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460

  随随便便一折腾,快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这期间,林振华当然不是一直在东北呆着,而是在东北与浔阳、北京、山东等地来回地奔波。随着在浑北的企业兼并工作告一段落,林振华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回去了。在东北的种子已经撒下,要看到开花结果,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行。
  林振华坐火车从浑北来到了北京,他拎着手提包走出北京站的时候,在接站的人群中,第一眼却看到了亭亭玉立的何岚。他记得自己已经快有一年时间没有见过何岚了,乍一见面,竟然有些陌生的感觉。他细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这种感觉来自于何岚身上气质的变化,与从前那个活泼的小姑娘相比,如今的何岚多了几分成熟,连脸上的笑意都显得矜持了许多。
  “林哥,一路辛苦了。”何岚走上前来,伸手要去帮林振华拎包。
  林振华谢绝了何岚的帮助,略带惊讶地问道:“岚岚,你不会是专程来接我的吧?”
  “我当然是专程来接你的。”何岚微微笑道,“除了你林大董事长,还有谁值得我专门来接呢?”
  “可是,我没有告诉过你,我会坐这班车回北京啊。”林振华说道。
  何岚略带幽怨地说道:“你当然不会告诉我了,在你心里,估计根本就没有我这个朋友吧?好了,我告诉你吧,我现在的身份是国家机械委机床工业协会的工作人员,我是专程来接你去参加国家机床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林董事长,请跟我走吧?”
第489章
骠悍的小妹
  何岚带着林振华来到北京站旁边的停车场,走到一辆黑色桑塔那轿车旁边,掏出钥匙打开了车门,然后熟练地坐进驾驶座,对林振华喊道:“林哥,上车吧,还愣着干什么?”
  “这就是传说中的骠悍的小妹啊。”林振华笑着调侃道。
  也难怪林振华会感慨,在那个年代里,汽车还算是一种奢侈品,一般都是由专业司机驾驶的,其他人拥有驾照的并不多,女司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像何岚这种25岁的年轻姑娘,手里握着汽车钥匙,总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大片里那种骠悍的女主角形象。
  这也就是何岚了,换成别的女孩子,哪怕是出于矜持的考虑,也不会去学车的。但何岚从小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辣妹子,加上何海峰又一味地惯着她,这就使得她什么样的事情都敢去做。当时学车需要有单位的介绍信,不是谁自己掏点钱就能够上驾校的,不过,她是何海峰的女儿,单位哪能不给她开绿灯呢?
  “说什么呢!”何岚恼道,“有你这样形容女孩子的吗?你上不上车,你要不上,就自己挤地铁去了。”
  “我上,我上,能够坐上何大小姐开的车,实在是不胜荣幸啊。”林振华说着,先拉开后车门,把自己的包扔在后座上,然后关上后门,拉开副驾驶座的门,坐了进去。
  何岚看着林振华与自己并肩坐着,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这还着不多,我还以为你跟我爸似的,上车就坐后排呢,弄得我跟开出租的似的。我刚才还想着呢,你如果敢坐后排,我就把你轰下去。”
  “你这个比喻,倒是挺贴切的。”林振华笑着,“不过,老何是中央领导,平时坐车都是习惯于坐后排的,那是首长位。我这个位置,是秘书坐的地方。”
  何岚发动汽车,开出了停车场,载着林振华向三里河的方向开去。机床工业协会承办的“国家机床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将安排在那里召开,协会已经给参会者安排好了住宿的宾馆。
  何岚拿到驾照没有多久,技术还非常生涩,所以开得小心翼翼的。幸好路上的车也不算多,她勉强还能够应付,而且还有闲暇与林振华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
  “林哥,我听陈哥说,你在东北和人打架了?”
  “应该说是差点打起来,不过后来警察来了,接着陈局安排的人也过来了,就没人敢动了。”林振华说道。
  “多危险啊!”何岚撅着嘴说道,“我爸也真是的,让你去东北帮他的忙,他怎么不把事情安排好啊。我听说,东北人可会打架了,真伤着你怎么办啊。你都不知道,我那几天都担心死了,差点就想到东北去守着你了。”
  林振华听得出何岚的担忧是真心的,心里不由得泛起一种复杂的情绪。
  何岚是林振华穿越过来之后接触的第一个女孩子,当时,面对着歹徒的土炸弹,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年仅10岁的何岚,从此在相互间建立起了一种跨越年龄的友谊。在早些年,他一直把何岚看成一个小姑娘,像是自己的晚辈一般。但随着何岚的年龄一天天增大,林振华不得不认真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毕竟,何岚只比他小八岁而已,这并不是一代人的差距。
  林振华是一个工科男,在感情方面是比较粗线条的。他与杨欣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建立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对于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感觉到非常满意,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搞一点婚外的激情。何岚在他的眼里,和小芳一样,就是一个值得他呵护的妹妹而已。但这种非亲非故的妹妹和亲妹妹毕竟是两码事,小芳已经无数次提醒过他了,让他不要与何岚走得太近,以免日久生情,他在最近几年,也开始刻意地回避何岚。可是,看起来,这种回避没有任何作用,何岚对于他的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还因为距离而产生出了更多的美。
  唉,老何怎么也不管管他这个闺女啊,林振华在心里暗暗地责怪着何海峰,这还是陈天在莫斯科的时候说过的话。
  “林哥,你在想什么呢?”何岚见林振华不说话,便随口问道。
  “哦,没什么。”林振华掩饰地说道,“对了,岚岚,你是什么时候到机床工业协会的,我怎么没听你说啊?”
  “是你自己不关心我好不好?”何岚道,“我刚到机床工业协会的时候,就已经打电话跟你说过了,也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在听。”
  “有这回事吗?”林振华愕然道,他细细想了一下,似乎还真有这么一回事。那是物资部刚刚撤销的时候,何岚打电话向他征求过意见,问他说自己去哪个单位比较好,当时的确提到过机床工业协会这个地方。当时他正在浑北忙着评估一家待收购的企业,脑子里装的都是企业的资料,哪里会在意这种小事情。
  “呃,真是不好意思,可能是前一段工作太忙了,我把这事给忘了。”林振华带着歉意说道。
  “我知道你是忙大事的人。”何岚郁郁地说道,然后便不再吭声了。趁着林振华扭头去看窗外的片刻,她抬起手,在眼眶上轻轻抹了一把,拭去了一滴摇摇欲坠的泪水。为了打破车内沉默的尴尬,她伸手拧开了车上的音响,喇叭里响起了当年一位玉女歌手甜甜的歌音:
  “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
  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
  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
  深深地把你想起
  我的心是六月的情
  沥沥下着心雨
  想你想你想你想你
  最后一次想你……”
  “呃……岚岚,这次机床工业战略研讨会,有哪些单位参加啊?中央有什么样级别的领导出席?”林振华没话找话地问道,车里的气氛实在是太诡异了,他真的不知道在这种场景下,该怎么去哄一个女孩子。
  何岚轻轻舒了口气,把心中的郁抑暂时扔开,然后平静地回答道:“这一次的会议,规模比较大,有来自于各省市区机械工业委的负责人,还有几百家机械企业的代表。中央这边,分管经济工作的唐副总理会出席开幕式,国家计委、经贸委都会派出主任或者副主任来参加会议的讨论,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智囊机构的专家也会全程参与。”
  “动静挺大的。”林振华道,其实,他在此前多少也知道这次会议的规格了,“你们机械委这边,有什么内幕消息没有,比如说,国家对这次会议是如何定调的。”
  何岚道:“我听说,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主要是唐副总理在一次国务院的办公会议上专门对中国的机床工业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机床工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整个工业发展就会受制于人,我们中国就永远只能成为低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国,无法跻身于世界工业强国的行列。”
  “这话倒也不算有什么大错。”林振华说道。
  何岚扑哧一笑,说道:“林大董事长,你说话真够狂妄的。唐副总理的讲话,你居然就这么一个评价。回头国家计委的何副主任讲话,你是不是就该说人家胡说八道了?”
  林振华看到何岚露出笑脸,心里也觉得明快了许多。刚才何岚那份郁郁寡欢的表情,他不是没有看到,他是真心不希望何岚不开心的。他接过何岚的话头,说道:“何副主任的话我一向是辩证地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贬之。对我这个态度,何副主任也一向都是非常赞赏的。”
  “敢在何副主任面前这样嚣张的,也只有你一个了。”何岚说道。
  林振华反驳道:“不是吧?我怎么觉得你比我还嚣张啊。”
  何岚道:“才不是呢,我爸现在官威越来越大,我都不敢在他面前谈工作了,一谈工作,他就是一句:你懂什么!”
  “老何的确有些听不进不同意见了。”林振华点点头说道。
  这也就是年龄带来的影响了,何海峰已经是奔60岁的人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对于他来说,既是财富,也是负担。财富自不必说,负担则是因为他经历的事情多,所以越来越不屑于倾听年轻人的话,在潜意识中萌生出了一种“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样的感觉。何海峰在同龄人中还算是一个比较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的人,但那种虚心求教的劲头,与十几年前相比,也已经减弱许多了。
  在这其中也有一个异数,那就是何海峰对林振华的信任是与日俱增的,他纵然是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但对于林振华的思想,他一直都非常感兴趣。
  “你觉得唐副总理的意见,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何岚把话头引回了原题。
  林振华想了想,摇摇头道:“我倒不觉得他的意见有什么不妥,但我担心,他的意见一旦成为一种首长指示,会产生出不妥的影响。”
  何岚两只手都握着方向盘,丝毫不敢放开,不过她还是拼命地点着头以示赞同:“林哥,你说得太对了。你不知道,唐副总理的这番话,在机械委已经讨论过几百次了,各个部门都要写《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唐副总理关于机床工业讲话精神的体会和措施》。这次机床工业战略研讨会,就是要传达唐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号召全国的机床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
  “物极必反,矫枉必然过正。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国际最高水平,最后可能会摔跟头的。”林振华评论道。
  “好啊,我就等着听林董事长的精彩发言了。”何岚调皮地说道,“不过,你可要三思。如果你的发言惹恼了唐副总理,我爸爸可不会帮你说话的哟。”
第490章
口水话
  情况与林振华设想的一样。在开幕式上,唐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他在此前对中国机床工业的评价: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他的讲话不长,讲完之后便离开了,随后便是其他部门领导以及参会代表的发言。大家的发言,自然是紧扣唐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口口声声都是加强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之类的话,这就是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我们汉南机床公司,决心以唐副总理的讲话精神为指南,在国家计委、国家机械委和我们省市两级领导的指导下,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求实创新,狠抓机遇,实现两年一个台阶,到本世纪末,使汉南机床公司进入世界机床工业前100位。”
  讲台上,一位中年汉子挥动着如椽巨手,慷慨激昂地表着决心。坐在前排的听众们都皱着眉头,不动声色地举起会议上发的档案袋,遮挡着飞花溅玉般落下的唾沫星子。尼玛,真不愧是机床公司出来的人,连做个讲话都要喷冷却液的。
  “毛经理,咱们这是行业内部的研讨会,关于领会领导讲话精神的问题,可以简略一点,重点还是说说你们具体的打算吧。”主持会议的机械委官员李默梓忍不住出言提醒了。
  这位汉子正是汉南机床公司的总经理毛水洪,听到李默梓的提醒,他连忙点了点头,把讲话稿翻过了三页,挑了一个地方继续念起来:“在未来6年时间内,我们计划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开发15至20项机床新产品。其中,包括主轴转速15000转每分钟,工作台快速移动速度达到50米每分钟的数控高速立卧式加工中心,定位精度低于5微米,重复定位精度低于2微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嗯,非常不错!”李默梓用赞赏的口吻说道,“高速、高精度加工中心,是我们国家机床工业的一大空白,你们如果能够填补这个空白,那可是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了。”
  “我们汉南机床公司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企业,我们全体职工,一直以振兴国家机床工业为己任,我们决心发扬老汉南人艰苦拼博、不畏艰险的精神,舍得一身剐,誓死也要攻下高速高精度加工中心这个难题。”被李默梓一夸,毛水洪的演讲癖又发作了。
  “毛经理,据我所知,你们汉南机床公司到目前为止,在传统铣床制造方面,也刚刚达到国外60年代初的水平,数控技术方面基本是空白。你们打算用6年的时间走完40年的道路……好吧,就算是走完30年的道路,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国外90年代初的水平,你们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没有,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这些同行学习借鉴一下?”
  台下终于有人忍不住站起身来发难了。众人扭头一看,不禁纷纷小声议论起来。在这个圈子里,认识这位发言者的人还真不少,他就是中国汉华重工集团的董事长林振华,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年轻人。
  林振华原本没打算如此张扬,他其实一向都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讲究的是多干少说,用成绩说话。可是这一会,他实在忍不住了,前面那些发言的人,一个比一个不靠谱,再这样说下去,估计下一步就有人敢说2000年之前开发出歼星舰来了。
  “具体措施嘛……”毛水洪当然听得出林振华是在向他发难,他有些恼火,但自己坐在主席台的发言位置上,暴跳如雷显然是不合适的。他认识林振华,而且知道汉华机床公司在数控机床方面是国内最为强势的,自己吹牛吹得太大,还真是瞒不过懂行的人。
  “我们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牢固树立自主奋发的观念,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全厂职工,端正思想,团结一心……”
  “我怎么觉得这条措施用来指导养猪场也适用啊。”何岚在底下小声地对自己的同事嘀咕道,作为会议的承办方,她无法站起来力挺林振华,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拆毛水洪的台了。
  “……第五,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高速、高精度加工中心研制方案,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每年投入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技术开发,攻克高速伺服电机、球栅尺、精密丝杠等20余项技术难题,争取在1998年4月前拿出首台样机。”毛水洪在说了无数的废话之后,终于有一点点干货了。
  “资金的问题,打算如何落实?”李默梓轻声地问道。
  毛水洪的脸一下子泛起了红晕,声音也低了八度,他讷讷地说道:“资金这方面,我们打算自筹一部分。不过,机械委也知道的,我们的效益并不是很好,前年和去年都有小幅的亏损,今年前几个月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所以资金比较紧张。我们希望机械委能够帮助我们协调一下,每年为我们争取……300万元以上的技改资金,帮助我们完成这项攻关任务。”
  这才是毛水洪说前面那一通豪言壮语的真实目的,在此之前,他本打算向机械委申请每年500万的资金的,但被林振华憋了一下之后,他觉得所有的资金都让机械委承担,未免面子上太难看了,于是便悻悻然地减少了200万。在他心里,已然把林振华的一家老幼都问候了个遍了。
  “三年,一年500万的投入,你们就能够从60年代初的水平一下子跳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能说说你们如何做到的吗?恕我无知,我还真看不出来这个方案有什么可行性。”林振华既然已经站起来了,也就懒得再藏头藏尾了,他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