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697

  刘钧入京后,先没急着入宫,而是先去了德胜门里的直隶总督府。
  到现在为止,刘钧还没遇到反抗者。
  京畿的防卫力量本就被刘钧掌握,统领各部的都是他的心腹,连东厂的王之心实际上都早就倒向刘钧了。
  而吴甡陈新甲和倪元路等一批非楚党大臣们,却又在之前的那场逆党动乱中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镇压了。
  连着那些京中的勋戚们,基本上上都被请入了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的监狱里,剩下的一些够不着重点关照的,各家各户门口也基本上不是站着禁卫军,就是五城兵马司的巡警,或者东厂的番子。
  刘钧进入总督衙门里时,天已经黑了。
  京师三品以上官员,都被请了过来。
  刘钧一见到他们,感叹着道,“我本楚地一武生,是威宗皇帝简拔于伍,恩赐无比。我深受君恩,为威宗皇帝与大行皇帝所信任,如今将士们却要拥立我,我实在无颜以对天地。”
  右副都御史施邦耀,是少数几个既非楚党又没有被关入牢中的朝廷要臣。他听到刘钧这样说,连忙站了起来,刚想劝说刘钧另拥宗氏入京继统。
  侍卫亲军校尉刘允升却突然拔剑在手。
  他扫了施邦耀一眼,厉声喝道,“汉王是威宗之子,大行皇帝之兄,如今皇帝后继无人,大家一致议定拥立汉王为天子,哪个再有异议,或者有反对者,请先试试我这把宝剑。”
  施邦耀不过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官员,正因太老吴甡他们先前议事才没拉他,结果算是逃过一劫。现在一见刘允贞如此气势汹汹,心里头那点忠于大明的念头立即烟消云散,他吓的面如土色,连忙拜倒在地,生怕刘允贞真的一剑砍了他。
  有吴甡和陈新甲两个前车之鉴,施邦耀真怕了。
  当场许多官员纷纷叩拜,这些家伙平时打起嘴仗来一个比一个厉害,但这两年,随着刘钧的入朝主政,他们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刘钧的厉害。他们早就不敢跟手握重权的刘钧对着干了,如今刘钧终于忍不住篡位了,他们虽然早料到会有这一天,可这一天到来后,却没有哪个跳出来要做大明的忠臣。
  他们都心知大局已定,如果想改变这个事实,那无疑就是要步吴甡陈新甲后尘。
  命都只有一条,死了不能复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家都是聪明人,都是识时务者,要不然也坐不到如今的位置。
  一时间,官厅中跪下一大片,他们都急着跪下参拜新的主子,冲着刘钧高呼万岁。
  刘钧扶起施邦耀,又让其它人起身,好言抚慰一通。
  施邦耀问如何处理宫中与天下各地宗藩?
  “请两宫太后与其它妃嫔们移居西宫,待汉王正式继位后,天下各地宗氏藩王只要尊奉新朝就不会追究。”刘侨代替刘钧回答。
  刘钧这时也补充道,“周太后是我母后,张太后是我皇伯母,其余妃嫔也都是我亲人。对于她们,我将始终以儿臣之礼事奉,绝不食言,我保证不会有任何人侵犯她们。”
  大明的硬骨头不少,东林、复社都不乏硬骨头,但那是过去。如今朝中仅剩下的那点硬骨头,还多被关押在监牢之中,身上担着谋逆罪名。
  “对于京中和各地的官员,也都继续留用,只要大家好好为朝廷办事,绝不会亏待他们。”
  施邦耀不过是一文弱老文官,手无缚鸡之力,此时又能做什么。刀都快架在脖子上了,终究只得战战兢兢的表明忠心,愿意效劳,他最后干脆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出面张罗登基继位仪式,去准备继位诏书。
  施邦耀胆量不行,但文采还是不错的,他直接就在厅中挥笔写好了诏书。
  “天命所归,推公继位。有汉王朱慈烨,禀天纵之姿,有神武之表,辅佐威宗,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居功至伟。仁德归于天地,天下绋已归心。应天顺人,朱慈烨继皇帝位。”
  刘钧对于这道继位诏书很满意,虽然很简短,但他也不需要太过繁复,这样就足以。不过他提出一处要更改,把朱慈烨改为刘钧,恢复本名。
  “很好,即位诏书就用这封吧,有劳施公操劳了。”
  军队拥立刘钧为天子,在安定门外黄袍加身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师。
  翰林院学士赵玉森、礼部主事张琦、礼部主事王孙蕙三个在白天听说刘侨杀了吴甡时,还高喊着明朝要亡了,刘钧要篡夺天下了,他们还一边流着泪一边说一旦刘钧进京篡位,他们一定要做大明的忠臣,要自杀以殉国。
  可当刘钧真的入了京,然后很快宣布朝廷和地方原来官员继续留用后,他立即就不再喊着要殉国了。特别是他打听到,如他这样原本的江北党人,只要知错能改,不再执迷不悟,肯为朝廷用心办事,那么就既往不咎后,他们的决心动摇了。
  三人都是无锡人,又都是江北党人,原以为吴甡一死,刘钧一篡位,那他们肯定要被清洗,因此也做好了自杀而不受辱的打算。
  可当得到了既往不咎的消息后,王孙蕙突然觉得家人的嚎哭让人心烦意乱。
  “别哭了,老子还没死呢。”喝完,他对妻子道,“你们别哭了,都不用死了。”
  说完,王孙蕙走回书房,过了会他叫下人取来两根竹竿,挑出一幅黄布,上面写上“大汉皇帝万万岁。”挂到了大门上。
  在写这条幅的时候,王孙蕙也犹豫了好一会,倒不是拉不下脸不愿意为刘钧歌功颂德,实在是他不知道该写大明皇帝还是大汉皇帝还是大楚皇帝。
  最后他想了想,刘钧又不是朱家子孙,当了皇帝后肯定不会再用大明的国号。新国号可能用楚,毕竟刘钧的兵是楚军他在朝中也有楚党。不过刘钧现在封的是汉王,按惯例,一般做天子的都会用之前的封号,刘钧是汉王,又姓刘,登基后用汉做国号更有可能,最后他写上了大汉皇帝万万岁七个字。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龙武皇帝驾崩的第二天,四月初五,王孙蕙一大早就梳洗打扮好后,急匆匆的赶去叩拜新主子,去表示自己愿意为新朝效力。
  王孙蕙还把同乡赵玉森和张琦、秦邢等一众同拉上同去。
  四月初五一大早,百官入朝,分立左右。
  稍后,刘钧在刘侨、傅山等人的簇拥下从容登殿。刘钧上殿后先与百官见过,然后带着他们一起去乾清殿中,在龙武皇帝的灵前,右都御史施邦耀展开诏书,当众宣读。
  诏书宣读完,刘钧拜受诏书。
  接下来,是一通繁复的继位礼仪,最后刘钧戴上皇冠,穿上龙袍,被百官拥至乾清殿,坐上了那把只有皇帝才能坐上的龙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山呼,声音在大殿里久久回荡。
  刘钧展开双手,微微向上虚抬,朗声道,“众爱卿,免礼平身!”
  “谢万岁。”
  刘钧目光在殿上诸人身上扫过,那是一种君临天下,俯瞰众生的感觉。
  现在,他刘钧就正式登基做了皇帝,从此,这天下江山,由他主宰!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汉开国
  京师的中心,紫禁宫城。
  在皇宫的坤宁宫里,周太后与张太后相拥而泣。她们坐在床上,关上房门,一直哭泣,没日没夜的哭泣。宫人们怕太后面对着大行皇帝和定王的灵柩太过伤心,将她们劝回坤宁宫里。
  可这根本没什么用处,皇太后蜷缩在床上被窝里,哀恸欲绝。
  宫女来了又去,为她们送来膳食,可她们根本无心食用。一样样菜式送过来,放在那里碰都没碰过,直到变凉,等下餐膳食送来时,便只能再把原封未动的上一次膳食撤下去。
  哭累了,太后会睡去。等醒了,接着继续哭。
  除了哭,她们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
  皇帝意外驾崩,伤痛还没停止,定王又被毒杀,连永王也被杀了。年青的太后,感觉自己的天整个塌了。
  或睡或醒,太后总会梦到崇祯皇帝,梦到龙武天子。然后最后总会梦到义子刘钧,梦到他顶盔贯甲,带着千军万马杀过来。
  我也死了算了,她对张太后说。她想自己也许应当追随丈夫和儿子而去,只需要三尺白绫,那么便可结束这一场恶梦。
  可门侧两边,却早站着一队侍女,这些人虽然穿着宫人装束,却不是她宫里的人,甚至不是紫禁城的人,这些人是由陈圆圆沈曼和柳如是带来的,而陈柳沈三人,却是刘继业的外室。
  由她们在一边看着,她想寻死也不能。好不容易提起的那点勇气,也就慢慢的瓦解,离她而去,最终她还是只能躺在床上哭泣。
  沈曼和柳如、陈圆圆三人把张太后和田太妃、袁太妃她们一起请了过来,试图让她们一起聊聊天,化解一下这难堪的气氛。
  可周太后一概不想理。
  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闷和恐惧。
  柳如是跟她们说,刘钧只是为拔乱反正,还说他称帝完全是被将士们拥立,并非已愿。并说,因为永定二王皆被谋杀,陛下后续无人,而将士们又一致拥立,他做为崇祯陛下之子,龙武陛下之兄,才不得已登基继位。
  “娘娘,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主。放眼天下,唯有汉王继位才最是合适。”
  周太后很想反驳说汉王并非真正的宗氏,可这话她说不出来。往另一面想,她其实还得感激刘钧,他辅佐了崇祯和龙武两位天子,稳定了大明的颓势,如今吴甡等谋逆毒杀了永定二王,他还帮着除去了这些逆乱罪臣,帮她报了仇。
  ……
  刘钧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刘钧当了皇帝第一件事情,就是定国号。
  天下换了主人,国号当然也要改一改。虽然刘钧是以崇祯皇帝之子、龙武皇帝之兄的身份入继大统,但刘钧毕竟不是真正的朱家人。
  也有人劝刘钧暂时不要更改国号,先暂时继续使用大明的国号,如此一来,能够安稳人心。毕竟大明天下,还有许多地方都是刘钧未曾掌控的地方。大明的宗室藩王遍地,如果刘钧继续当大明天子,那么各地宗藩臣民们,就继续是大明的子民。
  而如果刘钧改换国号,那刘钧就算是崇祯之子龙武之兄,那天下人也会认定刘钧是篡夺了大明朝政皇位。
  不过刘钧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决换国号。
  既然已经打乱了他的部署,都做了皇帝,那就干脆一步到位,直接改换国号。至于各地宗藩臣民,刘钧相信,那些真要反的,不管刘钧怎么做都会反,不反的,也不会在乎这点。
  对于新国号,有两个选择,有人建议用楚。因为他是楚人,而且这些年来他带领的兵马也称楚军,过去在朝中他们一党被称为楚党。
  也有人建议用汉,因为他姓刘,而且麻城锁口河刘氏,往上追溯到唐末时,节度使刘巨容是他们的祖上。若再往上追溯,那么他们这族其实就是两汉时的皇族,麻城刘家是刘邦长子这一支。
  传承两千年,刘钧当了皇帝,用汉做国号,自然是很合适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