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9/451

  “你是说,就是沈重?”冯啸辰愣住了,这可是他不知道的事情。
  王振斌道:“没错,就是沈重。这件事,很多人都忘记了,还是上次计委召集业内专家开研讨会,讨论天然气压缩机组的事情,有一位老同志提起了这件事。我后来专门查了一下档案,确定当时正是由沈重负责引进这项技术的,前后花了好几百万美元。”
  “这个花费不算多啊。”冯啸辰说道。
  王振斌道:“的确不多。那时候有一些国际政治上的原因,意大利方面愿意向我们示好,所以在技术转让方面比较慷慨。但因为我们当时的工业基础有限,引进技术生产的压缩机质量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而国家需要的远距离天然气压缩机数量又非常有限,这项技术就被搁置下来了。”
  “该死,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冯啸辰有些懊恼地说道。
  王振斌道:“这事也不能怨你,我怀疑潘厂长、张厂长他们也不了解这个情况呢。”
  冯啸辰点点头,道:“我估计也是如此。这件事只能找沈重的老人来了解才行,也不知道当时参加引进工作的老人还能剩下多少。”
  王振斌道:“我给你透个底,据我们计委的研究部门计算,西气东输工程在压缩机这一项上的投入会达到20亿美元以上,这还是以目前的规划来算的。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气东输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压缩机的总需求只怕会超过100亿美元。目前国家是两手打算,一手是从GE、西门子那里采购,另一手就是谋求设备的国产化。中央领导说了,这么重要的装备,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总是不放心的。计委可以拿出2亿以上的资金来支持国产压缩机的研制,我觉得,沈重可以去争取一下。”
  “这件事我们装备工业公司怎么不知道?”冯啸辰郁闷地问道。
  王振斌笑道:“这件事目前还在讨论,并没有形成正式的意见,所以也就没有向你们发文了。不过,你们技术处的那位吴处长是去参加过我们的论证会的,还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呢。”
  冯啸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道:“看来的确怨我,我这段时间没和老吴沟通,这么重要的信息居然也不知道。”
  王振斌道:“吴处长估计也是没往这方面想吧,否则他应当会跟你通气的。不过,小冯,我可要事先跟你说好,我告诉你这个消息,并不意味着计委一定会把项目给你们,你们得自己去争取才行。”
  冯啸辰道:“老王,你能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就非常感谢了。沈重把周边业务剥离之后,还剩下4000多人的一个总厂,我正愁没有一个像样的业务支撑起来呢。如果能够参与到压缩机的项目里去,哪怕不是全部拿下,而是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至少这些职工的生计就没问题了。”
  “我们也希望沈重能够拿下这个产品。”王振斌道,“这不但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中央领导的愿望。这种大型工程,核心装备如果完全依赖外国人,对于我们的经济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再说,沈重这么一家装备行业的大企业,如果垮掉了,或者转产冰箱电扇之类的轻工业品去了,也是咱们国家的损失。”
  “哈哈,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两家的出发点是完全相同的。”冯啸辰笑着说道。他说的两家,一方是王振斌代表的国家计委,另一方则就是装备工业公司了。即便他不担任沈阳振兴工作小组的这个副组长,仅以他在装备工业公司的身份,也是会尽力为沈重争取这个机会的。当然,能不能争下来,就要看沈重自己的努力了。
  听到他们这里的笑声,走在前面的潘才山停下了脚步,回头看了一眼,笑呵呵地问道:“小冯,你和王司长聊什么好事呢,怎么这么高兴?”
  冯啸辰还了潘才山一个笑脸,说道:“潘厂长,的确是有大好事,不过现在还不方便说。待会酒桌上,您可得好好敬我王大哥几杯,他给咱们带来的,才是最大的帮助呢。”
第五百八十章
难度大了
  “远距离天然气压缩机!”
  总工程师钟卓元眼睛里放出一道异样的光芒,喃喃地念叨着这个词。
  这是在王振斌等人到来的当天晚上。冯啸辰向潘才山转述了有关西气东输压缩机项目的事情之后,潘才山一刻也没耽搁,马上让人通知各位厂领导以及总工程师、技术处长、生产处长、财务处长等人前往厂部召开紧急会议。
  众人到齐之后,潘才山没有说什么套话,直接把冯啸辰带来的消息通报给了全体参会的干部。这些人中间有些是近几年才到厂里工作的,并不知道70年代末引进压缩机技术的事情,听到这个消息,多少有些懵。但另外一些人则是在沈重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过当年的事情,闻听此言,一下子就躁动起来了。
  “潘厂长,你说的是真的,国家要搞天然气压缩机了?”钟卓元带着几分惶恐、几分兴奋,向潘才山确认道。
  潘才山用手指了指冯啸辰,说道:“这个消息是冯助理带来的,要不,让他跟你说说吧。”
  钟卓元又把目光转向了冯啸辰,冯啸辰笑了笑,说道:
  “钟总工,其实这件事是明摆着的。西气东输的设想,并不是今天才有,7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咱们沈重引进这套技术,也是为西气东输准备的。后来只是因为国民经济调整的缘故,川渝盆地的天然气开发暂时被搁置下来。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城市都在推广管道天然气,气源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所以,西气东输工程迟早是要开工的。而西气送到东边来,距离最短的也有1000多公里,远的甚至可以达到4000公里以上,按每200公里修一座加压站计算,你算算需要多少压缩机组?”
  钟卓元缓缓地点点头,说道:“冯助理说得有理,压缩机这个东西,咱们国家迟早是要搞的。唉,可惜当年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再想捡起来,难度太大了。”
  潘才山道:“老钟,这件事我不太了解,你当年应当是参加过这件事的,是不是给我们大家说说?”
  钟卓元道:“没问题。当年国家从意大利引进PCL压缩机组的技术,就是由我们沈重承接的。那个时候,咱们沈重可是全国响当当的化工设备排头兵,技术力量强,工人素质好,设备也过硬,咱们不接这项技术,谁敢接?”
  “老钟,你就别提这些当年勇了。”生产处长谢富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打岔道。他也是沈重的老人,原来是当车间主任的,后来到生产处当副处长,这一次易耀忠等人落马,把原来的生产处长也牵连进去了,谢富刚才被提拔起来当了正处长。听到钟卓元说起当年的辉煌,他也是满心感慨,忍不住吐槽道:
  “那时候咱们沈重的工人素质真是没说的。意大利人到我们沈重来,看到我们的设备,都摇头,说我们就算是引进了技术,也制造不出来,因为我们的设备太落后了,数控机床都没有几台。结果,我们组织一帮老师傅,愣是拿老式机床把样机给生产出来了,那加工精度,让意大利人都觉得服气。”
  “现在呢,咱们还能做到吗?”潘才山问道。
  谢富刚摇摇头,道:“只怕是够呛吧。当年我们厂有所谓八大金刚,还有什么十八罗汉,都是各车间技术最过硬的那些老工人,有些老师傅早在伪满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工厂里当工人了,到70年代,你算算多少年的工龄,那技术可真是顶呱呱的。可到80年代,这些工人都退休回家了,新进来的一帮小年轻,跳迪斯科个个在行,学技术就成了个熊包。让这些人去搞压缩机,我看悬。”
  潘才山微微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钟总工,你接着说吧。”
  “好。”钟卓元应了一声,又接着刚才的话头说了下去:“咱们当年引进了PCL技术,还生产出了一台样机,后来被调到青东省那边去用了,听说应用效果还不错。不过,咱们当时的制造工艺的确有问题,就像老谢说的那样,是靠一群高级技工用老式的普通机床一点一点加工出来的,效率太低。后来国家没有订货,咱们也就把这项技术给放弃了,差不多从1978年到现在,咱们都没有再生产过一台PCL压缩机。”
  “如果现在捡起来,还能生产吗?”冯啸辰问道。
  钟卓元道:“当年的图纸都还在,如果是照原样生产,再加上能找到得力的工人,再生产出几台应当是没问题的。但是,咱们当年生产的是5兆瓦的型号,而这一次西气东输需要的是20兆瓦和30兆瓦的型号,咱们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才行。”
  “重新设计可不容易。”技术处长卫学根插话道,“功率增大,可不是简单地把零件同比例放大就可以的,各种受力关系都需要重新计算。另外,当年咱们引进的技术就已经落后一代的,是意大利60年代的技术,现在都已经是90年代了,我们不可能还照着原来的思路去开发新压缩机,而是要采纳一些最新的成果,这个难度就很大了。”
  张越道:“卫处长的担心,我明白,我过去在企业里也抓过产品开发,知道开发一个新产品的难度。压缩机这个产品,我没有接触过,卫处长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以咱们目前的技术力量,能不能拿下20兆瓦机组的开发和制造任务。”
  “这个嘛……”卫学根扭头去看钟卓元,钟卓元迟疑片刻,轻轻点了点头。卫学根会意地转回头来,说道:“如果厂里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我们技术部门还是有信心完成这项设计的。至于生产方面,老谢说说吧。”
  谢富刚道:“生产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厂里如果有决心,我们就能够做到。厂里如果决心不足,就不好说了。”
  潘才山呵呵地笑了,也不好说他是欢喜地笑,还是在冷笑,他说道:“看来,大家都觉得厂里的决心才是最重要的。我想问问卫处长和谢处长,你们说的决心,是指什么呢?”
  “投入,还有政策。”卫学根应道。
  “什么样的投入,什么样的政策?”潘才山追问道。
  卫学根道:“投入方面,很简单,就是开发技术要用钱。小钱就不说了,要测试大型压缩机,需要有专门的压缩机实验台。建一个实验台,起码是500万的投入,不知道厂里能不能承担得起。”
  “500万!”张越咂舌道,“卫处长,你这要求的支持力度也太大了吧?潘厂长和我砸锅卖铁也拿不出500万来啊。”
  潘才山却是淡淡地说道:“如果的确需要,厂里拿500万出来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到银行去贷款,这是生产性的支出,银行会支持的。除了投入之外,你刚才说的政策,又是什么意思?”
  “我要激励技术人员,必须拿出看得见的实惠来。如果压缩机开发成功了,厂里能不能承诺重奖有功的人员,给他们发奖金、涨工资,还有分房子。”卫学根道。
  冯啸辰笑道:“卫处长,我怎么觉得你是在给自己争待遇啊。”
  卫学根急了,面红耳赤地辩白道:“冯助理,你冤枉我了。我刚才提的条件,我自己一点都不要。其实,要开发新型压缩机,我和钟总工都只能是当顾问,不可能亲自操刀。我们岁数都大了,精力不行,而且我们的知识也已经老化了,必须是前几年进厂的那些年轻人,才能够拿得下这个项目。”
  “没错,我和老卫都干不动了。”钟卓元也说道,“开发新型号,需要有经验,更需要有冲劲,而这方面就必须依靠那些年轻人。我了解过,前几年进厂的年轻工程师,普遍工资低,负担重,很多人都是刚生了孩子,正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如果不能有重奖来吸引他们,恐怕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唉,这也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吧。”谢富刚发着不着边际的牢骚,“我们像他们这样年轻的时候,不也是有家有口,家庭负担重得很。可那时候有谁跟单位提过条件的?还不是领导一声令下就夜以继日地干。”
  潘才山摆摆手,道:“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赚得多。可现在就不同了,那些乡镇企业,还有外企,给工程师的工资是咱们的好几倍,咱们的人有积极性工作才怪呢。”
  冯啸辰道:“所以,咱们也应当拉开收入差距,能者多劳,多劳就得多得。刚才卫处长说如果能够把压缩机开发出来,希望给参与人员重奖,我倒是支持的。要让马儿跑,总得在人家面前拴个胡萝卜吧?”
  “噗!”张越直接就笑喷了,“冯助理,你这个比喻可不恰当啊,面前拴个胡萝卜的,那是驴好不好?”
  众人都哄堂大笑起来,冯啸辰倒也没觉得尴尬,他原本也就是有意说错的,想跟大家逗逗乐子。待到大家笑完,他转头看着潘才山,问道:“潘厂长,你觉得如何,敢不敢下这个决心?”
第五百八十一章
赌一把
  听到冯啸辰的话,潘才山收起了笑容。他用鹰隼一般的目光扫视了众人一圈,态度凝重地问道:“情况就是这样,咱们的力量如何,大家也比我更有数。对于这个项目,大家是什么态度?”
  众人一下子都沉默了下来,拍胸脯是很容易的,但拍完胸脯之后怎么办,就不得不考虑考虑了。如果换成五年前或者十年前,这个问题也许更容易回答,那时候的沈重家大业大,能够经得起折腾,也承受得起失败的损失。而今天的沈重已然是衰弱不堪,甚至于职工工资都要靠向银行借贷来发放,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难!”
  钟卓元第一个说话了,一张嘴就是一个“难”字。
  “压缩机这个东西,咱们过去虽然搞过,但已经丢了很多年了,现在要捡起来,没有把握。万一花了钱又没弄成,咱们厂可就真的完了。”钟卓元提醒道。
  “是啊,太冒险了。”卫学根也附和道。
  “谢处长,你的看法呢?”潘才山向谢富刚问道。
  谢富刚用手指指钟卓元和卫学根,道:“我的看法和他们俩一样,风险太大了,弄不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潘才山笑了笑,然后突然沉下脸,对众人问道:“那么大家觉得如果不捡这个项目,咱们厂就不会完吗?”
  一句话把大家都给说傻了。搞压缩机,如果失败了,沈重的确会完。但不搞压缩机,沈重同样会完。现在大家所讨论的沈重,是指剥离了辅助业务之后剩下的这4000多人,这是沈重的核心部门,如果这4000多人也外出打工,或者到新成立的家政公司去当个清洁工之类,沈重这个名字就彻底消失了,40年的技术积累将化为乌有。
  “我同意潘厂长的意见。”张越说道,“沈重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就是因为缺乏拳头产品。我们既往的产品都是大路货,没有特色,其他企业很容易模仿,尤其是那些乡镇企业,控制成本的能力比我们强,我们要在这些产品上和他们竞争,绝对是没有胜算的。但压缩机不同,这是需要技术门槛的,对我们来说很难,对于那些乡镇企业来说,就更难。像咱们这样的大型国企,只有走高端产品的路线,才有出路,否则,咱们还不如接着把核心部门也拆分掉,去给韩总、姚总他们做代工生产去。”
  “是这个道理。”钟卓元也回过味来了,“压缩机这个东西,如果咱们做不了,其他企业也同样做不了。如果国家只需要一家企业来生产,那么就非咱们沈重莫属。”
  冯啸辰在旁边笑呵呵地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说道:“钟总工,你这个说法也不准确。目前国家没有安排其他企业攻克压缩机这个难关,并不意味着别的企业就不可能做到。秦州重机、林北重机、上海重机,这些企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都非常不错,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也吸收了许多专业人才。它们虽然没有搞过压缩机,但如果到了万般无奈的时候,国家要求他们掌握压缩机的技术,相信他们也是能够把这项技术拿下来的。”
  潘才山道:“钟总工,今天我向计委的王司长打听过,现在国家还没有确定压缩机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因为西气东输的事情还在酝酿,没到正式立项启动的时候。他向咱们提前通报这个消息,也是想给咱们一个机会,让咱们能够笨鸟先飞。如果咱们觉得国家一定会把这个项目交给我们,那可就错了,沈重现在这个样子,国家能放心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吗?”
  “哎,咱们沈重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谢富刚捶胸顿足地叹道。
  卫学根道:“说到底,还是咱们自己不争气啊。前些年国家搞大化肥国产化的时候,冯助理也是到过咱们沈重的,想委托咱们搞大化肥上面的合成气压缩机,结果咱们没接这个茬。如果当时能把合成气压缩机搞出来,就冲这几年国内新建的大化肥装置,也够咱们厂混个温饱了。”
  “那时候咱们手里有好几个大项目的设备在做,轻轻松松就能挣到钱,谁乐意劳心费力地去开发新产品?”谢富刚没好气地说道。
  钟卓元摆摆手,道:“老卫,老谢,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再说还有什么意思?那时候还是刘厂长在任吧?现在老刘的人都不在了,翻这种旧账有用吗?”
  卫学根道:“我不是说要翻谁的旧账,我只是觉得,当年咱们就是因为不愿意搞新产品,所以才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步田地。现在有一个机会在咱们面前,如果咱们再不抓住,可就连后悔药都没地方买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9/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