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874

第二十二章
疑窦丛生
  路引这个东西,对于生活在大明朝的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件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因为他们基本上这一辈子就不会离开县境。而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出远门的商家和贩夫走卒来说,则重要得多,没有路引,他们将会被治罪并遣送原籍。
  现在的问题是,这七户逃债的穷苦人家是哪儿来的路引?既然是举家逃债,他们会去县衙申请路引吗?正常情况下,平武县的胥吏又怎么可能给他们开具路引?
  赵然第一反应就是让金久安排人手去盯梢那帮刚刚逃走的平武县衙役,然后立刻让李管事把这几份路引呈到自己面前。
  一一浏览,这七份路引完全合规,最后赵然把目光集中在了日期上。所有路引的开具时期都是七天前,也就是说,这些路引是同一批开具的。
  赵然将七户人家召集过来仔细询问,很快就了解到事情的经过,然后陷入了沉思。
  这七户都是因为借了大户的高利贷而无法偿还的人家,其实被迫借钱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他们换不起钱的结局。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并没有到县外躲债的念头,因为盲目逃避是无论如何逃不了的,家宅和田地都在那里放着,不可能搬走,欠债还不上的最差结果,无非是拿宅子和田地抵债——借债的文书上抵押物就是这两项。可如果人逃走了,债主不仅可以名正言顺的没收田土和宅子,自己本身还会因此犯了国法,到时候不仅是“破家”的问题,而且很有可能出现“人亡”的惨剧。
  可不知为什么,平武县最近起了流言,说是隔壁谷阳县有个大善人赵神仙,愿意帮助穷苦百姓,不仅开了个善堂予以收容,而且经常征集劳力做事,给的报酬极为优厚,只要干上一段时日,便足够偿还欠债。而且流言还说,若是有人到谷阳县务工,平武县会帮助开具路引云云。
  这些人到县衙一试,果然很顺利拿到了路引,于是举家前来,准备做工还债。没想到刚来不到两天,平武县的衙役便追上门来拿人了……
  赵然苦苦思索的是,这个过程里面究竟有没有猫腻?
  自己开办慈善堂收容穷人——这个是事实,自己经常征集劳力做事并给付高薪——这个同样是事实,自己做善事的美名传到了邻县——这一点毫无问题,邻县给出来做工的穷苦百姓开具路引——这是县衙办的大好事,同样没有问题。至于刘班头事后收到苦主诉状,带人来慈善堂拿人一事,除了手续不合法、态度蛮横了点外,似乎也说不上什么有什么大问题。
  可这些事情堆在了一起,怎么就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呢?
  莫非是自己最近折腾的动静有点大,有人看不顺眼?如果是的话,这些人是谁呢?赵然挨个细数了一遍,发现自己竟然毫无头绪。
  无极院里边,监院宋致元和自己关系极深,几乎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都讲、都管和都厨这“三都”则是自己拿银子喂饱了的,给自己添堵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八大执事这一层,自己也尽量做到相处融洽,没有得罪过谁,其中那几个最有权力的,包括高功刘致广、巡照张致环、典造陈致中、迎宾贾致逊,他们如今的地位多半要归功于自己,按理说不是白眼狼啊,更何况自己和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冲突。
  再往下数,剩下的人里也许有对自己嫉恨的,比如那个蒋致恒,可这帮人完全没有实力闹出今天这么一出戏来,所以嫌疑性大可排除。
  如果不是无极院的话,那么是不是县衙这边出了状况呢?孔县尊一直没有找过自己的麻烦,而且自己有事相求的时候也经常给点小便利。就算不是自己人,那也绝不是敌人;县衙佐二的县丞和主簿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手中没什么权力,也和自己没什么交道,更别说仇隙了;关键是县衙中的实权派金县尉等于自己人,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绝对会提前和自己通气。因此,看上去这事儿应该和谷阳县衙无关。
  这么一算下来,赵然猛地发现,自己在谷阳县竟然已经拥有了如此深厚的人脉,和三年前的自己相比,当真是有点“往事不堪回事”的感慨。
  贫道在谷阳县几乎已经可以横着走了吧?那么到底是谁要和道爷过不去呢?
  琢磨来琢磨去,赵然忽地惊出一身冷汗——自己竟然忘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新任无极院八大执事之一、客堂知客赵致星!赵致星今年才十八岁,比赵然还小三岁,是最为典型的道门空降干部。他来自川省玄元观,是玄元观经堂道童出身。
  赵然之所以忽略了自己这个本家,完全是因为此君太过低调的缘故。赵致星正月里来到无极院上任后,只和大伙儿见了一面,便经常性的玩失踪,很多重大斋醮仪式中都见不到面,就算偶尔参加个一次两次,也都躲在后面充当人肉背景。平时接待和联络的对外事务,也主要由客堂门头这种管事道士去打理,几乎见不到人。
  更何况赵然也经常不在无极山上,两人自是很难相见,无形中便很容易忽视此君的存在。赵然除了在他刚来的时候送了一份见面礼、寒暄了几句话外,几乎和他没有任何交集。
  不怪赵然“鼠目寸光”,不晓得巴结此类“通天”人物,实在是“空降干部”基本上都没什么威慑力可言。人家就是下来履历的,通常也就是一年左右,长一点的两年,最长绝不可能超过三年,一心等待履历期度过后就要自回“天上”,很少有愿意积极做事的,更不会凭空跑来得罪人。而且这类人在上头其实也没多大地位,属于“天上”的底层角色,回去后没个十年二十年的混不出来。去巴结他们纯属吃力不讨好,反过来得罪了他们……其实也没多大屁事,他们同样拿你没招——通常只能咬着后牙槽发狠,暗中发誓要你好看。
  不过如果“天上”有人要处心积虑针对你的话,这类人就能起到“耳目”作用,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是不能不防的。
  赵然就顺着赵致星的背景开始发散思维,可想来想去,也没想出自己在玄元观有什么仇家,不,有什么认识的人。连西真武宫他都不熟,更遑论玄元观了。想到这里,赵然忽然有所醒悟,自己对西真武宫不熟,并不意味着没有拉过仇恨值,至少西真武宫的方丈杜能会,就曾经用“如欲喷火”的眼神注视过自己,莫非此事和杜能会有关?可如果真是杜能会干的,那么自己就只能无语加鄙视了,这个杜能会要小肚鸡肠到什么地步,才会念念不忘自己一个混在县一级道院的小小执事呢?
  此事不可不防,至于怎么防,赵然还没有头绪,杜能会的“江湖地位”太高,自己目前还够不上啊。不过赵然由此也有了些新的思考,自己是不是该想办法往上面通一通路子了呢?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需要见机行事。赵然目前最为关心的,仍旧是自家的修炼问题。这次慈善堂受到的波折虽然给他添了堵,但也给他带来了另外一种全新的思路。
  当他决定拿出一千两银子成立慈善堂善金的时候,这条新的道路便已经展现在眼前。赵然相信,用这种方法花银子,效率肯定很高,功德力必然唰唰上涨。成立善金只是第一步,如果自己再往深了走,触及到根本问题,收益的百姓将会更多,到时候这种功德会怎么算呢?赵然对此非常期待。
第二十三章
道院二三事
  向大户举债实属无奈之举,如果不是没有别的出路,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去借高利贷呢?实际上,借高利贷的百姓,十成有九成都是有自耕田地的农户,他们以田产为抵押,向大户举债,最后无法偿还,田产为大户侵占,自己则沦为佃农,或者直接卖身成为大户家的仆役。可以说,高利贷是造成这个时代土地兼并的重要因素之一。
  朝廷对此有没有解决之道呢?答案是必须有!这个解决之道,就是各地官府设立的青苗仓。可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因为天灾还是人祸,当农户有了困难去向官府申请青苗钱放贷的时候,总是很难如愿,要么拿到的数额极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么就干脆拖延迟缓,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就是赵然想要做的事情,看看有无可能解决青苗钱发放的弊端,不求在龙安府内解决,至少在谷阳县内,能将这一状况杜绝。
  如果办成这件事,那绝对是一桩惠及整个谷阳县数万农户的善举,赵然仿佛已经看见自家气海内的功德力爆炸式增长的美好前景了!
  赵然把李管事请进了慈善堂公廪房中,然后从怀里不停往外捣鼓银子,片刻工夫,公廪房中的桌案上便堆满了白花花的银锭,看得李管事眼都直了——不仅仅是赵然有钱的问题,而且看上去身无分文却不断能掏出银子的动作太帅了,李管事哪儿见过这个,从此对赵然敬若天人。
  露了这么一手,也算是坚定了李管事继续做好慈善堂的信心,否则一时间还真找不到既有文化又有理想同时还是自己人的合适人选来。
  和李管事商议过成立善金的诸多细节后,赵然又驴不停蹄赶回无极山。
  监院宋致元正在监院舍中处理公文,自从当上监院后,他爱死了这处简单素雅的院子,简直是乐不思归,基本上很少回到自家在山下购置的豪奢庄园。见到赵然后,亲切地将赵然叫了进来:“赵师弟怎么来了?先坐,师兄我处理完这几份公文后,咱们再叙话。”
  这处监院舍赵然来了多次,就跟逛自家那个方堂一样随意,也不客套,自己动手沏了杯茶,又往宋致元的茶杯中续上水,一边喝茶一边观赏宋致元收藏于黄梨架上的各种小玩意。
  等宋致元将案上的几份公文处理完毕,便招呼赵然过去落座。赵然见宋致元脸上忍不住的笑意,不由问道:“监院师兄因何发笑?莫非有甚喜事?”
  宋致元靠在椅背上,边笑边摇头:“哪里有什么喜事,只是刚看了桩趣闻。”
  “哦?愿闻其详。”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宋致元指了指案上的一份公文道:“县学老教谕致仕,位子空了出来。孔县尊报了个拟任人选给提学副使,却是个相熟的。”
  县学教谕这种不入流的小官,县里提名举荐后,不出意料的话,提学大人一般都会批准同意,然后该教谕便走马上任。当然,事涉一县教化,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县里的举荐必须先报道院审核,道院没有意见后,才能报到省里。
  熟人便熟人吧,宋致元批“可”或“不可”就是了,这个程序很简单,赵然莫名其妙的是,他压根儿没看出笑点在哪里。
  于是宋致元解释道:“此人名叫张孟春,师兄我年幼时还未入道门,当时入塾中念书。这张孟春贪索无度,师兄我看之不惯,除了正常的束脩和节礼外,从不敬献财物,这张孟春便总是当众责罚于我……听说他中了秀才后便一直无有寸进,想不到今日会得了他的消息。”
  哦,原来如此,赵然明白了,姑且不论是不是宋致元所说的那个原因,总之这位张老师当年在宋致元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上了深刻印记,没想到如今报应来了。宋大监院面露笑容,绝不是好笑的“笑”,而是讥笑的“笑”。按理说宋致元这种老油条,一般不会轻易将这种事情挂在嘴上,但他“大仇”得报的那份欣喜实在是忍不住要和人分享,或者说炫耀,而与他关系颇深的赵然自然是最好的听众了。
  赵然连忙凑趣:“如此说来,这位张秀才品性有暇,恐怕难以为人师表,赵师兄不可不察,切莫为旧情而因私废公。”
  宋致元很是满意,点头道:“此外,当年张孟春授课时,一力崇儒,而对我道门经典很少涉猎,似有非议,故此,我当驳回县衙,着拟另议。”
  儒家思想是大明的治政思想,当然,其中有些内容是道门修订过的,张秀才讲课不讲儒学又该讲什么?但宋致元这么一说,就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于是这位张秀才算是完了。几十年前无意种下的因,几十年后便收了果,当真是因果循环,天道诚不我欺哉!
  两个人用几句话决定了某个秀才的一辈子,然后很不在意地开始说下一桩事情。
  “赵师弟,我这里有份公文,需得你去处理。”说罢,宋致元将公文递给赵然。
  赵然翻开一看,也是从县衙转来的,却是一份办案的申请。有个叫宗唯吾的大户,在自家庄园中设立道坛,宣讲三清道祖新义,说是无尽天劫将生,宇宙世界将灭。此人并称自己是吕仙座下弟子,下凡拯救世人,世人唯有信奉自己,才可安然渡劫。县衙已经得了切实的消息,准备不日前往搜拿,请无极院派遣相关人员主持云云。
  赵然看罢忍不住就是一笑,这个宗唯吾也不知怎么就鬼迷了心窍,当真是自寻死路。这种案子正归方堂处理,是赵然的本职,只不过三年五载遇不到一起,没想到自己刚刚担任方主,便碰上了。
  宋致元说完了公事,又叮嘱了赵然两句,便问:“赵师弟此来,有什么事情么?”
  赵然便将今日平武县差役擅闯慈善堂捉人的事情说了一遍,当然,民众被激怒后殴打差役的事情也没隐瞒。讲完之后,赵然问道:“监院师兄,平武县差役越境拿人一事,师兄事先可曾知晓?中阳院那边有没有公文知会我们无极院?”
  宋致元摇头皱眉,思索了一阵后,问:“赵师弟,你有没有得罪什么人?”
  赵然苦着脸道:“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西真武宫方丈杜能会吧。”
  宋致元安慰道:“若是他出手,倒是有几分可能,但你也莫怕。我已经打探过了,这个杜能会是外来户,不懂规矩,在西真武宫不得人心,张监院对他也很不满意的,他想兴风作浪,张监院第一个不答应。”
  听了宋致元的安慰,赵然略略宽心,随即又问:“监院师兄,那个新来的赵致星到底是什么根脚?”
  宋致元奇道:“莫非你认为他有嫌疑?不会吧,此人就是下来无极院履历的,犯不着与你为难啊。”想了想,还是摇头道:“听说他是被人遗弃在玄元观外的孤儿,被观中一个火工居士收养,自小便在玄元观中长大。后来因天资聪慧,经文念得很好,便被破例颁赐了度牒。或许因为出身的缘故,为人一向自谦,甚少与外人打交道,和你更不会有什么冲突。我看,你还是莫要多疑才是。”
  好吧,赵然但愿自己是想多了。接着刚才的话,便提起了青苗仓的事情。
  “监院师兄,师弟我设了一个善金,准备出资千两,专为救助举债而无力偿还的贫苦人家……”赵然将自己设立善金的办法详细讲述一遍,问道:“师兄看,如此可好?”
  “甚好,师弟慈悲,此为善举。”
  “师兄,师弟我想,这不是长远之法,嗯,不知这青苗仓一事,详情究竟如何,师兄可否为我解惑?”
  宋致元一怔,犹豫片刻道:“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太认真的好。”
第二十四章
青苗钱
  关于青苗仓的事情,宋致元劝说赵然别去操心,但赵然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估计这件事情恐怕不好弄,有过心理准备。不过他还是想试着插一插手,毕竟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那可是涉及全县几万农户的大功德,于修行一途助益太多。
  赵然说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先了解一下青苗仓的首尾,毕竟这些日子很是见到了些穷苦的人家,都是因为借不到青苗钱而转去借了高利贷,总之境况相当之惨。
  宋致元说这里面牵涉到的事情非常复杂,弊病也极多,当然,如果师弟你想了解的话,我也可以给你讲讲。
  大约五十年前,也就是宪宗皇帝的最后几年,大明朝天灾不断,洪水、地震此起彼伏,致使百姓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田亩废置、无人耕种。为了恢复生产,庐山总观与天子和内阁达成协议,在天下各府设立青苗仓,专为百姓购买青苗种子、农具等物而放债,一般债期为三年,取利四厘。
  这样的利率算得上极低了,若是农户用心耕种的话,三年后便可轻松偿清债务。
  青苗仓由各府道宫和府衙共同设立,各出一半本钱,所得之利滚入本金之中继续用于放贷,各县县衙代办、府衙审核批准,道宫和道院予以监督。
  设立之初,青苗钱确实为恢复农耕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后弘治中兴的基础。但与历朝历代一样,任何善政到了后期都会走了模样,与最初的设计差异极大,到了如今的嘉靖年间,情状更是不堪。
  简单举个例子,当一户百姓去县衙申请借贷青苗钱的时候,衙门会将其申请上报府衙,府衙复核后批准,将钱发至县衙。这个过程没有任何问题,总计需要消耗的时日也不多,通常七天内就可办妥。
  然后,接下来,就不一样了。县衙拿到钱以后,会以各种借口拖延发放,一直拖延到这户农家撑不下去,不得已去某大户家借高利贷。借贷时,农户需在两张拮据上画押——其中一张借据上写的是利钱四厘,然后该大户便拿着这张利钱四厘的借据去县衙,县衙收了农户的借据收条,然后将这笔青苗钱交给该大户。
  等到借贷期止时,大户将农户抵押的田产和房屋收走,然后到衙门里把青苗钱还上,四厘利息补入青苗仓中,多出来的利钱则归衙门所有。县衙收到钱以后,在田产地契上公证,手续便算完备。大户得了土地,衙门收了利钱,皆大欢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