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874

  听到最后一个名字的时候,赵云楼问:“为何是赵致星?”
  景致摩道:“赵门头为人可亲,与人相处极善,之所以把他安排在永镇,是因为叠溪千户所部民较多,我相信他可以很好的处理各部之间的关系。”
  赵云楼追问:“既如此,为何不放在红原特区?按照你的说法,与红原三部打交道的事情,不是他更擅长吗?”
  景致摩道:“那里不同,我认为更需要的是强硬手腕。既然总观已经定了‘特区’的布道方略,我也不好擅自变更,但我认为这已经稍显软弱了,所以应当选择一个敢于开创、心志坚定者去红原,我认为安悦太乙院的曾致礼就很合适。他一手扑灭过苗部之乱,所以我想让他去红原当方丈,至于红原的监院,是不是由总督府委任?会是谁?”
  “总督府还没有做出决定……还有吗?”
  “还有几个人,我觉得也适合去松藩。”
  “说说?”
  “黎州水合庙的庙祝兰致合、君山庙祝赵致然……”
  赵云楼愣了愣:“赵致然?”
  景致摩点头道:“赵致然此人,我是心有芥蒂的。但老都管宽心,我景致摩非是因私忘公的人。既然老都管已经讲得很明白,赵致然的身份与总观戒令不相违背,那我举荐他又有何不可?”
  赵云楼问:“你打算举荐他做什么?”
  景致摩道:“赵致然当年在无极院时,月考、岁考皆为一等之列,入门一年便超过了很多学经多年的同门,由此观之,其对道经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功课也必然是极其扎实的。而他在君山庙的几年里,屡屡于治策上皆有创举,能够提出很多新奇的思路来,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我不如他。”
第七十一章
何为胸襟
  景致摩承认自己不如赵致然,这句话让赵云楼对他的恶感又褪去几分,点头道:“你有这份胸襟,也算难得。”
  忽问:“前几日,提调署内传言赵致然策论极佳,这话是不是你说的?”
  景致摩点头承认:“的确是我所言,也是我的真实想法。只是不知怎么流传了开去。”
  赵云楼摆摆手:“传开便传开吧,也不是什么坏事。你接着说。你打算让他去松藩哪个地方?是去哪个庙当庙祝?”
  景致摩道:“不去庙里,也不去院里,而是去道宫。”
  赵云楼皱眉:“他在君山庙做得如此出色——信力簿你也看了,全省乡庙第一,超过了青城庙。举荐他去道宫做什么?”
  景致摩道:“举荐人才,当然是要举荐他做最合适的事务。我认为,他的大才远远不是一个道庙能够容纳的,但是让他去道院,连跳两级,却又与成例不符,且年纪轻轻,容易遭嫉,反而是害了他,此非我道门用人的本意。”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倒令赵云楼一时间不好回答。
  景致摩微笑道:“在我看来,他功课扎实、经义精深,治策如此新奇,思路如此开阔,最合适他的地方,应当是经堂之中。除了可以专心学问,提出符合整个松藩卫适行的好策略,还可以带出一批学问好、有见识的人才,岂不是比困居一隅强上百倍?因此,我想举荐他为道宫经堂的静主——这个值司,他当年在无极院也做过,想必轻车熟路。他若想做事,以道宫经堂静主的身份,我让他专责一项,岂不是更名正言顺、更有高度?”
  经堂静主,这是整个道门十方丛林中最清贵的职司之一,每一个静主的将来,都是很大一片光明锦绣的前程。李云河、赵云楼、景致摩等人,当年都是从经堂中走出来的,要么经主、要么静主,这样的履历,也为他们之后的一帆风顺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更何况,松藩地区即将设立的道宫,要比别处州府道宫高半格,赵然如果当了静主,相当于无极院三都的级别,而且更加尊贵。
  作为相互间“仇视”的其中一方,景致摩此举,算得上相当大度了。
  不,不仅仅是大度,而是胸襟开阔,极有气魄!
  赵云楼满心狐疑的打量着眼前的景致摩,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赵云楼回去后,便将自己和景致摩的一席谈话原模原样告知了李云河。
  李云河听罢,捏着茶盏良久不语。
  赵云楼想了想,问:“莫非他想拉拢赵致然?一个府宫监院,即将登上省观三都一级,有这个必要么?渝府的刘师弟当日为他和宋致元、赵致然缓颊之时,他的话可不是这么说的,没过几天,就能唾面自干?”
  李云河忽道:“劳烦师弟,再走一趟,把这番话告诉赵致然,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见赵云楼有些不解,缓缓道:“不在山中,其实更加难以见识真貌。”
  赵云楼似有所悟,点着头要出去,却又被李云河叫住:“你去不好,想听真话,师弟还是去找宋致元谈吧,把这些话告诉宋致元,其余什么都不用讲。”
  赵云楼去寻宋致元的时候,水合庙的庙祝兰致合正在赵然的房中,他是专程过来拜访赵然的。
  因为赵然头上有“馆阁仙师”的光环,所以兰致合的态度很是恭敬。
  赵然对这位在困境中依然做得很出色的庙祝很有好感,与之详谈甚欢。
  道门总观是以信力值总量来排名的,殊不知这种排名方式其实并不全面,赵然在看总量的时候,习惯脑补一个人均值,只可惜信力簿上没有各地的人口数量,只能在合适时机自己去收集。
  询问了黎州水合村的人口情况后,赵然对这位兰庙祝的能力又高看了一眼。水合庙所在的水合村及周边山区,人口加起来大约两千多人——具体数目兰庙祝也说不清,这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理念问题。
  按照这个数目推测下来,如果取中间值的话,水合庙的人均信力值,嘉靖十九年约为十三圭。君山庙的人均信力值则为二十五圭,大概是水合庙的一点九倍,不到两倍的样子。
  当然,赵然计算君山庙人口的时候,是把西线和东北线两条道路沿途的百姓,包括青口镇那一千多人,都纳入进来计算。如果单纯计算君山本地百姓,人均信力值则超过三十圭。
  这么一算,水合庙的成就其实是相当了不起的。要知道,君山地区赵然的投入是多少?水合地区兰致合又能投入多少?二者的投入量相差巨大,不是一个等级上的水平。
  如果这么比较,依旧找不到清晰概念的话,可以再拿同为无极院辖下的龙山庙来对比。
  龙山庙覆盖人口八千多,嘉靖十九年信力值为六万二千,全省排名第五十三位,处于中间档次。估算人均值,则不到八圭,只有水合庙的三分之二。
  可是百姓的生活水平呢?明显要比水合山区强上一个档次!
  因此,兰庙祝很敬佩排名第一的赵然,赵然对兰庙祝也高看一眼,两人互相汲取经验,相谈甚欢。
  也不知过了多久,宋致元登门了。
  兰庙祝骇了一跳,对他来说,一府道宫的监院,那是平日望之而高不可及的存在,没想到还冲自己微笑致意,真是有点晕眩啊。
  这位庙祝倒也有几分眼力架,知道宋大监院必有事情,于是赶紧告辞离去。
  宋致元问:“此人是谁?”
  赵然道:“黎州水合庙的庙祝。”
  宋致元毫无印象,略有些茫然:“你在黎州还有朋友?”
  赵然道:“也是这次大议事认识的,他做了个发言,很有意思。”
  宋致元点了点头:“排名前十吧?黎州那个地方,能排到前列算是相当难得了。”
  赵然道:“排名倒数第六。”
  “嗯?”
  “虽是第六,但其中内容大有可观。”于是赵然便将自己估算的人均值情况跟宋致元讲了一遍。
  宋致元大感兴味:“以前在看总量排序的时候,也会大致评估一下其规模和富庶情况,但从来没想过信力还能有人均值这么一说……总量比人口……有意思,很有意思。”
第七十二章
第一次谈话
  简单聊了几句,赵然问:“师兄有事找个人吩咐一声便是,我过去就好了,怎么亲自登门?”
  宋致元“嗤”笑一声:“都在一个院子,抬脚便到,找什么人吩咐?你我之间,别玩虚的。”
  赵然嘿嘿一乐:“主要是想去师兄屋中蹭点茶喝,师兄带来的剑门茶是好东西啊。”
  宋致元摆摆手:“回头自己去拿就是了……之所以过来找你,有件事跟你谈谈。”
  “师兄请说。”
  “想不想去松藩?”
  赵然眼睛亮了,这次大议事中,他着实是卖了把子力气,又是献策“提半格”、又是上书搞“红原特区”,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在川省几位大佬跟前表现表现自己,努力往前进步啊。
  眼见着宋致元特意跑来问自己愿不愿意去松藩,以他的经验,必然是上头有人发话了,这就是准备提拔前的第一次谈话嘛,看来自己没有平白努力一场,终于到了收获回报的时候了!
  “为了道门大业,师弟我不惜此身!”赵然毫不犹豫,大义凛然且态度坚定的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回答完毕,又立马追问:“却不知是哪里?是否红原三部?以师弟我的想法,最好能去龙白部,龙白部人丁最多,形势最为复杂,我过去之后正好发挥所长……”
  吧啦吧啦就是一通海侃。之所以选择龙白部,的确如赵然所言,该部人口最多,达到三万余人,比整个君山地区还要多两万。如果能主持龙白部的道庙,就凭这人口基数,未尝不会是另一个君山,赚起功德来也容易些。
  在宋致元面前,赵然说起话来可没有丝毫心里负担,真是有什么说什么。这种关键时候必须亮明自己的态度,扭扭捏捏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说什么服从安排的套话,上头还以为怎么安排都可以。
  只要亮明态度,就算最后不能如愿,至少上头安排的时候,也会多少照顾一下本人的意愿和情绪,多少给点补偿。
  宋致元打住他的话头,道:“不是去当庙祝,是去当道宫经堂的静主,干你的老本行。”
  赵然顿时失望不已,这一下子内心就开始激烈斗争起来。道宫的经堂静主,相当于道院的八大执事,和赵然现在这个庙祝级别持平,但松藩要高上半格,就相当于道院的三都,或许可以助他解开《先天功德经》的第二章。但如果真去了,他失去的也很多,君山庙肯定是不能再干了,能不能帮助金久坐上君山庙祝的位置,他一点信心都没有。
  金久目前只是受牒道士的身份,在君山庙中也没有设置属于他的职司,所以严格来讲,金久回到无极院后,依然是普普通通的受牒道士,要想骤然拔至庙祝的位置,相当于连跳两级,这个难度相当大。
  可如果不是金久住持君山庙,君山的政策还能延续吗?交还给无极院,赵然的功德力必将受到极大损失,而到了松藩当静主,能挣多少功德,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去红原三部做庙祝,损失的功德力还有补偿,去道宫里做静主,去哪里补偿呢?
  翻来覆去想半天,左手右手都难以割舍啊。当然,如果只能取其中之一,他最终的选择必然还是答应去做静主——无论如何,先把黄冠境破了再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