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0/697

  刘钧笑笑,自从他弄出来个债券后,现在朝廷已经过度依赖债券了。崇祯十三年、十四年,两年时间,朝廷就靠这个债券弄了五千万块银元。
  这个债券完全是四海银行在负责发行,用的是四海银行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四海银行在借钱给朝廷,毕竟五千万债券,朝廷到现在一个铜板都还没还过。光利息就已经有几百万之多了。
  当初刘钧弄出这个债券,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是现在,他不可能愿意无限制的借钱给朝廷。
  刘钧也没那个本事一人养起整个大明朝廷。
  “十三年和十四年两年,朝廷经四海银行发行了五千万块的债券,到现在不少一年期两年期的到期后,都没有支付本息兑换,还是四海银行代付的。明年就算继续发行,也最多只能筹集到一千万块,还得拿出起码五百万来付前面的利息。”
  “那郡王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明年的财政问题吗?”吴甡不满的望着刘钧,先前刘钧答应今年给户部一千万,明年两千万,现在却说这话。
  “朝廷的开支不是一个小数,不能指望发行债券借钱过日子,毕竟就算现在借到,那也是要还的,何况还有很高的利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债券,还得另想他法。”刘钧说话时放低语速,但却有股笼盖四野的气势。
  朝廷的财政早就烂成一锅浆糊,没有人能理的清楚。如今全靠着刘钧,因此这个时候大家也只能听刘钧的。
  “最近我温读史书,看的是南宋的历史。当年北宋国破,宋人渡江,建立南宋,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可他们却依然凭着这半壁江山坚持百余年之久,他们靠着南方的半壁江山,却拥有一支庞大且很强大的军队,与北方对抗。南宋凭什么支撑的这么久?有一支不错的军队,他们为什么还能有这样一支军队?因为南宋百余年,税收很足,财政很充盈,甚至仅据有半壁江山,其国家税收甚至不比北宋时拥有全天下的财税收入少。”
  说到这里,刘钧加重了些音调,“反而我今日之大明,拥有整个中原天下,有二十一个省,可国家财税每年却不足南宋时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为何?我们都因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要不然,仅靠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永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大明的财政确实是个笑话,大明官员拿着历朝各代最低的俸禄,国家给百姓订的税率也是各朝最低的,可为何最终朝廷却如何之穷?
  原因很多,贪污腐败,宗室和文人的特权等等,太多了。
  刘钧也不想马上去跟天下人为敌,事情得一步步来。今天他说这些,不过是引个话头而已。
  “诸位,我翻看宋代史书,发现北宋之时,正常年份财政收入大约六千万贯,而其中盐税收入就占三千多万贯之多,到了南宋之时。年财税收入达八千多万,其中仅盐税收入就超过五千万贯之多,有时甚至达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可以说,两宋之时,盐税支撑着财政开支。”
  “诸位,再反观下我大明。万历年间,全国白银收入不过两百余万,其中盐税收入才百万左面。”
  “而我大明的人口远超宋时,每年盐产量也是宋时的倍数,如果按我朝的纲盐制,一年的盐税收入,正常情况起码应当是一千三百到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之间,甚至更高。但实际上呢,我们一年盐税收入不过百万两,大量的盐税流失了。流哪去了?流进了那些盐商、勋贵们的手上去了。这些人占据窝单,垄断盐利,个个富的流油,穷奢极欲。”
  “而且这些盐商欲求不满,垄断盐利,还大肆提高盐价,使得百姓连盐都吃不起,怨声载道。”
  “许多地方,盐商把一斤盐卖到三四百文钱,比一年盐税收入几千万的宋代高的多,北宋之时,一斤盐均价不会超过一百二十文,是其三四倍之多,但我们收的盐税却是宋时二三十分之一。”
  刘钧敲了敲桌子,“朝廷天天喊穷,其实只要我们把盐税征好了,朝廷的财政问题立即就能解决。”
  吴甡和刘宗周等一众内阁成员你望我,我望你,刘钧说的这些,他们不知道吗?知道。可盐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上上下下都勾结在一起,根本是剪不断理还乱,没有哪个人能本事理的清。
  “我打算重新梳理盐务,争取明年能从中征收到两千万块盐税,加上海关和商税,那么明年就算不再发行债券,都能筹集到起码四千万的税收,足够明年的财政开支。”
  “郡王真有把握?”刘宗周面现激动,不知怎么的,他就是觉得刘钧有这个能力。若一般人说要整理盐务,一年要把盐税征到两千万块,他会觉得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可这话是刘钧说的,他却突然觉得可信。
  大明现在的盐制,实际上就是纲盐制,官督商卖。类似一种经销商制度,朝廷控制着各大盐场的灶户们产盐,然后掌握着食盐的专卖权。
  商人们想要卖盐,得先拿到一个食盐销售许可证,这个证是可以长期持有甚至世袭的。这个许可证规定了盐商们可以购买销售食盐的数量以及销售的市场,有了这个许可证后,那么才有资格买盐,并按盐引数量购买限定的盐,然后在限定的市场销售。
  大明的这些盐商,都是各级经销商,对各自的市场是有垄断权的,其它的商人不得销售。这种制度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弊端,导致盐商们都发财了,盐价却居高不下。那些勋官们掌握着许可证的出售权,靠倒卖许可证和批盐引,发大财。
  许多有钱的商人们,则靠囤积盐引,倒卖盐引赚钱。
  总之,所有人都赚钱了,被坑的就是朝廷和普通老百姓。
  朝廷盐税一年收入不过百来万两,百姓一斤盐花三四百文钱,结果吃的盐还是掺土掺沙的劣质盐。大批贩卖私盐的人趋势而起,铤而走险,导致地方的安全形势大乱。
  就连那些生产盐的灶户们,也一样被剥削者,一引盐不过换一石粮食,温饱都不能解决。
  这些盐商,一个个肥的无比,全是大肥猪,刘钧觉得,他们可以杀了。
  “我希望诸位阁老们能支持我整顿盐务,只要你们肯全力支持我放手去做,那么我能够在这里告诉大家,向诸位承诺,明年起码可以向户部上缴两千万块的盐税。”
  两千万块啊,折合成原来的银子,也有一千万两了。
  “两千万块银元,不要银元券,不要银票,能做到吗?”吴甡眼中也闪着光,他紧盯着刘钧问。
  两千万块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解决不了财政问题,他这个首辅也坐不稳位置。
  “两千万银元,不是银票也不是银元券。”
  “好,老夫愿意支持郡王。”吴甡一掌拍在桌案上。
  刘宗周也表态,“老夫也愿意支持郡王。”
第四百一十七章
开边衅
  辽西,广宁。
  临近年关,锦州总兵祖大寿却突然接到朝廷调令,升他兵部陆军司令,调离锦州。祖大寿花了点时间,总算弄明白了陆军司令是个什么官职了。
  “这个陆军司令算是什么狗屁玩意?”
  祖大寿暴跳如雷。
  “这是明升暗降,剥夺兵权。”陆军司令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除了海军兵马,所有陆上的军队都归他这个陆军司令管,比起以前的什么五军都督都牛的多。可仔细一看,有了枢密院后,兵部都只是管军政了,所谓军政,也就是管管后勤装备之类的。
  陆军司令,就是坐在京师的兵部衙门里,管管陆军名下的将士名册、升职晋衔这些。至于调兵遣将,指挥决策,跟他们一个铜板关系都没有,那些属于枢密院。
  最让他恼怒的还是辽东辽西并为关外军区,而他的锦州镇更是直接被撤并了。
  坐在他对面的吴三桂听着舅父的咆哮,心里也不痛快。他坐在那里,一杯接一杯的喝着酒。
  刘继业这是咄咄逼人,不给活路啊。
  傅宗龙调入朝中任职枢密院中军司令,辽东提督傅山入朝任枢密院总参谋长,现在辽东辽西合并为关外军区后,新任总督是侯恂,而提督之职却没落到他头上,反而授给了秦良玉。他这个原辽西提督,反而又变成了一个总兵而已。
  还有一个任命对吴三桂也很重要,他父亲吴襄被任命为兵部的总后勤司长。
  不过这个总后勤司长,也并不能给他什么好处。原来广宁、锦州两镇,十万兵马好歹还有六万兵额,哪怕刘钧只给一半的粮饷,也还能勉强供养十万兵马。
  可现在,裁撤锦州镇,十万兵马却仅有三万兵额了。就算朝廷不管他们超额如此之多,可不给粮饷,他也养不了这么多兵了。
  更别说,原锦州镇的防区地盘,还有一半要划给秦良玉。
  “老子就不入京,他刘钧能如何?”祖大寿怒喝。打了一辈子仗,带了一辈子兵,没想到,到头来居然还要成光杆将军。
  祖大寿心里极度拒绝这道调令,他心里很害怕,害怕入京之后被问罪。崇祯初年时,他是袁崇焕麾下四大将之一,袁崇焕被拿下问罪,他星夜带兵攻破山海关跑回辽西。后来崇祯特别下旨,说不会因袁崇焕问罪于他,他才勉强带兵回师。
  但自那以后,这么多年,他从来就不曾离开过军营,生怕锦衣卫在他落单时把他捉走。而且,这些年,祖氏家族不少人都降了清,他的兄弟,甚至他的儿子,都好几个在清军里任着高官要职。
  一旦没了手上这支兵,去了京师,他很担心刘继业要问他的罪。
  兵就是他的护身符,没有兵,那就没半点安全感。
  “这是朝廷的命令。”吴三桂道,“舅父,我知道你的担心,可我相信你入京后,刘继业不敢如何的。”
  祖大寿冷笑,“不敢拿我怎么样?别忘记当年袁督师是如何被杀的。刘继业会有什么不敢的?就算不杀,可以后如一条狗一样的被养在京师,那还有什么意思?而且你如何敢保证,下一次刘继业不会再以朝廷名义下一道旨,调你也入京任个什么海军陆战队司令什么的扯蛋职务?”
  “刘继业已经撤了锦州镇了,还夺了你的辽西提督之职,你说,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我们绝不能这样继续坐以待毙下去。”
  “刘继业早扼住了我们的咽喉,我们任何反抗举动,都会引的他扼紧我们的喉咙。”吴三桂无奈的道。一步步走到如今这地步,他心里也万分痛苦,可想反抗,也得有那个能力。
  当他指挥十万大军在辽西大败于清军,而刘继业却仅凭着几万人就斩黄台吉,破辽阳,围沈阳,甚至当多尔衮等率五万清军精锐回援,都拿他无可奈何,最后被迫与刘继业签订城下之盟。
  明清和议,清军其实完全就是战败的待遇。
  吴三桂根本没有半点信心跟刘继业作战。
  “嘿嘿!”
  祖大寿这个时候阴阴的笑了几声,“长伯,我们并不需要举旗反叛就可以让刘继业的打算落空。”
  “舅父有什么好计划?”
  “其实很简单,你说若是这个时候我们突然与清军打起来了,刘继业他还能裁撤锦州镇吗?”
  清军现在会来犯境吗?吴三桂摇头,绝不会的。清军在去年的损失比大明损失更惨重。虽然十一年的那场入侵,大明破城数十座,子民损失数十万。可大明有亿万人口,那点损失大明可以顶的住。
  可刘钧攻入辽东的那一年多时间里,同样破清军城池堡垒数十,更是掳夺了千万金银,百万人口。可满清才多少人口?全加一起,包括家眷包衣奴才,都不会超过五百万人口。被掳夺百万人口,那已经是元气大伤,动其筋骨了。
  加上黄台吉被斩杀,满清选了一个三岁的小皇帝,四亲王辅政,内部矛盾重重,绝难在短期内出兵的。
  他们和大明一样,都极需要休养生息。
  吴三桂忽然看到舅父的脸上带着冷笑,突然心中大悟。
  清军不来犯,那就让他来犯。如果他就是不来,那也没关系,要找个理由还不容易。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祖大寿看着外甥恍然大悟的模样,笑了笑。
  吴三桂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忧,“万一我们挑起了火,到时真引来了清军,可刘继业却隔岸观火,见死不救,来个借刀杀人呢?”
  祖大寿的笑容凝固。
  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不过他赌刘钧不会如此做,也不敢如此重。“清军真若犯境,刘继业不敢见死不救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