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697

  李水手家里犹豫了许久,最终父亲草根昨天决定去日本。
  这一天的课,李水手总是走神,集中不起精神,他总在想着那个既然要迁去的地方,听说日本在大海的另一端。
  要去日本,得先坐船去赣江,然后再沿赣江坐许久的船到南昌去,最后听说要进入更大的长江里,再一路顺江而下到大海边去,听说是到上海,然后那里有更大的海船,会送他们去海那边的日本。
  早上两节课上完,李水生吃的是自己带来的一个白水煮鸡蛋,还有一个红薯。学校里另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杯牛奶,用奶粉冲泡的。因为学生少了大半,今天每个学生发了两杯。水生很喜欢牛奶,味道很好。
  中午饭则吃的是米饭,另外有一个海带炖猪肉,加一个南瓜,猪肉的份量也比往日里足些。
  吃饭的时候,一想到今后再喝不到学校早上发的牛奶和午饭时的白米饭和炖肉,水生不由的有些惆怅。
  他家的生活并不好,他父亲兄弟三个,每家又有好几个小孩,可还全都挤在一栋不大的泥坯墙房子里,他们家只有两间房,父母和两个妹妹一间,他们兄弟和姐姐一间。做饭的地方,则是在正屋外搭的一个茅草棚里,和叔伯家各占一段,搭灶做饭。
  父亲和叔伯们一样都是蔑匠,他们都是跟他的祖父学的,他祖父也是个老蔑匠,甚至他的曾祖高祖也一直是做蔑匠。蔑匠是他们家的祖传手艺了,每年过年后,父亲就会和叔伯们还有几个堂哥们去隔壁的峡江县做蔑匠,打制各种竹制品。
  都是上门打制,主家备好竹子,然后还要负责他们的吃住,需要什么就打什么,蔑席啊竹筐竹篓等等。
  他们家每年都去同一个地方,大约常驻四五个村子。这几个村子就是他们家这队蔑匠的地盘了,别的蔑匠是不能过来抢活的。一个蔑匠队,就是一家子人,每年祖父带队,他父亲三兄弟,另外还有堂哥们,另外还有几个是亲戚家的孩子跟着做学徒。
  父亲每年上半年在外做蔑匠,到了下半年没有蔑匠活计了,就会去镇上,他们会在那里的一家竹器坊做工。基本上,父亲常年在外做活,母亲则在家负责佃种校长家的那几亩地,还带着姐姐养蚕织丝,家里还喂了两头猪补贴家用。
  可家里的生活总是很辛苦,一年到头除了小咸鱼干,基本上见不到荤的。
  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几个同学问他,“水生,你们家真的也要去日本啊,听说那里都是倭人的老家,那些人可凶了。”
  李水生忙道,“听说那里的倭人都被皇上迁走了,所以我们才能迁过去的。”
  其实他对于日本,对于倭人,也没有什么印象。
  他心里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学校晨的伙伴,也舍不得学校里每天早上的牛奶还有午餐能吃到的肉。
  可父亲已经决定要迁去日本了。
  背着书包跑进自家的屋里,一家老少都坐在那里。
  大伯家的二堂哥对他招招手。
  “水生,这支铅笔送你。”二堂哥的小舅县城里做伙计,上次来他家做客的时候,带了一盒铅笔送给他,二堂哥把那些铅笔当成宝一样,平时碰都不能他们碰一下。
  “你马上就要去日本了,这个你带着。”
  “水平哥,你不去日本吗?”
  “我爹说我们家不去。”
  祖父坐在堂屋上首,正在跟父亲他们说话。
  “我还是那个意思,老二想去日本,没错。咱们这地方人多地少,本就生活艰难,虽说这两年皇朝政策好了,日本好过了一些,但日本也还是过的紧巴巴的,只是背的债少点而已。”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穷则思变,该挪就得挪,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往外闯,因为家里实在难活。”
  祖父以前也是读过几年私塾的,说起话来很有条理。
  “不过咱们也不能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头,我们屋里有你们三兄弟,老二老三出去就好,老大留在这里。毕竟这里是我们家的根,宗祠祖坟都在这里,总要有人守着。再说,我也老了,不想还飘洋过海的,我跟你们娘娘留下,你们七妹也要留下,过两年在这家里跟她找个人家。老大一家就留下来,照顾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守住我们家的这条根。老二老三家,你们出去闯一闯,闯好了,将来在外发枝散叶,还能携带下老大家的,若是万一在外过不好,再回来家里也有个接应。”
  同江人向来不怕外出闯荡,加之这两年外出移民的人很多,虽然村里头还没有人外移过,但是也听了不少移民的事,知道许多人移民出去了后,生活过好了。
  这次朝廷要移民日本,拟定的计划就是从闽浙和三江移民过去,两边离的近,二来这些地方的人口也多,过去之后能够更快适应那边的新生活。
  江西自明以来,就是人口大省,在明末时就有两千多万人口。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江西人往久移,移湖广闽浙,许多。
  这次朝廷移民,基本上还是让地方百姓自愿报名,然后官方组织过去。
  路上都有官府安排,加上官府说了,日本那边都是现成的房子现成的田地,因此这次移民不比过去,还要拓荒建房子,这次是去了就都是现成的。
  因此这次的移民,更加的有吸引力。
  李水生家之前一直有些犹豫,最终父亲还是决定要去。在家生活这么艰辛,总看不到出头之日,听说了移民的好处,过去就有田有地有房子,还有几年免税等等政策,那还犹豫什么。
  祖父在家里说话总是一言九鼎的,他做了决定,无人能置疑。
  最后决定,伯父一家留下来,祖父祖母还有未出嫁的小姑也留下。
  二伯家和水生家则报名移民。
  决定后,祖父又安排分家。
  虽然以前住在一屋,但都是单独过,可祖父的意思,这次不是寻常情况。
  “老二老三去日本,这家里的东西也带不走,房子啊,还有那些锅碗瓢盆啊,一些家具啊,还有这屋里喂的猪养的鸡,还有你们两家佃的田,就都给老大家。你们路上也不用带那些锅碗瓢盆了,我跟老大凑一笔银钱给你们两个,路上富裕些,到了那边也好再置办些家当。”
  水生家里的田虽然也是佃的,但却是拥有田皮的,就是永佃权,这也是值不少钱的。其它的也就是两家名下的屋子,以及那些各种家具生活用品等。
  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祖父做主,给出去的兄弟两,一个凑了二十块银元。大伯手里也没这么多钱,还得去信用社里先贷点钱出来。
  对这个分家法,最终都没有异议。
  以后大伯负责照顾祖父祖母,将来祖父名下的那份家业,也全归大伯名下。
第六百六十五章
退位
  八月中秋过节后,县里来人,还带着十几辆大车来到同江村里。
  今天是同江村移民出发的日子,他们要先到县里集合,然后再去省城,最后去南京,再东渡日本。
  同江村里去日本的人家不少,大家早早的已经打点好了行囊,等候在村口。
  村口,村里的乡里乡亲都赶来送行。
  尖头校长也穿着绸衫过来,他对着要走的那二十多户人道,“出去也好,我们这村里前前后后多少人出去闯荡,不少人都在外面发达起来了。你们一下子二十多户人出去,要记得,你们都是一个村里人,都是一个祖宗的同族。到了外面,一定要互相照顾。不管在外面发达还是落魄,一定要记住,这里是你们的根,将来有机会,落叶一定要归根。”
  出去的二十多户人家,多数都跟水生家一样,几兄弟里出去一两个,家里总留了人。
  水生他爹草根忙道,“三叔公,你放心,我们就算出去了,也是同江李家人,到哪里都不敢忘记的。等我们在那边站稳了脚,以后肯定还要回来祭祖扫墓的。若我们在外真的能发达过好了,到时我们这些出去的人肯定回来把我们村的祖祠翻修一新,我们出钱。”
  校长满意的点了点头,“有你这话就好,你们放心出去吧,家里老子娘都还有兄弟在。真要有什么事,我也会帮忙的。若不是我年纪大把了,我肯定也要跟你一般出去闯荡一番的。”
  说完,他一招手,校长的几个儿子各捧着一个朱漆托盘上来。
  托盘上面盖着红布,掀开,里面摆着一盘亮银银的银元。
  校长从中拿起五块银元递到水生父亲手里,“穷家富路,拿着,三叔公的一点心意。”
  草根吃了一惊,五块银元可不少,能买两百多斤白米了,对于乡下百姓来说,这可是一笔大钱。
  “三叔公,这钱我不能要。”
  校长却坚持要给,“草根啊,这钱一定要收,别嫌少。给出门人送路财,这是我们这里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这里人爱出门闯荡,不管是哪个出去,乡亲们都会送路财,这规矩不能到我这里破了。”
  众乡亲们都纷纷道,“是啊,收下吧。”
  草根还是觉得这钱太多,但校长一再坚持,最后他谢着收下了。
  校长给出去的那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不落,每家送上了五块银元路财,这一下子就是一百多块银元出去。大家都感激三叔公的豪爽恩义。
  其它的乡亲们也都纷纷解囊,有的给一角银元,有的给一分的,还有给二十文的铜元,甚至有几个老人只摸出了两个铜钱。
  可不管多少,大家都感激的收下了。
  最后,草根捧着这些钱,拉着水生道,“给公公叔伯婶子们磕头,一定要记得今天,记得大家对我们的情义。不管今天走到哪里,发达还是落魄,你都要记住,你是吉水同江村的人,是李家人。这里,是你的根。”
  许多父亲都在告记儿子,让他们记住,将来要是挣到钱发了财,绝不能忘记了这里的父老乡亲。
  最后要上车前,各家离开人家留下的老人,一手拿着一个布包一手拿着一个葫芦过来,交给自己离家的儿子。
  “带上这个。”
  水生好奇的打量着那布包和葫芦,“这里是什么?”
  “是同江的水和堂屋香案下的土,这是家乡的水土,等到了日本,安顿下来后,把这土洒到新屋香案下,把这水倒进水井里。”
  水生的祖父细心的向儿孙们说道。
  “我会记住的,爹。”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大家坐上县里准备好的大车,他们都只携带着简易的行李包袱。县里早跟大家说过,不要带太多的东西,带上衣物就好,钱财等物,最好是先存进银行里去,带上存单就行了,到时到了日本,再取出来就好。
  路上的吃住,都会由朝廷负责,行李越少,越好。
  日本。
  大汉帝国军占领关原之后,便停了下来,不再继续东进。
  八月的日本,依然秋高气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