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1306

  至少,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没有一个能出得起这份钱。
  当然,80年代的学生永远都明白学习的可贵,光看那一桶又一桶的柴油倒进油箱里,就足以令他们珍惜可贵的驾驶时间了。
  教练张全也教的非常认真,按部就班且严厉非常,尤其是杨锐上车的时候,要求更高,讲解的时间也更长,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负责。
  为了以后能开车,杨锐苦笑着受了。
  没办法,80年代的汽车与后世的太不同了,别说没有自动档了,升档还要双脚离合,完全是一份体力活,但你要是不学,整个80年代都别想开车了。
  杨锐乖乖的爬上车,在教练的指导下,开着车溜圈子。
  他们现在练车的地方是以前的煤仓杂物藏和垃圾堆,三者都被挪到了边角旮旯,再兼并以前的花坛草地,从而腾出了大片的地方。
  杨锐把着无助力的方向盘,咬牙切齿的踩下油门,将老解放的速度提升到30公里每小时。
  他尽力了,它也尽力了。
  涂宪依旧傻站着,要不还能怎么样呢?
  他知道,天底下会有那种19岁就牛爆天的天才,但是,一名乡镇中学,红唇齿白,长的比电影演员还漂亮的学生,会是这种天才?
  这不符合常识!
  半个小时后,杨锐的老解放停在了场子中间。
  一群原本抱着书在读的学生,顿时一拥而上。
  “怎么了?”涂宪拉住反应最慢的牛安。
  “车坏了呗,要不然呢。”牛安见涂宪是个干部的样子,没有使劲挣脱,口气就不怎么好了。
  “好端端的就坏了?你们去做什么?”
  “修车呀,这车一天坏三四次呢。要不然呢,你以为市运输公司能卖好车给我们。”牛安等人练了一段时间的车,对这方面也挺熟悉了。
  目前来说,解放车的供应量还是较为充足的,这款50年代的卡车,到83年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因为技术指标极其落后,即使全中国到处都缺卡车,解放车仍然有少量滞销的情况出现。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是东风车,为了购买它,各地部门都在各显神通。
  涂宪毕业以后就在学校任教,只觉得牛安的话很新奇,问:“市运输公司卖给你们车,为什么?”
  “因为我们买啊。”
  “你们是谁?”
  “市运输公司西堡中学驾驶站?”牛安自己说的都不确定了。
  “挂靠?”
  “应该吧。”
  “学校弄的驾驶站,为啥要挂靠到市运输公司?”
  “我不知道这些,我就是来学车的。”牛安接着又道:“你问题真多。”
  “我也是做老师的,问题当然多。对了,你们学校有钱买车?哪来的钱?”就好像全中国人民都能算出其他人的收入一样,各个单位的拨款也是能猜出来的。
  一个乡镇中学能有多少钱,涂宪用脚趾都能给个数字。
  牛安摇头,奔向停止运动的解放车。
  学生们已经开始了维修工作。
  张全站的老高,扬声道:“开车不认真,要你命,修车不认真,山大王。知道啥是山大王吗?你车坏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车里连口热水都没有,你就是山大王。这车呀,它天天坏,但每次坏的地方都不一样,学不好修车,开的再好也没用,懂不懂?”
  杨锐瞅着引擎盖内的机械,一阵无奈,要不说司机值钱呢,而今的司机,特别是长途司机,放到修车厂里,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大工,然后才是司机。
  如果把修车看作是看病,任何一名长途司机,都得是急诊室医生兼护士,否则,你就甭想把车开到目的地。
  当然,从解放车的构造来看,它也就是这么一个命了。
  众所周知,解放车是山寨自苏联人的吉斯150,而很少有人知道,苏联人的吉斯150,其实山寨自美国国际收割公司生产的KR11卡车。
  美国人的KR11卡车设计生产于30年代,当它1947年停产的时候,苏联人的吉斯150刚刚投产,解放车1956年投产,一直生产到了1986年。因此,杨锐尽管是在1983年,看着这辆60年代生产的老解放,可它实际上是30年代汽车的复制品,这无疑让习惯了21世纪汽车的人觉得难受。
  开起来难受,坐起来难受,拉货难受,修理难受,加油更难受,这就是杨锐的全部感受。
  “仔细点看。”杨锐叫了一声,退后两步,让出了位置。
  他是不准备学这种老旧的机械维修了,学学现在的车怎么开是有必要的,像一名老司机似的学习,杨锐觉得浪费时间,大不了,在自己开车不方便的时候,雇个司机好了。
  教练张全不喜欢杨锐对待汽车维修的态度,但也没说什么,现在还趴着十几名学生呢,他自然而然的讲解起来:“查故障是有思路的,我说过,咱们第一个查什么?”
  杨锐看他们学的认真,悄无声息的离开场地,向实验室走去。
  等了好半天的涂宪赶紧跟上。
  “杨锐。”涂宪直接叫了名字,说:“聊两句吧。”
  杨锐咧嘴一笑,问:“聊什么?”
  想了半天措辞的涂宪给问住了,是呀,聊什么呢,聊生活,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和一个19岁的少年,有点聊不下去,聊学问……这个词怎么就那么怪呢?
  怪也得聊。
  涂宪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半天的班车,不是来玩过家家的。
  几秒钟的迟疑,他抛下满肚子的疑问,转而就两人上次的通信,道:“上一次,你提到大豆卵磷脂对TMV衣壳蛋白有体外聚合的作用,我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
  杨锐嘴角飞起,心想:总算通信的是个聪明人。
  他也避而不谈其它问题,听着涂宪的话,旋即跟进道:“用电镜对TMV粒子做观察,应该能更清楚的看到植物提取液对它造成的影响,就我所知,莲叶水提物,白花蛇舌草都有不错的效果。”
  杨锐说的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成果,不过,国内既无网络也没有成型的科学索引机制,普通研究者对国外的研究总是不甚了了。
  涂宪以前就很佩服杨锐的博闻多识,觉得和他比起来,自己孤陋寡闻的像是井底之蛙一样。
  但是,面对杨锐真人,涂宪迷惑了:自己是中国首都重点大学的讲师,对方是中国内陆小镇的中学学生,凭什么自己是孤陋寡闻,杨锐是博闻多识?
  “如果申请使用电子显微镜的话,可能要四五个月的时间,不太实用。”涂宪按捺着心中的疑惑说。
  杨锐瞥了他一眼,道:“没有电子显微镜,很多生物研究都不好做的,植物提取方面尤其如此。”
  “我现在还是讲师,评上副教授以后,大概能好申请一点,前年,嗯,应该是大前年,咱们国内弄了一个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跟他们沟通一下,能用到别的单位的电子显微镜,但是得是副教授。”涂宪说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说出自己无数次想要说出来的话:“你平时写论文,做实验,都在哪里?”
  没有实验就没有论文,这是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涂宪确信,以此就能解释自己的全部疑问。
  ……
第216章
杨教授
  “实验室,正好,我们到了实验室里再细聊。”杨锐并没有露出涂宪认为他会露出的表情。
  涂宪疑惑的跟着他向里面走,道:“这不是出学校的路吧。”
  “为什么要出学校?”杨锐反问。
  “不是去实验室?”
  “实验室就在学校里。”
  “学校实验室?”涂宪失望至极,中学实验室是什么水平,他比谁都清楚。现在的大学都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而在这些地方,大学实验室淘汰下来的设备都很少,因为还有地方大学和专科学校这些地方等着要淘汰设备呢。
  杨锐知道他在想什么,笑笑没说话。
  一会儿,两人来到杨锐的实验室。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实验室院子显的更加整洁干净,也更像是一个小院子了。
  里面的屋子却是不变的,灰扑扑的墙面和黑乎乎的窗户,就像是普通的教室房间似的。
  “这里?”
  “就是这里了。”杨锐敲敲门,颇有自信。
  涂宪表情玩味,看着门打开,看着一个精瘦的少年出现,看着一堆的仪器裸露在少年身后。
  “这些是……”涂宪的表情缓缓地,缓缓地,不能抑制的扭曲了。
  “这些是捷利康出资购买的。”杨锐随口解释了一句。
  “捷利康制药公司?怪不得。”涂宪羡慕的眼睛发绿,就像是卖肾少年看到了一车的iphone似的。
  “这种实验室,应该能写出论文来吧。”杨锐笑看涂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