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416

  周宏文不知道,其实秦海说的这一套,都是托辞,秦海真实的想法根本不在于此。
  热喷涂工艺的确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关键在于,现在捅破窗户纸的人是秦海,他在让李林广和岳昆研发出这项技术的同时,就已经在国内和欧洲、美国、日本等地都申请了技术专利。这些专利会形成一道坚实的门槛,把后续的研究者堵在门外,或者不得不绕路而走。所谓人家能够很快造出同样设备的说法,基本上就是欺负周宏文不懂专利法规了。
  秦海急于要向国外出口热喷涂设备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抓紧时间挣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这种方法来迟缓国外研究热喷涂技术的步伐。他知道,这次博览会过后,热喷涂这个概念绝对会成为业内最热的概念,不单是农机厂商,其他领域的厂商也会关注到这项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秦海不向他们提供热喷涂设备,他们就会被迫自己去开发相应的技术,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有足够多的真金白银砸下去,还没什么跨不过的技术障碍。
  反过来,如果秦海及时地在国际市场上推出热喷涂设备,这些企业能够以几十万或者几百万美元的价格买到设备,就不会有动力去自主研发了。外国厂商做事是很讲究经济效益的,能够买到手的技术,他们有什么必要非要花大价钱自己搞呢?
  这一手,是许多外国公司对中国人做过的,用相对比较廉价的设备,诱使你放弃自主研发。秦海现在要做的,不过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而已。
  这个想法,秦海不会对周宏文说,甚至也不会对崔洪春说。热喷涂技术到底有多难,除了李林广、岳昆他们之外,其他人是搞不清楚的。秦海这一次在博览会上推出经过热喷涂处理的基础配件,最主要的目的是销售热喷涂技术和设备,农机基础件的销售,不过是一个添头罢了。
  对于秦海的话,崔洪春也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不过,他的心态要比周宏文更淡定一些,对他来说,只要这一次能够在博览会上拿到一些荣誉,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至于未来各企业出口基础件的问题,总是有办法来解决的。秦海说得对,中国企业不还有成本上的优势吗?
  “小秦,出口创汇和为咱们自己的企业提供装备,两边都不能荒废。”崔洪春用领导的口气叮嘱道,“像周厂长他们山农这样的大企业,部里也是非常支持的。所以,你们如果生产出了新的热喷涂设备,要尽量先提供给他们。”
  “那是一定的。”秦海笑得很无辜,“我们的考虑也是优先为部里的重点企业提供一批装备,我们估算了一下,改进后的热喷涂机,一台大概准备定价在220万元左右,不知道周厂长他们能不能接受。”
  “不接受又能如何?”周宏文没好气地说道,“现在全世界只有你们一家能够生产这种设备,除非我们不想上这套工艺,否则你开到1000万,我们也得买啊。”
  秦海笑道:“周厂长还真是说对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打算卖到1000万人民币,差不多是200万美元的样子。国内市场嘛,我们就不方便挣国家的钱了。”
  “能卖得这么贵?”崔洪春有些兴趣地问道。他虽然没有亲自去青锋厂观摩那台前期制造出来的热喷涂机,但从秦海给他带的照片可以看出,设备的体积并不大,主体部分比一台柴油机大不了多少,外围有些自动换工件的装置,一看就知道值不了多少钱。这样一台设备叫出200万美元的高价,不会是太过乐观了吧?
  秦海点头道:“这是知识的价值。设备本身可能值不了这么多钱,但我们为了研发这项技术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等等,都是要算到设备里面去的。崔部长,您想想看,我们从国外进口的一些尖端实验设备,鞋盒子那么大的一台仪器,动辄也是十几万、几十万美元。咱们自己造不出来,不也得花这个冤枉钱去买吗?”
  “你说得对。”崔洪春也想通了,“既然这种技术是人无我有,我支持你们把它卖得贵一点,这也是为国争光嘛。”
  “谢谢崔部长的支持。”秦海打蛇随棍上,立即就跟进了一句:“崔部长,我们打算在这次博览会上顺便宣传一下我们的热喷涂设备,这应该不违反原则吧?”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崔洪春好悬没被气吐血了:这是农机展会,国家出这么多钱组织大家来参展,为的是宣传国产农业机具,热喷涂机能算农业设备吗?打着参加农业展会的名义,宣传自己的私货,这如果不违反原则,还有什么是违反原则的?
  可是,秦海用的名义却是冠冕堂皇的,而且自己也亲口说了这是为国争光的事情。既然是为国争光,那自己还怎么反对呢?
  崔洪春自己把自己憋了个够呛,好半天才点了点头,说道:“能利用这个机会,多宣传一点中国的技术,倒也是一件好事。不过,你们稍微注意一点,喧宾夺主就不好了。”
第二百七十一章
好戏还在后头
  第二天,耕作机具博览会如期开幕了。
  一个简单的开幕仪式之后,各家参展商各就各位,开始准备迎接参观的人群。汲取前一天的教训,崔洪春专门从大使馆借来了七八名翻译,分配到各家企业的展位上,以免再出现翻译人手不足的情况。各企业的人员都打足了精神,等着再出现门庭若市的盛况。
  可谁料到,这边准备好了,预想中观众趋之若鹜的场面却根本没有出现。只见在那些国际大厂商的展位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位于展区一角的中国展位却是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人从此路过,也只是对着展位上“China”的标识投去一束惊诧的目光,然后就匆匆走开了。
  “这是什么毛病?”朱德泰看着这个场景,诧异地嚷嚷着,“昨天恨不得把我的桌子挤塌,今天怎么一个鬼人都没有了?这些外国人有病啊?”
  “就是,昨天我们还没布好展,他们就急火火地跑来看,现在我们都准备好了,得,他们反而不来了,这不是耍人玩吗?”周宏文也跟着嚷道,他们这帮人以往经常在一起开会,习惯于有点事就瞎嚷嚷,用后世的俏皮话说,叫作嚷嚷更健康。
  崔洪春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他站在展位外观察了一阵,回来对自己的手下们说道:“大家别急,今天来参观的,都是客户,他们肯定是先去看机械的,咱们展出的毕竟只是配件嘛。至于昨天,来咱们这里参观咨询的,都是各家参展商。依我看,咱们只要做好参展商的工作就足够了。”
  “崔部长说得有理。”朱德泰也走出来,与崔洪春站在一起,翘着拇指夸赞道,“部长就是部长,看问题就是深刻,像我们这些大老粗就想不明白这些弯弯绕,尽在这里瞎着急了。”
  “你什么大老粗,我怎么听说,你在党校拿了个文凭啊?”崔洪春笑着调侃道。
  “哈哈,那不是为了应付什么知识化的要求吗,瞎应付差事的。”朱德泰自谦道。
  既然没有人来参观中国展区,崔洪春索性通知留下几个人轮流值班,余下的人便在展区里自由参观,借此机会学习一下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像山南农机厂、北方农机厂这样的企业,虽然这一次带出来的产品只是基础件,但他们本身也是生产大型机械的,在这种大型博览会上看一看同行的成就,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秦海在展位上坐了一会,也觉得闲极无聊,于是便向崔洪春告了假,带着宁静、秦珊二人在展区里瞎逛。他对于农机产品兴趣不大,更多的只是让两个女孩子开开眼界,找机会练练英语口语。她们二人很快就要走进大学了,有这样一段经历,对于她们在大学里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在展区的一个角落里,组委会进行的基础件耐用性测试正在持续地进行着。隔着玻璃罩子,测试的噪音还是清晰可闻,不过来来去去的客商都没有注意到这里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些噪音的来源或许只是一个发电机房,或者空调机房,总之,应当是一个与博览会上展出的产品没有关系的地方。
  只有少数的人,会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测试点旁边一组不起眼的数字显示屏,那上面有一串串的数字在不断地跳动着,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这些数字代表的就是接受测试的基础件的耐用寿命,这是在机器上进行测试之后转化为公顷数显示出来的。
  “凯南公司的犁铧寿命比上次展会的时候又提高了,现在的数字是140公顷,我想他们至少能够达到160公顷以上……”
  “听说他们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钢材,犁铧的成本提高了30%以上,完全没有竞争力了。”
  “……马吉尔公司这次带来的是陶瓷旋耕刀,现在的测试结果已经达到240公顷了。”
  “陶瓷刀具更多的只是一种概念吧,没有人能够解决陶瓷韧性不足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刀具,你只能祈祷耕田的时候不要碰上石块了。”
  “你听说了吗?中国人这次也带来了一件陶瓷基础件,是一种圆盘耙片。”
  “我当然听说了,说实话,我对这种产品很感兴趣。”
  “是的,我一直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解决了陶瓷刀具开刃的问题。事实上,能够开刃的陶瓷刀具最好的应用领域不是耙片,而是餐刀。”
  “哈哈,这样的餐刀价格一定不便宜吧?”
  “……”
  类似的对话在许多公司的内部人员之间进行着,作为业内人士,他们都清楚基础件的质量意味着什么。与大型机具相比,基础件的价格显得很便宜,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东西。但事实上,大型机具的采购是一次性的,而基础件却要不断地补充,属于典型的“小产品、大市场”。
  基础件市场的格局,以往是比较稳定的,主要市场基本被十几家大型西方企业所瓜分,余下一些边边角角的小产品,则养活了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一次博览会上,突然杀出了中国这样一匹黑马,在各种类型的基础件上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而且标出来的性能指标让人咂舌,这就由不得业内人士们不关心了。
  第一天的展览就这样过去了,展会上各家西方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而中国代表团则只能以门可罗雀来形容。散场返回宾馆的时候,众人的脸色都有一些发灰,唯有秦海和两个小姑娘高高兴兴的,边走边说笑,显得很是没心没肺的样子。
  “小秦,什么事这么开心?”崔洪春忍不住要拉着秦海吐槽几句了。
  “我带她们两个去各个展位转了转,她们现在已经能够很自如地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了。对了,小宁还交了个德国朋友,也是一个女孩子,两个人约着要保持通信呢。”秦海笑嘻嘻地解释道。
  “你们可真行,笔友都交到国外去了?”崔洪春感慨了一句,然后压低声音问道:“小秦,你对咱们在这次展会上的表现,有什么看法?我怎么觉得好像外国客商不太关注咱们中国的产品啊?”
  “是吗?”秦海随口反问了一句,他在场子里转悠的时候,可没少听到参展商们私下里议论中国产品,所以他觉得崔洪春说别人不关注中国产品是一种无谓的担忧。不过,想到崔洪春一直守在摊子上,可能不了解这些情况,他笑了笑,说道:“崔部长,您别着急啊,出水才看两脚泥,好戏还在后头呢。”
  “后头有什么好戏?”崔洪春没好气地斥道。
  秦海道:“崔部长,您以为我是在会场上瞎玩吗?其实我是去看其他国家厂商的基础件去了。组委会搞的基础件寿命测试还在进行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半多的产品出局了,咱们的产品还是在榜上。再过一天,我估计局面就该明朗了,到那时候,才轮到咱们唱戏呢。”
  “真的?已经有一半多的产品出局了?”崔洪春脸上终于有了一些喜色。
  “让大家心平气和再等一天吧,最多到后天,咱们的展位又该热闹起来了。”秦海乐观地预言道。
  事实上,展会刚进入第二天,留在榜上的产品数量就已经只剩下不足十分之一了,绝大多数参加测试的基础件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磨损,达到了极限寿命。
  中国代表团带来的以堆焊工艺处理的基础件都已经结束了测试,测试显示出来的使用寿命基本与国外同类产品相似。但即便如此,这个结果也足以让一些国际农机经销商动心了,因为在同等耐用寿命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价格是非常有优势的。
  让人觉得惊讶的,是依然保留在榜单上尚未结束测试的那些产品。在全部的16件产品中,中国代表团提供的产品竟然占据了13席之多。越来越多的农机厂家和经销商开始聚在测试点旁边,看着那些不断上升的数字,同时默念着这些数字所对应的产品名称和到目前为止的耐用寿命值:
  山南牌中耕机铲,碳素钢铲体,氧化锆涂层,421公顷;
  青锋牌旋耕刀片,碳素钢刀体,氮化钛涂层,335公顷;
  北方牌圆盘耙片,高锰钢耙体,氮化钛涂层,289公顷;
  兄弟牌圆盘耙片,氧化锆耙体,623公顷……
  ……
  “卖糕的,中国人说的是真的,他们的耙片真的能够达到300公顷的寿命!”希布斯站在数显屏幕前,瞠目结舌地对身边刚刚从法国赶过来的托尔夫森公司总工程师多尔顿说道。
  多尔顿道:“希布斯先生,难道我们不是更应该关注他们用氧化锆生产的陶瓷耙片吗?我注意到,这种耙片的使用寿命已经到623……不,已经变成624公顷了。你说过,他们的耙片是开了锋利的刃口的。”
  “我以我的手指头发誓,他们的陶瓷耙片刃口非常锋利。”希布斯举起那只裹着纱布的手指头,郁闷地说道。
  “可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多尔顿道。
  希布斯耸了耸肩,道:“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总工程师。另外,我提醒你,多尔顿先生,金属质地的耙片才是更有竞争力的,你应当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能够用高锰钢造出耐用300公顷的耙片。”
  多尔顿见多识广,他不屑地说道:“这很简单,你没看到吗,他们用氮化钛在高锰钢表面上做了一个涂层,这种工艺叫作等离子喷涂,一般是用在航天上的。中国人一向喜欢追求这种荣誉,可是,我敢打赌,他们每片耙片的要价不会低于40美元,否则他们可就亏大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给秦海做了广告
  “高锰钢耙片?我们的供货价格是8美元。”
  听到翻译转述朱德泰报出的价格,多尔顿当时就傻了。
  “8美元,这怎么可能?”多尔顿瞪圆了眼睛,不敢相信地望着朱德泰,“先生,我们是说批量采购的价格,不是1片,而是……比如说,10万片。”
  “采购耙片,当然是批量。不过,如果有10万片这样大的量,价钱还可以再低一点,怎么,你们有意向?”朱德泰说道。
  “呃……我们好像说的不是一回事。”多尔顿无语了。
  以多尔顿看来,所谓8美元一片的价格,应当是北方农机厂作为宣传的报价,卖三片五片无所谓,多卖就不行了。因为多尔顿知道现在做等离子喷涂有多贵,只有搞航空发动机之类的那些企业才能用得起这样的设备。用这种设备来给农机基础件做表面处理,单片的价格能低得了吗?
  而朱德泰说的却是另一回事。秦海向他承诺过,用他们设计的热喷涂机给耙片做表面处理,单片成本超不过3元钱。加上圆盘耙片本身的生产成本,最终每片的出厂价合人民币也就不到10元,换算成美元就是3美元不到。按8美元一片来报价,已经是高额利润了,如果客户一口气要10万片,他完全可以把价钱降到7美元,甚至6美元。
  “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你们在锰钢耙片的表面进行氮化钛涂覆处理,用的应当是等离子喷涂的工艺吧?”多尔顿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