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697

  犁过后,便再用另一种犁具把翻过来的土耙碎耙散,妇女老人和小孩子则提着筐跟在后面,把草根抖掉土用筐装着运走。
  几遍下来后,地就平整了,晒一晒,再来一遍,就已经能种植了。他们之前的开垦都是这样,县里拔下的借贷款,然后他们找县里的买牛租马买农具,一片片连片的新地就这样开垦出来了。
  半年多时间,平均每户垦了三十多亩,相当于每月每户新增垦田五亩。
  这在老家时是不敢想象的,那个时候他们开荒,那是在满是石头和树木的山脚下,一刀刀的砍树,然后一锄锄的挖树根,还要盘石头,最后一锄锄的把地整平。
  就是这样的山地,都没的多少可垦,许多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垦出三分开荒地来。
  但在这里,他们有健壮的牛和马,有先进的铁犁铁耙,有好锹和好铲好锄头,还有那些很好开垦的黑土地。
  大家都打算再买点牛马和铁农具,离下雪还有段时间,忙完秋收,还可以抢着开垦出一些地来。有了牛马和新农具,他们就能开垦更多的地,明年春,就能种更多的土豆玉米。
  大家都期待,等到三年后,屯里每户都能分上个二三百亩地,现在多垦点田,攒点钱,到时分了地,就有在自己的地上建自己的房子。
  现在大家还是住在屯堡里面,是集中居住,每天去远的地方开荒时,还得坐马车过去。以后大家分了地,肯定不会再这样集中居住一起,而是会分成更小的村落。那时大家就得自建房子,现在多垦点荒多种点庄稼,趁着现在粮食价格还不错,得抓紧。
  屯堡里,大家甚至还已经决定要再多养些猪和鸡鸭,自己养总比去买的吃划算。以前大家总舍不得买肉,可现在大家觉得,把吃的弄好点,大家才能更有力气垦荒。
  当然,大家也是因为如今粮食丰收,又卖了好价格,荷包里有钱了,自然也就不再如以前一样抠了。
  大清早,魏山一如往常,天微微亮就起床了。洗漱过后,他扛着锄头就下地去了。
  现在屯堡还是集中居住,一起开垦,大家集体劳作,按劳计算工分,然后年底分口粮,剩余的卖出后,再添置牛马农具等垦荒工具。
  屯堡是一座比较简易的大村落,但外面有一圈木头围成的木墙,每天都还有村里的民兵轮流值守,天黑就关闭堡门。
  只有天亮了后,才会打开堡门,基本上这里的移民屯堡都是如此,这也是朝廷的要求,为保障移民们的安全。万一遇匪徒或者女真人之类的来袭,有个简易的寨子和民兵,也能支撑一二,可以给地方上的驻军救援赶来的时间。
  堡寨里有水井,而且除了养殖的牛马鸡鸭猪羊外,还有不少菜地。
  那些菜地就是各家的菜地了,当初建寨墙的时候,特意多圈了一些地进去,在靠近寨墙的这些地方,就分给各家做了菜地,让各家自己种菜。
  屯堡虽然是集体垦荒,但各家还是各人开伙,堡里按工分分田粮,再分一块菜地。
  每天早饭过后就是上工的时间,因此魏山每天天微微亮的时候,起床后第一件事情总是先去自家的菜地里劳作一会。
  他家有两块菜地,一块在堡子里寨墙下,一块则是在堡外。
  这两块菜地,除了种的自家人吃外,还有些是给家里养的猪和羊还有鸡鸭吃的。牛和马,现在都是堡内的公共所有,但各家还都差不多养了些猪羊鸡鸭,汉人百姓总是如此,不管到了哪里,门前屋后总会想办法种点菜,然后养点鸡鸭猪羊什么的做为家用补贴。
  魏山家里养的这些鸡鸭猪羊,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他们养了是要卖给附近不远的马路上的那个兵部的官兵们。
  围绕着路边的那个兵部,还建有一些客栈和货仓,饭店、茶铺等,并定期有附近的移民们到这里来交易。因此,那里实际上已经成了他们乡镇市集外的又一个集市。他们养的猪羊鸡鸭,既可以卖给兵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前段时间,魏山和父亲在自己家的菜地里种了许多萝卜,萝卜不怕冷,既可以养猪也可以喂羊,还可以喂鸡喂鸭,甚至还能腌成咸萝卜、水萝卜。
  他刚走到自家的菜地,却听到堡门那边传来钟声。
  魏山心格登一下,钟声意味着警讯。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敲钟?
  魏山丢下锄头就往堡门跑去,他们这些新移民中的青壮,也都是在编的民兵。每月总会拣在雨天的时候,好好集训一下。
  他们不会火枪,但都操练过白杆大枪。
  跑到堡门的时候,已经有许多同样的移民也已经奔来了。大家一脸紧张,田里正丰收,怎么就响了警钟,自到了新沂后,他们还是头一次听到这警钟敲响。
  堡长已经拎着一把火绳枪跑了过来,那是堡里不多的几支火器之一。
  “怎么回事?”
  “军队,外面有一支军队经过!”值守的民兵指着堡外喊道。
  堡长提着火枪爬上寨墙,往外看去,果然晨雾之中一支大军正在经过,只见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不知道多少。
  堡长是整个屯堡的长官,他也是山东人,但不是普通的百姓。原是沂州的一名吏员,后来负责送他们过来,来了之后便没再回,直接成了他们这个屯堡的堡长,平日里指挥大家垦荒,与县里乡上联系,也都是通过他。
  堡长半缩着头小心的望着那支队伍,一时瞧不明白到底是哪路神仙路过!
第六百七十一章
大陆新娘
  “孩他娘,快,把家里攒的那鸡蛋都拿了来煮了,还有鸭蛋,也一起煮了。”魏山父亲一进家门,就立即向厨房里正在烧火的老妻喊道。
  “不过年不过节的,煮什么鸡蛋鸭蛋,你真是过不得好日子啊,以后不过了?这鸡蛋鸭蛋好不容易攒起来,还准备过两天让老大拿到集市上去卖了钱换点布回来呢。”
  “官军来了。”老爷子大声道。
  魏山母亲闻言连忙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有些慌张的道,“啊,外面要过兵啊,那咱们赶紧躲躲。”
  “躲什么躲,过的是咱们的兵,咱们大汉的子弟兵。”老爷子一面说已经直接去拿蛋去了。以前他们还在山东老家的时候,很怕兵。兵就是匪,过兵就是过匪。不说过兵,就是隔三岔五的,上面也总还要派人过来加派,不是为了筹军饷,就是为了军械钱,总之,每次大家总得掏个三瓜两枣。
  不过在这新沂生活了段时间,旁边就有一个兵站,建了一个军堡,还驻着一个连的驻军。但那些兵从没有骚扰过附近的百姓,有时买他们一些蔬菜鸡鸭之类的,也绝对是公平买卖,从不拖欠。
  有这兵站和那里的一连驻军在,魏老头感觉安心的多,不用担心什么山贼马匪,也不用怕女真人南来。
  甚至处的久了,附近移民跟兵站里的士兵都还很熟了。
  不过魏山母亲有些奇怪,老伴向来节俭,甚至都有些抠门了。平时养的鸡鸭下的蛋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都要拿去集市换钱,今个怎么过个兵,就要煮蛋?
  “老太婆,上次屯里发的那斤茶叶你收哪了?”
  “干啥?”
  “我听说煮蛋的时候放点茶叶在里面煮,更好吃哩,叫茶叶蛋。”
  “过个兵你这么高兴干啥,还煮茶叶蛋?”
  “你懂个啥,不是普通过兵,是朝廷大军。要去黑龙江边打女真人的,还有蒙古骑兵,人数可多了。”
  不过真正让魏老头这么激动的,并不只是过兵。
  今天早上,大家虚惊了一场,很快就发现了来的是朝廷的大军。那支大军路过,但并不拢民,整齐的行军。听说后面还有很多兵要过,屯长便要求大家准备点东西犒赏下子弟兵。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家知道,在这支大军的后面,还有一支相当特殊的队伍。那就是有一支日本人队伍过来。
  不但有日本男子,还有许多日本女人。那些日本男人要安置到附近的矿上和路上修路、筑堤、修水库。而那些女人,听说都是些年青的大姑娘,还都没成亲的呢。这次送过来,就是准备许给新移民们做婆娘的。
  魏老头有四个儿子,都还没结婚,魏山魏河魏军魏兵四兄弟,老大魏山都二十多了,一家四个光棍,这可不是什么好听的,为这事,魏老头没少操心。可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家里穷,拿不出彩礼,没人愿意嫁到他们那深山里去。
  现在到了这边,眼看着生活好过了,当然为四个儿子娶媳妇就是头等大事。但黑龙江省现在人口很少,都是山东来的移民,且多是些青壮为主,其中光棍更多。移民家有适龄婚配的女子本就少,一家有女百家求,想在移民中娶个媳妇可不容易。
  要不就只能去东面的兴安省和漠南省等地找蒙古女子,但太远不说,而且那些蒙族女子的娉礼可不便宜。
  为这事,魏老头愁的经常睡不着。
  而现在,有大批的日本姑娘过来,魏老头岂不上心。至于不是汉人女子而是日本姑娘,魏老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先得有个媳妇再说。日本女子,不也一样能生娃不是。
  他们这个堡一千户人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两三个差不多到了婚配年龄的大小伙子,因此魏山老爹打算得表现大方点,看有没有机会抢一两个下来。
  魏山娘一听这事,也上了心。
  “家里还有点红糖呢,我也去拿来。”
  “好,快去。”
  魏山父母在家里忙着煮茶蛋,而魏山兄弟四个则和屯子里许多大小伙一样,全都挤在堡外的大路上。
  大家都一脸激动的在等待着那支日本人队伍过来。
  迫切需要有个女人,想早日成家的需求,压过了对方是日本女人的事实。只要是个年青女人,管他是不是汉人女子,蒙族、女真、甚至是被称为野人的索伦等部族女人,大家都不介意。
  屯长也很重视此事。
  他身为屯长,虽无品级,但已经算是黑龙江省地方上最低一级的行政吏员了,如果管理屯堡得当,那任期一到,肯定是能升到乡里去的。现在堡里人口很多,说是一千户人家,但本来每户人家就人口不少,而且后来各家又都喊了留在老家的兄弟父母过来,因此他们堡里现在户口是一万,但实际上人口,却突破了一万。
  一户人家,往往是三代甚至是四代同堂。
  但各家又往往都有许多适龄却没娶媳妇的大小伙子,早点给他们娶上媳妇,早点开枝散叶,那么他们堡人口更多,劳动力当然也更多,小伙子们娶了媳妇生了娃,才更能安心在这里扎根发芽。
  “你们屯子里有多少适婚男丁?”赶来的乡长陪在几名军官身边,他问屯长。
  “按我们山东老家的习俗,男娃过了十五就算成年就能说亲娶媳妇了,咱们屯堡人比较多,虽是一千户,但实际老老少少,加上后面第二批第三批移民,现在实际上人口是一万零七百五十三口,其中十五岁以上还没娶亲的小伙子可很多,足有三千二百多人。”
  这个数字吓了乡长一跳,早知道他们临水屯的人多,但光适婚小伙就有三千二百多人,这个数字还是很吓人的。
  “乡长,你知道我们都是从山东沂蒙大山里移过来的,我们堡里说是一千户,但哪户不是三代四代同堂,基本上各家,都有好些个兄弟,除了年纪大的一两个成了亲,下面的大多都没成亲过呢,不少年过了三十都还没成亲的老光棍,也有好几百个。乡长,你这次一定要支持我们临水屯啊,我们屯今年开垦了的地可是乡里第一,总得有点表彰不是。”
  乡长是个退伍的老兵,对下面的这些情况也有些数。
  但是这次送到黑龙江来的日本姑娘并不多,分到他们新沂县的就更少了,整个县只有三千个日本姑娘,而全县有六个乡镇。
  “乡长,你看我们屯子里都有三千多个还没成亲的大小伙,你不说多,先给我们一千个日本姑娘怎样,先让三分之一的小伙子先成亲,这样大家以后开荒也更积极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