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416

  果然,王哲奕提供的消息,让秦海感觉到了严重的危机。
  介子基金是美国一支重要的金融投机基金,其运作特点就是不断地寻找各个国家经济上的破绽,然后以强大的现金流参与进去搅局,在混乱中最大限度地攫取好处。等到这个国家被折腾得奄奄一息,再没有什么油水的时候,介子基金就飘然而去,再去寻找自己的下一个猎物。
  南美的债务风波、苏联解体前后的浩劫,其中都能看到介子基金的黑手。尤其是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介子基金通过操纵卢布,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造成了后来俄罗斯经济的长期低迷。
  这一次,中国政府将放开生产资料管控的消息,传到了介子基金高层的耳朵里,他们非常敏感地意识到,这又是一个翻云覆雨的好机会。苏联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计划经济国家,前者在崩溃的时候,让西方掮客们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一次中国虽然不是崩溃,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是肯定能够找出破绽的。这样庞大的帝国,随便蹭下一点皮,也够基金的大亨们过一个肥年了。
  介子基金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研究部门,他们开足马力,抓紧搜集中国经济的各种数据,甚至还动用了经济间谍,前往中国了解一些隐密的事项。综合各方信息,介子基金得出结论,如果能够向中国市场投入100亿美元,同时鼓动中国本土的投机商人参与,就能够让中国的生产资料价格在体制变迁的过程中完全失控。
  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必然会波动到消费品价格,届时中国就将出现高达50%甚至100%以上的恶性通货膨胀。如果运作得当,在这个过程中,介子基金将能够捞到不少于100亿美元的庞大利润。
  在这个计划中,研究员们考虑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中国政府在无力平抑物价的情况下可能向国外高息举债,以求进口物资来填补供需平衡。介子基金在这件事里同样有利可图,因为当中国经济陷入混乱的时候,再高利息的外债,中国政府也只能咬着牙接受。
  皮茨顿正是带着这样的计划来到中国的,是他向孙振江做了洗脑的工作,让孙振江尽可能多地召集狐朋狗友,参与这一次大规模的物资炒作。当然,如果炒作成功,孙振江等人也的确能够挣到大笔的利润,介子基金并不介意在中国扶植一批寄生虫,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剪羊毛行动,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王哲奕了解到的情况,当然不可能这样全面。她名义上是在秘鲁的中资机构里担任一个部门经理,实质上承担着重要的情报搜集工作。她在秘鲁发展的线人向她透露了介子基金在全球收缩资金的事情,并且介绍了自己与基金内部一些能够接触到高层秘密的人员交谈获得的情况。
  王哲奕有很深的家学渊源,对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的事情非常敏感,再加上在几次电话中,她曾经听父亲说起过生产资料体制改革的问题,结合线人的情报,她一下子就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王哲奕按照正常程序,把情报综合之后向上级做了汇报。上级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又知道王哲奕与王鸿生的关系,因此同时王哲奕直接向王鸿生通报此事。而王鸿生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直接把秦海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女儿,让女儿再向秦海详细地述说一遍。
  王鸿生没有选择自己去向秦海传达此事,是希望秦海能够想到一些自己没想到的问题,再向王哲奕进行求证。而事实上,王鸿生的考虑也的确是正确的,秦海在听完王哲奕的叙述之后,追问了一些问题,都是有关介子基金在南美运作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中国方面对介子基金的挑衅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击。
  “哲奕,谢谢你,你提供的情报非常及时。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情况,他们在暗,我们在明,说不定就要吃大亏了。”秦海带着几分感激的语气说道。
  “哟,原来我们秦总还会说谢谢啊。”王哲奕阴阳怪气地说道。
  “一直都会啊。”秦海笑道。
  两个人又说了几句闲话,王哲奕把电话挂断了。越洋长途的确是挺贵的,王哲奕用的是单位上的公费电话,也实在不好意思多说。更何况,本已天各一方,再说更多的话,也只是徒惹伤悲而已。
  放下电话,秦海坐在办公桌前发了一会愣,然后抄起另一部电话,通知前台把宁中英和宋洪轩再请到他的办公室来。
  “电话打完了?”宋洪轩走进门来的时候,脸上带着几分揶揄的笑容。
  “是王主任的女儿?”宁中英装作浑然不觉的样子,问道。
  秦海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也不想过多解释,毕竟有些事情是越描越黑的。他指了指沙发,请二人坐下,然后说道:“电话是王主任让她打过来的,她向我通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说罢,他便把王哲奕说的事情向二人介绍了一遍,考虑到宁中英不了解什么是介子基金、什么叫国际游资,他又多解释了几句。
  “美国人也要插手这件事?”宋洪轩再没有开玩笑的心情了,他的眼睛瞪得滚圆,看着秦海问道。当年的人,对于美国还是有些畏惧心理的,总觉得美国无比强大,随便拔根汗毛也能比中国人的腰粗,什么事情只要美国人插手了,中国就麻烦了。饶是宋洪轩见多识广,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不能免俗的。
  “是啊。”秦海淡淡地说道,“这就叫金融霸权,就欺负我们这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
  “我还就不信这个邪了。”宁中英虎着脸说道,“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能被他们一个什么基金就打败了?”
  “打败倒不至于,但有他们插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秦海解释道,“原来我和王主任讨论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了国内一些投机公司的行为,没有想到国际金融势力的介入。国内公司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凑出几十亿人民币就很不容易了,要想炒作钢材,还欠点火候。但如果有美国的金融基金介入,情况就不同了,他们随随便便就能够组织起上百亿美元的资金,一旦进入中国市场,绝对是能够起到兴风作浪的效果的。”
  “可是咱们国家不能监管这种资金的流入吗?”宋洪轩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秦海摇摇头道:“从规定上说,咱们是外汇管制的国家,境外资金是不能随便出入的。但像介子基金这样专门从事国际金融投机的机构,有各种各样的手段能够规避监管。国家能够控制住一部分,但不可能完全控制住。尤其是当国内有机构与他们里应外合的时候,这种监管就更困难了。”
  “王主任是什么意思?”宋洪轩继续问道。
  秦海道:“王主任只是让王哲奕把这个消息通报给我。他也是刚刚得到消息,估计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央领导汇报,更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对策。不过,从他让王哲奕给我打电话来看,他是希望我们这边做出一些准备的。”
  宋洪轩道:“这种事,应当是国家拿主意吧?咱们一家企业能做什么?”
  宁中英道:“国家会有国家的考虑,咱们也应该有咱们自己的考虑。我的看法是,既然美国人插手了,这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赚钱赔钱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抵抗美国侵略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咱们作为中国的企业,应当是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保护国家安全。小秦,小宋,你们俩觉得我说的对吗?”
  秦海和宋洪轩对视了一眼,都笑了起来。秦海说道:“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的觉悟更高啊,我和洪轩都在琢磨着如何自保,宁厂长却想到了国家安全的问题,实在是让人佩服。”
  “你小子,少拍我的马屁!”宁中英笑着骂了一句,然后说道:“既然你们也赞同我的看法,那咱们就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够把美国人的黑手斩断,让他后悔到过中国。为了做到这一点,就算咱们集团吃点亏、赔点钱,也在所不惜。”
  “宁厂长说得对,我作为董事长,现在就可以拍板,大不了赔上10亿、20亿,绝对不能让美国痛痛快快地回去。”秦海咬牙切齿地说道。
  “好吧,既然你们俩都有这么大的决心,那我就来负责具体实施吧。”宋洪轩道,“我去把咱们几家钢铁厂的情况再梳理一下,看看什么地方还能够挖出一些潜力来。
  我刚才想了一下,其实介子基金这件事,对咱们的威胁也不算大。他们就算能够向中国市场投入100亿美元,也不可能全部用在钢材上,毕竟钢材市场是有限的,他们如果囤积过多的钢材,还得考虑如何出货的问题。这样一来,咱们只要能够再增加500万吨左右的供应,就足够应付这个新生的变数了。”
第四百九十一章
金塘石化的掌门人
  1993年1月1日,生产资料供销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第一次取消计划控制、转为市场调控的产品包括钢材、水泥和平板玻璃。其中水泥和平板玻璃由于投资少、见效快,而且容易就地取材进行生产,在此前就已经有了市场化的雏形,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不太受人关注。业内真正在意的,是钢材市场的变化。
  在中国,什么事情要想真正保密是不可能的。早在国家计委正式发布通知之前几个月,社会上就已经在流传有关的消息了,有些消息灵通人士甚至连什么时候会开始改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如孙振江这样的“倒爷”们如走马灯一般地在各家大中型钢铁厂之间穿梭,预订了大批的钢材。还有一些省市的物资公司也未雨绸缪,做好了囤货的准备。
  经过前些年的几轮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都有了经营意识,不再是那种不懂得市场行情的菜鸟了。对于放开供销控制之后可能产生的市场格局,各家钢铁企业的老总们都有所认识,所以在国家计委宣布放开之后的第一时间,各家钢企不约而同地把钢材出厂价格提高了50%以上。面对着汹涌而来的订单,钢材价格又继续攀升,逐渐冲向王鸿生向秦海预言过的2500元每吨的大关。
  生产资料改革毕竟只是生产领域的事情,别说寻常百姓,就连刚刚开始出现的几家财经媒体都没有把这条消息放在自己的头条上。元旦这一天,各家媒体财经版的头条新闻是:
  中国首座80万吨乙烯建设工程在山南省金塘市破土动工!
  这项总投资达到70亿元人民币的特大型工程的开工,给节日里的金塘市又增添了无数的喜庆色彩。金塘市委、市政府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进行开工典礼的准备工作,街道重新铺了柏油,人行道上的道砖也更换一新,无数戴着红袖箍的管理人员对市容、消防、检疫等等进行着反复的检查,整个城市可谓是闹得鸡飞狗跳,大家忙并快乐着。
  对于官方这种扰民的行为,金塘百姓非常一致地给予了理解和支持,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环保组织、动保组织、人保组织,百姓们关心得最多的就是就业和收入。金塘市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声称这家名为“金塘石油化工厂”的企业投产后,能够给当地带来上万个就业机会,还能带来各种额外的好处。有了这样的期待,谁还会去折腾什么别的事情呢?
  开工典礼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是让各方领导先讲一些废话,然后再象征性地到施工现场去铲几锹土,以示奠基。在这样一个大工程的奠基礼上,金塘市的领导就只有陪吃陪笑的权利了,前来参加仪式的有国家计委、石油总公司、山南省等各方领导,省部级干部十好几个,光是奥迪车就来了几十辆,车头上锃亮的四环标志亮瞎了无数围观群众的双眼。
  按照秦海最初的设想,金塘石化是由大秦集团独家投资进行建设的,但经过数十轮商议,最后的结果是由大秦集团出资60%,国家石油总公司、山南省和金塘市出资40%,进行合资建设。秦海对于这个结果并无异议,因为随着方案论证的推进,他越来越发现,离开国家的支持,他是很难独自把这个项目做起来的。
  首先的困难,就是大型石化工程涉及到土地、原料供应、成品运输等方面的协调,有了国家的参与,这些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山南省答应专门为金塘石化修一条铁路支线,用于成品运输,而石油总公司则答应同步建设一条输油管道,用于为金塘石化提供原油。这些条件都是秦海原本打算花一些力气去争取的,但在引入这些投资方之后,人家便主动把这些条件提出来了。
  如果说上述的困难还可以用金钱来解决的话,秦海面临的另外一个困难就是花钱都解决不了的,这个困难就是人才的问题。一家大型石化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以及有经验的管理团队,而秦海手上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源。他在金塘收购的那些化工企业可以提供出一些工人和管理者,但这种大型石化项目的掌门人,是需要历经多年才能培养出来的,谁也不敢随便找个愣头青去担当。
  从赚钱的速度来说,秦海绝对是个“暴发户”,像他这种缺乏根基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一个庞大的班底,人才储备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速度。他让宁中英当集团的总经理,让宁默、喻海涛等一批小年轻分管各个下属公司,这都算是无奈之举。尽管宁默等人成长的速度惊人,已经勉强能够达到独当一面的水平,但秦海知道,这是付出了无数学费的结果,其中走过的弯路、浪费掉的金钱着实让人痛心。
  具体到金塘石化这个特大型项目,秦海实在不敢拿出来给小伙伴们当练手的平台了。别说宁默等人,就是宁中英、宋洪轩这些人,也不敢接手这个项目,因为大型石化项目的管理是有一套自己的门道的,没有在这个领域中浸淫多年,不可能掌握其中的要领。这种大型项目如果出点事情,轻则会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几把刷子的人,是不可能管好这种企业的。
  最后,在王鸿生的协调下,石油总公司替秦海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掌门人。此人名叫任飞翰,现年50岁,五十年代留学苏联,回国后在几家石油化工系统的企业里工作过,从技术员做起,一直做到某家大型石化企业的副厂长,正在等着老厂长退休之后接任正厂长。当石油总公司把他找来,通知派他去一家私人占股60%的石化企业当厂长的时候,他心里老大一阵子不乐意。
  “这是大秦集团的董事长秦海同志,即将开工建设的金塘石化有60%的投资是由大秦集团提供的。”半年前,王鸿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郑重其事地把秦海介绍给了任飞翰。
  “任厂长,多谢援手。”秦海向一脸严肃的任飞翰拱了拱手,客气地说道。
  任飞翰礼节性地回了个拱手礼,一言不发,用好奇且略带着一些敌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年龄只有自己一半的新东家。
  “听说金塘石化的总投资超过70亿元,如果大秦集团投资60%,就是42亿元。我很好奇,秦董事长是如何筹措到这样一笔巨款的。”
  在沉默了好一会之后,任飞翰这样发话了。
  秦海早就听王鸿生详细介绍过任飞翰的情况,也听说了他对于这个新岗位的不满与不屑。听到任飞翰的问话,他微微一笑,说道:“这笔钱对于大秦集团而言,不算什么,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积累这笔资金了。任厂长说的42亿元只是我们对金塘石化的第一期投入,未来我们还打算追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能问问大秦集团是通过什么挣到这么多钱的吗?”任飞翰问道。他对于到大秦集团旗下工作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得罪秦海。在他想来,如果秦海对他不满意,反而更好,他还懒得被派到这样一家不三不四的企业去工作呢。
  秦海知道当时的人对于民营经济的不信任,对于任飞翰的这种态度,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从王鸿生那里,他知道任飞翰是一个事业狂人,属于非常偏执的工业党,秦海相信,他是能够与这样的人成为好朋友的。
  “大秦集团推出了几项新产品,包括热喷涂机、陶瓷刀、超高强度纤维等等,这些产品都属国际首创,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产品积累下这么多资金的。”秦海回答道。
  “几项新产品就能够赚到这么多钱?”任飞翰有些吃惊。受制于咨讯的缺乏,任飞翰此前并没有找到有关大秦集团的详细资料,石油总公司方面与他谈话的领导对于大秦集团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因此没能解释出大秦集团发家的历程。现在听秦海这样一说,任飞翰有些受到震动了。
  “技术是能够赚钱的。”秦海微笑着说道。他简单地把几项技术的情况向任飞翰介绍了一下,任飞翰是搞经营管理的人,对于其中的奥妙自然是一听就明白。几十亿人民币的资金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国际市场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一些国际化工巨头的资产动辄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秦海从这些大企业手里挣到几十亿人民币,倒也不算是什么离谱的事情。
  “刚才听秦董事长说,你们此前的项目都是小投入、高产出。热喷涂机一年的产值达到几亿美元,而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连1亿人民币都没有。既然有这样好的项目,秦董事长为什么要一掷千金搞石油化工呢?”任飞翰又抛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不管秦海是个什么样逆天的人物,不问清楚这些问题,任飞翰是不会轻易投奔的。
第四百九十二章
人才难得
  任飞翰提出的问题,对于秦海来说的确有些敏感了。秦海搞出来的那些东西,热喷涂机也好,陶瓷刀也好,多少都带着些作弊的意思。如果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秦海是不可能搞出这些东西来的。但是,能够用来作弊的东西终归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做起材料工业,还得靠扎扎实实的投入,这就是秦海进军钢铁领域、石油化工领域的原因。
  这些详情,秦海不会多说,他另有一套更煽情的说辞在等着任飞翰:
  “任厂长,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富裕,我早就可以退休了,或者再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挣一些轻松的钱。但是,人总是要有些追求的,我虽然不是政府官员,只是一个民营小企业主,但我也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富强做一些事情。
  中国的材料工业状况,我想任厂长是清楚的。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继续深入,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的需求,一定会与日俱增。然而,我们在诸多材料领域,还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尤其是石油化工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都受制于人,这一点任厂长应当比我体会得更深吧?
  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材料方面仰人鼻息,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这就是我以及我们集团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大乙烯项目的原因。除了乙烯之外,未来我们还要增加甲烷系、丙烯系、C4系、芳烃系等其他基本有机化工产品。总而言之,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就要生产出来,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工业人的理想。”
  “王主任,是这样吗?”任飞翰感到有些意外,他转过头去,用狐疑的目光看着王鸿生,向他求证道。
  王鸿生点点头,郑重地说道:“任厂长,你与小秦没有接触过,对他不了解。你也许会觉得他这些话太过于唱高调了,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跟你说,我相信小秦的这些话,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你可以看到,最近有不少民营资本都转到南方去开发房地产去了,但大秦集团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几十亿元的资金投在了乙烯工程上,这一点还不足以证明小秦的志向吗?”
  “可是……”任飞翰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作为一名国企的高管,他一向对于私营企业是很不屑的,认为这些企业只会钻国家的空子,真正要支撑起国民经济,还得靠他们这些大国企。可现在,却偏偏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在他面前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工业人的理想,而且王鸿生这样的政府高官也在为他背书,这让任飞翰如何能够接受。
  秦海笑了,他说道:“任厂长,你也不必太过为难。我说的话是真是假,你最好亲身去感受一下,事实用于雄辩嘛。这样好不好,你先过来参与一下金塘石化的前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一下我们大秦集团做事的风格。如果未来你觉得我骗了你,自可离开,我想王主任也会给你有一个交代的。如果你觉得我们的事业是值得你去投入的,那我们集团非常欢迎你的加盟。你看如何?”
  就这样,任飞翰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金塘石化筹备小组组长的任命,开始全面介入工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秦海带着他到华清大学、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去参加设计论证会,还与他一起到几家石油化工机械厂去洽谈设备制造的事宜。除此之外,任飞翰还受邀参加过几次大秦集团的高层会议,与宁中英、宋洪轩等人见面、会谈。
  随着对大秦集团的了解日益深入,尤其是在与秦海、宁中英有过几次彻夜长谈之后,任飞翰心里原来的怀疑和不屑渐渐地消失了,代之以一种久违的创业冲动。80万吨乙烯,这对于一位长期从事石化工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言,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平台,任飞翰一旦解开了心结,马上就把这个项目当成了自己后半生的追求。
  任飞翰对于石化工业的了解,是秦海远远无法比拟的。他迅速取代了秦海在这个项目中的主导位置,开始全盘安排各项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全国各地招来了一大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让他们进入各个工作岗位。他还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在各项招标谈判中与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等讨价还价,为大秦集团争取到了许多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