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451

  冯啸辰又道:“如果他们要买的数量不多,而派个人到中国来跑一趟的费用又太高,他们会怎么做?”
  “他们会直接给厂家写信……对了,他们还有可能直接和我联系,让我帮他们采购。”包成明兴奋地说道。
  冯啸辰笑道:“那你怎么办?”
  “当然是帮他们做了,收一点代办费,再赚个价差,这样的钱,不赚白不赚。”包成明说道。
  冯啸辰摇摇头,道:“我倒不建议你这样做。术业有专攻,你就专注于做好商情,只做信息,凭信息赚钱。你的商情如果做出了名气,光是各家厂商给你付的广告费,就足够你赚了。代购产品这种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行……”
  “专业的人?”包成明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姚伟强在旁边用胳膊肘拐了他一下,愤愤地说道:“那就是我嘛,论搞产品经销,你能比我精通?”
  包成明这才明白冯啸辰所指,他扭头看看姚伟强,又回头看看冯啸辰,用力地点了点头,说道:“冯处长,我明白了,术业专攻,我的确没必要去和老姚抢生意。如果有人找我代购,我就介绍给老姚……再收他一笔信息转让费就是了。”
  “你这个财迷!”姚伟强又做出暴怒的样子。众人一齐笑了起来,都为包成明的商业头脑感到钦佩。包成明说收姚伟强的信息费,可真不是一句笑话,一次两次的代购信息,自然是不值得谈信息费这件事的。但如果包成明的商情真的能够有很大影响,能够带来数以百计的代购请求,那么绝对有人愿意出钱购买这些信息。冯啸辰说21世纪信息最值钱,看来真不是空穴来风。
第三百六十章
冯啸辰的大数据思维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打闹过后,冯啸辰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继续对包成明说道:
  “不过,老包,你应当知道,从事信息业,最重要的是积累。你积累的信息越多,价值就越大。初期,这项业务可能很难赚到钱,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看到赚钱的希望。对此,你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包成明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点点头,道:“冯处长,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大不了五年不开张,我就靠温州那份商情养活这个公司就是了。”
  “这倒不必。”冯啸辰道,“我前面说过,我投入20万,占七成股份。这20万就是公司的启动资金,你可以用来在上海打基础。另外,未来五年,每年辰宇实业公司会向你支付20万元的信息服务费,从你手上购买国内外的商业情报。有了这笔钱,公司的日常经营支出就足够了。”
  “冯处长要购买的是什么样的商业情报?”包成明下意识地问道。
  “国内主要工业企业的经营情况、技术实力、领导班子构成、中层干部能力,国内主要的在建工业项目情况,工业品市场的供销情况。另外,还包括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街头巷尾的各种传言,这些都属于商业情报。”冯啸辰说道。
  说这些话的时候,冯啸辰的语气是平平淡淡的,但在场的众人,恐怕也就除了没什么商业经验的杜晓迪之外,都齐齐地打了个寒战。他们不一定能够知道冯啸辰的真实打算,但仅仅是冯啸辰说的这些内容,就足以让他们心惊了。
  冯啸辰让包成明成立一个商业信息公司,主营业务是编辑工业产品商情,以卖商情和收取广告费作为盈利手段。要获得全国范围内的工业产品信息,自然需要安排一些信息员前往各地去与厂家联系,索取这些厂家的产品目录,用于汇编。冯啸辰每年向包成明支付20万元,就能够把这些信息员的开支包揽下来了,信息公司的运营将不成问题。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冯啸辰把这笔钱叫做信息费,要求这些信息员除了搜集产品目录之外,还要打听各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领导班子情况等等,最后一句“街头巷尾的各种传言”,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八卦之心,而是要打探这些企业及其领导的秘辛,并将其记录在案。
  想想看,如果一家公司手里掌握着全国所有企业厂长、经理的隐私,知道他们谁和谁是儿女亲家,谁和老婆关系不睦,谁和秘书不清不楚,那将是何其恐怖的一个情报库。拥有这样的情报,要想和这些企业联系业务,或者与这些企业展开竞争,都能够事半功倍。试想,如果两家企业要展开竞争,其中一家企业手里拿到了对方所有高层和中层干部的详细资料,知道谁贪财,谁好色,谁嗜酒,谁惧内,对方还怎么玩?
  再联系到此前冯啸辰说的“信息最值钱”的话,这话里的“信息”二字,恐怕是要换成“情报”二字了。这样的情报,初期是看不出太多价值的,但如果坚持不懈地搜集和积累,过上十年时间,它的价值就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了。这些情报可以留在公司内部使用,也可以出售给需要这些情报的买家,一份竞争对手的情报卖出几万、几十万,恐怕也不为过吧?
  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还并非冯啸辰的这份情报眼光,而是他的用意。得有何等的勃勃野心,才会想要构建一个如此庞大的情报体系?
  冯啸辰却没有众人想得这么复杂,他想建一个情报体系的初衷,来自于这几年在重装办工作时候的感触。通过官方渠道,他能够了解到各家企业的情况,但对于企业内部那些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之类,却是无论如何也了解不到的。好一点的时候,能够通过知情人打听到一二,惨的时候,就只能是把人得罪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就说这次在上海交大的事情,如果不是严寒出来向他告密,他恐怕根本就不知道化工系出了什么事情。而事后自己因为屈寿林的事情受到连累,也同样是一场无妄之灾。他甚至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给重装办施加了压力,使罗翔飞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把他清理出重装办。幸好罗翔飞是个好领导,把他从重装办推出去之后,还给他找了一个不错的去处。换成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冯啸辰的政治前途恐怕也就到此结束了。
  对方在暗处,自己在明处,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冯啸辰希望能够摆脱这种困境,那么就不得不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报体系。类似于红楼梦里那种“护官符”,冯啸辰也想拥有,无论是想做事还是想自保,搞清楚这些人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去自身的考虑之外,这种人际关系上的情报本身也是重要的商业情报。在这个世界上,日本人就是最擅长于积累这类情报的。日本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了解中国的情况,给所有重要的官员都建立了档案,这才使得他们能够很顺利地拿下中国的许多订单。
  中国企业不太重视情报工作,因为这个缺陷,与外商打交道的时候屡屡吃亏。冯啸辰打算利用包成明的这个平台,把商业情报这个环节补上。初期先做国内的情报,未来不妨再扩展到国外。他心目中的辰宇信息公司就是一个专门靠信息盈利的公司,这种思维就是后世说的大数据思维,用信息赚钱简直比抢钱的利润还要大得多。
  包成明不懂得什么叫大数据思维(1),但他也感觉到了这项业务的深不可测。他原本就是机关干部,知道机关里传的各种“小道消息”有多大的价值。如果能够把全国的小道消息都汇集起来,那意味着什么,包成明简直都不敢去设想了。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了冯啸辰此前的话,冯啸辰说他这块业务才是自己最看好的,包成明还以为是一句安慰话,现在看来,这是实实在在的真心话啊。
  “冯处长,你什么都不用说了,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包成明一下子就精神焕发了,他拍着胸脯向冯啸辰做着保证。
  冯啸辰点点头,道:“老包,我相信你,你毕竟是从机关里出来的,对信息很敏感,肯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只需要叮嘱一句,那就是不用太心急,三年五载能够有所成,就已经很不错了。经费方面,你也不用担心,一年20万只是一个大概的想法,如果不够,我还可以继续追加,信息的投入,将来必然是有回报的。”
  “我明白,冯处长就放心吧。”包成明大声地应道。
  这件事情,说到这个程度也就差不多了,更深的意义并不适合在这个场合说出来。陈抒涵、杨海帆、姚伟强几人心里也都充满了激情,从冯啸辰给包成明的安排中,他们感觉到了冯啸辰的雄心,这种乐观的情绪也感染到了他们的身上。
  大家又聊了几句家常话之后,这顿晚宴便告结束了。姚伟强、包成明知道自己与冯啸辰的关系不如陈抒涵他们近,便很有眼色地先告辞离开了,约好次日再和冯啸辰细谈具体的业务安排。陈抒涵有意邀请冯啸辰和杨海帆一起去喝茶,冯啸辰却推了推杜晓迪,道:“晓迪,你去陪陈姐聊聊天吧,我和海帆到外面去抽根烟,就不污染陈姐办公室的空气了。”
  陈抒涵明白冯啸辰是有话要和杨海帆单聊,也不挑破,笑着说道:“呵呵,那你们去吧,我把茶给你们留着。晓迪,走,上我那去坐吧。”
  两个姑娘先走了。冯啸辰与杨海帆出了酒楼,来到外面的大街上。冯啸辰找的借口是出门抽烟,但事实上他和杨海帆都已经没有这样的嗜好了。两个人顺着大街静静走了一段,最后还是杨海帆先打破了沉默:
  “怎么,啸辰,有什么事情要跟我说吗?”
  冯啸辰笑笑,道:“没事就不能一起走走吗?好歹咱们也是朋友吧?”
  “两个男的,没事这样一起压马路,总觉得哪里不对。”杨海帆讷讷地说道。
  冯啸辰忍不住笑了,这个杨海帆,平时显得挺正经的,想不到也有玩这种冷幽默的时候。不过,他知道,杨海帆越是如此,就越说明他心里正在纠结,说笑话只是掩饰一下情绪而已。
  “海帆,有没有想过彻底离开桐川县?”冯啸辰终于还是把话说出来了。
  “离开?怎么离开?”杨海帆平静地反问道。
  “从桐川县辞职,彻底下海。”冯啸辰道。
  “彻底下海?”杨海帆愣了一下,然后苦笑一声,道:“其实我现在这个样子,早就已经在海里了。你上次问过我,说我还回得去吗,我认真地想过了,让我再回到县里去,熬资历等着升副处级、正处级,恐怕我已经接受不了了。不过,真到要考虑彻底辞职的时候,还真有几分犹豫呢。”
注释:
(1)大数据思维就是将采集到的经验与现象实现数据化与规律化,在应用传统的统计学、计算数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法的基础上,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统筹融合,开发知识处理和寻找规律的新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对海量数据高时效的处理挖掘,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三百六十一章
挖掘机哪家强
  杨海帆目前的身份,是辰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中方经理,是桐川县政府派出的人员。他非但编制仍然在桐川县,甚至还保留着正科级的干部级别,随时可以从公司抽身出来,到县里的某个局去当个局长,或者到哪个乡去当个书记。
  这样的身份,对于杨海帆的好处就是有了一条退路,而且还是一条很不错的退路。如果有朝一日他不想再在公司干了,凭着他此前的业绩,回到县里也同样可以得到重用,熬够资历就能够进入县领导的行列。
  在这个年代里,非国有单位在许多人的眼睛里都属于另类,像阮福根、姚伟强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即便是身家过百万,其社会地位也仍然是很低的,到政府机关去办事只能畏畏缩缩,随便一个小科员都可以对他们吆三喝四。
  但杨海帆就不同了,他虽然也在合资企业里任职,但同时还有一个干部编制,这就是他的地位的保障。别说在桐川,就算他去东山市联系工作,一般的科长、股长之类的对他都得恭恭敬敬的,办点事情也要方便很多。
  这样一种双重身份在给杨海帆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说,冯啸辰要给他股份,就无法光明正大地给,因为他还是国家干部,在私营企业里公然持股,是违反政策的。
  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冯啸辰在此前也不敢公开声称自己在企业里有股份,春天酒楼的股份,他是让母亲何雪珍代持的,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和温州菲洛轴承经销公司,都是挂着德国菲洛公司的名头,而菲洛公司的股权,也是经过层层包装之后,才攥在冯啸辰的手里。
  如今,冯啸辰离开了重装办,要去社科院读研究生。如果他研究生毕业之后不进体制内工作,自然无所谓股权的问题。但如果他还想进体制,那么他打算成立的这家辰宇实业公司里,他还是不能公开持股,只能借冯立、何雪珍或者弟弟冯凌宇的名义来持股。即便是这样,麻烦事还是不少的,只是看他未来的领导会不会用这件事来揪他的辫子了。
  杨海帆的情况比冯啸辰还要敏感。冯啸辰办企业,好歹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并没有用到重装办的资源,这也是罗翔飞、孟凡泽他们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杨海帆是主动请缨到辰宇公司当中方经理的,如果干了几年突然变成辰宇的股东,无论如何都甩不掉假公济私的指责。桐川县的领导恐怕也没有罗翔飞他们的心胸,更何况其他的普通干部。别说杨海帆从辰宇公司拿到股份,就算是他的年终奖拿得比机关里的干部多了几块钱,都会有人写匿名信告状,这就是身处体制内的苦恼了。
  冯啸辰上一次回南江的时候,专门和杨海帆谈过一次,其中便问了杨海帆一个问题:你还回得去吗?
  杨海帆认真地想了许久,终于无奈地承认,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当年,他努力表现,这才换来了一个干部身份,并且成为县委书记范永康的大秘,在众人眼里俨然是一颗政治新星。但以他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生活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每天小心翼翼地琢磨领导的喜怒哀乐,在人前人后说着各种无聊的套话,营营苟苟地熬着资历,只不过是为了在更高的位置上重复这些事情。让他重新回到这样的生活中去,他恐怕连一天都忍受不了。
  可是,就这样离开吗?
  杨海帆觉得自己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辰宇轴承的业务,交给范加山他们。你说刘刚是东山工业局的干部,让他接替你当中方经理也未尝不可。咱们俩另外开一个摊子,我出1000万,还是占七成股份,你作为管理层持股,占三成,条件是至少在公司服务满十年。”
  冯啸辰直接抛出了自己的打算,中间甚至没有给杨海帆留下思考的时间。
  “投1000万,做什么?”杨海帆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他想显得淡定一些,无奈冯啸辰的话太让人震惊了,他实在无法装出无动于衷的样子。
  辰宇金属制品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颇具规模了。按设备的原值来计算,恐怕也有上千万的样子。但其中有许多设备是从德国买来的二手设备,实际的花费并没有那么多。冯啸辰直接开口说要投入1000万开辟一个新业务,那么至少是不亚于今天辰宇公司的业务规模。而在这个公司中,杨海帆居然能够凭空得到三成的股份,这让杨海帆如何还能淡定得下来。
  的确,冯啸辰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杨海帆要为公司服务满10年以上。以杨海帆的想法,在一家大企业里坐拥30%的股权,别说服务10年,就是干上一辈子,又有何妨?以冯啸辰的眼光,敢于投入1000万元去做的业务,绝对是大有前途的。辰宇公司现在已经能够达到年利润300万了,冯啸辰还想另外开辟新业务,显然是有更好的目标,那么新公司的利润水平,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或许,冯啸辰所说的那个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就得着落在这个新业务上了。
  “海帆,你觉得现在中国市场上做什么产品最好?”冯啸辰没有回答杨海帆的问题,而是先让杨海帆来发言。
  杨海帆想了想,说道:“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搞电视机,你不会是想赶这个热潮吧?”
  “当然不会。”冯啸辰道,从杨海帆的话里,他能感觉得到杨海帆对于电视机业务是不看好的,这与冯啸辰的想法完全一致。事实上,此时经委已经批复了乐城的电视机厂项目,与此同时,国内还有许多省市也正在向经委打报告,要求上马电视机业务。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到明年这个时候,全国已有以及在建的电视机厂将达到近200家之多,按照后世的说法,那将是一片竞争残酷的“红海”。冯啸辰如果扎进这个市场,那才叫犯傻呢。
  “其他的家电,市场情况也不会太好,我觉得不宜进入。”杨海帆继续说道。
  “你的判断与我一样,现在搞家电是最糟糕的时候。”冯啸辰道。
  “如果不是家电的话……”杨海帆陷入了沉思。除了家电,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领域可以进入,比如服装、食品等等,但进入这些产业用不了1000万的投资,而且似乎也不是自己和冯啸辰熟悉的领域,冯啸辰不太可能去做。那么,还有什么呢?
  冯啸辰道:“据我了解到的内部情况,今年下半年,国家将会推出全面改革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将会拥有更多的投资、基建等权力。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投资意愿,你刚才说的各地都在建设电视机厂,就是一个表现。咱们没必要去凑他们的热闹,但是,他们要搞基建,总离不开工程机械吧?”
  “你是说想搞工程机械?”杨海帆眼睛一亮,脱口而出道:“这倒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啊。”
  我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冯啸辰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冯啸辰穿越之前的21世纪前叶,中国都将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每年新建1万公里高速公路,上千公里的高铁,还有遍地开花的房地产工程,光是消耗的钢材和水泥就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多。这样大的建筑工程量,在中国国内造就了若干家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还有脍炙人口的那句广告词:挖掘机哪家强。
  别人忙着建厂子生产电视机,我就给他们提供建厂子用的挖掘机好了。用十年时间培育起品牌和生产能力,等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每个工地上都要有印着“辰宇”二字的挖掘机,那是何等富有成就感的场面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