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702

  “好嘞,好嘞!四爷你就放心吧。”狗腿子讨好地说。
  赵四张嘴打了哈欠,再伸伸懒腰,被这温暖的日头一照,他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睡上个大觉。
  “砰!”
  “砰!”
  突然间枪声响起,吓得赵四猛地从骡车上窜起,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耳朵飞过。
  赵四瞬间就吓尿了,连跪带爬地翻下骡车,双手抱头趴在地上躲避。他的伪军部队同样慌作一团,因为这边抗日队伍很少见,遇到突发情况根本不知该如何处理。
  慌了好一阵,赵四才想起自己是领头的,他拔出腰间的盒子炮,探头高喊:“不要乱,不要乱,给我开枪打回去!”
  “杀!”
  只见左边山坡上冲下来上千义勇军,有些拿着枪,有些干脆拿着大刀长矛,不要命地往下方的伪军冲击。
  伪军这边只有上百号人,零星的胡乱开了几枪,就吓得直接溃退了。
  “跑啊!”有人扔下枪掉头就溜。
  “不许退,不许退!”
  赵四大声喊着,想要整顿部队反击,但他自己都飞快地后撤。
  一百多个伪军瞬间成为无头苍蝇,就在此时,他们来时的方向突然又是杀声震天,连退路也被义勇军截断了。
  赵四见状立即丢枪跪地,举双手投降道:“爷爷,爷爷们,别打了!”
  侯忠国来到战场时,上百伪军已经跪了满地,他吐口水道:“呸,孬种!老子的手榴弹都还没来得及用。”
  赵四痛哭流涕:“好汉饶命,好汉饶命,我也是不得已啊。日本鬼子逼着我给他们卖命,不然就要杀我全家啊,求求您高抬贵手,就绕小的一命吧!”
  “你就是这支部队的汉奸头头?”侯忠国残忍一笑,他自有土匪作风,大喊道,“你们这些汉奸都听着,想活命的都过来,把当官的都杀掉。这特妈叫投名状,谁敢不动手,老子全部枪毙!”
  赵四瞬间瘫软在地,而伪军们在短暂沉默后,突然疯狂地冲向赵四和他的狗腿子。
  侯忠国满意地笑道:“给我打扫战场,再去村里买点粮食,马上撤离!”
  半个小时后,已经打扫完战场的侯忠国正准备闪人,突然听到有人高喊:“前面的是那支兄弟部队?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骑兵第二师!”
  “黄处长的部队?”
  侯忠国脸上顿时露出喜色,连忙把对方喊过来说:“老子是侯七,跟你们黄司令是老朋友,快带我去见他!”
  对方也高兴道:“你就是威震三山的侯七爷?真是太好了!”
  黄显声,原为辽宁警务处长兼沈阳公安局长,正是他打响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第一枪,还杀死了已经投敌做汉奸的张学成(张学良的堂兄弟)。
  去年日军攻打锦州的时候,黄显声在敌后给了关东军很大压力。关东军派出第20师团的骑兵联队,要用这支“攻无不克”的骑兵联队一举荡平义勇军。
  结果黄显声提前埋伏,一举歼灭60多个日本骑兵,还杀死了一个中佐,关东军认为这“实为满洲事变以来最大的悲惨事件”。
  日军为了报复,出动步兵、炮兵、骑兵、装甲兵和飞行队,对黄显声进行连续不断的讨伐。而黄显声把辽西的各路义勇军合编成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总共六万余人,坚持抗战一年多,如今差不多快被打散了。
  两支抗日部队很快汇合,侯忠国冲上去就捶了黄显声一拳,笑道:“老黄,两年不见,你小子名气越来越大了啊!”
  “你镇三山侯七爷也不错嘛,”黄显声笑问,“怎么不在辽中抗战,跑到这边来了?”
  “那你呢?”侯忠国问。
  黄显声正色道:“我要去白马关抗日。”
  侯忠国惊道:“你要去长城,跟日本人正面对抗?”
  黄显声点头说:“是啊,一起去吧。”
  侯忠国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我是来打游击的,专门破坏鬼子的后勤路线。”
  黄显声也不强求,他笑道:“那咱们以后多多合作,我可是听说,你的投弹手部队很强啊。”
  “你去长城那边,如果实在打不过就回来吧,”侯忠国道,“周先生说,咱们还是要以游击为主,暂时不要跟日本人正面对抗。”
  “总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正面战场也需要人啊。”黄显声感叹道。
  两人寒暄一阵,又一起吃了顿饭,便各自分道扬镳。
  黄显声前往长城白马关抗战,而侯忠国留在关外打游击。只是他们谁都没想到,两个月后,他们的部队就要合流,并最终成为共党的队伍。
  原因很简单,黄显声率部和日军作战时,居然受到国党205师的监督胁迫,各种拖后腿坏事。
  黄显声气愤之下就投靠了共党,并在骑二师组建党支部。
  而侯忠国的部队由于在长城外各种骚扰日军后勤,关东军愤怒之下派了三个联队来剿杀,还配合着骑兵队和飞行队。侯忠国手下的五千余人遭到毁灭性打击,最后只逃出几百骨干力量,被出关抗日的黄显声给收编。
  侯忠国的队伍虽然散了,但分裂出去的另外两支队伍,却一直坚韧地生存下来。后来全部加入了东北抗联,他们掌握的“七人背”技术也在迅速传播,冯庸大学幸存的抗日师生,成为各个抗日敌后团体的技术骨干力量。
  中国人,一直在抗战,即便正面战场一溃再溃。
第531章【松花江上】
  北平,火车站。
  长城战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日军已经占领承德,山海关的大门紧紧关闭。
  一波又一波的流亡群众,朝着北平涌来。这些人当中,许多来自热河,也有许多来自辽宁,甚至是更远的吉林、黑龙江。他们不愿在日寇的铁蹄下求活,步步西逃,最终都汇聚在北平城外。
  “咚咚咚咚!”
  锣鼓声突然响起,一个中年男人举着铁皮喇叭大喊:“东北的同胞们,父老乡亲们,我们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寻求帮助,我代表全国四万万同胞,保证你们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
  中年男人的身后,堆放着数不清的旧衣服,还有几口正在煮粥的大锅。这些衣服属于捐献品,原主人来自于全国各地,都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募捐来的。
  “大家排好队,先来喝一碗热粥。至于找住处,找工作,我们会尽量帮忙。都排好队……”救国会的志愿者大声高喊着维持秩序。
  这些用于救济东北流亡群众的钱粮物资,那是非常充足的。张学良下野的时候,就顺手捐了10万大洋,于凤至个人也捐了三万。还有来自民间的捐款,抗日救国会每天都能收到无数捐献物资。
  这些钱物,有些悄悄运到东北,去支援那边的民间抗日武装。剩下的大部分,都用来安置东北流亡群众,甚至还建立起多所东北流亡学堂。
  21岁的端木蕻良,跟同学们一起拿着传单,见到年轻的流亡群众就发放:“我们是‘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国会’的,欢迎广大青年加入。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把小日本鬼子赶回老家!”
  如今滞留在北平的东北籍学生,以及逃难过来的流亡东北学生,加起来超过万人之多,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这些学生必须妥善安置,而且各方面都在抢人。
  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先后在北平复校,东北交通大学集体并入东北大学,随后张学良又开办了东北学院和东北难民子弟中学。这是奉系方面的工作。
  国党则在北平设立了行知中学、念一中学和国立中山中学,大量吸收流亡学生。
  至于共党的工作则更加深入,积极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展开合作,并公开组建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国会,试图取得东北流亡学生群体的领导权。
  端木蕻良虽然才21岁,去年刚考入清华大学,但他已经是北方左联的正式成员了。这半年来,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处宣传党的思想,已经吸引了十多个东北学生向左联靠拢。
  “同学,听你口音是辽宁的?”一个流亡学生问道。
  端木蕻良说:“我昌图的,你呢?”
  那学生说:“我辽阳的,叫高天琦。听说东北大学复校了,地址在哪儿?”
  端木蕻良觉得自己有了新业务,连忙说:“跟我来吧,我带你过去!”
  “那太好了,谢谢你啊。”高天琦顿时高兴起来。
  端木蕻良的同伴也召集了几个学生,大家汇拢在一起,提包扛箱地走进北平城内。
  “辽宁的情况如何?”端木蕻良帮高天琦背着一个包袱,顺口打听道。
  高天琦一脸懊丧:“说起来就气人。小日本鬼子到处讨伐义勇军,伪军狗仗人势的鱼肉乡里。听说黑龙江那边的老乡更惨,许多同胞被小日本抓去修建工事,每天不知要累死多少人。‘九一八’以后,我就加入了抗日义勇军,前后加入了三支队伍,结果都被日本鬼子打散伙了。这不没办法吗?只好入关来北平继续读书。”
  “是啊,如今这世道,有志青年都是一腔热血,却又报国无门。”端木蕻良以前在南开中学读书,由于积极宣传抗日,结果被学校开除了。他气愤之下就跑去参军,结果发现军队里同样乌烟瘴气,于是退伍考进了清华大学。
  端木蕻良不断地套近乎拉家常,准备把高天琦拉来靠拢党组织。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听到路边的广播传来歌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