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4/697

  而现在蒙古诸侯又在征讨辽东。
  刘钧这些天做梦都能乐醒,这种驱虎吞狼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虽然西边又了来了一个反汉联盟,但刘钧没太担忧。东边都稳了,西边的这几条野狼也翻不起什么浪来。
  “让张山、蔡远、郑芝龙他们先稳住现在的实际控制线,暂时不必再向西推进。守好甘肃、青海、西康、宁夏四省,让固始汗他们过来。”
  一场战役不是说打就能打的,固始汗他们虽然已经达成了联盟,也做了联军出兵的计划,但这支联军由各部组成,其中土尔扈特派出的远征军,更是得从遥远的伏尔加河一带过来。
  因此,最快的速度,这支联军也起码得半年才能集结起来。
  大汉这边也不能说打就打,一样得收集情报,做好战争的前期准备,调兵遣将,运输物资,修筑城堡、道路、兵站等等。
  刘钧打算先守,让漠西各部先进攻,把他们拉到青海一带来打。
  对于漠西蒙古这样的蒙古部族,防御反击会是个很有效的手段。
  “我们也许可以派人联络一下青藏的藏巴汗。”
  兵部尚书张国维向刘钧提议,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卫拉特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原本是要吞并青藏地区的,藏巴汗才是固始汗最初的敌人。
  不过这个提议,刘钧没有马上答应。
  因为这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如今东部蒙古归附了大汉,但东部蒙古和漠西蒙古一样,如今对于藏传佛教信仰很深,尤其是黄教。
  而黄教现在却是与固始汗结盟的,藏巴汗却是信仰的白教一支,与黄教敌对。
  如果刘钧支持藏巴汗,就不免会出现麻烦。
  不管怎么说,蒙古上到贵族下到牧民,对于黄教的支持是很强的,刘钧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了好不容易与东部蒙古诸部打好的关系。
  “先不急着支持藏巴汗。”刘钧最终还是道,藏巴汗虽是青藏世俗掌权者,但力量并不强,历史上他根本抵抗不了固始汗的入侵藏区,很快就败了。
  对于这样的弱者,刘钧也懒得支持。
  刘钧绕不开黄教,起码现在绕不开。
  大汉要征服蒙古,还是得大力推行儒教才行,毕竟黄教并不是受大汉控制的。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
  “有一件事情要马上去做,回头让教务司选派一批教员,立即着手在漠南漠北各诸侯领地内建立起学校,我们要在蒙古诸侯领地内推行五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蒙古孩子从小学习汉语学写汉字,学习汉人儒家文化。每个蒙古孩最起码得接受五年的强制教育。”
  这是殖民国家在殖民地统治的最基本的一项制度。
  刘钧觉得这条很有作用,要想长久的统治蒙古,甚至把蒙古彻底的同化过来,那首先就得统一语言文字。
  中原各省现在是要推行三年义务制教育,每个孩子接受起码三年的初小教育。不过刘钧认为,蒙古的孩子得多接受两年,最起码也得五年强制义务教育。
  要同化,得从娃娃抓起。
第五百七十八章
红利
  倪元路脑袋昏沉沉的,坐在值房里半天,可眼睛盯着一份公文看了半天了,却也没有翻一页。终于,他长叹一声,将架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给摘了下来,放到了一边。
  此时,他确实没有什么心思处理公务。
  赵国梁死了,在锦衣卫的诏狱饮金屑酒自尽了。
  这个结果出乎众人的意料,也让主审这个案子的三法司官员们都有些心思沉重。本来已经宣判了结果,定下三日后午门处斩,明正典型,可转眼,人就被锦衣卫给夺走了,然后直接就在诏狱中自尽了。
  这里面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右都御史是倪元路的副手,他坐在一边叹了口气,“倪公,你说此事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御笔朱批严办,让我们三司会审,然后午门处斩,百官观刑的是陛下,可这一转眼,又让锦衣卫把人带走,还在狱中赐自尽,这……”
  右都御史担忧的道,“陛下是不是对我们不满啊?”
  倪元路也有些无奈,甚至心里有点后悔,这件事情不该冒然捅出来的。当初他发现此案的时候,心里很是兴奋,觉得应当把这个案子当作一个典型来办。为此,他没有先报告皇帝,反而把事情透露给了报纸,传到了坊间。
  他当时这样做,是怕皇帝护短,把这个案子私下给不了了之。他以为,当舆论起来后,皇帝肯定也护不了赵国梁,到时就得公开审理。
  他这样做,倒不是为了跟皇帝做对,而是觉得这是他的职责。哪怕犯事之人是皇帝门生,元佐勋臣,也一样不能例外。
  可现在这结果,赵国梁是死了,但却是这么一个死法。
  哎,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转念一想,他觉得自己被皇帝坑了。错的不是自己,是皇帝。
  但细思起来,皇帝也没错。张国梁触犯国法,皇帝令三司会审,这是公正。但审判之后,皇帝却又赐他自尽,这是皇帝的情义。
  皇帝自掏内帑把亏空的一百万银元补上了,又没追究赵国梁的家人,这是公私分明,有情有义了。
  可他怎么就觉得,如此一来,皇帝是有情有义了,他却成了里外不是人呢?
  不过皇帝也总是如此,经常出人意料。
  就如皇帝御巡关外,谁都以为这次出征,是皇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关外之地,又不能耕种,朝廷费心费力,又有什么用?
  可现在看来,并不是如此。
  皇帝御巡关外,耀武扬威,展示了大汉的强大实力,蒙古诸侯臣服。
  朝廷分封诸侯,不用一兵一卒,就得了蒙古诸部臣服,不但分封领地,还有了直隶领地。草原确实不产粮食,但他看过朝廷与蒙古诸侯们的贸易协议。双方放开贸易,以后蒙古各地都是大汉商口的出口销售地,同时蒙古的各种牲畜、皮毛、肉制品奶制品、矿产、草药等也将以极低廉的价格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原。
  大汉商品多了一个销售地,大汉也多了许多牲畜等重要的物资商品的产源地,更别提,朝廷还在这一进一出的交易中,能得到大笔的商税和关税。
  现在倪元路也明白了商税对于朝廷的重要性。
  更别说皇帝还驱虎吞狼,用蒙古诸侯灭了科尔沁四部,又东征女真,朝廷在关外,根本不伤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就减了蒙古五十万丁,如今又将收复辽东。
  想当年,大明之时,北方无一日安宁。虽成功与土默特议和,可左翼的察哈尔却一直袭扰不断,更别说辽东不断崛起的女真人。
  若非女真,大明也不会轰然灭亡。
  当年大明每年花费无数钱粮,耗尽国家实力,也都搞不定的关外乱局。可现在皇帝却轻松的就搞定了。
  最重要的不是皇帝搞定了关外,而是皇帝搞定关外蒙古和女真人的过程中,不但没有损耗中原的实力,反而提升了许多实力。
  朝廷开拓了边疆,收回了辽西,又把蒙古草原也给控制了,新增的燕北、漠南、绥远、宁夏、岭北、辽北诸省,以前可都是蒙古人控制的地盘,更别说辽西全面收复,马上又能把辽东也俱收复。
  朝廷向北开拓了数千里疆域。
  这个过程中,朝廷没有加税加派,百姓没有增加什么负担。帝国的将士们损伤也极小,他们只是在蒙古人面前出动展示下军威而已。
  朝廷消耗了些粮食,但得到了大批的草原牲畜、皮毛、奶肉、矿物等。
  商人们赚了钱,朝廷增加了税收,士兵们得了赏赐,军工坊订单增多,工匠们增加了收入,就是粮草等价格上涨,百姓们的收入都增多了。
  不论从哪方面看,大汉在关外的这系列开疆拓土,都既没损害百姓们的利益,也没损害朝廷的实力,相反,各阶层似乎都还因此得了不少好处。
  更别说,朝廷将把许多在中原穷困无地的百姓,移往关外,分给他们大批的田地了。而中原许多穷困百姓移往关外,那中原各地的土地压力等也会大减,留下来的百姓生活会变好些。
  移民实边,朝廷又稳固了边疆,增加了田地产出,增加了赋税。
  无论从哪里看,都是共赢互利。
  这种情况,是他很难想的通的。汉武帝北伐匈奴,打了几十年,把匈奴打的西迁,可汉人口减半。隋炀帝三征辽东,兵发百万,虽然把高句丽打残,可沉重的兵役、夫役,也把天下百姓压的喘不过气来,终于被迫造反,大隋二世而亡。
  甚至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到后来唐高宗时终于联合新罗灭亡百济、高句丽,可实际上也是给百姓造成极大的负担,朝廷的这些征战,百姓们都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虽然从长远看,这些战争,其实是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中原安危。
  但对当时的百姓来说,他们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将士们战死沙场,客死他乡,大量伤亡。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兵役、夫役,压的喘不过气来,朝廷不断增加的战争支出,将国家拖到危险的边缘。
  明朝时,关外的战争,更是直接把明拖的崩溃了。
  可大汉的关外战略,却完全不同。
  从朝廷到百姓,从将士到商人,大家都只得到了好处。
  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与这一样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是西南的改土归流。
  倪元路当初也反对改土归流,认为这必然逼反西南部族土司,引发一场持久的叛乱,会把帝国拖累,甚至让朝廷丢失西南。
  可结果呢,完全不是他们预料的那样。
  倪元路有时静下来想想,怎么一切都让人这么看不懂了呢。
  文臣们反对用兵打仗,在他们看来,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尽量避免战争。一旦打仗,开支极大,各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