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460

  交代完了毛水洪的事情,林振华又对着麦克风说道:“各位同行,针对我国机床行业目前面临的竞争态势,我的建议是,保住低端,力争中端,试水高端。所谓保住低端,就是说我们必须守住低端机床产品的市场,一点也不能让外国机床企业分走。力争中端,是指我们应当和国外企业在中端市场上展开竞争,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直至完全把外国企业挤出去。
  至于高端,我认为目前只需要少数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探索就可以了,我们目前并不具备在高端市场上与外国企业进行全线竞争的实力。我们起码要再等待10年以上,等到我们大多数的机床企业已经充分掌握了数控技术,同时国家也拥有了充足的财力,我们才有可能与国外的机床巨头决一雌雄。
  我的话说完了,我的观点是否妥当,请李司长指正。”
  说到这,他向李默梓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的观点已经陈述完毕,该由李默梓来点评了。
  李默梓在心里苦笑着,脸上却不便表现出来。他不得不承认,林振华说的策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在强敌面前,先求自保,再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直至拥有反击的能力。而此前那些企业所提出的方案,未免都有些好大喜功,其实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可是,有道理归有道理,李默梓敢直接站出来表示支持吗?唐副总理的讲话余音未了,他作为机械委的一位副司长,就站出来说我们先不参加国际竞争,我们要先守土,先求自保,这不是和副总理的指示背道而驰了吗?
  机械委让机床工业协会组织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原意就是要贯彻落实唐副总理的讲话精神,这个基调是已经定下的。毛水洪的讲话其实是比较应景的,符合会议组织者的要求。反而是林振华刚才这番话,把整个会议的意图都给颠覆了,如果整个会议按着林振华的这个思路开下去,未来怎么向唐副总理交代呢?
  “吴教授,您看林经理的这个观点,和唐副总理的指示之间,是不是有点……您觉得应当怎么解读为好?”李默梓把目光投向了坐在第一排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吴纲。
  吴纲微笑着站了起来,何岚飞跑过来,把一支麦克风递到他的手上。吴纲向何岚点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转过身对全场的听众说道:“同志们,搞机床,我是完全的外行,你们都是内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作为一个看热闹的,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刚才听了林振华同志的讲话,我认为,林振华同志的观点是非常务实的,他说提出的目标,比前面许多同志提出的目标要更具有可行性,我对此是完全赞成的。
  按照林振华同志的设想,我们应当先稳住阵脚,积蓄力量,过上10年20年,再向国外机床巨头展开反击。这个观点,和毛主席当年提出的论持久战的观点是一致。
  当年我们抗日,是敌强我弱,但是我们的国土辽阔,日本是个小国,打持久战,逐渐消耗敌人,他们是拖不起的。今天搞机床工业,我们同样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形势,而我们的优势呢,就是我们的经济规模大,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机床装备,我们如果能够占据低端,争取中端,就能够支撑得起长期的竞争,最终拖垮我们的对手。
  对于林振华同志的讲话,我只有一点意见想和林振华同志商榷一下,那就是林振华同志提出来在10年之内与国际机床巨头决战,这个时间是不是太乐观了?我认为,我们如果能够用30年左右的时间,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那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吴纲说自己不懂机床,这是实情。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政策研究的经济学专家,他对于形势的判读是非常准确的。中国工业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技术交流,被世界潮流远远地扔在了后面。如今,我们开始进行追赶了,但别人也不会站在原处等着我们。如果用30年时间能够追上对手,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可是,吴教授,刚才唐副总理说的……”李默梓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吴纲一摆手,说道:“唐副总理的意思,也并不是要大家脱离现实去盲目地超越。事实上,唐副总理一向都是非常提倡量力而行的。他提出的意见,只是希望大家加强自主技术的研发,同时要敢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竞争。这种竞争,不一定是在国外,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也同样重要嘛。”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明白了。”李默梓连连地点着头,有吴纲这话顶着,他就不用担心了。吴纲是国务院的智囊,国家的若干重要决策,都是出自于他的设计,他对唐副总理讲话的解读,基本上就可以代表唐副总理的真实意思了。
  “好吧,刚才林振华同志给大家做了一个精彩的讲话,吴纲教授也对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下面,哪位还有什么想法的,可以举手,欢迎到台上来发言。我们今天这个研讨会,讲究的就是畅所欲言。哪位先来?”李默梓情绪高涨地发出了号召。
第493章
再组一个联盟
  有林振华的发言在前,又有吴纲教授的背书,后面企业领导们的发言就转向务实了。有些领导原来是写好了发言稿带过来的,此时索性脱稿,大谈本企业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眼前困难的思路。大多数的人都赞同林振华提出的策略,也就是保住低端,与境外企业争夺中端。至于高端机床产品这方面,只有少数几家实力非常强的大型企业表示了意向,但提出来的也是一个比较谨慎的方案。
  有趣的是,半数以上的企业领导人在发言的时候,都毫不掩饰本企业有意与汉华机床公司进行合作的意思,这让坐在一旁的李默梓摇头叹息,又好笑又有点儿泛酸。
  “小林,你这是打算再组一个联盟啊。”
  中午吃工作餐的时候,李默梓端着餐盘与林振华坐在一起,感慨地对他说道。
  与林振华坐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助手何飞以及美女粉丝何岚,李默梓说这话的时候,倒也是不用回避的。
  “李司长言重了,我们只是想为国家机床工业做点贡献罢了。”林振华笑着答道。
  李默梓道:“我刚才想了一下,大概把你们的思路想清楚了。你们在此前开发出了不少技术,这些技术如果转移给其他企业,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迅速地提高技术水平,占领某个局部市场。你们现在力量不足,不能把这些市场都占住,所以索性做个好人,让别人去占了。”
  “都是同行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林振华道。
  李默梓摆摆手:“我还没说完。你们在转让技术的同时,还要求对方向你们支付技术转让费。这就相当于让别人替你们去挣钱,你们只需要坐收渔利。你们开发技术是需要投入的,但与你们收到的回报相比,这些投入可就算不上什么了。”
  林振华笑而不语,后世有种说法,叫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林振华对于这个说法并不特别赞同,但他也承认,做标准、做技术,的确是一项挺挣钱的事情。汉华在此前花了大把的钱搞技术开发,现在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不过,林振华在嘴上还是要把事情说得冠冕一点的,他说道:“李司长,话可不能这样说。我们收这些技术转让费,也是为了后续的进一步开发。咱们国家的机床工业,要形成一种梯次。大多数中小企业作为第三梯队,主要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能让外国企业从中国的低端市场上挣到钱。一部分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第二梯队,可以和外国企业拼一拼中端市场。至于我们汉华嘛,就厚着脸皮当第一梯队好了,我们的目标是国际一流水平。”
  “小林,虽然刚才吴教授说,唐副总理的意思并非是要好大喜功,但是,咱们诺大一个国家,在机床领域如果没有几项产品在国际上领先,也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嘛,我还是希望咱们汉华公司能够在这方面加大一点投入,冲击一下国际前沿,你看如何?”李默梓用带着几分恳求的语气对林振华说道。
  国际一流这种东西,本来就具有很强的政绩色彩。一个行业里拥有几项国际一流的产品,那么作为行业主管的部委走出去也能够趾高气扬的。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一些奇葩的部委,明明自己有领先的技术,却要自诬,说自己的技术不成熟、不安全啥的,这种事就不必多说了。
  李默梓作为机械委的官员,深知机械委如果在机床方面拿不出几项国际一流的产品来,无法向国务院交代,而同时,他又知道,靠毛水洪那种大嘴巴,要想在本世纪末拿出一流产品,可能性比毛水洪会上树还小。通览整个行业,最有希望拿出过硬产品的,莫过于汉华机床了。
  “李司长,其实我们林总一直都非常重视技术开发的,我们目前正在投入巨资开发数控重型曲轴旋风切削加工中心,如果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将是全球第三家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前两家分别是日本和德国的企业。”何飞对李默梓说道,汉华的职员多少都受了点林振华的影响,真是拿司长不当干部的。否则,在这种场合下,哪有他一个企业中层干部说话的份?
  何飞说的数控重型曲轴旋风切削加工中心,绝对算是“国之重器”了。这种切削中心能够用于加工重量为200余吨的船用曲轴,弥补我国大型船用曲轴完全依赖进口的缺憾。在此前,我国的造船吨位小,对于大型船用曲轴的需求少,这种供求缺口还不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尤其是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建造日益增加,船等机、机等轴的现象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
  在当时,全球大型船用曲轴的主要生产商分别在日本和韩国,中国进口一支船用曲轴要花费上百万美元,而且日、韩的供应商随时可能找到各种理由推迟供货,导致中国造船企业出现违约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由东辽造船厂最早提出需求,汉华机床公司汇同冶金、锻造、设计等方面的企业共同成立了一个大型船用曲轴项目组,由冶金企业负责开发曲轴用高纯洁度钢的冶炼和热处理工艺,锻造企业负责解决200吨大型锻件的锻造工艺,设计部门解决曲轴设计问题,汉华机床公司则负责曲轴切削加工机械的研发。
  像这种大型设备的开发,李默梓肯定是有所了解的。听到何飞的话,他点点头道:“你们汉华的魄力,的确让人佩服啊。我们机床行业要打翻身仗,希望主要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何飞笑嘻嘻地说道:“李司长,我们汉华要取得成绩,肯定离不开机械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啊,所以嘛……”
  “何飞,不要随便和李司长谈条件。”林振华打断了何飞的话,不过,他自己一张嘴,却比何飞更无耻:“李司长,我觉得,机械委的确应当给我们一些支持才是。”
  “林经理,我怕了你,我现在就走成不成?”李默梓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端起盘子作势要走,但屁股却纹丝没动。
  林振华当然得赶紧做出一个挽留的姿态,笑着说道:“李司长,你别害怕,我可丝毫没有狮子大开口的意思哦。”
  “嗯,那你说说吧,你们希望机械委给你们什么支持?”李默梓问道。
  林振华道:“首先一点,就是希望机械委能够支持我们向其他企业转移技术这件事,我们看着境外企业疯狂蚕食国内的市场,真是心急如焚啊。我知道,有一些企业出于各种考虑,会拒绝与我们合作,而且我也担心一些主管部门出于某种考虑,阻挠下属企业与我们合作。这件事,恐怕就需要机械委来帮我们协调一下了。”
  “这个完全没有问题。”李默梓拍着胸脯应承道。
  “其次就是我们需要国内其他同行的协作,包括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配合,他们手里拥有一些我们不掌握的技术。我们希望机械委能够帮助我们协调一下,促成相互之间的合作。”
  李默梓反问道:“你们说的合作,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
  林振华笑道:“这真是六月债,还得快啊。我们刚刚开口向别人收技术转让费,一转身,李司长就向我们收钱了。你放心吧,我们是市场化的企业,如果要使用别人的技术,我们肯定会出钱的。李司长应该知道吧,我们汉华最早和华清大学机械系合作,就是有偿的,直到目前,我们每年向机械系投入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他们拿到的国家拨款的20%以上了。”
  “如果是有偿的,那毫无问题。”李默梓爽快地应承下来,他知道,国内有一些机械研究所和高校的机械系,现在都穷得嗷嗷待哺了,如果汉华愿意与它们进行有偿合作,人家还求之不得呢。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希望机械委能够替我们争取一个政策。”林振华继续说道。
  “什么政策?”李默梓问道,他从林振华郑重其事的态度中,猜出这应当是一个难题了。
  林振华道:“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项政策,要求国内企业在进行设备的采购的时候,遵循国内优先原则。在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性能和质量相差不明显的情况下,必须优先采购国内产品。惟有如此,才能够对国内的幼稚技术形成保护。”
  “国内优先……”李默梓想了想,说道:“我怎么觉得,好像朱司长在的时候,曾经提出过这件事情啊?”
  林振华道:“没错,朱晋文司长在的时候,曾经与外贸部方面联合发过一个文,不过,当时只是针对大化肥设备的一个政策。这件事,也是我们汉华促成的。”
  何飞笑道:“我也有幸见证了这件事。”
  李默梓道:“我想起来了,那时候我还在当处长,那是你们汉华搞出40万吨大化肥设备的时候,想让北方省放弃日本的产品,使用你们的产品,所以请朱司长搞了这样一个规定,是这样吧?”
  林振华呵呵笑道:“李司长的记性真是惊人啊。顺便向李司长汇报一下,当时与我们竞标的那家日本企业,已经破产了,现在成了我们汉华的一家子公司。”
  “哦,就是尼宏重工吧?”李默梓对于这些江湖恩怨倒是挺了解,“好!既然有这样的先例,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向中央打一个报告,就搞这个国内优先原则,把它推广到所有的装备制造领域里去。”
第494章
木秀于林
  这一次的战略研讨会会期有三天,除了安排集中的会议讨论之外,还有企业间互相交流的环节。由于林振华在头一天的会上放出了愿意向其他企业转让技术的口风,这几天时间里,他和何飞住的房间可谓是门庭若市,来自于天南地北的企业厂长经理们像朝圣一般跑来和他们沟通感情,即便是那些一时间还没有什么合作机会的,也惦记着要先结识一下,以便未来有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搭上关系。
  要沟通感情,酒桌上的应酬自然是免不了的。许多家企业都向林振华和何飞发出了请柬,声称要请他们去吃顿“便饭”,以表心意。何飞粗略地一算,发现如果要答应所有这些宴请,他和林振华起码得在北京再呆上一个月,这还是他们分别去赴宴的情况。无奈何,林振华只好和各位厂长经理们商量,把大家的宴请合并起来,统一摆上几桌,一起热闹热闹就成了。
  宴席摆在三里河附近的一家湘菜馆里,具体操办的人选择湘菜似乎是无意的,但考虑到林振华是江南省人,比较嗜辣,这么一个细节,也反映出林振华在众人心目隐隐有了一些行业领袖的地位了。至于开席之后,大家更是如众星捧月一般,把林振华围在垓心,称兄道弟、频频劝酒:
  “林总,咱们一定得干一杯,以后我们河阳机床,可就指望你们汉华拉扯一把了!”
  “林总,你今天答应的事情,我可全记住了,感谢的话我就不多说了,都在酒里了,我干了,你随意。”
  “林总真是年轻有为,鲁中机床厂在老马手里的时候,那就叫奄奄一息,都快要被日本人买走了,结果林总一去,好家伙,去年产值过10亿了吧?这简直就是坐上火箭一样了。”
  “我听说,林总刚刚在东北收购了浑锻压?哎呀,浑锻压的职工可有福气了,我估计不出两年,肯定又是一个产值10亿的规模。”
  “林老弟,我们跟汉华合作,可不仅仅是想引进汉华的技术,你们什么时候也去指点指点我们的经营吧,你老哥我这个脑子,搞市场不灵啊。”
  “……”
  所谓圈子,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在同一个行业里,互相之间那点事都很清楚。早先林振华在浔阳搞汉华机床公司的时候,做的是机床附件,和国内许多机床企业都有往来,但谁也没把这家小公司放在眼里。汉华收购鲁中机床厂,在圈子里算是一件大事,随后,林振华从美国引来了斯皮舍尔公司,与鲁中机床厂共同搞数控机床,产值几乎一年翻一番,这可让大家都眼红心热了。
  在90年代初,国内的数控机床还是刚刚起步,大多数机床企业都缺乏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国外机床公司靠数控技术抢走自己的传统市场,干着急而使不上劲。如今,汉华突然所言愿意向大家转让数控技术,收取的技术转让费用也的确不算太高,谁不想搭上这班快车,赶上市场的潮流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对林振华感冒,就在楼下大堂里笑语喧天,觥筹交错的时候,在楼上的一个雅间里,另有一群人一边面色不豫地喝着酒,一边点评着楼下的场景。
  “这个林振华,算个什么玩艺,我看就是小人得志!”说话的是一家名叫威通精工机械公司的经理徐根润,他说这话时,表情看起来像是自言自语,但眼睛却分明看着坐在上首位置上的一个50多岁、气宇轩昂的中年人。
  坐在上首的这位,是星北重型机械公司的总经理,叫韩育仁,在国内装备制造行业里,算是一个风云人物了。星北重型机械公司是机械委下属的重点企业,产品除了上百种不同型号的铣床、磨床、立卧式加工中心之外,还有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纺织等领域的一些成套设备,实力非常雄厚。
  在机械委以往召开的会议上,韩育仁和其他几家部属重点企业的总经理都是最为风光的人物,其他企业的领导人说话时,多少都要看一看他们的脸色。然而,在这一次的会议上,没等韩育仁出来说什么,讲台就被林振华占据了。林振华提出的确保低端、力争中端、试水高端的策略,韩育仁也心有戚戚,认为说得还是不错的。但让他觉得不爽的是,像这种高屋建瓴的话,怎么不是出自于他韩育仁之口,而是被一个30刚出头的小年轻抢先说出来了呢?
  韩育仁当然不会承认自己预先准备的发言稿中并没有这样的观点,作为一位在官场中浸淫多年的重点企业总经理,他不可能发出与中央领导意见相悖的言论。但是,当吴纲给予了林振华以肯定之后,韩育仁便在心里酸酸地想道:其实自己也可以这样说的,如果自己来说这番话的话,肯定比林振华说得更为透彻,更加煽情。
  更让韩育仁觉得不愤的,是林振华做出的向其他企业转让数控技术的承诺,这个承诺使得林振华一下子成了这次会议上的明星。不但那些平时围着韩育仁转的企业倒向了林振华,甚至于连李默梓都对林振华客客气气的,还答应替林振华协调与其他企业的关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