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2322

  单单是一个司马相如,写一篇长门赋的润笔费就是一千金……
  从馆陶家里回宫后,刘彻屁股还没做热,王道就过来通秉:“陛下,廷尉有要事求见……”
  “要事?”刘彻微微皱了皱眉头:“什么事情?”
  王道将一张奏疏递给刘彻,道:“这是廷尉的上疏,请陛下过目……”
  刘彻接过来一看,随即不以为意的摇摇头:“朕还当什么事情呢?去告诉廷尉,此等小事,以后就不要上报了……”
  王道点点头,就要下去回告赵禹。
  刘彻却忽然叫住他:“等等……去把廷尉请来罢……”
  刘彻捏着那纸奏疏,心中也是叹了口气,微微有些懊悔和自责。
  赵禹上报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具体怎么理解,可能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见解。
  刘彻也是心急盐铁官营的事情,最开始一时没转过弯来,用了后世的思维去理解。
  还好他反应快,不然就要出洋相了。
  赵禹上报的事情,是廷尉衙门发现,最近一个多月,关中各县许多地方都打着昏礼等喜庆的名目,公然聚众饮酒。
  有人甚至一月之内娶了两个小妾,为的是能与人一起饮酒。
  这事情放在后世,真是小问题。
  中国的酒桌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情甚至就是必须上了酒桌才能谈。
  甚至,各个城市的酒吧,常常就是通宵达旦,无数男女买醉于其中。
  只是,在这西元前的时代。
  这却是了不得的大问题!
  首先在政治上,民间饮酒之风兴盛的话,很容易就让联想到殷商灭亡前,朝歌城里的酒诰之声。
  自周以来,普遍的舆论认为,殷商之亡,除了纣王这个背锅侠外,就是其国内酗酒成风。
  周代的乡饮酒礼,就是针对殷商灭亡的这个原因,而设计出来引导民间树立正确的饮酒价值观的。
  其次,酗酒的社会,在工业化以前,绝对是国家的敌人!
  甚至就连后世那个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的米帝,也曾经一度禁绝一切酒类贸易与交易。
  在没有毒品前,酒精就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软性毒品。
  像毛子那样能一边灌着伏特加一边敲出一辆辆坦克的民族,人类历史上,除了毛子,还有第二个吗?
  除此之外,对汉室这样的农业社会,连粮食安全都存在很大问题的国家,大量的粮食被拿去酿酒,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原谅的罪过。
  是以,汉室向来对于酒都是严防死守,甚至于汉律禁绝民间三人以上无故聚饮,地方官对此更是穷追猛打,将抓酒当成了一个创收项目。
  但,刘彻前不久下诏,在这条禁令放开了一个口子。
  昏礼,因其重要性和对民众的意义而被允许可以光明正大的聚集饮酒,且地方官不得干涉。
  这本是一个好政策。
  但奈何,人类永远无法抵挡酒精的诱惑。
  尤其是关中人,酒简直是他们的第二生命。
  各个阶级都嗜酒如命,以至于汉室军队出征,犒赏酒肉成了能激发士气的手段。
  如今,这些家伙抓着刘彻开的这个口子,开启了饮酒的时代。
  不管是对治安还是社会秩序仰或者政治上,这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第484章
引导
  “陛下,这是七月以来,关中各县上报廷尉的酒后斗殴与械斗事件……”廷尉赵禹跪着呈上一堆文书公函与报告。
  刘彻接过来,略微扫了扫。
  好家伙!
  果然不愧是三秦子弟,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家伙就干出了至少三百起的酒后斗殴事件,其中有十几起最后变成了械斗。
  在汉室械斗可不好玩的事情!
  尤其是关中!
  在关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军人,家里的墙壁上挂的最多的不是锄头、农具而是弓箭、长剑乃至于长刀。
  某些比较发达的村落,甚至储备了甲胄和弩机、长戟等大威力武器。
  自商君变法以来,关中就是全民皆兵!
  就连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有战斗力!
  所以,关中的械斗比起关东的农村的械斗,那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
  关东的械斗,也就死几个人。
  但关中人要是上头了,那就不是死几个人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酿成一场无法收拾的动乱。
  好在,不管是秦代还是汉室,对于关中人的脾气和个性都很了解。
  汉室的驻军遍及关中各地,关中各县的县城也都有郡兵组织的存在。
  所以,这些械斗都被及时制止,并未酿成大规模的惨剧。
  然而,即使如此,过去四个月,关中还是有数十人死于械斗,上百人重伤致残。
  至于轻伤者根本无法统计!
  刘彻看完这些报告,揉了揉太阳穴。
  只能说,关中人不仅外斗厉害,内斗也同样是行家里手。
  “廷尉有什么意见吗?”刘彻看向赵禹询问,面对这个事情,刘彻就完全是外行了。
  毕竟,这种民政系统的问题,只有亲民官才有经验怎么处置,外行人若是一拍脑袋就下令,恐怕结果会比不下令更糟糕。
  这样的例子,三世为人,刘彻见过太多太多了。
  而廷尉衙门无疑是这种事情上的专家。
  赵禹闻言,连忙再次在心里整理了一下思路,当然也顺便腹诽了下刘彻这个天子。
  在赵禹看来,一切都是天子七月那道下发给天下郡县千石以上官员的训令闹出来的。
  关东还好,训令内容基本只有县令、县尉知晓,至于民间,本着“民可使使之,不可使由之”的愚民政策,没有人会主动告诉百姓,也就只有跟官府走的近的地主豪强知晓具体内容。
  但关中就不同了。
  关中这地面上龙蛇混杂,三教九流聚于一处。
  连未央宫和长乐宫发生的事情,假如天子不下封口令,第二天就可能传到全长安都是。
  所以,现在,基本上整个关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天子准许大家可以在昏礼这样的喜庆场合饮酒聚会。
  而关中人对酒的热爱与追求,几乎是无法阻拦的!
  秦与汉,都对民间私自酿酒和饮酒坚决予以管控。
  但问题是,效果很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因为官府管控和严格限制酿酒,导致酒的价格居高不下,反而给了很多地主豪强商贾酿酒售卖的动力。
  反正,现在汉室对关津放松,除了进出函谷关查的比较严外,其他时候,官府实际上是不管来来往往的商贾的。
  这样一来,民间禁酒是越禁越酿。
  甚至于,就连官府自己都参与到了酒类贸易的生态链里面。
  原因很简单,很多衙门就是靠着抓酒来搞创收的。
  要是辖下没有人违禁酿酒饮酒,他们去哪里创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