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702

  通过全国各大书店的回馈信息,商务印书馆得出统计数据,《大国崛起》首周销量达到6000余册,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射雕英雄传》卖得居然更好,出版半个月以来,已然在华北地区售出1万5000多套。果然不管在哪个时期,通俗读物都比学术专著更受欢迎,因为普通人占国民的大多数。
  如今华北数省,最受老百姓追捧的小说就是《射雕英雄传》,排第二的当数张恨水之《春明外史》。
  不过等到明年2月份,张恨水会开一个叫《金粉世家》的新坑,连载时间长达七年,引来无数读者的疯狂追更。这本书的首印版权费,就直接换来北平一座前清王府。
  《射雕》似乎也差不了多少,甚至渐渐流传到南方,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盗版情况。而传统武侠小说家们,似乎也受到《射雕英雄传》影响,尝试模仿这本小说的套路。
  民国时期的图书市场虽然不完善,但也相当成熟了。许多报纸都开设有评论专栏,专门对热门作品进行评价,有影评、剧评、书评等等。
  还有个专门的职业叫批评家,也称评论家,他们就靠写评论文章赚稿费。
  《射雕英雄传》出版后,批评家们有的叫好,有的则喷周赫煊乱改历史,会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幸好如今新旧文学之争早已结束,真正的学者不稀罕评价武侠小说,不然指不定会被喷成什么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射雕英雄传》的行文(白话文写作),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新派文学,搁几年前也算是进步作品。
  至于《大国崛起》,批评家们则是一致赞叹,许多文化名人都站出来为这套书免费做宣传。
  著名学者、政治家、活动家沈钧儒就在《中华新报》上刊登评论文章说:“《大国崛起》发人深省,对诸国列强的研究尤为透彻。国民读此书可开阔眼界,学者读此书可以进益学识,掌权者读此书可领会治国之方略矣!周赫煊先生乃当世大才。”
  北大兼清华的政治学、宪法学老师,主张废除租界、收回领事裁判权的钱端升,也在《益世报》上评价道:“《大国崛起》深含西方政治学和法学内容,通读此书,可以领略西方政治和法学起源。它从全方位角度,解读了世界列强兴衰变故,对中国当今之局势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随着《大国崛起》一书传播越来越广,周赫煊的名气也日渐响亮。他的人虽然在天津,却早已被南方诸生所熟知,并同那篇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互相发酵,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偶像。
  当然,还有《一代人》和《回答》,这两首诗放在民国太适合了。
  “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四句诗被广泛引用。特别是游行示威的时候,完全可以当做口号来喊,再配合《我有一个梦想》,瞬间让爱国青年们热血激荡。
  最有意思的是,周赫煊的诗只抨击黑暗,他的演讲只憧憬未来,本身立场极为模糊,没有得罪任何势力。就算《大国崛起》预测日本会侵略中国,那也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日本人只把他当成一个很厉害的学者,并未引起太大的警惕。
  周赫煊最大的收获,就是钱!
  到10月底结算稿费的时候,《射雕英雄传》和《大国崛起》为他带来4万多大洋的月收入。
  民国的文人真是富裕啊!
  难怪徐志摩搬到上海后,虽然被家里断了经济支持,却只靠讲学和稿费,就能住得起月租150元的洋房。他家里佣人伺候着,出入都有轿车接送,同时还要供陆小曼挥霍无度。
  当然,前提是文人要有名气,没名气的文人只能算穷酸。有了名气你还得写畅销书,作品没人买也是很尴尬的。
  10月份属于周赫煊的大收获季,两本畅销书同时热卖,一下子就让他的银行存款突破5万。不过这种情况无法持续很久,因为书籍的日销量一直在递减,11月能有2万稿费就非常难得了。
  就在北大师生陆陆续续返校时,上海的郑振铎收到一份小说稿。
  他首先看作者,瞬间就高兴起来,居然是周赫煊发来的。如今周赫煊可是学术界炙手可热的人物,青年学生也对他格外崇拜,如果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作品,肯定能引起关注。
  希望周先生的小说质量别太差……郑振铎如此想道。
  郑振铎翻开正文读起来,刚开始还很正常,一个女人被抓入狱,似乎是遭受了冤屈,但很快鬼魂出现了。
  什么鬼!
  监狱里还有鬼魂,这是在写现代《聊斋》吗?
  郑振铎耐着性子读下去,一口气把5万字的小说稿全部读完,只感觉头皮发麻,背心都被汗湿了。
  肉体的毁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毁灭。
  所谓杀人诛心,周赫煊的《神女》就是在诛心。荒诞欢乐的情节里,隐藏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悲哀,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休克中死去。
  郑振铎闭上眼睛,说实话,他不想再读这本小说,太瘆人了,跟当年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个感觉。
第095章【小说还能这样写?】
  上海,大夏大学。
  估计很多人没听过这所学校,校名反过来念你就知道了——厦大。
  两年前因为闹学潮,创立不久的厦门大学产生分裂。一部分师生远走上海,另起炉灶重新创办学校,这便是大夏大学的由来。新中国成立后,大夏大学被整体并入华东师大。
  正是周末,上午阳光明媚。
  几个女学生取了信件,一路说笑着返回宿舍。当她们走过一间房时,有个女生敲门喊道:“黄老师!”
  开门者是个20多岁的憔悴女子,她问:“有什么事吗?”
  那女生说:“我刚才去拿信的时候,看到有你的邮包,顺便帮你拿回来了。”
  “谢谢。”女子笑道。
  “黄老师,那我们先走了!”女生把邮包递给她,然后挥手告别。
  黄老师叫黄淑仪,笔名庐隐,文学研究会第13号会员。她现在的职务是大夏附中教员,又兼大夏大学女生指导,平时都寄住在女生宿舍里。
  房内还有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儿,眼巴巴望着庐隐:“妈妈,我饿。”
  庐隐从抽屉里取出一粒糖果,塞到女儿嘴里说:“乖,先吃糖,午饭时间还没到。”
  小女孩儿长得很瘦弱,咬着糖果跑回床上,乖乖坐好没有再说话。
  庐隐拆开邮包,里面是最新一期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她有免费订购会刊的权利。
  一边哄着孩子,庐隐一边翻开杂志。她很快惊讶发现,这期的“头条”小说竟是部新作品,连老舍的《老张的哲学》都被挤到后边。
  “原来是周先生的大作,想不到他也开始写小说了。”庐隐远在上海,还没听说过《射雕英雄传》。
  对于周赫煊,庐隐是极为佩服的。她曾说过一句话:我羡慕英雄,我服膺思想家。
  在拜读《大国崛起》后,庐隐就认为周赫煊是位大思想家,她现在很好奇思想家会写出怎样的小说。
  庐隐是个小说痴,很快就沉浸在故事中。
  书里的女主人公没有名字,通篇以“她”来代替。“她”在狱中与鬼魂对话,“她”从小孤苦流浪,“她”和野猫做朋友,“她”跟野狗讨论生存问题,“她”偷食物被警察抓了,“她”成为督军祈雨的祭品,“她”在江底遇到河神……
  《小说月报》的分量虽然很足,但还要刊载其他内容,所以《神女》只连载了一万多字。在女主人公遇到河神时,小说便戛然而止。
  庐隐放下杂志,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她不知该如何评价这篇小说,书中的万物皆有灵性,包括小猫小狗都可以说话,唯独人类仿佛失去灵魂的提线木偶。
  童话?
  孩童根本无法理解书中的深层含义,而成年人读起来则不寒而栗。
  神话?
  这不是神话小说,里面的神鬼情节可以理解为主角在幻想。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只不过对社会的描述太黑暗了。这种黑暗还隐藏在欢乐喜庆当中,宛若一道道利剑刺穿读者心脏。
  庐隐对此感同身受,她甚至觉得小说就是在描述自己。
  庐隐成长于旧式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甚至还当过知县。但她从小被母亲视为灾星,被扔给奶妈抚养,因为她出生那天正巧外祖母去世。
  童年时代,全家都当她不存在。她两岁时一身疥疮,三岁了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因为没人肯费心教她。后来她得了极重的热病,家人也不送她去医治,等着她自生自灭。是奶妈将她带到乡下,吃着农家的粗茶淡饭把病养好。
  父亲当上长沙知县后,庐隐才被接回父母身边。但她仍旧得不到关爱,有一次因为哭闹,竟被父亲扔进水中,幸亏有听差的随员救起才活命。
  这一切,只因她是个女子,是个灾星。
  庐隐六岁时,父亲心脏病去世,舅父把他们接到北平外公家。舅父是前清农工商部员外郎,还兼着太医院御医,家大业大,庐隐的表姐妹就有20来个。
  但庐隐还是被当做灾星看待,不能进学校,只能跟着姨母学三字经。她甚至和府上的婢女住在一起,每逢舅父家有喜事或者请客,庐隐就被独自锁在院子里,只能跟院中的鸟虫花草说话解闷。
  这才只是开始,庐隐的一生属于彻头彻尾的悲剧,她从来没有顺畅过。去年她丈夫也死了,被婆婆赶出家门,自己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四处流浪。
  以前在学校读书时,庐隐脚上长疮差点残废,后来又肺管破裂咳血不止。那时她被引导信教,皈依上帝,在宗教信仰中得到慰藉。现在的她信奉新思想(自由与科学),她去过日本、朝鲜、奉天、大连和天津,一路目睹中国社会之凋敝,人民生活之苦难,她发了疯想推翻这个旧社会。
  《神女》所描绘的一切,都暗合庐隐心境。
  梁启超和郑振铎,读《神女》时感觉瘆得慌,但庐隐却对此别有感触,因为她从小经历过这些。
  中午,庐隐抱着女儿出去吃饭,回到宿舍就提笔撰写书评,她打算发表在《小说月报》的“文艺丛谈”版块:
  “五四以来中国之新派文学,首推《狂人日记》,其次便是周赫煊先生这部《神女》。寥寥万余字,我只看到开头,便已经看到一个吃人的旧社会。‘她’仿佛是这个黑暗社会的祭品,注定了要走向悲剧,剥开神神怪怪的外衣,我看到作者对灵魂的剖析,对人性的拷问,此书将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中国……”
  不仅仅是庐隐,所有拿到《小说月报》的读者,都被这篇只连载了开头1万多字的小说给震撼。
  郑振铎自己就在杂志上写了评论:“《神女》中的‘她’,是中国四万万国民的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是旧社会的牺牲品。”
  更吸引作家们关注的,是《神女》的写作方式。小说情节并不连贯,间杂着大量的倒叙和插叙,里面还有女主人公的各种幻想,酝酿出一种迷幻而荒诞的气氛,让人难以分清现实。
  这样的小说,放眼整个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多作家在读完《神女》后,脑子里都冒出同样的想法:我草,小说还能这样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