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702

  在苏雪林的心目中,徐志摩是高大的、光辉的、睿智的,犹如散发着万丈光芒的太阳。
  此时此刻,偶像的形象彻底崩塌了,只剩下一个被人玩坏的大光头。
  苏雪林跟着凑了过去,她虽然在文坛名头响亮,是无数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女神,但在这种场合却极不起眼。周围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可以将苏雪林碾压,她只能默默的站在边上跟众人合影。
  徐申如笑盈盈的站得老远,任由自己的儿子被人摆弄。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很感激周赫煊等人的行为,原因很简单,越荒唐热闹越好,没听徐志摩刚才都吵着要回上海了吗?
  大家都很明白,虽然表面上是在作弄徐志摩,真正目的是要彻底打消徐志摩出家的念头。
  合影完毕,周赫煊拍手笑道:“诸位先生、女士,咱们的欢送大会明天正式举行,今天晚上安排了火锅宴。大家吃好喝好,饭钱都记载志摩法师的身上,以后他下山化缘慢慢还债!”
  “好,吃火锅了!”张嘉铸第一个跟着起哄。
  徐家的下人已经在竹林里安置好十口大锅,寺里的和尚也被请来一起用餐。火锅底油用的是菜籽油,食材也是清一色的素菜,酒没有,茶管够,反正不能让僧众们破戒。
  众人呼朋引伴,五六个聚成单独的小圈子,各自围着一口大锅畅聊起来。
  太阳还未下山,竹林里依旧炎热。但如此多的好朋友聚会,大家说起种种趣事,回忆着彼此的经历,即便汗水流个不停也兴高采烈。
  最喜欢写回忆性散文的苏雪林,70年代在台湾写了一篇《忆祥符禅会》:
  “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坛盛会,五十余位学者名人共聚太湖之畔,用王羲之的话来说,就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与朋友袁兰子(袁昌英)、凌淑华,以及她们的丈夫结伴而来,途中遇到沈从文和他的太太张兆和女士。”
  “大家乘船飘过太湖,来到祥符禅寺时的场面,猛的吓了我一大跳。无数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徐志摩先生,被剃去头发,由周明诚、胡适之、宋春舫、张嘉铸四位先生拖出来,被按在椅子上供记者拍照。说句对徐大诗人不敬的话,当时听到他愤怒无助的吼声,让我联想起乡下杀猪……”
  “那天傍晚吃的是火锅,每个人不论身份名望,俱都席地而坐。我因此结识了周赫煊先生、梁思成先生、陆小曼女士、金岳霖先生、宋春舫先生、陈梦家先生……这个名单可以排很长。对了,还有阮玲玉小姐,她是当时红遍全国的大明星。”
  “周赫煊先生本人,比报纸上的照片更加英俊。他个子很高,足有180多公分,我站在他身边只及肩膀。他最好看的是眉毛和眼睛,两条眉毛就像精心修裁过一样,犹如两把锋利的长刀。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眸子反射着火光如同星辰。当时我就在想,传说中的‘星目剑眉’大抵便是这样吧。”
  “周赫煊先生的言行举止很随意,这一点跟徐志摩先生截然不同。徐大才子在聚会的时候,虽然也诙谐幽默,但他能够照顾每个人的情绪,而且总是风度翩翩保持形象。而周先生呢,他肆无忌惮的开玩笑,若是你跟他关系很熟,那就千万担心别被他提起糗事。他挖苦起人来,简直尖酸刻薄,让人哭笑不得,而又生不出反感。”
  “后来我仔细想想,周先生其实是个极聪明的人。他开玩笑也是要挑对象的,比如心思敏感的沈从文,周先生就绝对不取笑挖苦,因为这种做法会让沈从文难以下台……”
  咱们回到现实,周赫煊折下两根竹枝,打着拍子大声起哄:“唱一个,唱一个,适之兄该你了,记得要反串啊!”
  胡适郁闷的站起来,他刚才划拳输了,必须当众表演节目。他瞪了周赫煊一眼,突然翘起兰花指,细着嗓子唱《红娘》:“小姐小姐多丰采,君瑞君瑞大雅才。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今宵勾却相思债,一双情侣称心怀……”
  “好!”
  众人拍手喝彩,好些个已经笑得肚子痛了,胡适反串花旦的模样实在太滑稽。
  周赫煊又找到祥符禅寺的方丈,拖着老和尚的袖子说:“来来来,中庸法师,我们也来划几拳。”
  中庸法师摆手苦笑:“老衲就不必了吧。”
  “今天不拘老幼僧俗,中庸法师且尽兴。”周赫煊早就看出这老和尚是个妙人。
  寺院的僧众们,顿时对周赫煊怒目而视,认为他的举动亵渎了方丈。
  中庸法师的表现,却让他的徒弟们大跌眼镜,笑眯眯地说:“那咱俩就走一个?”
  “来吧!”周赫煊道。
  中庸法师立即出拳:“五魁首啊!”
  “六六六啊!”
  “八匹马啊!”
  “满堂红啊!”
  “……”
  看着自家的方丈划拳吆喝,僧众们已经惊呆了,瞬间感觉三观尽毁。
  随着中庸法师的加入,今晚的宴会达到最高潮,就连最矜持的阮玲玉都玩疯了。
  谁又能想到,在四年以后,侵华日军进山扫荡,遭到当地抗日武装的顽强抵抗。日军气急败坏之下,竟然放火烧寺。中庸法师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带领僧众奋起抗击,全寺十六个和尚死伤殆尽,只剩下一个残疾僧人守此香火。
  眼前的这些僧众,都是未来的抗日烈士。
第597章【祥符文会之一】
  天公作美,半夜来了一场阵雨。
  翌日早晨天气凉爽,全然感觉不到暑意,山里的泥土还带着潮湿水分。
  竹林当中,错落有致的放着数十个稻草蒲团。徐家的下人,以及寺院的小僧,不断搬来笔墨纸砚等物品,还在竹林里搭建泥灶,煮山泉而备茶具。
  文人们三三两两走进竹林,盘膝坐在蒲团上,就连中庸法师也被邀请来参加文会。
  于佩琛拿着钢笔和速记本,就近坐在周赫煊身边,她要负责记录今天文会的内容。当然,这个工作也有《大公报》的记者负责——人太多,一个记录员显然忙不过来。
  阮玲玉也来了,面对众多的文化学者,这位大明星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她甚至都不敢坐在圈内,而是跟张兆和、张幼仪等家属一起,远远地坐在最外边围观。
  所有人当中,就数周赫煊和胡适威望最高,他们自然是坐在最里头的。等人到齐,周赫煊笑道:“适之兄,你来主持吧。”
  “你才是当世文坛领袖,我就不僭越了。”胡适谦虚道。
  苏雪林以前是徐志摩的迷妹,现在又迷上了周赫煊,她笑着附和道:“周先生,你就不用推辞了,今天的文会肯定是由你来主持。”
  林徽因亦笑道:“明诚众望所归,还请不要推辞。”
  凌淑华与林徽因势同水火,专门唱反调:“我觉得吧,既然这次文会是因志摩而起,不如就让志摩来主……”
  “咳,”陈西滢连忙打断妻子的发言,说道,“周先生请吧。”
  凌淑华低声埋怨说:“你干什么啊?”
  陈西滢责备道:“大家都说让周赫煊主持文会,偏偏你一个人反对,你是要让大家都不愉快吗?”
  “哼!”凌淑华冷哼一声,不再说话。她只是看不惯林徽因而已,林徽因赞成的她就要反对,并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想法。
  张嘉铸不耐烦道:“明诚兄,你快开始吧。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再啰嗦下去,又要热死人了。”
  众人纷纷附和,让周赫煊快点宣布文会开始。
  周赫煊只能从善如流,他说:“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在座诸位,都是鼎鼎有名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咱们就先来聊聊文学创作。今年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文体‘速写体’的流行,我们就围绕着‘速写体’开始谈。大家畅所欲言!”
  (注:速写体,是一种篇幅短小、文笔简练,扼要描写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的文体。它跟传统文学的区别不在于篇幅,而是在于着眼于“现在”,省略“过去”和“未来”,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和生动性。)
  胡适紧跟着说:“我对‘速写体’还是比较了解的,五四运动期间就出现了。那个时候的‘速写体’小说,还没有发展得像今天这样完善,大部分恐怕只能算散文和随笔,主要出自于刚刚踏进文坛的小青年之手。”
  苏雪林笑道:“我就是适之先生口中的小青年。那时家里逼婚逼得厉害,我又死活不愿屈服于包办婚姻,就伙同黄英(庐隐)一起离开安庆,悄悄跑到北女师去读书。当时的北女师真是大学者云集,有胡适先生、李大钊先生、周作人先生、陈衡哲先生。我创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就是‘速写体’,现在想想真够糗的,那哪是小说啊,顶多算一篇还过得去的随笔。”
  苏雪林故意不提鲁迅,这恨意够深刻的。
  郁达夫估计是盘腿坐着不舒服,一条腿继续盘着,另一条腿换成直立的姿势,手臂搭在膝盖上说:“小说的创作,最开始侧重于解剖个人的心理,描述个人的遭遇。但在这几年,开始转向于描写集体和集团,‘速写体’小说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集团化’、‘集体化’和‘群像化’的创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速写体’小说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很大原因是它能够承载这种创作任务。”
  沈从文笑着补充说:“郁先生说得虽然在理,但站在普通作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速写体’的兴起,主要还是在于它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刊物,需要刊登篇幅短小的作品,只要创作出一篇合格的‘速写体’小说,就肯定能够拿到稿费。长篇小说和传统短篇小说则不然,一是不容易刊登,二是容易被当局封杀。如此情况之下,大多数普通作者,自然会选择‘速写体’这种形式,因为它来钱快、没风险。”
  这话说得够实在,引来众人心照不宣的笑声。
  王文伯问道:“周先生怎么看?”
  “我很同意诸位先生的看法,但是,”周赫煊说着突然语气变强,“我认为‘速写体’流行的真正原因,是如今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目的发生了改变。”
  “请明诚细说。”林徽因笑道。
  周赫煊阐述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打倒旧文化、旧思想,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为人生派’,着重描述社会现实问题,是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批判;而以郁达夫先生为代表的‘为艺术派’,则向往自我解放和实现个人价值,是对新文化、新思想的追求。这两派看似水火不容,其实创作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寻求‘破旧’,另一个寻求‘立新’。”
  众人都微微点头,显然很赞成周赫煊的说法。
  周赫煊继续道:“而现在呢,军阀混战已经基本结束,新文化、新思想也深入人心,五四新文化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所以,在1927年以后,中国作家的创作目标就开始改变了,刚开始是反对独裁、追求民主。而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内而外,变成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矛盾。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目标,就应该以‘追求民主’和‘保家卫国’为主。搞清楚这一点,大家再回头看看当下流行的‘速写体’小说,是不是大部分都跟着两个目标有关?”
  “此言高屋建瓴,实在大妙!”一直没说话的徐志摩,突然拍掌赞叹。
  凌淑华下意识的点头道:“周先生说得有道理。”
  陈西滢笑道:“我喜欢这种理性分析。”
  陈梦家是新月派诗人,他说:“岂止是小说,现在的诗歌也在向这两个目标发展。几年前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但近两年却冒出大量的叙事诗,而且很多都跟抗日有关。‘速写体’小说非常适合描绘场面,描绘特定背景场合之下的群体,说白了就是方便叙事、反映时代。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叙事诗和叙事小说出现,诗歌和小说的创作都会偏向于‘速写体’!”
  陈梦家这段话来自于他的亲身体会,两年前的上海,中国将士和日寇在季家桥雪中大战,他主动跑去前线慰问和救治伤兵。
  陈梦家看到勇敢的将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负伤的士兵染成血人,有的战士牺牲时还保持着瞄准的姿势,田野上到处都是抗日志士的新坟。他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在战士们的坟墓前,写下悲壮的诗篇《在蕰藻浜的战场上》,从一个浪漫派诗人转变成现实派诗人。
  就像陈梦家所说,以前诗人们喜欢纯粹的抒发感情、放飞自我。而随着日寇铁蹄的逼近,这两年出现越来越多的叙事诗,通过对现实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情感思想。
第598章【祥符文会之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