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702

  一想起历史上29军的遭遇,周赫煊就忍不住叹息。
  此战之后,宋哲元带着29军返回察哈尔,军力迅速扩张到六万余人,并且接收了民众抗日同盟和汤玉麟部的大量装备,成为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
  这支本来可以作为抗日中坚力量的军队,却由于不断地跟日寇周旋,被南京政府以“屡生事端”为由,免去了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职务,就连29军的驻地都被割让给小日本。
  堂堂的民族英雄、抗日将领宋哲元,被逼得跑到天津做寓公,气得公开指责说:“谁再相信常凯申抗日,谁就是傻瓜!”
  随后29军扩张到十万人规模,相当于北平、天津的安全屏障,可宋哲元本人却一度被逼得差点投靠日本做汉奸。前方的日寇是敌人,身后的南京政府也是敌人,宋哲元整天想的不是怎么打仗,而是如何保存他的29军。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宋哲元已经被搞得身心疲惫,厌倦了和日本人的长期周旋,干脆跑回山东老家养病去了——正好遇到卢沟桥事变爆发。
  猝不及防之下,29军损失惨重,奉命撤往保定。
  常凯申明升暗降,派冯玉祥到29军(当时已升级为第一集团军)来夺权。冯玉祥本是这支部队的老长官,但却完全指挥不动,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诸将互相猜忌,每遇战事常常一触即溃。
  本来士气高昂的抗日部队,被生生逼成一支只求自保、战斗力奇差的军阀部队,这就是29军的蜕变历史。
  当然,宋哲元作为29军的领袖也难辞其咎,他私心杂念太多,始终都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幸好29军的长城抗战之魂一直没有熄灭,后来刘汝明的68军、张自忠的59军、冯治安的77军……这些部队都是29军的延续,在多次会战当中屡立战功。
  张自忠将军的英勇殉国,算是29军在抗日战场的最后余晖了,剩下的29军部队渐渐沦为二流杂牌。
第533章【背锅小王子】
  张学良高兴之余,突然皱起眉头看着报纸,苦笑道:“明诚,你说这次喜峰口的捷报,有几分是真的?”
  张学良以前也是领军打仗的人,自然能看出战报不对劲的地方。杀伤敌军数千或许有可能,但缴获飞机1架是什么鬼?居然还缴获了11辆坦克和6辆装甲车,真当日本人的坦克是纸糊的?
  报纸上刊载的那些战果,肯定有水分,而且水分极大!
  周赫煊笑道:“六帅,不管捷报是真是假,它都必须是真的。你说呢?”
  张学良一愣,随即点头说:“确实,必须是真的。”
  中国人民急需这场大捷,它甚至可以说是现在中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它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它必须是真的,才能激励无数国民抗战,才能坚固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至于这场“喜峰口大捷”,后世的讨论和研究很多,但都莫衷一是、说不明白。
  有资料显示,29军大刀队只是杀退500多日军;也有资料显示,大刀队斩杀日寇3000余人。但不管如何,杀退日本人的战果是真实的,而且确确实实炸毁日军18门大炮。
  至于缴获装甲车、飞机什么的,说起来实在有些玄幻,愿意信的就信,不愿意信的也可以合理质疑。
  但无可否认,那些奋勇杀敌的大刀队战士都是英雄。一场夜袭战打下来,只有零星十几人幸存(也有说30人的),而这种夜袭战前后打了好几次。
  29军的装备非常简陋,属于长城抗战部队当中的叫花子军。
  可这些“叫花子”死守喜峰口整整10天,不但多次打退敌人进攻,还数次夜袭冲入敌军阵地。而他们面临的是机枪大炮,以及飞机的轰炸,纯粹是在用血肉之躯抵挡炮火。
  如今29军还在喜峰口死守,历史上的他们,一直坚守阵地未失。直到侧翼友军(晋绥军)防线被击溃,29军才被迫撤出喜峰口,其战斗之顽强可见一斑。
  “可惜啊,可惜,”张学良唏嘘道,“这场胜仗,不该是宋哲元打下来的。”
  周赫煊点头赞同:“确实不该让他来打。”
  宋哲元属于冯玉祥的左膀右臂,乃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的诸多战斗中都表现强悍。这个人打仗确实很强,但却有着天生的性格缺陷——或者说是“优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哲元相当于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集合体”。综合了冯玉祥、阎锡山的各种优点,同样包括了两人无数的缺点。这家伙狡诈而又莽撞,贪婪而又义气,而且权利欲非常大。
  北伐战争期间,宋哲元居然能玩出杀俘的把戏,而且一杀就是3000人(有说500人的)。且不说他杀的俘虏是同胞,就算是四川的二杆子军阀,也知道不能干杀俘这种事啊。
  张学良之所以说“可惜”,是因为宋哲元的身份太尴尬,已经注定了他未来的悲剧。
  中原大战之后,随着冯玉祥倒台,“西北军”这个军事团体实际上消失了。而宋哲元属于西北军残余中最有实力的,他现在相当于西北军的精神领袖,就连冯玉祥都悄悄写信内定宋哲元为继承人。
  现在宋哲元凭借29军成为民族英雄,必然迅速扩大势力,甚至能吸纳许多以前的西北军来投靠。
  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老蒋都不会坐视西北军复活,必然尽可能地打压其发展势头。而华北这边又是张学良的地盘,就算张学良胸怀大度,奉军其他将领也不愿看到西北军壮大。
  从宋哲元打出“喜峰口大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面临中央和奉系的双重打压。
  而宋哲元又是个权利欲极盛的老牌军阀,他必然不愿屈服于常凯申,更不愿彻底投靠张学良,也不愿迎回老上司冯玉祥。那他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利用自己巨大的英雄名气,周旋于日寇、奉系和中央三者之间,甚至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力,不惜选择跟日本人进行有限合作。
  该死的政治!
  该死的军阀思想!
  如果换成太祖那样雄才大略之伟人,肯定不会太过逼迫宋哲元,毕竟对方的实力和名气摆在那里。让宋哲元在华北慢慢发展,作为抵御日寇进攻的屏障,这才是最好的用将用人方略——既可赢得民心,又可赢得军心,既彰显了自己的度量,还可以恶心日本人,何乐而不为?
  可惜常凯申的格局实在太小,明知道不可能解除宋哲元的军权,却三番五次的逼迫宋哲元,差点把宋哲元逼得投靠日本人做汉奸。
  这纯粹是费力不讨好啊,而且还民心尽失,落得个迫害抗日英雄的骂名。
  历史上的宋哲元,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抱住中央的大腿发展自己。他甚至都主动示好了,拒绝跟共党合作,以免引起常凯申的反感。可常凯申却各种不领情,铁了心要吞掉宋哲元的部队。
  老蒋这个人啊,有时候脑瓜子真的不好使。似乎只要不在他控制当中的军阀,都是必须干掉的王八蛋,搞得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
  而太祖就刚好相反,只要不是敌人,那都是朋友。就算以前是敌人,未来也可以发展成朋友,于是支持太祖的人越来越多。
  只凭一个什么主义,在混乱不堪、内忧外困的民国,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再好的政治思想理念,都必须讲究合适的方法,领导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襟,换成太祖来当南京政府的领袖,宋哲元的部队肯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学良执掌奉系多年,基本的头脑还是有的。他完全可以想象,今后几年华北的混乱,这种混乱比日寇进攻还可怕。
  张学良这次因热河之战被迫下野,常凯申必然过来插手华北事务。奉系的军权,常凯申肯定拿不走,但一定会染指民政事务,到时候中央和奉系的官僚能打出狗脑子来。再加上一个夹缝中崛起的西北军(29军),那就是三国混战的局面。
  如果日本人够聪明的话,根本不用再使用武力,就能利用三方面的矛盾,慢慢攫取自己在华北的利益。
  事实证明,日本人不是傻子,历史上差点搞出“华北五省自治”。
  张学良对此毫无办法,他虽然心里明白,但却是力不从心。因为他能力有限,而且名声大丧、不足服人,根本镇不住那些收编过来的西北军、晋绥军,更没有办法跟中央政府为敌。
  不管是哪一边把事情搞砸,张学良都必须为此负责,因为他是名义上的华北之主。
  张学良如今头顶悬着几十口大锅,就等着哪口落下来,他未来的任务除了背锅还是背锅。给中央背锅,给西北军背锅,给晋绥军背锅……想要不背锅,就只剩下逼蒋抗日这一个选择。
第534章【收徒弟】
  张学良再度被捆起来戒大烟时,端木蕻良终于到了三乐堂门外。他没有提前写信预约,非常自信的直接登门拜访,对开门的佣人说:“麻烦告知周先生,就说左联曹京平来访!”
  片刻之后,端木蕻良就被带到客厅。
  虽然在佣人面前口气很大,但见到周赫煊以后,端木蕻良难免心中忐忑。毕竟,他只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加入左联后也只写过几个短篇作品,跟举世闻名的周先生比起来差得太远。
  “周先生,我叫曹京平,笔名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恭敬地说。
  “坐吧。”周赫煊微笑道,好奇地打量眼前这个青年。
  整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最耀眼的当属东北流亡作家群。这些来自于东北的青年作家们,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思乡之情、惨痛遭遇都融入到作品当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东北流亡作家群体当中,又有三个人最为瞩目,分别是:萧军、萧红和端木蕻良。
  萧军和萧红此时已经同居,不过再过几年,萧红就要跟端木蕻良结婚。
  这三人当中,萧军属于性情中人,嬉笑怒骂更胜于鲁迅。
  1938年的时候,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杖,徒步从山西度过黄河去延安。太祖得知萧军到来,特地派办公室秘书去问候,顺便安排时间见见面。萧军居然一口回绝:“不见了,他挺忙的,我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
  萧军的潇洒、率性和幽默,颇有些魏晋遗风。难得的是,他能安心下来做事,交到他手里的工作肯定不会搞砸。
  如果说萧军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大男子主义。标准的东北老爷们儿,没事就喜欢打老婆,打得萧红实在受不了才提出分手。
  至于萧红,那绝对是“30年代文坛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荣誉实至名归。
  萧红的《呼兰河传》,犹如山间甘泉洗涤人心,那种文字之美犹如精灵。在周赫煊看来,张爱玲的文学成就跟萧红比起来,相当于慕容复遇到了乔峰,名气虽然差不多,但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至于端木蕻良,绝对是一个被忽视的超级文坛大佬!
  此刻的端木蕻良穿着风衣,梳着大背头,风度翩翩就像是富家公子。他恭敬地说:“周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学识。最近又听了你所作的《松花江上》,一时间难以自持,所以冒昧前来拜访。”
  “你加入北方左联了?”周赫煊问。
  端木蕻良点头道:“去年考入清华以后加入的。”
  “辛苦了。”周赫煊问候说。左联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风气很不对头,但到今年为之一变,积极宣传抗日、救助流亡学生,应该是他们的内部宗旨得到了调整。
  端木蕻良拿出一沓稿件说:“周先生,这是我正在创作的小说,还请斧正。”
  周赫煊接过稿件只扫了一眼,便知这是端木蕻良的扛鼎作《科尔沁旗草原》。此书确实是今年开始创作的,只不过要在数年之后才发表。
  大致估算了一下稿件的字数,周赫煊赫然发现,端木蕻良居然已经把全书写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