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156

  刘强的确很善良,也没什么心机,德行颇高,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一位太子来说,他将来真的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吗?
  刘秀感觉自己的心是一沉再沉。
  邓禹太清楚帝王之术了,他也很清楚一位皇帝需要具备什么。
  刘强的老师是宋弘,宋弘把他的那一套仁义道德,都传授给了刘强,就品德而言,刘强绝对没话说,但品德好并不等同于好皇帝。
  邓禹笑了笑,说道:“就德行而言,阳儿比太子要差一些,但阳儿更聪明,心思也更灵巧,无论学文还是学武,都能举一反三,将来,阳儿必会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
  刘秀闻言笑了,点头赞同道:“阳儿的确是个聪明的孩子,在我的这些子女当中,也属阳儿最聪明,最懂事!”
  邓禹是刘阳的老师,就内心而言,他绝对希望刘阳能成为太子。
  但废掉现太子,另立刘阳为太子,这件事太大,关系到国运,关系到汉家的兴衰,可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一蹴而就的。
  用力过猛,反而会引起天子的戒心,这对刘阳十分不利。
  所以,邓禹也就是点到为止,只是在刘秀面前稍微提了一下太子太过仁善,紧接着,他便把话头扯到刘阳身上。
  刘阳还不到五岁,但已经学完了《春秋》,邓禹对刘阳的聪明,那是赞不绝口。
  刘秀也听得高兴,时不时地哈哈大笑起来。
  朱祐在旁还挺配合的,被邓禹说得一愣一愣的,喃喃嘀咕道:“阳儿这么小就学完《春秋》了?我家商儿,大字还不识几个呢!”
  刘秀闻言,更是大笑起来,指着朱祐说道:“阿祐长年待在军中,对孩子自然是疏于管教,我看,以后就让商儿入宫和阳儿一块学习好了!”
  朱祐不以为然地摆摆手,说道:“商儿现在还小,学那么多又有何用?”
  刘秀白了朱祐一眼,和邓禹继续聊起来,向邓禹打听刘阳的学习情况。
  将来刘阳能成为太子,并顺利登基,邓禹这位老师,当真是功不可没,从中出了大力气。
  而刘阳对邓禹也是极好,即便刘阳已经做了天子,邓禹若生了病,刘阳都要亲自去探望。
  刘阳在排云台二十八将时,把邓禹排在第一位,这绝对不让人意外,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即便邓禹的功绩远不如吴汉。
  这场在皇宫里举办的家庭聚会,可谓是宾主尽欢,临出宫之前,朱祐对刘秀说道:“陛下,臣听子颜说,这几日就要兵发代郡了!”
  刘秀点点头,握住朱祐的手,意味深长地说道:“此战艰险,阿祐在代郡对敌时,一定要多加小心!”
  朱祐笑嘻嘻地说道:“陛下放心!区区卢芳小儿,臣还不放在眼里!”
  刘秀啧了一声,眉头紧锁地说道:“两军阵前,最忌轻敌,不要因为和蜀军打仗打多了,就轻视卢芳,卢芳有匈奴人相助,切要谨慎!”
  “陛下,臣……”
  “如果阿祐还是轻视卢芳,就回南征军吧,我另派旁人随子颜去代郡!”
  一听这话,朱祐立刻板起脸来,一本正经地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认真打好这一仗!”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噩耗连连
  吴汉率领五万汉军,由洛阳出发,一路北上,先渡黄河,走河内,进入冀州,在冀州补充一部分粮草后,汉军继续北上,不日进入幽州的代郡。
  汉军一路向北,抵达代郡的平舒。现在卢芳军的主力就在平舒,由贾览和闵堪二将率领。贾览部六万余众,驻扎在平舒,闵堪部五万余众,驻扎古城广灵。
  广灵是一座废弃的古城,城防谈不上坚固,城内也不会有百姓辅佐守军。吴汉对敌军的形势做出一番判断后,果断选择进攻驻守广灵的闵堪部。
  吴汉亲帅大军攻城,汉军士气高涨,攻势如潮,兵力与汉军相当,且据城坚守的闵堪部难以抵挡,急忙向贾览部求援。
  广灵和平舒,近在咫尺,广灵城是废弃的古城,而平舒城其实就是广灵城的新城,之间的距离连十里都不到。
  贾览接到闵堪的救援后,立刻率领六万大军,出城救援广灵。
  吴汉让朱祐代自己继续攻打广灵,吴汉自己则亲帅两万汉军,从攻城战中脱离出来,主动迎击来援的贾览部。
  只五万的兵马,对阵十余万的敌军,明明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吴汉领到的汉军,硬是打出了我方实力要远胜敌军的气势,又是攻城,又是主动迎击敌军主力。
  两万人面对六万余众的卢芳军,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吴汉亲帅一万汉军,正面抗敌,命破奸将军侯进,率五千汉军,作为己方的左翼,猛攻敌军右翼;命汉忠将军王常,率五千汉军,作为己方的右翼,猛击敌军左翼。
  这是经典的三叉戟布阵,也是典型的攻击型阵法。在吴汉的字典里,就从来没有防守,哪怕是敌众我寡,在两军交锋之时,他也要打出气势逼人的进攻。
  王常和侯进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常是绿林军首领出身,十多年前就率领着绿林军横行天下,侯进是西征军出身,当年跟随邓禹西征,乃攻城略地的大将。
  这两人率领的汉军,就如同下山的猛虎一般,由卢芳军的两翼,深深插入进去。
  贾览也算是卢芳手下头一号的将帅,但面对吴汉、王常、侯进组成的三叉戟,当真是束手无策。
  不是他不会统兵,不是他不会布阵,也不是他的临阵指挥有什么问题,而是真的打不过。
  吴汉统帅的两万汉军,如同两万名敢死队,将士们玩了命的往前冲杀。
  而卢芳军将士,可不是来代郡玩命的,而是来代郡洗劫的,打算抢个盘满钵满,好回家去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谁要和你玩命啊?
  在气势上,六万余众的卢芳军从一开始就输了汉军一大截,随着战斗的全面爆发,双方将士针尖对麦芒的全面接触,卢芳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
  反观汉军,则是士气越打越足,气势越来越咄咄逼人。
  侯进和王常的两支军队,好似两把刀子,将贾览军硬是切割成了三段。
  贾览军的前军,正面有吴汉军的猛攻,背后有王常军的挤压,一万多前军将士首尾难顾,阵营大乱。
  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吴汉,哪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他身先士卒地冲到了最全面,率领麾下将士,对敌军展开最后一击。
  在吴汉部的冲击下,贾览的前军将士溃败,人们被汉军打得四散奔逃。
  前军一败,后面的中军和后军也跟着大乱。贾览见状,意识到此战己方已回天乏术,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将士,向北撤离战场。
  贾览部要跑,吴汉可没打算放他们走,率部追杀,贾览部向狋氏县方向逃窜,将士们是跑一路,死一路,伤亡不计其数。贾览部一跑,广灵城内的闵堪部哪里还有心思独守孤城。
  生怕自己被汉军包围,难以脱身,闵堪急忙下令,全军由城北撤离。
  闵堪部比贾览部还惨。贾览部逃走的时候,前方起码是畅通无阻的,而闵堪部逃走的时候,后面有朱祐的追杀,前方有吴汉的堵截。
  这一场发生在平舒的交战,吴汉率领的五万汉军,大破贾览、闵堪率领的卢芳军。
  战斗打完,汉军的伤亡不到一万,反观卢芳军方面,贾览部折损两万多人,闵湛部也折损两万多人。
  原本十一万之众的大军,一仗打完就只剩下六万多人,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伤兵。
  贾览和闵堪以及麾下将士,都被吴汉给打怕了。当初他们对阵过冯异的西征军,冯异打仗固然厉害,但也没像吴汉这么凶狠。
  吴汉统帅的汉军,当真是打仗不要命,而且作为主将的吴汉,是带头不要命,这谁能扛得住?
  卢芳军先是溃逃到狋氏,吴汉率军追杀过来,卢芳军不敢应战,立刻撤离,向北逃到北平邑。
  等汉军再次追来过来,卢芳军依旧连战都不敢战,全军继续北逃,跑到道人县。
  在道人县,卢芳军只休整了一日,不等汉军追杀过来,他们已主动撤离,继续北上,跑到了代郡和并州的交界处,高柳县。
  高柳县位于代郡境内,属幽州,在高柳县的西面,就是并州的雁门郡,它既是两郡是界城,也是两州的界城,位置至关重要,极具战略价值。
  倘若汉军夺回高柳城,并可将卢芳军抵御在并州境内,卢芳军若是占领高柳城,就等于打开了代郡门户,所以对于高柳,双方都是势在必得。
  只是目前卢芳军已被打得毫无士气可言,将士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决战,一点信心都没有。面对大司马吴汉吴子颜,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己方还有取胜的可能性。
  要知道卢芳军虽然是一败再败,一逃再逃,可仍有六万余众的可战之军,而汉军目前的兵力,只有四万人左右,就兵力而言,卢芳军仍占据绝对的优势。
  不过在气势上、心理上,卢芳军已经全面崩溃,人们一心想的就是在高柳县境内多抢些钱粮,然后自己能活着回到并州,可过几天舒适的日子。
  全军将士都是这样的心理,这仗还怎么打?
  在卢芳军看来,此战己方已经输定了,另一边的汉军,局势也很不乐观。
  汉军在战场上是连战连捷,高奏凯歌没错,而实际上,汉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是汉军战力不行,而是军中要断粮了。
  卢芳军就像蝗虫过境一般,所过之处,抢光了所有钱粮,汉军想在代郡境内就地解决粮食问题,可都找不到一粒粮食。
  李通从冀州为他们筹集到了粮草,只有两万石,这哪里够数万将士吃的?
  数万将士,数万张嘴,都在张着,嗷嗷待哺,吴汉对此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汉军的日子过得很苦,战场上连续取胜,军中应该加餐才对,可吴汉为了节约粮食,只能不断的减餐。
  刚开始由一日三餐,减为一日两餐,等汉军快要接近高柳的时候,军中粮食更少,吴汉只能减到一日一餐。
  军中将士,都是壮汉、小伙子,又要长途跋涉,又要上阵杀敌,维持体力,至关重要,可在一日一餐的情况下,将士们哪里还有体力可言?
  战场上的局势就是这么的有趣又诡异。卢芳军将士都已经抱着必输的心理,而汉军将士也对军中无粮的局面越来越绝望,双方将士都不认为己方能打赢这一战。
  就在卢芳军打算主动撤离高柳的时候,卢芳和匈奴人的关系再次发挥出作用。
  匈奴人出其不意地通过高柳北面的长城,进入代郡,绕过高柳县,对向高柳进发的汉军展开了一场突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