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575

  “宝山钢铁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熊猫电子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
  又是一串的副部级的大型企业。
  “这是什么意思?”郭部长一眼扫下去,感觉极糟糕,就像是吃美味河鲜的时候,从鱼肚子里吃出了癞蛤蟆似的。
  苏城轻轻的道:“我们和这些企业,都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油田建设和石油交易的。如果能源部要搞石油集中的话,这些合同就得全部重新签过,您看这怎么办。”
  将军!
  郭部长觉得,自己好像是正准备吐出癞蛤蟆,偏偏一愣神间,将癞蛤蟆吃到了肚子里。
  他当然不能与这么多家部级企业重签合同。苏城敢在合同里写下的条款,他不是一把手根本不敢写。万一部长不同意怎么办,万一下面的企业阳奉阴违完成不了怎么办……
  他很想硬气的说一声“重签”,终究是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合同在哪里?”他想看到合同,免得被唬住了。
  苏城向后招手,就见四郎扛着一个箱子,砰的一声,丢在地上。浑身的肌肉和地板一起颤抖。
  “都是复印件。”苏城打开箱子,拿出一叠合同,放在四人的主席桌上。
  朱副总怪责的道:“怎么不带原件来。”
  “怕弄坏。”苏城笑了一声。
  郭部长一声不吭的往下翻。果然都是签好的合同。
  其中的许多条款,都在赌油价的上涨,而且是用美元计费的。
  郭部长默算一下,要是履行合同的话,五年以后,油价只有涨到30美元才行。
  这个估计不算离谱,他相信五年以后的油价一定能涨到30美元,但是,相信是一回事,对赌又是另一回事了。
  他一个堂堂的副部级干部,难道能把前途命运都抵押在油价上?
  郭部长这下明白了过来,气道:“苏城,你为了独吞油田,竟然置财务安全于不顾?”
  “这是保住我自己的油田。”苏城不屑的道:“你们要是对油田没兴趣的话,咱们就不谈了吧。”
  已经没法谈下去了。
  郭部长“哼”了一声,道:“我倒要看一下,你们大华实业是怎么破产的。对赌石油上涨,也亏的你能想得出来,你要是真的相信石油上涨到30美元,怎么不去买期货?”
  苏城心想,我可不知道上涨的具体时间,难道要买一张长期期货?
  明面上,他自然义正严词道:“我要走实业立国之路,不碰期货这种东西。”
  “实业立国,说的好!”后面的油田人鼓起手来,就像是声援苏城一样。
  郭部长灰溜溜的出了会议厅,和三位副总互相扶持,不忿的道:“这家伙胆子太大了,我等着他死,我就不相信,石油5年能涨到30美元。”
  “还是好好谈谈吧。”中石化的肖副总叹气道:“中东的油质好,不用可惜啊。”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回家
  能源部的位置很尴尬。它以部委的名义,同时管着石油、核能、煤炭和电力四个部门。其中除了电力之外,其他三种能源都是裁撤下来的原部委。
  仅仅一年的时间,石油部、煤炭部和核工业部的影响力并未消退,各种关系尤在,这种情况下,能源部只好提出“管政策,不管人、财、物。”
  结果变成,能源部只能管电力,不管油、煤、核。
  这一次,郭部长站出来协调行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心里未尝没有将海外油田管起来的念头。
  因此,他威胁苏城的政策,是确实有可能施行的。作为能源部手下的机动资源,浪费一点运费又算的了什么。
  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来说,瑟坦油田反正不是他们的,随着郭部长折腾,要是能折腾点东西出来,利益均沾即可。
  偏偏郭部长什么都没争取到,苏城的态度又臭又硬,让他无处下脚。
  这种情况下,中石化的肖副总也就不管郭部长了,准备自己跳出来,联系苏城。就像他说的,中东油田的油质好,不用可惜。
  用另外的话来说,用100万吨的中东油,在生产环节能节省下几千万人民币,多是不多,积累起来也不少了。
  中海油和中石油的领导也能听出肖副总的意思,全都当作没听见。他们旗下的炼化工厂不多,而且自己就是生产原油的,真的平价购买原油,肯定是不愿意的。
  肖副总见无人反对,很满意的嘿嘿笑了两声,自去联络大华实业去了。
  等他走了,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人悄悄回去,也分别联络大华实业,他们看重的不是石油,还是勘探和开采方面的工程。
  对中国企业来说,能够前往中东就是非常好的机会了,苏城已经将利润赌了出去,他们就想赚些稳当的钱和机会。
  对此,苏城完全不会反对,而且积极同意。
  中国的石油行业是个非常特别的行业,它从建立之初,就是纯粹的官营性质。早期还是由军队管理起来的。
  由于利润较高,石油系统的独立性非常强,勘探、钻采的环节自不必说,甚至石化行业也渗透的极深。最厉害的时候,石油管道上的螺丝钉都是特制的,只能由石油部下属的厂子生产,机械部和化工部下属的工厂休想染指。
  因此,在中国少量招募一些石油工人,还能从市县小厂里寻觅,真的大规模雇佣,少不得碰在石油部的绝户网上。直到90年代,石油学校的毕业生都是包分配的,中石油要是不愿组团打工,苏城就只能去找胜利油田帮忙了。
  好在郭部长这样“执着”使坏的人不多,发现苏城是只难啃的刺猬后,中石油和中海油都派出了自己的联络员,一方面了解大华实业的态度,一方面了解阿联酋的环境。
  苏城暗自松了一口气。被四个部级机构盯着是压力很大的事情,好在大家都忙,互相盯一辈子的事情,是不好做出来的。
  2月5日。
  苏城悄悄的离开北京,与五郎、四郎和四妹徐凤汇合,回老家荆山过年。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苏城都小心的不去触碰以前的记忆。但是,融入时代的时间越久,他触碰到记忆的机会就越多。
  一年多的时间,也足够让他沉静心情,重新了面对全新的自我了。
  回家过年,对五郎、四郎和四妹来说,是一个衣锦还乡的好日子。对苏城来说,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他要直面苏城的快乐,苏城的痛苦,苏城的幸福和苏城的人生。
  坐在颠簸的吉普车上,苏城不由想起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曾经试图寻访,但在这个世界,他们却像是从未出现过似的。
  “还有多远?”苏城仿佛从梦中惊醒似的,看向周围陌生又熟悉的杨树和枣树。
  “总的半天时间吧,五郎送来的钱,用来修了大机耕道,要不还难走。”四郎才离开家乡没多久,如今再回来,反而感觉新奇。
  相比之下,五郎离开了一年之久,却开始变的怀念了,道:“往荆山的路,以前都是马帮的路,后来修了机耕道,也就只能过拖拉机和牛车。我带过去的钱不少,本想请人修了祠堂,再在村里弄个小学,后来是叔公劝我,全村老少爷们出力,建一个大机耕道,能过车的,娃娃们去镇里读书。那里的老师多,还能上中学。”
  恍惚间,记忆也跃入了苏城的脑袋。
  数百年前,荆山曾经繁华过,那个时候,走西口的荆山人建了不少大宅,走开了不少的马帮路。
  到了现代,荆山的路已陈旧不堪。
  苏城还记得那条机耕道,上初中的时候,他每个月回家一趟,拿母亲蒸好的杂粮馒头,再带些咸菜,就能在学校吃一个月。
  后来,上了大学,却不能每年回家了。车费很贵,寒暑假的时间也要用心学习……
  细想起来,与母亲见面的时间,似乎是越来越少的。
  中国人,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年幼的时候读书,期望事业有成,要到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会真正的回归家庭,孝顺父母,抚养孩子……
  苏城想着想着,眼前不禁模糊。
  “我们在村里建学校。”苏城突然开口。他怕自己再不说话,会继续感伤下去。
  五郎一愣,转瞬道:“好,我也把工资捐出来……”
  四妹徐凤咯咯的笑了,道:“五郎工资高,要多捐点,我留一半钱买衣服,剩下的捐出来。”
  荆山人多好爽,但四郎是个例外,他看看五郎和徐凤,又看看苏城,小声说:“我捐三分之一成不成?”
  苏城哈哈大笑,道:“不用你们捐,我来出。你们的钱,拿回家去,多买些好东西,另外,给没有出来的各家老人孩子,送些红包。这个,我的是我的,你们的是你们的。”
  “我们知道怎么做。”徐凤突然有点感慨,道:“就我们3个出来了,其他人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出来。”
  “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出去。但我觉得,荆山永远是家乡,也要记得建好荆山。”苏城想起后世的留守儿童,心想:我不能将荆山做成只有孩子和老人的城市。
  想到这里,他轻声道:“我们建一个小学,建一个中学,然后再给村子弄一些企业。以后,可以让附近村子的人来荆山读书,工作。村子里的人在村里就能赚到钱。”
  “大家总是想出去的,到大城市……”四妹想起自己,小声道:“总觉得大城市的衣服更漂亮,街道更干净,穿着这个衣服在机耕道上,怪怪的。”
  苏城轻笑,道:“想出去的还是可以出去的,但我想,只要我们把村子建好,总有人愿意留在本地的。”
  “那也是,那我们再修一条路?接到往省城的路上。”
  “行。”苏城豪爽的道:“衣锦还乡,就要修桥铺路,兴学办业。”
  将近傍晚时分,吉普才开到了荆山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