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702

  周赫煊苦笑着说:“那我就不再多嘴了,走,咱们找志摩喝酒去了!”
  徐志摩的交游非常广阔,不管是军阀、政客、学者、企业家……似乎他都有认识的朋友。比如杨杏佛就是徐志摩的挚友,历史上,徐志摩空难逝世前留下的最后笔墨,都是写给杨杏佛的便条,被视为“徐志摩致友人绝笔”。
  两人结伴来到北大附近的街道,徐志摩现在就住那儿,他已经从胡适家里搬出来了。
  这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杂居着十几户租客。徐志摩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还是租下了三间房,一间书房、一间卧室、一间会客厅。
  “志摩,喝酒去也!”杨杏佛敲门高喊。
  徐志摩开门一看,顿时喜道:“宏甫,明诚,你们怎么结伴来了?”
  周赫煊抓着他袖子就往外拉:“快把门锁了,一起喝酒。”
  “你们稍等,我去拿钥匙。”徐志摩欣喜地跑回房间。
  三人在附近找了家小餐馆,点了几样家常小菜,便喝酒闲聊起来。
  周赫煊顺口问道:“你跟小曼还好吧?”
  徐志摩勉强笑道:“她还是不答应来北平生活,我只有每个月回去两三趟。唉,等把这个学期教完,我打算辞职回上海,毕竟夫妻之间不好长久分居。”
  “当断就断吧。”周赫煊劝道,他这次回国,在上海时可是听到关于陆小曼许多不好的传言。
  徐志摩笑笑不说话,他已经被陆小曼套牢了,实在无法做出离婚的决定。
  周赫煊也不好再劝,转而说起长城抗战。杨杏佛对此义愤填膺,大骂常凯申不分轻重,居然对日寇的大举进攻不管不顾。
  顺便一提,此时常凯申正在全力“剿匪”,一个兵都没有派来北边帮忙。直到日寇都占领了热河的省会承德,碍于全国喧嚣的舆论,常凯申才调了三个师去长城抗日,其中一个师还是中原大战前整合杂牌部队而成,虽然编制最齐整,但武器装备却比较落后。
  杨杏佛骂了一通,再喝下几杯酒,便开始有些上头了。不过他自制力很好,到了微醉状态坚决不肯再饮,直说明天还有正事要办。
  杨杏佛的正事是什么?
  当然是跟中央政府唱对台戏,而且动作非常快。
  隔日,一封揭露监狱黑幕的英文信件,就在报纸上被披露,甚至作为民权同盟的宣传资料广为散发。
  这封信,多半是那天探视监狱时,地下党偷偷塞给杨杏佛的。也不知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周赫煊当时居然没有发现,或许是最后握手时给的吧。
  在孙夫人、鲁迅等人的刻意推动下,整个左联和许多媒体都帮忙宣传,甚至捅到了世界各国的报纸上,一时间闹得舆论哗然。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胡适还是从报纸上得知此事,然后立刻给杨杏佛打电话,把这位老朋友大骂一通。他仔细回想整个事件的经过,立即明白自己被坑了——北平分会成立当天就去监狱探视,第二天披露监狱黑幕的英文信就被公开,说不是事先策划好的,谁信啊?
  胡适感到最愤怒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有什么英文信,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而杨杏佛等人,还在宣传的时候用了他胡适的名号,口口声声说胡适是监狱黑幕的见证者。
  老子真是大傻瓜!
  胡适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天可怜见,他探视监狱的当天,就给王卓然提了建议,要求改善犯人的生活条件。王卓然还给他回了信,说已经告之张学良商办,希望他的建议能够全部实现。
  可结果呢,仅仅三天后,他就收到孙夫人的秘书史沫特莱的快信,还附带有一份《北平军分会反省院政治犯控诉书》,并要求立即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
  胡适愤怒之下,立即给蔡元培和林语堂写信,坚决撇清一切关系。说他没看到犯人被虐待,还有人冒充他写了一封控诉信,那封信也是伪造的。
  紧接着,胡适又给报社写信,坚决否认监狱里的犯人被虐待,说那封揭露黑幕的英文信也是伪造的。
  这还不算完,胡适干脆又写了一篇文章登报,在诉说自己的民权理念后,又称民权同盟被一二人所操控利用。那“一二人”实际上暗指孙夫人和杨杏佛,这个就闹得有点过分了,相当于跟上海那边划清政治界限。
  于是乎,民权同盟总部那边召集开会,投票讨论是否要开除胡适。
  搞得轰轰烈烈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才一两个月,现在就已经成为大笑话。国党都还没亲自动手呢,组织内部就已经自行分裂,一大批偏右的民主人士都打算退出同盟。
  直至3月7日,热河被日本人全部占领,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一致谴责常凯申和张学良的丧权辱国。
  张学良这次铁了心要抗日,但却得到如此结果,他也感到心灰意冷了。面对糟糕的舆论和局势,张学良在热河沦陷的当天就致电中央,表示引咎辞职,随后通电下野。
  当然,下野是假的。
  军队仍旧掌控在张学良的心腹手中,等他跑去欧洲旅游一趟回来,一切都是照旧。
  由于张学良突然下野走人,北平政局还是混乱了几天。王卓然趁机乱中行事,把几个监狱里的地下党给放出来,居然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
第530章【敌后抗战】
  1932年与1933年的冬春之交,对沦陷的东三省人民来说,日子过得格外漫长。
  自“九一八”以后,东北冒出无数的民间抗日组织,名称五花八门,有救国军、自卫军、义勇军、红枪会、大刀会等等。经过关东军的层层围剿,马占山、李杜、王德林、唐聚五等人领导的大股义勇军几乎都被打散,但小股的民间抗日团体却越来越多。
  只在辽宁省内,就有大概10万规模的义勇军。其中邓铁梅的部队最多,人数超过1万,其余的团体大都在500到3000人之间。
  这些小股抗日部队闻风而动,专门进攻落单的关东军和伪军。虽然打一仗可能只能歼敌几人或十几人,但却搞得关东军焦头烂额,就好像有一只只蚊子在身边乱飞。
  就在关东军进攻热河的时候,为了稳定后方,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亲自部署了第一次“大讨伐”,对辽宁三角地带展开围剿。同时又命令伪军,对讨伐地区进行“宣抚”工作。
  所谓“宣抚”,实际上就是收缴民间武器,对东北群众散发“亲善”传单,对潜在的“不良分子”进行镇压和抓捕。
  伪军虽然打仗不行,“宣抚”工作却格外卖力。经常几百人进村洗劫,稍微遇到村民反抗,就以“不良分子”的名义杀害,所到之处犹如蝗虫过境。
  所以这个冬春之交,东北沦陷区的人民过得很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关东军,而是助纣为虐的伪军,许多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失去亲人后纷纷加入义勇军团体。
  当热河省会承德被日军占领,张学良宣布下野的时候,侯忠国(侯七)正踩着还未融化的冰雪,带队连夜杀向密云一带。
  侯忠国去年的抗日游击打得有声有色,手下有上百个精通“七人背”制造技术的师生,导致他的攻击火力非常凶猛,经常靠打埋伏击溃关东军和伪军部队。
  最辉煌的时候,侯忠国的势力扩充到2万余规模,结果成为关东军的重点攻击目标。
  就如同周赫煊担忧的那样,侯忠国的队伍里混进了内奸。一个自称邓拓海的警察,带着足足3000多人来投靠,由于表现英勇,受到侯忠国的信赖,很快就坐上了团体的第二把交椅。
  然后就是内斗了,邓拓海将侯忠国的藏身地透露给关东军,并在作战之时堵死侯忠国的撤退路线。
  侯忠国在亲信的保护下浴血突围,只带了1000多人艰险脱困。本来2万余规模的抗日团体分崩离析,分裂成三股小团体朝多个方向转进。
  除了侯忠国的1000余部队外,另有冯庸大学的老师张春和,带着2000号人前往南满线继续抗日,跟盘踞在那里的邓铁梅部左右呼应。还有一个叫陈玉的警察,带着1000多号人钻进了辽中地区的老林子里。
  “七哥,生火吧,兄弟们快扛不住了,”周玉良走过来说,“这林子里人迹罕至,日本鬼子不容易发现。”
  侯忠国看了一眼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冷得直哆嗦,他咬牙道:“互相抱团取暖,撑下去,冻伤了的就找附近老乡寄宿。坚决不能生火,鬼子最近的‘讨伐’很凶猛。”
  “唉!”周玉良无声叹息,只希望今晚不要冻死人。他以前是盘山县统计局的科长,读过大学,去年夏天加入侯忠国的队伍,如今相当于这个团体的后勤总管。
  侯忠国问道:“吃的还能撑多久?”
  周玉良说:“省着点吃,大概还能撑两天。”
  侯忠国低声嘀咕道:“得干一票买卖了。”他突然命令,“都起来赶路,一直往西北前进,接近密云应该会轻松许多!”
  周玉良欲言又止,他觉得留在辽宁打游击就好,可侯忠国偏要去支援长城抗战。
  不过确实如侯忠国所言,到密云那边会轻松很多,因为关东军这次“讨伐”的重点是安奉、南满两线。
  邓铁梅创建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多达一万余人,活跃在安奉、南满两条铁路之间,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这支抗日部队不但威胁着沈阳,而且还经常破坏铁路交通,给进攻热河的关东军造成了很大的后勤烦恼。
  如今数千规模的关东军,带着数万日伪军,正在疯狂的围剿邓铁梅。可是邓铁梅狡猾得像只老狐狸,日军的大股部队根本逮不着,反而被他零星歼灭掉数量众多的伪军。
  即便是正牌的关东军,在面对邓铁梅时也损失惨重,精锐日军至少死了近500人。
  正是由于邓铁梅拖住了关东军“讨伐”主力,侯忠国才有机会带着部队,向西北横插杀向密云地区。那边长城抗战正打得火热,侯忠国当然不敢跟日军硬碰硬,只想到那里去骚扰日军后勤,为长城抗战的兄弟们贡献力量。
  当初浴血突围时,侯忠国身边只剩下1000多人。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实力再次暴涨到5000人左右,而且一个个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他相信可以给日军造成极大困扰。
  可惜,跟着侯忠国一起出关抗日的冯庸大学师生们,如今只剩下18人在身边。至于其他的,要么已经牺牲,要么跟他走散,也不知活下来的还剩多少。
  又是两天的行军,侯忠国终于接近密云。好在开春气候变暖,冻伤情况不严重,唯一糟糕的是粮食差不多吃完了。
  “司令!”
  侯忠国的副官带人过来,欣喜地说:“我们从老乡那里得到消息,明天有伪军要来前面的村子征粮。”
  侯忠国精神一振,立即起身道:“走,跟我去看看地形!”
  伪军,一向是侯忠国最喜欢的攻击目标。这些家伙战斗力很差,但对待老百姓却格外凶残,特别是最近两个月,打着“宣抚”旗号抢劫农民的伪军层出不穷。
  ……
  上午九点,暖暖的阳光照在冰雪大地。
  赵四坐在颠簸的骡车上,屁股下面是厚厚的“中日亲善传单”。他的任务是到周边的村落宣扬“和平”,顺便抓捕潜在“不良分子”,最后再征粮运往县城的日军后勤站。
  “四爷,前面就是郭家沟了。”狗腿子跑过来献殷勤。
  赵四挪了挪屁股,捧起那一沓亲善传单,说道:“太君交代下来的任务,必须首先完成。李二,等进村以后,把这些传单都发下去,记住要每个村民人手一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