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702

  陈寅恪就更悲观了,直接在诗里来一句“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断恐待来生”。他把中国比作南宋和南明,认为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收复华北只能等到下辈子了。
  你自己悲观倒也罢了,为什么偏要写成诗歌,让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更多人?
  后世有本描写文人南迁的书叫《南渡北归》,书名便是引用于此,但未免有些不合适,文人们并非一个个都像陈寅恪那么悲观。
  倒是陈寅恪的父亲更有文人风骨,在平津沦陷后,陈三立先生坚决不愿投日,绝食五天,忧愤而死。
  当然,咱们也不能把陈寅恪往死里批判,他只是悲观消极太甚,爱国之心还是有的。至少陈寅恪在香港的时候,两次拒绝日寇的威逼利诱,辗转跑去西南大后方当老师。
  陈寅恪的思想和行为很矛盾,但又能代表很大一部分文人。他对时局既悲观又失望,还写诗埋怨老蒋的抗战是独夫行为,把国家前途当做赌博来孤注一掷。面对日寇40万大洋的利诱,他又能冒死两度拒绝,跑到西南的穷乡僻壤去过苦日子,并饿着肚子一边教学一边做研究。
  胡适的选择又不相同,他在抗战初期,跟陈寅恪的想法一模一样,其后迅速完成了思想的转变。
  或者说从未改变,胡适一向是“实干派”和“悲观派”。
  七七事变以前,胡适上蹿下跳搞求和,多次请命担任中国驻日大使,要为中日两国的友好贡献力量。一看战争已经无法避免,胡适又上蹿下跳,多次请命担任中国驻美大使,想要说服美国介入中日战争。
  或许老蒋是被烦得不行了,才把胡适任命为特使扔美国去,随便他怎么在美国瞎折腾。
  即便到了现在,胡适也认为中国抗战必败,除非美国能站出来拉一把。他没有像陈寅恪那样写诗伤春悲秋,而是不遗余力的在美国做宣传。
  以前胡适在国内写文章,经常赞美日本人的政治和文化,把中国的政治文化批评得一无是处,号召中国向日本努力学习。而现在,胡适极力美化中国、丑化日本,就为了能获得美国民众的认可和援助。
  胡适是天真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陈寅恪是真实的,同样也值得敬佩。
  两人之间的区别,是文人在国难当头时不同的选择。
  ……
  PS:有很多读者对前面的情节不满,还说老王靠卖肉为噱头。话说,周赫煊和于珮琛那事儿,能卖得出肉来吗?老王这几天都在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马吉的纪录片都看完了,再加上那些照片,说实话,精神状态很不好。
  在码字的时候,老王不自觉代入主角。周赫煊整理的是第一手资料,更全面更直接更鲜血淋漓,他如果不受影响就是超人了。要发泄,一是看喜剧放松心情,另一种方式就是“性”,作者本人觉得是合理的。
  当然,收了于珮琛也算完成一个剧情,因为真不知该怎么处理。历史上于珮琛的结局,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下,但请不要在评论区和章节说里讨论,一切为了防止和谐。
第857章【八女投江】
  咱们接着上一章讲,要评价历史人物,除了汉奸和十恶不赦之辈,其余者皆须两面评价,非黑即白是很幼稚的做法。
  就拿后世那本描写文人内迁的《南渡北归》来说,居然把冯友兰先生写成了反派。书中许多引用故意颠倒错乱,不止一处在虚假编造,让不知情的读者对冯友兰产生厌恶,让知情的读者怀疑作者是否跟冯友兰有私仇。
  说实话,比起老王的《民国之地摊崛起》,《南渡北归》倒更像是一本地摊文学。
  那本书的作者不但否定冯友兰人品,竟连冯友兰的学术都一并否定,还引用胡适的日记来否定冯友兰学术,并自己瞎编了一段胡适对冯友兰的评价。
  事实上,胡适是冯友兰的老师,两人只是学术观点不同而已。人家交情好着呢,怎么可能恶言相向?
  胡适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奠基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了不起。胡适对此也非常自傲,预言说:“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然而仅仅在1931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卷上)》,就全面超越了胡适的书,而且没有按照胡适的方法来做研究。此后半个多世纪,直到周赫煊穿越那会儿,都还没有出现整体优于《中国哲学史》的专著。
  这样的学术成就也能黑?
  真当读者都是傻子啊。
  咱们这本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反派,连孔祥熙都还能找到优点呢。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自然转换情节——孔令侃半身瘫痪了,这就是反派得罪周赫煊的下场。
  10月底的时候,孔大公子正玩着别人老婆,被绿帽子事主捉奸在床。
  洪门拿着周赫煊提供的经费,已经买通了当地黑手党。黑手党作局引诱绿帽子先生入毂,让那倒霉的家伙欠了一屁股赌债,同时又透露孔家富得流油,怂恿绿帽子先生找奸夫弄钱还债。
  绿帽子先生也是心大,张口就要100万美元。孔令侃当然不愿意,只答应给5万,双方一言不合就扭打起来。
  暗中埋伏的洪门兄弟都没出手,房里的三人就自行解决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嚣张跋扈的孔大公子,直接拔枪指着对方的脑门威胁。女方见状连忙劝说,并抓住孔令侃的手臂想夺枪,争执之际,绿帽子先生也加入夺枪行列。
  当时属于偷情幽会,孔令侃的跟班们都不在,三人就这么在卧室纠缠。
  突然一声枪响,那女人突然腹部流血,剩下两个男人也说不清是谁开的枪。孔令侃有些被吓到了,绿帽子先生则被激起凶性,趁机把枪夺过来,对着孔令侃就是一阵乱射,活生生把枪里的子弹打完。
  孔令侃在中第二枪的时候,就吓得疯狂往外跑,在中第四枪的时候倒下,接着又被对方补了第五枪。
  绿帽子先生把孔令侃身上的财物搜刮一空,又躲避警察和黑手党,连夜逃往墨西哥。而孔令侃和那个女人,则被听到枪声的邻居送去医院。那女的只中一枪便死了,孔令侃居然命大,中了五枪还被抢救回来。
  不过有一颗子弹命中他脊柱,医生根本不敢取出来,下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事情顺利得出乎意料,周赫煊只是出钱让那女的勾引孔令侃,再作局让绿帽子先生输光家产而已,剩下的全是当事人自己搞出来的。
  就此说来,周赫煊也是个混蛋,把两个无辜者卷入进来,害得别人家破人亡。
  孔祥熙夫妇收到儿子的消息,悲痛欲绝,宋霭龄直接在香港乘坐专机,飞到夏威夷坐船前往美国处理此事。经过警方的调查和孔令侃的讲述,这就是一起感情纠纷引发的惨案,跟周赫煊完全扯不上关系。
  至于周赫煊,还在纽约埋头写书呢。
  10月25日,武汉陷落,长达四个月的武汉会战宣告结束。周赫煊出资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也在撤退的那一天,被常凯申下令炸毁了。
  月底,常凯申发表坚持抗战到底的声明,既是在坚定国人信心,也是在坚定罗斯福的信心。
  罗斯福答应重新开展借款谈判,但在此之前,他点名要跟周赫煊这个谈判特使聊一聊。
  11月10日。
  周赫煊在白宫面见罗斯福,并出席总统的家庭晚宴。
  罗斯福比上次见面时胖了许多,他坐着轮椅跟周赫煊握手,笑道:“好久不见,远东巫师先生,你当年做出的预言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比如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又比如德国吞并奥地利。”
  “我对此很遗憾,其实我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周赫煊摊手说。
  “但你把我想象得太坏了。”罗斯福拿出几张打印文件。
  周赫煊接过来一看,却是他半年多前发表在《非攻》上的文章,已经被人翻译成英文。文章说,美国在中日战争初期,为了利益肯定帮日本提供战略资源,怂恿日本挑起战争后,再出手帮助中国,美国吃完东家吃西家,这一切都在总统罗斯福的掌控中。
  周赫煊淡淡一笑:“难道不是这样吗?”
  “你太阴谋论了,我可考虑不到那么长远,”罗斯福拿出雪茄盒,递给周赫煊一根说,“事实上,我现在被中日战争弄得焦头烂额,不同的利益财团快把我劈成两半了。”
  周赫煊点燃雪茄说:“但你肯定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压住美国的孤立舆论,以最光彩的形象加入战争。”
  罗斯福笑道:“前提是欧洲要打起来,而且欧洲局势必须陷入僵持,否则美国是没有能力介入的。这并不难推测,只是上次大战的翻版而已。”
  “但更加复杂。”周赫煊补充道。
  “确实如此,”罗斯福抽了口雪茄,吐出烟雾道,“说说中国吧,你们真能挡住日本的进攻?恕我直言,中国局势很糟糕,照这么下去,最多明年底就要再次迁都。”
  周赫煊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拿出一副卷轴:“总统阁下,这是我送你的礼物。”
  罗斯福慢慢展开卷轴,这是一副油画。整体画风偏向阴暗血腥,但头顶的阳光却极为明媚,仿佛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八位中国女子站在江边,背后是汹涌的怒涛,前方是狰狞的日寇。这些女子砸掉手中的步枪,嘴巴张开高呼着什么。
  “这幅画似乎有故事,你能解释一下吗?”罗斯福饶有兴趣。
  周赫煊讲述道:“这幅画叫做《八女投江》,根据真实事迹而创作的。就在一个月前,有一支中国游击队被日军追到江边,前无出路,后有敌人。幸好,敌人暂时没有发现他们,妇女团的八位女战士临危不乱,绕到侧翼的草丛里开枪,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大部队突围。她们的计划成功了,但自己却被堵在江边。子弹打完,她们投出最后一枚手榴弹,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毁掉枪支,转身投进汹涌的江水中。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
  罗斯福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低头仔细欣赏着油画,良久才说:“我已经相信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你们值得尊敬。”
  周赫煊其实隐藏了重要信息,这八位女战士都是东北抗联的,而东北抗联又跟苏联有关,这事儿说起来会让罗斯福不高兴。但在掐头去尾之后,就足以让罗斯福感到震撼了。
  事实上,这幅画的艺术水平并不高。因为时间紧迫,周赫煊是临时找一个留美学生画的,只用了五天的时间来完成创作,许多细节都画得很粗糙。
  但这幅画,一直被罗斯福私人收藏,直到70多年后才捐给中国的抗战博物馆。
第858章【火星入侵】
  夜幕落尽。
  总统夫人安娜·埃莉诺端来亲手烤制的火鸡,和佣人一起摆放餐盘刀叉,冲着客厅喊道:“先生们,准备享用晚餐啦!”
  罗斯福小心卷好油画,对周赫煊说:“周,尝尝安娜的手艺吧。”
  周赫煊把罗斯福推进饭厅,见餐桌上摆了四副刀叉,随口问道:“今晚还有客人吗?”
  埃莉诺笑着解释:“吉米听说你要来做客,他专门从好莱坞赶回来,昨天就已经到了华盛顿,他可是你的忠实崇拜者。”
  “是吗?那太荣幸了。”周赫煊微笑道。
  吉米就是罗斯福的长子詹姆斯·富兰克林,这年轻人在事业上就是个悲剧。他无疑是很有才识的,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还在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时候,担任父亲在马萨诸塞州竞选班子的负责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