经正式改为枢密院。
  刘钧在内阁中的公房已经准备好了,有一间不错的公厅,还配备了七八名吏员,协助办公。
  虽然内阁之上有了总理处还又有了一个军机处,顾命大臣也都入了内阁。但内阁和总理处还是有区别的,各有职责。
  内阁与总理处最大的区别,就是内阁对奏章有先阅之权,而总理处是后阅。若是跟后世相比,内阁相当于市长,而总理处相当于书记了。具体事务内阁处理,但最终总理处有否决权。
  六位内阁大学士齐聚,时间已经进入腊月,这段时间以来,各处还算是相对安稳的。
  吴甡看了众人一眼,宣布:“议事吧。”
  厅里面,除了六位内阁大学士,还有数名吏员,都提着笔,负责记录会议,并应对一些具体事务的问答。
  “今天的议事,我们还是着重议一下兵部和枢密院的诸多新设职位的人选,兵部和吏部都已经拟了一份名单,还需要我们议一议,最后票拟再呈总理处。”
  刘钧咳嗽一声,“我先抛砖引玉吧,吏部和兵部的这两份名单我都看过,有一点点补充意见,以文驭武固然重要,但兵部和枢密院这两个毕竟是军政、军令系统,如果都只是选用文官,尤其是他们举荐名单中好些人都才二三十岁的年轻文官,有些甚至都只是中进士三五年而已,连半点与军队相关的经验都没有,如何入兵部和枢密院?”
  “眼下大明的内外军事形势还是很紧张的,必须用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文官甚至是武将,毕竟不管怎么说,打赢仗是最重要的。”
  “我在这里也举荐几个人选吧,我举荐由侍郎吴襄出任兵部总后勤司长,祖大寿出任陆军司令,郑芝龙出任海军司令,赵顺任总装备司长。”
  “枢密院这边,我再推荐傅山任总参谋长。”
  刘钧虽然是新入阁,可一入阁却已经在六位大学士中排第三,仅排在首次辅后面,甚至比入阁两年多的其它三位群辅位置还靠前。尤其他还是三大顾命大臣之一,因此他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吴甡看了眼其它人,“对于郡王的举荐,诸位有什么意见?”
  “我先说几句吧。”刘宗周不紧不慢的出声,“过去我们不论是对东虏还是对流匪,都胜少败多,缘何?我觉得郡王说的很有道理,不能固守祖制一味强调以文驭武。打仗,毕竟还得内行来指。以文驭武,应当是文官统领,监督,而不是代替武将指挥。作战指挥权,还得给武将。兵部和枢密院,后部尚书和枢密使固然当由文官担任,可下面的这些新设的官职,各兵种司令,各战军司令,起码还是得由那些有过担任总督经验或者担任军镇总兵之文武官员来出任,更好。”
  “吴襄、祖大寿、郑芝龙、傅山都任过总兵,都有前线指挥作战的丰富经验,郡王举荐他们担任的各个职务,我觉得很适合。眼下,是时候不要拘泥于过去的条条框框了,尽快的平定关外和中原的内外战事,才是首先的当务之急。”
  对于刘钧举荐的赵顺,厅里其它人都并没听说过。没人知道,刘钧举荐的这个赵顺,虽然原来身上也挂了个指挥佥事的衔头,实际上原来却仅仅是个火器匠人而已。后来投奔刘钧,成为了刘钧的火器坊的匠头,现在更是成为整个楚军军工体系的头了。
  刘钧提出让赵顺来出任兵部的总装备司长,并不仅仅是提拔自己人,而是有着更长远打算的。
  这次兵部和枢密院的调整,出现了大批高级职务空缺。
  刘钧也只是推荐了几个人选而已,还留有许多位置给其它人。
  “枢密院的总参谋长、前后左右中五军司令,兵部的总装备、总后勤、陆军、海军几个兵种司令等,都是侍郎级的高级实权职位。”
  “我举荐朱大典出任前军司令。”
  “我举荐汪乔年出任后军司令。”
  “我举荐丁启睿出任左军司令。”
  “我举荐陈奇瑜出任右军司令。”
  “我举荐傅宗龙出任中军司令。”
  ……
  基本上每位大学士都有自己举荐的人选,加上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推荐的人选,每个位置基本上都有好几个备选人选。
  内阁大学士们商议了半天,实际上是互相协调、妥协交易,最终兵部和枢密院的各个重要职位人选都定下来了。
  陈新甲依然是兵部尚书,范景文任枢密使。
  祖大寿任兵部陆军司令,郑芝龙海军司令。吴襄任总后勤司长,赵顺任总装备司长。
  傅山任总参谋长,傅宗龙任中军司令、丁启睿任左军司令、陈奇瑜任中军司令,朱大典任前军司令,汪乔年任后军司令。
  由于这些官员多半是各地的督抚总兵,如此一来,又有许多地方督抚空缺。正好安排给那些没能选中的备选官员接任。
  “我提议,将辽东辽西并为一个军区,河南山东并为一个军区。原辽东军区的登莱镇划归山东,辽西辽东合并为关外军区,而河南山东合并为中原军区,各设一总督。山西与直隶并为一个军区,同归直隶总督。关外、中原、直隶三军区各设一总督,六省每省各只保留一巡抚、一巡按。”
第四百一十六章
动手
  很多事情拿到内阁会议上议论之前,其实私下里就都已经差不多达成一致了。就如今天刘钧会上提议把辽西、辽东、山东、山西、直隶、河南这六省诸军镇,并成三个军区,尤其是把原来北边五大军区之一的山西并入直隶,这其实是在会前就与吴甡和刘宗周协商过的。
  六省诸镇合并为三个军区,另两位辅政大臣都已经同意。当然,并不是合并后更有利指挥这样的理由打动他们的,打动他们的是刘钧承诺了今天要将一千万银元划入户部帐上。
  这才是换得他们同意的根本原因。
  从八月初崇祯驾崩一直到现在都腊月年末了,刘钧断断续续的每次拔出一点银元,有时几十万,有时百来万,一直吊着朝廷,勉强的捱了下来。可一直以来,都没能真正解决财政问题。
  这次刘钧提出的这个交换条件,吴甡和刘宗周也是无奈。
  刘钧向他们承诺,年前将一千万打到户部的太仓银库,然后明年还将为朝廷筹措至少三千万块银元。
  刘钧答应了,吴甡和刘宗周便支持了刘钧今天在内阁会议上的这些提议。从几个枢密院和兵部职位人选的举荐,到设立关外、直隶、中原三个新军区的提议。
  “关外军区辖辽东、辽西两省兵马,设总督一员,辖旅顺、镇江、宁远、广宁四镇,裁锦州镇,锦州防区并入广宁、宁远两镇。”
  “直隶军区辖直隶、山西两省兵马,设总督一员,辖警卫、卫戍、大同、太原四镇,裁宣府镇,宣府镇防区并入大同镇。”
  “中原军区辖河南、山东两省兵马,设总督一员、辖登莱、开封二镇,裁大名、济南、真定三镇,防区并入其它三镇。”
  合并成三个军区后,将裁撤锦州镇、宣府镇、大名镇、济南、真宝五镇,这也是继京畿从九镇并成裁并成四镇后的又一次大力度的裁并军镇。
  对于刘钧来说,裁并军镇,既能削减军费开支,精兵简政,强化装备和训练,同时也能大大削弱朝廷的原有兵力,使得楚军进一步占据更优的地位,一家独大。
  对于刘钧打着裁并军镇,削减军费,精练兵马、增强战斗力的理由,其它人也说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毕竟朝廷确实强,拿不出银子来发放这么多军队的饷银。另一方面,楚军当初在辽东的那一系列的胜利,也充分说明军队并不是靠人数多就能打胜仗的。
  不过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吴甡新接任首辅,面对的依然是个空空如也的国库。
  “这一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今年也马上就要过去了。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今年是怎么过来的。但是总算过完了,接下来,就将是新的一年。朝廷已经议好了明年改年号龙武。新一年新气象,明年得有个好的开始。现在我们就议一下明年的各项开支,做个预算。再议一议,要如何筹措到这些资金。”
  “户部有个初步的估算,明年的各项开支起码不会少于五千万块银元,而朝廷现在的银元收入不到一千万,有四千万的差额。”大学士方逢年说道,“我提议还是再开征加饷。”
  刘宗周反对这种加派,“如今天下饥荒,流匪又起,这个时候还要加派,那不是火上浇油吗?我主张还是裁撤兵马,清理军屯,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将原来卫所的军屯改为民屯,用以供军。另外,不能再与东虏开战,维持北边安定。先撑过这几年再说。”
  原来朝廷有三十六镇,上次裁撤后还剩下三十一镇,这次又裁五镇,那就剩下二十六镇。每镇三万,依然还有七十八万兵马。哪怕按平均一年每兵五十块的养兵费用,都得四千万块的军费开支。
  刘宗周的意思,今后应当还要继续整军,尤其是在无战事的南方,要进一步裁撤一些兵额。
  “三江、闽浙、川湖,这九省三省设一军区,每军区各自保留一镇兵马。云贵、两广,两省一军区,也各保留一镇兵马。陕甘辖甘肃、陕西两省兵马,则在现有三镇基础上裁撤一镇,保留两镇。”
  十五省保留七镇兵马。
  加上直隶、中原、关外三军区辖六省十镇兵马,另水师四镇,和侍卫亲军和禁卫军,则内外水陆兵马保留二十三镇的编制。
  全国兵力在八十万以下。
  刘宗周走的是节流的路子。
  不过再怎么节约,那也是七八十万军队,每年一样得几千万的开支,毕竟这些是常备军,不是原来的卫所军。除非朝廷依然靠拖欠粮饷,要不然军队再裁军费依然会很高。
  不过这几千万的军费里,包含了装备费用。同时不用再另发粮食等,统一折银给士兵了。如果把那部份算进去,比起过去,还是大幅降低了不少。
  “郡王,发行债券能筹集多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