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心(精校)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357


  “这个……是什么?”在叶韬枕着小臂,怔怔看着自己弄出来的这些建筑模型发呆的时候,一个声音在他的身后响起。原来是谈玮明。
  “想到就顺手刻出来了。好像不太适合放在王宫里。”叶韬坦率地说。
  “你还真好耐心……这几天朝堂上吵得真有意思,大家在一项项地算,到底一千万够不够。真是的,太不把钱当钱了。一千万两啊……就算从宽花钱,也够再拉起又一个血麒军了。”谈玮明坐在了叶韬身边,一边也不介意自己身上那件宝蓝色的袍子上立刻就沾满了石膏的碎屑。
  “你在溯风城那里看多了吧,衣食无着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叶韬叹道,“别说一千万两银子了,我知道有人得靠不到一两银子活一个月,我知道,很多人,辛苦一辈子也存不下哪怕几十两银子。每一分每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甚至算到几年,十几年之后,如果不是碰上好年景,压根不敢随便买任何东西。……张口闭口一千万太少,实在是,太不和谐了。”叶韬摇了摇头,他现在已经是站在东平,甚至是站在整个大陆的权力顶端的那拨人之一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以他的意见为皈依。
  谈玮明的确是在这些年经营运河总督府的过程中,成长了起来,他身上的骄矜被荡涤一空,现在虽然他还是在乎王室的基本的威仪,却是个体恤部下,体恤治下所有百姓的好总督。
  “这些年,虽然很多人因为我们而富裕了起来,因为东平的繁荣而生活好起来,可也有人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建设而改变,甚至于很多地方移风易俗……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是坏。运河流域最是明显了,原来有些村子要祭神,河神,由于运河的挖掘修整,有的地方河道填埋成了田地,成了滩涂,他们要祭什么呢?几次看他们惶惶的,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个,和他们有钱没钱,生活好不好完全不一样啊。”谈玮明唏嘘道。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啊,我们站在车辕上,可以看到前方的景象,可以看到后方的辙痕,但是,我们是看不到,车轮底下碾碎了多少别人的生活的。很多人……也看不到。”叶韬难得感慨了一把。忽然,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冒了出来,他想了想,越想越觉得有趣。他想了大概有那么几分钟,随即说道:“不过,殿下,我倒是有一个主意,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或者,找人写出来,然后让人看到呢?让人看到,东平人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
  “哦?”谈玮明显然是很有兴趣,他问道,“姐夫,又准备搞个什么?”
  叶韬笑了笑说:“宝文堂建立多年,除了开头那段时间,我都没好好管过。现在,总算有点事情让他们做了。我们,印点东西出来卖吧?”
  
第四百五十八章
国家地理
  谈玮明很认真地在撰写文章,叙说他这些年走访的运河总督府治下,运河沿线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民风民俗的变化。谈玮明发现,做这样的事情居然是那么有乐趣。当然,作为一个太子爷而不是一个学者,他还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比如每当他想到些什么,随口吩咐下去,就有他的幕僚为他去查阅各地方志,而那些幕僚忙上一天,可能最后只变成了太子爷的文章里的一句话。这样的文章,扎实凝厚的程度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叶韬身边的几个摄影师们,则千里迢迢地赶来,在谈玮明的文章里会提到的那些地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毫无疑问,拍照的成本暂时说起来还是相当昂贵的,而现在,更昂贵的则是那些摄影师。摄影师现在可是一个超级稀有的工种,操作照相机还很复杂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在军中任职。北疆经略府的组织体系里,有一个六十多人规模的测绘团队,一直在经略府直属卫队的扈从下执行各种基本的测绘和侦查工作,而他们也会顺手拍摄大量的人文方面的照片。而在丹阳,情报局、内府、兵部和血麒军,各自拥有自己的测绘团队,只是侧重点不同。除去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他摄影师存在了。一台照相机的价格在六百到八百两白银,而一般正常的维护,使用的消耗,一个月大概在一百两白银上下,现在不管是相纸还是冲洗用的化学试剂,产量都不是一般的低,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摄影,在哪个时代都一样,都是烧钱的干活。而在这种情况下,调了几个摄影师给谈玮明,越发显得这事情诡异。叶韬到底想做什么?难道这次弄的什么东西,意义上能够和增加地图测绘的精度和覆盖面积相提并论么?更弄不懂的是,在做了这样的安排之后,叶韬居然跑到丹阳的工坊,去研究起配色来。而他需要的,则是一种极为鲜亮的黄色。
  一个小小的编辑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其中最主要是从太学借调出来的那些学子,主要是那些在入太学之前有过四处游历的经验的,另外,则是情报局原本一直负责书籍之类的审查的两个官员。这样一个小小的编辑组还没拿到来自谈玮明的文章,就先得开始熟悉他们将要负责的这个刊物的印刷技术了。人人都知道,宝文堂书局背后站着的是叶氏工坊,还有内府。不管是在背景还是在技术支持方面,都绝对是天下无敌。虽然叶韬这些年来有诸多事情需要操持,可能对书局的关注不太够,但当年叶韬为宝文堂书局建立起来的制版系统,以及那个精研印刷技术的团队,却一直在顽强地不断刷新这方面的技术的巅峰。而宝文堂书局出品的图书,厚实的纸张和更为牢靠的热胶装订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当年用水印云纹纸印刷的精美无比的典籍系列,这些年也已得到充实,已经累计出版了超过一百种。这个系列的图书虽然发行量非常低,而且只对东平国内的少部分人发行,但这个系列的图书,却不折不扣地起到了“知识影响社会”的终极目的。
  在纯粹的印刷技术方面,双色套印技术对于宝文堂来说,都不算什么有难度的东西了。而双色套印技术,也早就在新型的印刷机制成之后,被广泛地使用。用金属蚀刻版画制作的插图,现在也越来越常见于各种图书。虽然从制作方面来说,金属蚀刻画的制版还是比较麻烦,但成本还是降低到了许可范围内,让这种东西用于一般的图书出版,也有利可图了,但是,现在他们要挑战的却是另一项技术:怎么把照片印出来。
  叶韬已经将照相技术直接发展到了使用相纸的阶段,但在这种时候,相纸反而没有那些银板、锡板照相技术好用了。好在,现在非常熟悉照相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工坊的诸多资深成员,已经非常清楚照相技术的形成机理了,那些工匠们将玻璃底片上的内容,除了在相纸上呈现之外,还另外冲洗了一份,将照片直接冲洗在了锡板上。然后,锡板表面呈现的影像,就成为了最好的制作蚀刻印刷板的东西。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在几百次的尝试之后,工坊研究出一种配方,可以在对锡板进行蚀刻的时候,对影像造成的损害最小。这样一来,虽然工序非常反复,而且成本非常高昂,而且,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消除照片质量的损失,但是,将原本六寸见方的底片印成到八分之一开本大小,已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只是,这种方法实在是有些笨。
  在解决了这项划时代的技术之后,叶韬终于正式开始制造这本刊物了。叶韬宣称这是一本杂志,从这个月开始会尝试制作三期试刊,以后则将每个月出版一本。刊物的名字叫做《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的封面,是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在运河边上,几艘大小不等的船靠在一起,船上的人们在愉快地聊天,进行着基本的交易,而在他们身后则是溯风城的城楼。第一期的主打稿件,就是谈玮明亲自撰写的,长达四十页的“运河为什么?”。这篇稿件以运河带来的各种变化为主要内容,虽然叙述了那些生活的改善,却也没有回避那些风俗的迁移变化,那些原本平静的乡村变成繁茂而备受打扰的地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更没有回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足,一些人性的黑暗面被唤醒的事情。哪怕放到后世,这篇文章的扎实程度和力度,也足够人们回味很久了,更不用说现在。文章里配的那些图片,那些言简意赅,却直指问题核心的图片说明,以及用四色套印技术制作的插图和地图。
  这本总计有九十六页的刊物,其他稿件的质量也相当不差,比如“雪狼湖之夏”描述的夏天的雪狼湖,众多生物种群的生活,那些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野牛产子的照片,左蹄先着地的小野牛,后半个身子还在母亲身体里,这张照片,可是某个疯狂的摄影师和野牛群厮混了一整个夏天的结果。再比如那些一篇篇篇幅比较短的文章,有关于东平好几个不同地方的各种情况的,有的说地理,有的说人文,不一而足。杂志采用的是四色套印来印刷大部分插图、图表,整个杂志的排版并不太密集,很多页码边上都留出了足够大约四分之一的宽度,那里是各种附注材料的地方。这些附注大部分是编者加注的,而随着这些附注,实际上叶韬也在培养一个职业的编辑团队,一个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内容的专业编辑团队。这些红字印刷,一点都不啰嗦的附注,同样引人入胜。
  作为《国家地理》,附上地图那是肯定的。这一期里附带的就是一副运河总督府所辖制的领土的地图,虽然只是简略表示了地形,但这个比例尺准确的地图相比于东平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将领们手里的军用地图,都要准确详细。地图上可是精确到了县一级的单位呢。情报局的审查官员将事情汇报了上去,结果聂锐嘀咕了一句:“倒是很准确,不过,别人也用不上啊,倒要看看谁有本事打得到运河地区。”轻轻松松就给这张地图放行了。这张地图对于那些旅人和商团来说,非常方便,上边标注了运河区的所有的码头,集市和货栈,更是标注了一些有名的旅社。而这张地图,更是让杜风池投下了十万两白银的广告费,列出了运河地区所有的如家连锁酒店的所在,每个地点,还专门是用明黄色和红色的标记印制。说起广告,这第一期的试刊居然就已经有了包括封底在内,一共十二个页码,都是那些和行旅扯得上关系的东西,比如天梭钟表行的带有温度测量功能的怀表、七海商社旗下一个商号经营的皮质和厚帆布材质的旅行箱包、博世工具行的野外工具、正在改组中,将改名为“理光行”的叶氏工坊光学器材部门推出的小型双筒望远镜、联邦快递的客运服务以及内府在靠近春南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上修建的豪华度假山庄……这种广告配比组合,堪称经典。
  几乎在出刊当天,这个套着明黄色泽的外框的封面,就征服了整个丹阳。第一批印刷的五千册,没一天就全都卖完了。整个丹阳都沉浸在对运河地区的各种奇趣的认知中。有些心急的家伙甚至直接打上行李,将《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揣在怀里就出发了,亲身去体验一下运河地区的民风民俗,去亲眼看看,书中所言是否是真的。而这,却也是叶韬、谈玮明等人,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了。
  
第四百五十九章
媒体攻略
  在《国家地理》出刊的当天,另一个历史性的记录发生了,获悉消息稍微有点迟的丰恣,用一圈电报征求了北疆经略府下那些同僚的意见,然后以北疆经略府的名义,一个电报打到了宝文堂书局总部,订购了一共一百本《国家地理》试刊第一期,另外,还顺带征求了是否可以长期订阅,以及相关的邮费的问题。这可能是东平历史上,也是整个历史上第一次发生邮购事宜吧。也亏得电报实在是相当方便,一系列的工作当天就落实完成了,购买刊物和之后的订阅费用,全部直接从云州银行在丹阳的分理处结算。北疆经略府现在可是云州银行最大的存户,账面上可是有多得让人咋舌的资金呢。
  随后,丰恣才将这事情另外发电报告诉了叶韬,明显是抱怨那么有趣的事情居然把他排除在外。已经娶了叶府的总会计薇芝,丰恣是再也不可能辞职甚至是以辞职相威胁,来要求好玩的工作了,勤勤恳恳地管理着经略府那个庞大而热闹的文书处,倒也不亦乐乎。但是,杂志这档子事情还是让他心头一热。
  “迅速交接工作,携薇芝来丹阳。杂志事宜,将悉数相托。”叶韬很快回了这么一个电报,则彻底点燃了丰恣的热情。人人都知道,丰恣处理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向来是事情责任到人,每个环节都交代清楚,进行中的事情很少过问,除非是出了问题需要他这个领导来担责任。他将积压的事情整理了一下,交给了柳青,而柳青立刻叫苦连天。现在的柳青,和丰恣的配合是最为密切的,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部门,但他却是能随时接过丰恣的工作而不出大错的家伙。只不过,管理着整个经略府行政人事等等业务的柳青,委实是忙啊,接过丰恣的工作,每天六个时辰的睡眠可就没戏了。但是,既然是叶韬的吩咐,柳青也绝不会顶嘴。倒是薇芝,手里一堆事情要处理,尤其是现在叶韬一家要将常住的地点迁移到刚铎去。但叶家堡这里的各种安排还要继续,不能闲置下来。这堆事情都是她在操持。要交代清楚这些事情,将迁移的安排交托给匆匆赶来的戴世宗,花去了她大约五天的时间。
  丰恣是乘坐飞艇赶往丹阳的,等他们夫妻两人悠闲地踱着步顺着大道走进城门,走到最近的一个书店,丰恣居然看到在那本颜色鲜艳的《国家地理》边上,还放着其他一些很类似的出版物。
  “老板,这些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丰恣从架子上拿起那本名叫《书城》的杂志,问道。灰色的牛皮纸封面上用鲜红的篆体印章打出的“书城”两个字,在下面再用小了几号的魏碑体注明“试刊第一期”。杂志里的内容,都是关于书籍、藏书和各种书籍中提出的观点的辨析,十分引人入胜。
  “昨儿刚来的货,今天刚上架的,还没多少人看到呢。这不,您赶了个大早,买本不?”穿着粗布长衫,四十许的书店老板憨厚地回答道。
  “那这个呢?”丰恣又指了指摆在边上那厚厚一叠的《天工》的试刊。
  老板随口答道:“也是昨天,呵呵,这个倒是已经卖出去好几本了,都是附近住着的那些师傅们。”
  丰恣随手翻了翻,那是一本关于技术的杂志,对木工、机械、雕刻、漆工等等都有相当专门的介绍。而主打的文章则是一篇关于刚铎城的下水道工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为什么下水道的界面是倒立的鸡蛋的形状,介绍了建造这些下水道的特殊的砖块的大致材料和烧制方法,以及还采用了多少其他方法来防止管道里的污水渗出。这篇文章,一看就出自叶韬的手笔。而那篇关于如何锻炼木工基础技术的文章,则是赵大柱写的,或者说,是找人问了相关的问题,然后记录的。
  而这两本杂志里,还同样有相当数量很有针对性的广告。《书城》里有宝文堂的各种新出书籍的编目和定价,而《天工》里面则有叶氏工坊可以对外销售的各种工匠用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系列叶氏工坊对外开放的课程的编目。
  “这三种都给我拿一本吧。”丰恣爽快地付了钱,捧起了厚厚三本杂志。这些杂志可是相当不便宜,每本的价格是半两银子,或者是半云州银币。实际上,由于云州银行至今还没发行更小币值的辅币,找钱变成很让人头痛的事情。杂志贵到这个程度也是没办法,现在这些广告,大部分是友情赞助,或者是从自家人的商号里暗中操作,还没能获得太多实际的盈利。而杂志的印刷成本高昂,则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不管是《国家地理》还是《天工》《书城》,似乎销量都很是不错。《书城》很讨一些读书人的喜欢,而《天工》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工匠作为一个团体来认真对待。至于《国家地理》,现在可是声名远播,在余杭都已经开始有得销售了。
  “我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你这又是在做什么了。”在和叶韬碰头之后,丰恣感叹道。
  “哦?你不明白?那我可不敢把这事情交给你了。”叶韬笑着说。
  “……是为了开启民智吗?”丰恣正色道:“以前是因为大部分人不识字,现在可不一样了,连那些工匠们都能看得懂书了,他们也就能通过读书,看到更多的东西。只是,你毕竟是对读书人有点意见啊,将工匠单独列出来,和读书人地位一样,专门为他们弄杂志,就不怕又有人看不惯吗?”
  叶韬笑着说:“都有那么多人了,还在乎多点人少点人么?我可不是为了取悦谁而做这些事情的。开启民智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东平现在士农工商的划分是越来越明晰了。读书人可能还清高,有些看不起其他人,但从为这个国家做贡献而言,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光是士人、工匠,我还琢磨着要有给军人和爱好军事的人看的,要有给那些农民牧民们看的。而且,这也不光是传播,更是交流,我们都有许许多多藏着掖着的东西,之所以我们不拿出来告诉别人,可能是为了利益,但同样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渠道。而现在,这样一个渠道,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挣钱么?”丰恣撇了撇嘴,对叶韬的这种豪言壮语一副不屑的样子。
  “顺便嘛,挣得不多,现在印这些东西太贵了。《书城》和《天工》还好说,《国家地理》要不是广告,铁定赔本,有了广告么,呵呵,挣得还行。你还别说,杜风池那家伙是真的有眼力,问我要了这个广告的机会,这不,这几天如家的链锁客栈生意比以前好了有两成多。十万两银子,恐怕没半个月就回来了。”叶韬坦率地承认。
  “挣钱就好,至少也得是持平,不然,怎么也不是长久之计。”丰恣点了点头,他忽然又问道:“你可曾想过,将朝廷的邸报也这样发布出去?我看你弄的杂志里,很多都是最新的消息,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吧。官面上……别说是你出面,就算是我去,也绝不会有问题啊。但是,传播朝廷政令,或许还稍加解说,不使有人误解,也让寻常百姓能够知晓,不被别有用心的地方官蒙蔽,这该是多好的事情啊。而鼓动百姓,使上下一心,或者辟除谣言,都能靠这样的东西来做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3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