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575

  “我们的工作,就是照实报告。”李嘉文似乎想明白了,舒展开眉头,道:“大华确实完成了船只的建造,而且建造出的船只质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要求。”
  “那样的话,岂不是说大华实业用200天时间造出了一条别人用一年时间也不一定能造好的船?而且各方面的质量水平达到了军舰的标准?”他说的标准,并不是装甲厚度等方面,纯粹是工业上的指标值。
  由于是大华的第一艘船,又有总段造船法分担压力,在工厂过甚的要求下,这条船的各项指标确实超过了普通的民运船舶。
  李嘉文无奈道:“事实就是这么回事,大华的船厂你也看了,以他们的进度,你觉得能否在200天内,完成一艘船。”
  副手憋红了脸,迟疑道:“看样子……是……能的。”
  “所以,我们不报告,其他船厂的经理,总会报告的。”李嘉文的心情有点奇怪。作为一名船舶工程师,他期望见到200天完成一艘船的奇迹,但身为船舶项目经理,他又直觉上觉得,200天造船是一种假象。
  在沉闷的空气中,李嘉文完成了自己的报告,然后叫来副手,让他带着文件回新加坡,并道:“我留下接收船只,做最后一次实地检查。叫公司的人马过来吧。”
  副手怪怪的道:“您亲自接收船只?没必要吧。”
  “我想看看大华的船,下水以后的表现,会不会有问题。要是有机会的话,我还想看看其他船东订的船。”李嘉文的语气怅然若失。
  这时候,他万分后悔怎么没有早点派人来跟踪检查大华的造船过程。当时只觉得出差的成本高,工程师的意愿差,又是3万吨的货轮,就没有特别派人出来。
  谁想到,竟然会遇到这种公司。
  不管怎么说,只要大华实业交付的船只没有问题,那就行了。
  提前几个月交船,还能让公司多赚两个月的运输费。
  李嘉文心底安慰自己。
  抬起头来,副手扭扭捏捏的没有走。
  “怎么了?”李嘉文奇道。
  “其实,我也想留下看看。”副手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他前面的话,可是想说大华是违规的。
  李嘉文失笑,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历史的时刻,道:“那就留下吧,问问其他人,谁想留下就留下。”
  副手兴冲冲的出去了,李嘉文坐到写字台上,慢吞吞的开始写报告。
  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工程师们完成全部检查项目的第二天。
  大华船业的平台上,彩旗招展。
  苏振国再次抵达本埠,亲临现场。他和苏东元的目标毕竟不同,作为苏家目前的掌门人,他是希望确保三代成长的。就其看来,若是能将苏城拉回到苏家,那苏家未来50年的利益可期。而苏东元若是不能再进一步,最多只能保障苏家10年。有了这样的考虑,无论苏东元一家人的想法如何,苏振国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的。
  苏振国的到来,使得本埠的官员全数到场,再加上向来支持大华的发改委丁志鹏,挂职在外交部的刘明浩等人,现场的阵容已极其豪华。
  中船的老总孙道孚和副部级的荣尚国等人到场,也只能敬陪末座。
  大华的供应商倒是欢欣鼓舞,不管是排在外面的,还是有幸在主席台出现的供应商,都会将目光放在一群又一群的高官身上。
  同样是官员,发改委、计委等超实权部门的中央高官的价值,在商人眼里是霸王一般的存在。相比之下,非属地的地方官以及不相干的部门领导,就不怎么落入他们的法眼了。
  苏城也尽可能的多安排几名大华的供应商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有个混脸熟的机会。
  能上台的,自然是感激备至。
  在张超的供应链整合策略下面,大华供应商对大华的依赖度是与日俱增,一荣俱荣的概念也愈发深入。
  特别是经过了前段时间的信任危机以后,留下的供应商与大华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并不是说他们只有大华一个客户,只是大华在他们的经营占比中日益提高。
  一家工厂,即使每年有1亿元的销售额,但只要大华的订单超过3成,利润超过3成,那这名供应商就几乎无法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了。因为厂房、设备,以及工人的人工等投入是固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甚至是专门为大华实业所设计的。如果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不仅无法回收这些成本,而且要承受持续的成本压力。
  他们总不能拆了厂房,卖了设备,辞掉多余的工人……即使狠下心来这样做,短短的空档期,也有可能让脆弱的工厂破产。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并非是直接供应大华实业的。他们的主要订单,也许来自大华实业的供应商的供应商。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更像是大华实业的一个外部工厂。
  事实上,一些自主创业的大华人,往往都会选择这样的角色开始自己的拼搏生涯。
  比起大华自己的工厂,这样的供应商的稳定性要略差一些,但在产能和质量方面,并不会有所逊色。一些为自己而工作的创业者,所能迸发出的热情,足以令普通工人羞愧。
  苏城对供应商的支持,从仪式的位置就能看出来。
  然而,除了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对自己和民企老板的位置相同而有所不满以外,并没有人真的去关注这些。
  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面前那艘平凡乌黑的散装货轮。
  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的调子中,船只缓缓滑入水中。
  十几名工人站在船尾,面对下方的欢呼,激动的挥手。
  他们是选出来的优秀工人代表,虽然是很老派的称呼了,但在荣誉感的获取上,现代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差别。
  来自新加坡的李嘉文等人,或热忱,或振奋,或激动,或狂热,或崇拜的望着轻触水面的新船。
  他们的身侧,就是荣尚国等中船领导。
  有黄有白又有黑的外籍工程师的目光,落在荣尚国的眼里,五味陈杂。
  通过这些人的眼神,中船人仿佛才恍然醒悟到,6个月造出3万吨的新轮,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奇迹落在了身边,总是容易被人所忽视,总是容易被人看作是理所应当。
  然而,奇迹终归是奇迹。
  它的独一无二,它超越时代的特性,终归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船业人士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漂亮的一艘船,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一定要抓住机会,拿到这项技术。”荣尚国捏紧拳头,仿佛在下定决心。
  “啪”
  “啪啪”
  照相机快门的声音,清脆而流利。
  荣尚国向后看了一眼,发现是个穿着打扮很时髦的年轻记者。
  没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先小跑过来,一个深鞠躬,喊道:“您好,我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菊池重,能采访您吗?”
  外国记者!
  用的是中文。还挺熟练的。
  荣尚国知道《朝日新闻》,这是日本有名的左派媒体,在政治上比较亲近中韩,前段时间,还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某个奖项。
  没想到这就见着了。
  93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拒绝媒体的意识,何况,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本身就让国人充满好感。荣尚国整了一下西装,就笑问:“你要采访什么?”
  “您对大华实业用6个月的时间,以创记录的方式,造出了3万吨的轮船的事情,有什么感想?”菊池重问的中规中矩,他毕竟是外国记者,不是特别在意中国的行政级别。
  荣尚国听着“感想”一词,脑袋里也转悠了起来。
  不知怎的,他突然想起了另一艘船。
  “东风”号远洋船!
  东风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于1960年4月15日。
  荣尚国永远记得那一天。
  那一天的欢欣鼓舞,那一天的载歌载舞,那一天的浓烈甜蜜。
  那一天,是江南造船厂最荣耀的日子。
  那一天,荣尚国20岁,还是设计科里的小年轻。
  因为有一个中专学历,刚刚进厂的荣尚国,就有资格参与船只的设计和生产。从58年到60年,荣尚国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但心中的痛快,是无与伦比的。
  当年的中国,面对高精尖的远洋货轮,设备、技术都有所欠缺,就连造大船用的场地都没有。
  300多项技术革新,就是300多道关卡,一道一道的闯过去,不知熬白了多少头发,熬花了多少只眼睛。
  压力、痛苦、怀疑、愤怒、畏怯……
  各种心思交织在一起,缠的每个人都焦躁不安。
  一切的一切,在4月15日那一天,释放了出去。
  荣尚国至今还记得,自己想要飞身扑在东风号上,永远都不下来的依恋。
  就像是眼前这些工人吧。
  荣尚国突然意识到,大华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两项革命性的技术,不管有多简单,要将它们用于实践,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