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8/702

  当把所有资料整理完毕,周赫煊没有立即动笔写书,而是连续几天跑去电影院和百老汇剧院,专挑喜剧类型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
  虽然很不合时宜,但还是得说一句——周赫煊跟于珮琛上床了。
  某天晚上,于珮琛从噩梦中惊醒,摸黑跑进周赫煊的房间里,疯狂扒他衣服说:“我要发泄,我要发泄,你快点!”
  两人啪啪啪了半宿,完全蜕化成野兽,直累得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睡到第二天下午才醒过来。
  从此以后,他们白天做事,晚上也做事。十月份的时候,终于搞出人命,于珮琛怀上了……
第855章【无意间做出的漂亮决定】
  十月中旬。
  周赫煊开始撰写《南京大屠杀》,拉贝负责在旁边帮忙。所有资料都被编好了目录,周赫煊需要什么,拉贝马上就能找来。
  于珮琛嘛,就暂时歇息下来。
  孕妇本就容易致郁,周赫煊不敢让她再接触任何大屠杀信息,而且每天晚上都陪于珮琛一起去看喜剧节目。
  10月21日,广州陷落。
  胡适带着陈光甫匆匆赶来,见面就质问道:“明诚,你可是谈判特使,居然躲在房里几个月不露面,现在谈判都已经终止了!”
  “为何终止?”周赫煊头也没抬,继续写书。
  陈光甫回答说:“因为广州陷落。”
  周赫煊放下钢笔,安慰说:“广州陷落,只会加快谈判进程,不会让借款之事打水漂。”
  胡适急道:“但广州陷落得太快,而且广州是物资输入的最大枢纽。现在广州没了,中央购买的国际军火都没法运进来,抗战形势万分危急。罗斯福总统担心中国不再全力抵抗,也无力抵抗,所以终止了借款谈判。”
  周赫煊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商业报告:“你们先看看这个。”
  陈光甫迫不及待地抢过来,快速翻看了几页说:“美国桐油市场评估分析报告,写得这么详细!周先生是从哪里弄来的?”
  周赫煊解释说:“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就聘请了商业顾问团队。他们花费两个半月时间,耗资8000多美元,才搜集整理出这份报告。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美国工业离不开桐油。以前还有广州和粤汉线输出桐油,现在广州沦陷了,如果不赶快打通新的桐油运输线路,美国很多资本家都要因此而破产。所以,广州陷落不但不会终止桐油借款,反而可以加快谈判的速度。”
  “但罗斯福总统的顾虑怎么解决?”胡适问。
  周赫煊说:“你问老蒋去,别来找我。”
  “就是委员长让我来找你的,他说你保证谈判能成功!”胡适郁闷道。
  周赫煊无语道:“让他发一份声明,向世界和中国人民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历史上,常凯申不但发表了抗战到底的声明,而且还威胁罗斯福——美国如果不借款,他就直接向日本投降,反正不让美国好过。
  陈光甫在看了报告之后,没有像胡适那么焦急,反而笑起来:“有了周先生这份报告书,现在我有八成把握,能够迫使摩根财团签下借款合同。”
  “真的?”胡适有些怀疑。
  周赫煊提醒道:“桐油借款肯定能够谈判成功,需要注意的是合同细节,不能全部顺着美国人的心意来签。”
  虽然周赫煊不知道桐油借款的内容,但用屁股想都知道,美国佬肯定趁火打劫。
  历史上,陈光甫生怕谈判破裂,美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结果在桐油出口价格上吃了大亏。
  由于上海、天津和广州三大商埠被日寇占领,中国桐油行业濒临崩溃,桐油价格一落千丈,好多地方的桐林直接荒废掉了。而美国人在桐油借款合同中,要求中国政府不得统购桐油,导致大量桐油以白菜价出口。
  当时只要是做桐油贸易的美国商人,那利润比走私鸦片还恐怖。中国桐油商层层抽利,等桐油运到美国以后,价格依旧可以翻个十倍以上。这种情况持续了足足两年半,国民政府才颁布《全国桐油统购统销办法》,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并非中央政府太傻,而是签了合同没法毁约,只能等履行完合同才敢统购统销。
  很扯淡的是,国民政府实行桐油统购统销,并没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反而成了官僚资本赚钱的工具。
  当时桐油价格已经慢慢恢复正常,美国佬该占的便宜都占得差不多了,再统购统销纯属多此一举。国民政府玩的那套把戏,反而继续坑害桐油从业者,导致国内桐油收购价格被强行压低。
  好吧,周赫煊的提醒也属多此一举。
  不统购统销,美国佬占便宜,然后中国官僚继续占便宜。而一开始就统购统销,美国佬虽然不占便宜,但钱也被那帮官僚亲贵们给弄走了,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仔细想想,其实让美国佬占便宜更好一些。因为这样遵从的是市场规律,桐油价格顶多一年就能涨回来,剩下一年半时间的得利者就是中国桐油从业者——直到官僚资本入场。
  周赫煊不该提醒陈光甫的……
  当然,也有可能提醒亦无效果。陈光甫谈判心切,多半不会坚持,最后还是依着美国佬的心意签合同。
  周赫煊参与此事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把借款额度提高。因为陈光甫已经有了信心,不用像历史上那样小心翼翼,借款数额被他提高一倍都有可能,这对军费紧张的中国抗战贡献巨大。
  果不其然,陈光甫拿着商业调查报告笑着说:“我准备借一亿。”
  “你疯了?”胡适惊讶地看着他,因为他们借款的底线是2000万,现在竟然直接翻了5倍。
  周赫煊说:“一亿美元可能有些困难,但八千万还是有可能谈下来的。”
  陈光甫豪气道:“我管他那么多,等谈判重新开始时,我张口就要他1.5个亿,能借来多少是多少。”
  “你厉害。”周赫煊由衷道。
  周赫煊和陈光甫都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桐油贷款,更延长了桐油借款合同。导致本该只采购22万吨桐油的贷款合同,一下子变成40万吨,而国民政府直到1943年初才敢对桐油进行统购统销。
  中间凭空延长的一年半时间,成为中国桐油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那时市场价格已经恢复正常,并且涨得比战前还高,而国民政府又不敢出面压价,让中国桐油从业者活得非常滋润。
  无意间,陈光甫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让国党那帮清贵们少吞了无数民脂民膏。
  干得漂亮!
  陈光甫拉着周赫煊商量谈判手段,胡适的注意力则放到了那些书稿上,他顺口问道:“明诚又在写什么书?”
  一旁的拉贝回答说:“《南京大屠杀》。”
  胡适点头道:“听说南京有上万无辜者遇害,这种暴行是应该写书揭露!”
  “不止上万,”拉贝沉痛地说,“经过我们的整理推测,南京的遇害者,至少在20万人以上,甚至更多!”
  “20万!没有搞错吧?”胡适瞠目结舌。
  拉贝指着旁边大量的一手资料:“你自己看吧。”
  胡适首先看的是照片,越看越愤怒,不可自制地踢翻椅子,爆粗口道:“干他娘的小日本儿,猪狗不如啊!”
第856章【文人】
  自五四运动以来,胡适的表现都是谦谦君子。被人当众挖苦唾骂,他也能笑脸以对,而此时终于失态骂了脏话。
  周赫煊终止了与陈光甫的对话,回头问胡适:“适之兄,你还主和吗?”
  胡适死盯着那些大屠杀照片,摇头道:“抗战犹有一线生机,求和必然万劫不复。四万万国民,若是举手投降,则悉数沦为待宰之羔羊。”
  “很好,你终于想通了。”周赫煊欣慰道。
  后世骂胡适的人很多,原因即为主和。然而主和者并非胡适一人,学术大牛陈寅恪和吴宓先生,他们在抗战初期也是主和的。
  在学术界,这份主和名单可以排很长。比如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法学院教授周炳琳,还有蒋廷黻、陈之迈等等等等,那是数也数不清。
  而国党的高官群体当中,汪兆铭、孔祥熙、张群、居正、于右任、陈立夫、阎锡山、徐永昌、王宠惠、陈布雷、魏道明,这些人要么主和,要么倾向于妥协。
  你敢相信?大名鼎鼎的陈寅恪先生,曾亲口说过这种话:“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
  这两句出自吴宓先生的日记,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七天,两人饭后散步闲聊时说的。陈寅恪认为,拱手让出华北而求和,还能保住华南以偏安,将来或许可以渐渐恢复国土。若战则全局覆没,中国永亡矣。
  以至于常凯申在南京沦陷后,在日记当中感慨道:“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高级将领皆多落魄望和,投机取巧者更甚……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
  在军令部长徐永昌看来,公开主和者其实有限,更多的是隐性求和者。因为公开主和会被骂汉奸,所以官职越大、权力越盛的人,往往口是心非,高呼抗战而倾向妥协。
  甚至在徐永昌的眼中,拥有军事实力的地方首脑,在刘湘病逝以后,只有共党和桂系才是真正的主战派,其余皆心怀叵测。
  所以在抗战之初,常凯申是非常孤立的,靠着乾纲独断才把中国拉上了抗日的战车。
  正因如此,汪兆铭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1938年冬开始走上公开求和的道路。他觉得自己能一呼百应,然而真正的实权人物却不跟着他混,身边追随的尽是些政治失意者。
  当时的舆论风向是:战败可谅,言和有罪。
  对于汪兆铭的“艳电”,虽然有无数人破口大骂,但却不乏同情和共鸣者。因为他们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汪兆铭当了汉奸,而他们不敢当汉奸而已。
  即便到了1939年夏天,这种军政官僚整体趋向于妥协的情况都未改变,国党中央党务秘书王子壮在日记中写道:“……凭心论之,目前能以支持大局,坚决不挠者,亦似只有彼(老蒋)一人。自余之文武大员,心盼速和而不敢出诸口者,比比皆是,终以蒋先生之威望,不能不绝对服从,忍耐痛苦,坚持到底。汪先生之离变,正为一般有知识者之代表。”
  我们以前揭了常凯申许多黑底子,但实话实说,老蒋对抗战的贡献非常巨大,即便他各种微操作坑害队友。他身边的那些军政大员,十有八九都想着赶快议和,老蒋通过独裁手段生生压了下来。
  这也是即便到了抗战后期,还有很多热血青年支持常凯申的原因,他们认为唯有英明领袖独裁才能抵抗到底。
  可想而知,现在丢了广州,武汉马上也要弃守,中国疆土沦陷近半,那些军政大员的士气该有多低落。有人甚至认为,中国能够坚持一年而不速亡,那是因为日本还没有来真格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