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702

  使馆二等秘书就能代任驻瑞典公使职务,可见他们有多不受重视,早他妈被国内遗忘了,能一年拿一次工资都是奢望。
  这尼玛算年薪了吧?说起来挺高大上的。
  三人足足又等了十多分钟,已经快成冰雕了,终于看到下一辆轿车驶来。
  于珮琛和女护士首先下车,紧接着是张乐怡扶着周赫煊现身。护士连忙递来一根拐杖,然后扶着周赫煊慢慢往前走,于珮琛用英语喊道:“各位记者朋友,请不要拥挤,周先生的伤口还没痊愈。”
  王念祖连忙带着两个手下去迎接,被寒风一吹,浑身哆嗦着握手说:“周先生你好,我是中华民国驻瑞典公使馆二等秘书王念祖,代行公使之职。我代表驻瑞典公使全体外交人员,热烈祝贺周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咱们中国人争光!”
  周赫煊感觉自己握着一团冰块,王念祖的手都冻得发青了。他解下自己身上的裘袍给王念祖披上,感慨道:“辛苦诸位了。”又转身对张乐怡说,“乐怡,快给三位兄弟找几件皮大衣来!”
  “不辛苦,不辛苦。”王念祖感受着裘袍的暖意,说话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吕兆新激动地说:“周先生,我们来扶你进去吧。”
  “好。”周赫煊笑道。
  吕兆新和孙方立即跨前一步,左右扶着周赫煊,在王念祖的带领下走向瑞典皇家音乐厅的大门。
  走到音乐厅内,三位可怜的外交官终于暖和了些,不至于被当场冻死。
  另外四位获奖者已经就坐了,分别是英国的查德威克(物理学奖),法国的居里夫妇(化学奖),德国的施佩曼(医学奖)。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此时还没有设立。
  “你好,周先生!”查德威克起身问候。
  “你好,查德威克先生。”周赫煊握手道。
  紧接着,居里夫妇和施佩曼也分别用法语和德语打招呼,大家坐在最前排很快就聊起来。至于三位外交官,非常自觉地跑到后面的席位,他们只能算来观礼的。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带着他的王后维多利亚现身。
  维多利亚王后是德皇威廉一世的外孙女,属于坚定的亲德派。连带着,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也立场坚定的支持德国——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当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他甚至背着瑞典政府,悄悄给希特勒发私人贺信。
  古斯塔夫五世又高又瘦,戴着一副小眼镜。他以前还掌握着瑞典军队,并且在一战的时候想跟着德国玩耍,但军权很快就被政治党派给撸了,如今已不问政事,专心当他的职业网球手。
  恩,这位国王陛下,死后被选入国际网球名人堂。
  最先颁发的是物理学奖,接着是化学奖和医学奖。至于文学奖,可能因为不重要,或者是最重要,被安排在最后一个颁奖。
  霍尔斯陶穆一脸严肃地走上去,说道:“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周赫煊是一位诗人,他的小说犹如诗歌,摒弃了传统的笔法,勾勒出中国的社会画卷。他用犀利幽默的笔触,讽刺人性荒谬,抨击政治伪善。他通过构建荒诞的世界,揭露了人类生存状态中最黑暗的一面,以神话和传说的方式赋予强烈象征以及形象。在他的《神女》当中,一切都是颠倒的……周赫煊作品的文学表达,已经超越了当下的众声喧哗。周赫煊先生,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从尊敬的国王手中,接过193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众人的掌声中,周赫煊被护士搀扶着上台领奖。已经披上皮大衣的三位外交官,激动呐喊着,不由站起来疯狂鼓掌。
第697章【领奖致辞】
  皇家音乐厅的工作人员,端来了一把椅子,并将麦克风的高度降下来。
  周赫煊被搀扶着坐下,扫了一眼观众席的1000多人,用英语说道:“尊敬的瑞典文学院各位院士,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女士们,先生们:我来自中国,一个被称为‘瓷器’的国度。我今天想说的,也跟这个有关。接下来,我的致辞分为两段。前面一段使用中文,是对我的同胞们说的,在座诸位不需要理解,也不用找谁来翻译。谢谢!”
  王念祖、吕兆新和孙方三个外交官,仰着脖子竖着耳朵,此刻听到这段话,突然心中生出些快意来。
  他们拥有着高学历、高智商,这样的人往往自视甚高,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但他们却没有任何靠山和背景,被政府打发到瑞典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被嘲笑、被忽视、被遗忘,曾经的万丈雄心已经在北欧的风雪中冻得一片冰凉。
  今天,终于有个中国人,站在台上说他要讲中国话。
  周赫煊的语气很平淡,没啥嚣张和霸气,但听在三位外交官的耳朵里,却震若洪钟大吕。
  周赫煊的中国话来了,他面容严肃道:
  “我仔细数了一下,此刻坐在皇家音乐厅里的朋友大概有1500人,而亚洲黄种人面孔的不足100。包括我在内,中国人顶多有20个。我希望下面所说的这段话,能够传到国内,让更多的同胞听到。”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九一八和一二八,中国一再受到列强欺凌,国事衰颓,国土沦丧,似乎已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赔款,割地,割地,赔款,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诠释着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日本人又来了,夺取中国五分之一的土地,我们感到恐慌,甚至有主和派高唱投降论调。这似乎是一个懦弱不堪的中国。”
  “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振奋不息的中国,因为我们从未停下追赶的脚步!”
  “西方经历了思想启蒙运动,才从中世纪的黑暗里走出,从此科学文化日新月异,西方文明因此而崛起。思想很重要,高于并引导了政治、文化和科学。为什么我说中国一直在发展进步,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正在快速转换。”
  “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先生编撰了《海国图志》,从此国人走出融入世界的第一步。《海国图志》这本书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巨大影响,日本人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而中国人也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之路。”
  “接下来是严复先生,他的《天演论》带来进化论思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他翻译《国富论》,让我们知道一国之强弱,不仅要看国土和军队,还要看劳动力、技术和财富。”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吃一堑,长一智,这是老祖宗们留下的智慧。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保皇党追求君主立宪,革命党追求民主建国。不管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黄兴,且不论他们的道德与能力,对中国而言,他们都是先贤,引导国人追求更加先进的政体与社会。”
  “巴黎和会是又一个转折点,它更加深远的影响,是催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我看来,五四运动就是属于中国的启蒙运动,他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国人思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就像一个意识混乱、身体虚弱的病人。现在,我们的精神已经好转了,意识已经清楚了,只剩下身体还未恢复。我们仍在努力,努力借助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来进补,把中国的身体养好,养得更强壮。”
  “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成为思想健康、体格强壮的巨人。”
  “而今天,东边有个叫日本的矮个子,他准备趁着中国虚弱来趁火打劫。不要慌,不要妥协,不要投降,我们的身体虽然衰弱,但我们必须咬牙坚持。抄起棍子,拿起锄头,只要把这个强盗从家里赶出去,我们就能迎来新生。若是连反抗都不敢,那中国永远不能得到营养补充,永远要虚弱下去,沦为别人的奴隶!”
  “此刻我很自豪,不是因为拿到了诺贝尔奖。而是我的小说,我的诗歌,能够唤起一些国人的精神,让他们的思想更清楚一些。文学似乎毫无意义,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弥足珍贵。我们这一代作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使命。我们的身体还很虚弱,但精神不能屈服,意志必须坚定。”
  “最后,我想对同胞们说,中日必有一战,而中国必胜。战争到来之日,我将倾其所有!”
  周赫煊举起拳头,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地喊道:“中华民族万岁!”
  “中华民族万岁!”
  三个外交官蹭的站起来,跟着周赫煊高呼,他们冰冷的心似乎又火热起来。
  于珮琛这个共产主义者听得热泪盈眶,拳头横在胸口,反复默念着这句口号。
  音乐厅里的洋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中国人在喊些什么,中国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陌生了。
  用中文说完,周赫煊又开始说英文:“文学的价值在于思想交流和传播,萧伯纳先生有句话我很赞同。他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思想的交流,可以消除误解,让我们彼此相处愉快。”
  “西方人对中国是有很大误解的,我跟很多西方人聊过,他们对中国有着三个刻板印象,即:中国停滞不变,中国文化保守排外,中国人缺乏宗教感情。这是非常错误的。”
  “中国停滞不变的观念,在西方几乎是常识,黑格尔就认为中国是‘永远不变的单一’。五年前,伦敦大学的托尼教授到中国进行调查研究,在他的调查报告中,也延续了黑格尔的看法。他说:‘一直到昨日为止,中国是在中国自己的轨道上行动,既未影响西方,也未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何其谬误,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西方如何大航海、制造枪炮和传播科学?这是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没有达尔文、三权分立,中国又怎会爆发辛亥革命?这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说中国停滞不变,这就是缺乏思想文化交流,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产生误解。”
  “说中国文化保守排外?其实真正保守排外的是日本。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包容和吸收,现在我们的知识青年,说英语、法语,穿西装、皮鞋。就连婚礼,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穿婚纱,对着《圣经》许下誓言。”
  “说中国人缺乏宗教情感,那就更错到了极致。中国人宗教情感的体现,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儒教,而是siniticism(可翻译为中国教,华夏宗教,华夏主义),也即中国商周时代诞生的信仰与习俗,它形成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700年。到了孔子、老子的先秦时代,以及王充所在的东汉,‘华夏主义’走向成熟。我们尊崇‘天’与‘祖先’,即‘敬天法祖’,这就是我们独有的宗教情感。当一个人做了坏事,首先想到的是老天爷要怪罪,或者是祖宗先人会蒙羞,这不是宗教情感是什么?”
  “所以说,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全是错的。你们不了解中国,一切对中国的理解,都属于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文学,则是我们彼此沟通的桥梁。在《神女》这本书中,你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的学习西方,以及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情感。”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中国、了解中国。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能够翻译成西方文字。”
  “谢谢!”
  随着周赫煊从椅子上站起来,全场突然迸发出热烈掌声。
  确实,正如周赫煊所说,西方人对中国有太多的误解,这种东西方的交流很有必要。
第698章【令人生厌的人与值得尊敬的人】
  跟龚古尔文学奖比起来,诺贝尔文学奖明显要大方得多。奖金是用瑞典克朗支付的,大约相当于4.8万美元,足够贫寒的作家一夜暴富。
  除了奖金以外,还有一本证书和一枚奖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是由瑞典国王亲自给周赫煊戴上的,使用200克黄金制成,图案为一个青年坐在月桂树下,聆听并记录着缪斯女神的歌。
  张乐怡手捧着诺贝尔奖证书,喜滋滋的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放进包里收好。
  于珮琛颇为羡慕,想要讨来观摩,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只能盯着周赫煊胸前的诺贝尔奖章看个不停。
  颁奖典礼结束,众人便离开皇家音乐厅,前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里要举行一场盛大晚宴,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和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瑞典王室成员都要来参加。
  瑞典王室来了一大家子,王储叫奥斯卡·奥拉夫·阿道夫,也即未来的古斯塔夫六世。二王子叫威廉·奥拉夫·阿道夫,大公主叫索菲亚·奥拉夫·阿道夫。
  另外,王储奥斯卡足足生了四个儿子,二王子威廉只有一个儿子。
  整个瑞典王室中,除了老太婆王后,以及两个中年王妃以外,就只有年仅18岁的索菲亚公主是女性,成为今天晚宴最耀眼的花朵。
  周赫煊和另外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才有资格跟瑞典王室成员同桌吃饭。像张乐怡这种家属,都只能在旁桌坐着,至于三位中国外交官,连参加晚宴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的瑞典王储,未来的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奥斯卡王子用流利的中文跟周赫煊打招呼:“你好,周先生!”
  周赫煊有些吃惊,赞道:“王子的中国话说得很好。”
  “哈哈,我喜欢中国,我是瑞典的‘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俱乐部’会员。我曾去过中国的周口店、太原和浦口,参观那里的考古遗址,我还是梅兰芳先生的朋友。”奥斯卡王子炫耀般说道。
  “考古遗址?”周赫煊皱起眉头。
  奥斯卡王子自豪地说:“正式介绍一下我的职业,除了王储和将军以外,我还是考古学家、文物鉴赏家。我喜欢中国的一切文物,特别是青铜、陶瓷和绘画。我的私人文物收藏室里,有2000多件来自中国的文物,从殷商到唐朝到明朝的都有。”
  操!
  原来是个文物掠夺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