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8/702

  自30年代以后,现代短篇小说当中的概要叙事、心理描写、纵向铺叙等文体形式逐渐弱化,而场景化、场面化、断片化的文体特征愈发凸显,这就是所谓的“速写体”小说。
  比如叶圣陶两年前创作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典型的“速写体”小说。到了今年,“速写体”小说突然疯狂涌现,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小说创作形式,以至于周赫煊他们开文会也要拿来讨论一下。
  众人从“速写体”小说流行的原因,渐渐谈到它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讨论如何将“速写体”风格融入到长篇小说当中。
  这个话题讨论结束,都已经将近11点钟了,凌淑华突然提议:“只是讨论小说创作太无趣,不如大家画画吧。不拘是国画、洋画都可以,就以今天的文会为题。限时一个钟头,画完差不多就可以吃午饭了。”
  “这个主意好!”苏雪林立即赞同。
  苏雪林、凌淑华和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个个都画技不俗,她们当然要趁机表现一下。
  画纸、画笔、颜料这些都早已备好,众人各自取来自己想要的工具。
  周赫煊随便弄来一支钢笔,再把画纸铺在画板上,盘腿坐地,将画板置于双膝,就这么开始创作漫画。他的速度非常快,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搞定,然后满地乱转到处欣赏别人的作品。
  “咦,大和尚也画完了?”周赫煊走到中庸法师身后。
  “阿弥陀佛!”
  老和尚合十微笑:“拙作而已,贻笑大方。”
  周赫煊凑近了一看,发现中庸法师画的是一副泼墨。画面主体为山中竹林,隐隐现出寺宇和僧舍的轮廓,林间依稀可以看到点点人迹,左上角还有大量的留白。
  那些留白之处,用毛笔写着四句诗偈:“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老和尚的画技和书法都只能算一般,难得的是意境比较妙,四句诗偈更有画龙点睛之意味。
  这四句乃唐朝庞蕴所作,此人字道玄,又称庞居士,被誉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
  相传,庞蕴当年前去拜谒马祖,问道:“谁能不羁万物?”马祖回答:“等你一口气喝干西江水,再来跟我说话。”庞蕴顿时恍然大悟,直接进入了禅宗的悟境。
  从此之后,“心空及第归”就成为参禅妙语,意思是说,在某个场合见性开悟,就像高中状元一样兴奋。
  中庸法师引用这四句偈语来给画作题诗,说白了依旧属于商业互吹。按照特定语境翻译过来,可以理解成:啊,今天有四面八方的贤者来聚会,个个都很牛逼。咱祥符禅寺乃英雄道场,讨论的都是天地至理,人人都能在文会当中有所领悟。
  周赫煊笑道:“大和尚,你这幅画不如送给我吧。”
  中庸法师说:“施主若是喜欢,尽管拿去。”
  “那我就不客气了。”周赫煊顺手撸走这副墨迹未干的画作。
  周赫煊又跑去徐志摩那边,只见徐志摩正在画工笔画。这家伙不仅诗写得好,工笔画的技法也相当不错。
  只不过嘛,周赫煊看到他画的内容时,顿时一头黑线……
  “喂,今天作画的主题是文会,你盯着一根竹子画什么?”周赫煊无语道。
  徐志摩下意识地伸手去摸自己的光头,然后指着竹子说:“此竹大有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请说人话!”周赫煊道。
  徐志摩摊摊手:“好吧,我只是不知道该画什么,就随便挑了一根竹子。”
  “那你继续。”周赫煊说完就走开,跑去陆小曼那边。
  或许是徐志摩的这次出家,对陆小曼打击很大,她现在画的这一副充满了萧索之意:竹林里众人开怀大笑,而一个孤单女子站在角落里,望着摇曳的竹枝若有所思。
  周赫煊不作任何评价,他其实是有点反感陆小曼的,这个女人太作了。
  再转身走向林徽因,只见这位才女也在画工笔,但她画的是昨晚吃火锅的场景。众人围坐着一口口大锅,胡适站在中间翘起兰花指,一脸滑稽的媚态——估计胡适看到以后,会生出把这幅画撕掉的冲动,太特么丢人了。
  等把所有人的作品都看完,周赫煊不禁感慨,民国的文人就是牛逼啊。不管本身是什么职业,对书画一道都有研究,再不济也能把素描画得似模似样。
  就连一向表现得不学无术的张嘉铸,其素描都有专业美术生的水平。当年闻一多、余上沅等人离开美国时,他还亲手给每人画了一副素描做纪念。闻一多先生亦赠画留念,还给家人写信说:“新交中有张君嘉铸者……文学美术鉴赏力甚高,敦敦好学,思想亦超凡俗……”
  阮玲玉溜到于佩琛身边,低声感叹道:“于小姐,他们怎么都那么厉害啊?”
  “基本功而已。”于佩琛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她的书法水平就很高,画技虽然不够看,但也不至于太丢人。
  “居然只是基本功……”阮玲玉不自觉的退得更远,顿时拉开了与这群学霸的距离。
  事实上,阮玲玉能歌善舞,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精通英语,能说少量法语,毛笔书法也还过得去,最重要的是演技精湛。这样的女明星,如果放在几十年以后,已经足够被媒体奉为大才女了。
  她此刻只是遇到了一群变态而已。
  午饭时间到,周赫煊掐着点宣布绘画结束,带着大家一起去寺院的食堂吃斋饭。至于那些画,则被僧众们小心收好,挂在精舍之内等着大家互相欣赏。
  等众人吃过午餐,都迫不及待的前往精舍,对别人的作品展开评论。
  周赫煊那副漫画围观者众多,不时有人笑得合不拢腿。原因很简单,他这副漫画属于卡通风格,一个个人物全顶着大脑袋,虽然看起来比例不协调,但每个人的神态都惟妙惟肖。
  比如胡适,被周赫煊画得眼镜奇大无比,而镜框后面的小眼睛已经眯成一条缝,笑容里带着三分奸猾,右手还伸到咯吱窝抓痒。而徐志摩的大光头格外突出,甚至散发着亮光,而且还用手半捂着嘴打哈欠。
  这副漫画,为了凸显众人的性格和外貌特征,进行了无限的艺术夸张,大家可谓是丑态百出。
  超时代的卡通风格,不吸引人才怪,林徽因看着漫画里的徐大光头直接笑抽了。
第599章【创作】
  到了下午时分,太阳再次变得火辣辣。
  湿热的空气灼烧着皮肤,即便疯狂摇扇子也无济于事。每个人都恨不得像条狗一样,把舌头伸出来多散点热,坚决不肯再去竹林里聚会。
  林徽因喝着绿豆汤,突然建议说:“不如写点什么吧,小说、诗歌、散文、随笔……任何题材都可以。然后再挑选其中最优秀的30篇作品,将它们汇编成一本《祥符文集》来出版。”
  “这主意好,我来负责编撰工作。”胡适立即响应。
  胡适擅长写评论,擅长翻译小说,擅长作学术研究文章,唯独对文学创作并不在行。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比较平庸,其中白话诗《蝴蝶》最具代表性——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从这首打油诗就可以看出,胡适先生的诗歌到底是什么水平——貌似都没有水平可言。
  胡适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知道扬长避短。一听到林徽因提议即兴创作,胡适立马揽下了编撰文集的工作,这样一来,他既能避免出丑,又在这次的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如此多的文化名人集体创作,《祥符文集》肯定能引起轰动。到那个时候,大家翻开书一看:咦,这本文集原来是胡适先生主编的!
  周赫煊哪会不清楚胡适的心思,他只笑了笑,懒得去拆穿。
  “你们写吧,我就不献丑了。”江小鹣非常诚实地说。他是此时中国最顶尖的雕塑家之一,让他创作雕塑可以,让他画画也很拿手,至于搞文学写作就不够看了。
  徐振飞也笑着说:“我是研究经济的,对文学没什么研究。”
  陆陆续续,又有七八个人放弃写作活动,其中包括金岳霖这种哲学家。
  事实上,他们写文章肯定没问题,随笔、游记什么的信手拈来。只是在场的高手实在太多,他们不愿敷衍凑数,纷纷选择了藏拙。
  倒是刘海粟这个画家,兴致勃勃的开始写散文,他对散文一道研究颇深。
  周赫煊靠在角落里独自纳凉,喝绿豆汤喝得不亦乐乎,没有半点写文章的热情。并非周赫煊写不来这种作品,在穿越前他曾环游世界,钱花光了就写游记,发表在各种旅游杂志和自媒体上,这是他最初吃饭的手艺。
  即便自己写不出来,周赫煊还可以抄啊,随便抄几篇精品散文,改吧改吧的就是好作品。
  主要还是没灵感,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才好。周赫煊现在已经不缺名气了,何必跟人抢出风头呢?
  只有苏雪林这种不上不下,在文坛有些名气,但又缺乏影响力的作家,才需要在这种场合好好表现自己,至少以后的稿费肯定能涨价。
  沈从文也没有动笔,他喜欢独自一人关在房里创作,他的文字是从灵魂中流淌出来的,不太适应热闹的现场作文大赛。
  天气越来越闷热,每个人身上都淌着汗水。
  陆小曼的老毛病又犯了,头晕目眩差点昏倒,徐志摩连忙扶她去通风口,再弄来一角鸦片缓解痛苦。在缺乏止痛药的年代,鸦片就是最好的止痛剂,这也是陆小曼离不开鸦片的主要原因。
  周赫煊在21世纪的时候,曾见过类似的病症,现代医学名称叫“美尼尔氏综合征”。每逢发作没有任何征兆,患者会感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闷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即便是在医学发达的21世纪,“美尼尔氏综合征”依旧病因不明,想要根治十分困难,医生只能告诫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食物均衡等等。
  至于民国时期,那就更不可能得到有效治疗了,医生们一致认为陆小曼患的是“晕厥症”。
  待陆小曼那边稳定下来,周赫煊走过去问:“没事吧?”
  “老毛病了,歇一歇就好。”徐志摩叹气道。他不愿跟陆小曼离婚,很大原因是放心不下,觉得陆小曼需要照顾。
  周赫煊推门而出,抬头看看天,太阳已经被乌云遮蔽。但天气却没有因此变得凉爽,而是更加闷热,周赫煊自言自语道:“怕是又要下雨了。”
  “轰隆隆!”雷声响起。
  闷雷,只打雷,不下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