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2/697

  他是德川家康的九子,也是尾张藩藩主,领六十一万石,御三家尾张德川家的首任家主。
  有他亲自出面,德川家光很是放心。
  “拜托叔父了,不管汉人如何为难,希望以大局为重,请全力促成此事。”
  “明白!”
  日本京都,平安京。
  汉军已经完全占据了关原以西的近畿,平安京也成了大汉控制的又一座日本大城。在汉军进城之前,德川家光已经接走了皇室和许多公卿,剩下的部份也陆续的带着钱财逃到关原以东去了。
  等汉军过来时,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汉军控制京都后,刘钧也移驾京都。
  日本天皇的宫殿,现在成了刘钧的行宫之一。
  “陛下,德川家当的提议很不错呢。”锦衣卫指挥使冯胜笑着对皇帝道。
  “他们现在提出什么样的提议,我都不会惊讶的。”刘钧却并不意外于幕府的提议。解散幕府,奉还大政于国王,甚至家光退位,让女天皇,哦现在叫日本女王嫁给大汉皇帝,然后还让女王的弟弟过继为家光为养子,继任德川家督之位。
  他们甚至承诺愿意让日本纳入大汉帝国的疆域,设为行省,并且向大汉缴纳税赋等等。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大汉能够让德川氏等大名保留领主之位,继续成为封藩大名。
  唯一不同以往的是,他们以往都是江户幕府的封藩,而现在他们愿意成为大汉皇帝统领下的分封诸侯。
  一切的一切,只希望保留家名和领地。
  这就是德川氏的退而求其次,弃卒保车了。
  真打下去,他们肯定战败,到时就一无所有了。现在投降,还想只输一半。
  不过刘钧可不认为,投降能只输一半。
  “陛下,其实我觉得不妨答应他们,那位明正天皇,臣调查过了,今年只有十八,长的还不错,虽然身材有些娇小,但能歌会唱还能写一手好诗呢。”
  刘钧笑笑,“朕会缺一个歌姬舞姬,还是说你觉得朕缺个会写诗的女人?”
  冯胜只得讪讪的笑笑。皇帝的后宫之中,可是有好几位,都是这方面的大家的。
  没想到皇帝却又道,“不过也是,如果能够不战而胜之,又为何不答应对方的投降求和呢。”
  冯胜怔住,难道皇帝真的对那位女天皇动了心?
  “你说,如果朕同意娶日本女王,他们会真的嫁吗?”
  “他们求之不得呢!”
  “嗯,你去通知下日本使者,就说朕同意娶日本女王。”
  京都的一处院里,一名汉军军官进来,对坐立不安的德川义直道,“请随我来!”
  “是大汉皇帝陛下要接见我了吗?”
  不过那名军官却丝毫不理会他,只是在前面引路,得不到答复的德川义真只能无奈的在后面跟着。
  很快,他们来到一处宅院中,不过却并不是宫中。
  “你就是德川义直?”
  “在下就是,不知道阁下是?”
  “我乃帝国锦衣卫指挥使冯胜,奉皇帝陛下旨意特来通知于你,陛下愿意娶日本女王殿下。就在下月,婚礼地点就在京都。你马上回去,立即护卫殿下前来京都完婚,另外谨记,整个日本王室,还有江户德川氏以及幕府的家臣,及在关东的所有公卿大臣,以及各封藩大名,皆须随同前来,共同观礼!”
  德川义直露出为难的神色。
  他没想到汉人会马上答应娶明正天皇,可却也没料到他们还会有那样的附加条件,要求所有的王室成员,以及公卿贵族,甚至是所有的封藩大名,以及幕府的家臣一起前来京都观礼。
  万一到时大汉来个一网打尽,那他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回去告诉所有的公卿贵族以及封藩大名们,谁若是找理由不来,不管任何理由,我们都不接受。所有不来的,大汉都将免其官职,削夺其领地。”
  冯胜很不客气的又给德川义直添了份堵。
  来不来自愿,但不来的后果自负。
  “一个月内,必须将女王送至京都,所有的王室成员和公卿贵族和封藩领主们,一月内迟到未至者,皆免除官职,夺其领地。”
  “大人,这个要求实在是有些过于强求,能不能……”
  冯胜打断了德川义直的讨价还价,“怎么,难道你们连这点诚意也没有?口口声声说要做大汉的分封诸侯,却连来叩拜陛下的忠心都无,难道你们是在欺君?”
  “不敢不敢,绝无此事。”德川义直连忙否认。
  “既然没有,那就照办吧,来人,送客!”
  冯胜端起茶杯,再不理会德川义直。
第六百六十四章
填日本
  清晨薄雾缭绕,赣江的支流同江边上,一座古朴而又贫穷的小村子,木屋竹楼中间杂着几间黄土坯屋隐现在晨光中。
  村子里大多是这样的房子,处处显露出这个小村的落后与贫困。
  村子虽穷,但村子却不小,村头还有一座庙,一座祠堂,还有一座私塾。在村东,甚至还有一座很大气的青砖绿瓦的大宅子,宅子前还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有进士及第四个大字。
  天微微亮,如今被改称为同江小学的院子里,钟声响了。
  几间教室里的几十个孩童从教室里面笑闹着涌出来,来到学校院子中间的那块空地操场上。
  这所学校是原来同江村的私塾改建而成,不但同江村的孩童都在这里读书,甚至附近的七八个村子的孩子也都是来这里读小学。学校分为初小和高小两部,初小一至三年级,高小则是四五六年级。
  同江在赣江边上,属于江西省的吉水县。吉水自宋时起,就是文化之乡。尤其到了明代后,科举出身的极多,甚至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的盛况。同江村这个小村子,也曾经出过一个进士。举人秀才的,更是不少。
  如今村小的校长就是一个老秀才,另外的几名老师,也有两个有秀才功名,其余的则多是有童生功名的。
  同江处于一片平原地带,这里几乎看不到山,连个山包都见不到。而且人口密度极大,几乎就是村头挨着村尾,村与村相连。村子多人口,拥有的田地自然也就少。
  各村都几乎只有几百亩地,而且几乎都集中各村的极少数大户的家里。同江村也是如此,全村三百多户人,上千口人,但地不过五百亩,且基本上都是那位出过进士的李老爷家的地。村里的人也多是姓李,往上数还都是一家,但百年来,几乎都是为李家佃田。
  这点地当然养不活整个村子里的人,因此早在许久以前,村子里的人便养成了传统,学手艺挣饭吃,要么学蔑匠、木匠、砖瓦匠泥水匠,要么就去学打渔做渔夫,或者去隔壁的峡江县做烧炭工等等。
  但村子里也对读书十分重视,家里的男孩子基本上都会送他入私塾开蒙,若是资质好,肯定还会想办法供他读下去,将来参加科举。若是一般的,那读几年书后便要跟着学手艺,或者送去店铺里做伙计。
  在这个连柴火都不能自产,只能靠捡牛粪晒粪球做柴火的小村子里,他们更有闯荡拦的精神。也更明白,想要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这条路最有希望。
  小学校长就是原来私塾的先生,也是村东头李进士家当代的家主。私塾改建为村小后,他成为了校长,附近七八个村子的孩子都到这来读书,学校里拥有三百多个学生,六个年级各只有一个班,学校里包括校长在内也只有十个老师。
  除了校长是公办老师,其它的都是民办老师。十个老师,三个秀才,七个童生,师资力量也算是附近比较强的一所村小了。
  因为老师的待遇比较高,校长和老师们对此都比较满意。
  早上晨读过后,便是早间操,一位年轻的老师在前面领操,带着学生们做着早操。早操也是上面要求的一项必须活动,形式类似于军中的队列,不过比较简单一些。
  十五分钟的早操后,学生们还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然后就是早上的正式课了,早上会有两节课,上完这两节课,孩子们便会吃点自己带来的干粮,接着就是上午课。中午的时候,学校里会有一餐免费的午餐供应,由上面教育局拔钱。
  下午课上完,则孩子们各自回家,一天的课结束,晚上没课,也没有寄宿学生。
  一节早读课加上八节正式课,学生们一天得上九节课。
  六个年级十二个班,一天有九十二节正式课,十个老师基本上每天课时都是排的满满的,每人每天差不多至少九节课。
  早操过后,李水生有些胆怯的来到校长的办公室外。
  “报告!”
  “进来。”
  “校长,我明天不能再来读书了。”李水生怯怯的道。水生也是同江村人,论辈份,校长算是他堂爷爷,不过李家又是村里的地主,水生家也佃着校长家三亩地,他打小对校长就有些畏惧,他现在读三年级,以前也是在私塾里由校长教的,校长教私塾时,最喜欢拿戒尺打人手心,水手以前背不出书时,没少挨打,因此极畏惧校长。
  因为校长头有些尖,因此以前水生和村里的同学们曾经私下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尖头。
  尖头戴着顶万字巾,身上穿的是绸衫,“你们家也打算迁去日本了?”
  李水生点点头,“我爹已经下主意了,我公公也同意了。”
  校长叹口气,“既然这样,那你上完今天的课明天就不用来了,不过有空还是应当多温温书,等到了日本,你们肯定也还是要再上学的,可不能耽误了。”
  “是的,校长。”
  “去上课吧,快到时间了。”
  李水生往三年级教室走去,进了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旁边空荡荡的。他的同桌李文群昨天就已经没有来了,原本五十多人的班级里,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同学。
  那些没有来的同学,多半是家里已经决定要移民去日本的,他们此时正忙着在家里帮忙收拾行李呢,不会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2/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