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1/451

第八百五十四章
白菜是如何炼成的
  带着重重疑窦,一干欧洲人跟在李松的后面走进了生产车间。车间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十几个巨大的风机机舱一字排开,每个机舱周围和内部都有工人在忙碌着,把各种配件安装进去。头顶上的行车往来穿梭,把一个个部件吊装到位。
  调查组里的欧洲人大多数都来自于风机制造企业,对于这样的场面并不陌生。像埃米琳这种欧盟官员,看到的自然只是现场的热闹,但其他人看的却是其中的门道。
  “你们用的是铸造机架!”
  在一台机舱前,雷丁敏锐地发现了工人们正在安装的机架上并没有焊接痕迹,而是铸造成型的,不由得大惊小怪地喊了起来。
  机架是风机上重要的结构件,用于连接齿轮箱、偏航轴承、偏航驱动等部件。机架的结构非常复杂,同时在工作中需要承受极大的载荷,加工难度很大。机架的成型一般有两种工艺,即铸造工艺和焊接工艺。前者是先制造一个模具,再把钢水浇铸到模具里,一次性地制造出整个机架。后者则是把机架分成几块分别制造,再用焊接方法拼成一个完整的机架。
  焊接工艺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模具,成型工艺比较简单,劣势则是焊接的工作量较大,而且焊缝质量直接影响到机架的强度,存在很大的质量隐患。铸造工艺避免了焊接工艺的缺陷,唯一的问题就是制造模具的成本很大,如果生产批量小,就显得很不经济了。
  雷丁所在的公司,曾经研究过机架的铸造工艺,但终因模具成本问题而放弃了这项工艺,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是使用焊接工艺的。他深知这两种工艺的差别,所以在看到林重居然是使用铸造工艺时,便感到震惊了。
  李松在旁边解释说:“我们已经全面采用了铸造工艺。我们计算过,使用焊接工艺制造一个前机架,成本大约是22万人民币,合2.1万欧元。而改用铸造工艺,成本可以下降到14万人民币,也就是1.3万欧元。仅此一项,我们就能够把每千瓦风机的造价降低8欧元。”
  “可是,你们没有把模具的成本计算进去。”勒芬韦尔在旁边提醒道。他本人就是做技术的,对于生产成本有足够的了解。李松说的焊接机架成本,他觉得是比较合理的,虽然比欧洲企业的成本低一些,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铸造机架的成本能够低到1.3万欧元,这就超出他的常识范围了,他所在的公司曾经做过测算,结论是铸造机架的成本比焊接机架要高出30%以上,其中主要的部分就是模具成本的分摊。
  铸造工艺的成本,不外乎三部分:钢水、模具和劳动力。其中模具是一次性投入的,制作好一套模具后,可以反复地使用。如果不考虑模具的成本,仅仅计算钢水和劳动力成本,铸造机架是非常便宜的,比焊接机架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制作一套模具的成本是近百万欧元,如果一套模具能够生产100个机架,每个机架分摊的成本就达到近1万欧元,这样就根本没有成本优势了。
  李松刚才说林重风机用铸造工艺制造一个机架的成本是1.3万欧元,照勒芬韦尔的看法,这就是没有考虑到模具分摊的因素,否则,光模具分摊这一项就有1万欧元,其他的成本还怎么算呢?
  李松呵呵一笑,说:“勒芬韦尔先生,我们当然计算了模具成本的分摊。在我说的1.3万欧元中间,有2000欧元就属于模具的分摊。”
  “才2000欧元?”勒芬韦尔皱着眉头,“难道你们制造一套模具的成本才20万欧元吗?”
  “不,我们的模具成本是大约100万欧元。”李松道。
  “这就意味着,你们一套模具能够制造500个机架,你们需要这么大的产量吗?”勒芬韦尔脱口而出,说完他才想起来,李松此前向他们说起过,林重现在有每年1400兆瓦的产能,而且在几年内准备发展到4000兆瓦。如果这个目标是真实的,那么林重的确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使用铸造工艺,这就是大批量制造和小批量制造之间的差别。
  “我们的生产工艺,都是按照年产200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来设计的。”李松向众人解释道,“我们采购的配件,包括齿轮、液压件、传感器、电机等等,也都是按照每年2000兆瓦的订单量,所以能够享受到价格上的优惠。比如我们从新民液压机械公司采购的偏航制动器,采购成本是4000欧元,比欧洲市场的价格低50%以上。”
  “你说的是真的?一套偏航制动器只需要4000欧元?”雷丁惊讶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李松说,“雷丁先生如果不相信的话,尽可到新民液压公司去了解,他们生产的液压偏航制动器品质与欧洲产品相仿,但价格只有欧洲产品的一半,这一项也为我们的风机降低了每千瓦4欧元的成本。”
  “原来如此。”一干欧洲人脸上都露出了恍然与颓丧交织的表情。
  每千瓦几欧元的差距,看起来不多。但如果每个部件都能够节省下几欧元,累计起来就非常可观了。中国企业目前的报价是每千瓦470欧元,而欧洲企业是700欧元左右,之间的差距不过是230欧元。照李松的这种说法,230欧元的价格差,还真是可能存在的。
  其实,要把一样东西做得更便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扩大生产规模。生产100件和生产1000件,单件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说,你种一亩地,是不可能专门买一台拖拉机来耕地的,只能靠人工去耕地,成本可想而知。如果你承包了1万亩土地,就可以买上几台拖拉机,几个操作工开着拖拉机就可以很轻松地耕完1万亩地,单位成本自然就会大幅度下降。
  在此前,中国国内的风机制造商不愿意花钱购置大型专用加工机械和专用模具、夹具等等,生产效率低下,所以风机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几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和装备工业公司专门把各家风机制造商的老总都召到京城去,向他们密授机宜,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放开手脚,照着每年几万兆瓦的生产规模去调整工艺,把成本大幅度地压下来。
  “冯总,照这个规模,我们林重风机要达到每年4000兆瓦的产能,万一将来没有这么大的市场,怎么办?”
  在那次会议上,李松曾经这样向装备公司总经理冯啸辰发问。
  冯啸辰呵呵一笑,说道:“你放心大胆去干,发改委的王司长在这坐着,他打了包票的事情,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
  “我不是不相信。”李松说,“我是担心,万一我们花了大价钱搞工艺装备,到时候没有这么多的订单,这些工艺装备的投资分摊到产品里,费用可真不少呢。咱们不是打算和欧洲人打价格战的吗,如果成本不降反升,我们可就抓瞎了。”
  “你这不还是不相信吗?”冯啸辰笑着斥了一句,接着说道:“各位,国家的风电规划,是到2015年之前,达到年装机3万兆瓦的规模,这一点是绝对不会改变的。至于这3万兆瓦能不能全部落到咱们中国企业的口袋里,就看你们各位是不是努力了。装备公司的意思是,你们各家企业抓紧这几个月的时间,升级自己的生产能力。届时不管你们实际的产量是多少,都按照2000兆瓦的规模去分摊成本,这样欧洲人就算想查我们的生产成本,也找不出任何破绽。只要我们的价格足够低,那么国内的风电市场就不会被欧洲人抢走,相反,我们还要去抢欧洲、美国的风电市场。到那时候,国内有3万兆瓦,国外我们再抢到3万兆瓦,一共6万兆瓦的市场,由你们这些企业来分,你们还担心成本分摊不下去吗?”
  冯啸辰说这些话,是有足够底气的。在他经历过的历史中,中国的确是借着大规模发展风电的机会,让各家风机企业都扩张了生产能力,从而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几年后,中国市场上风机的价格降到了每千瓦3000人民币左右,真正把风机做成了白菜价。
  那次会议之后,各家风机企业果然开始大规模更新设备,广泛采用新工艺,降低风机的单位成本。风机中有一半以上的部件都来自于外购,那些为风机厂商提供配套件的企业也相应地改进了工艺,采用各种规模化生产的方法,大幅度降低风机配套件的价格。
  在这其中,其实是有一个小破绽的,那就是各企业在计算设备分摊的时候,普遍高估了产量。比如说明明只生产了1000个零件,企业却按10000个零件的规模来分摊工艺成本,这样一算,单个零件的成本自然就低得吓人了。但这种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我现在的确只生产了1000个零件,可我明年还要生产啊,我对明年的生产形势非常乐观,有什么问题吗?
  而事实上,企业的乐观情绪也是有根据的,国家的确有这么大的风电建设规划,各企业未雨绸缪,提前进行设备投资,何错之有呢?
第八百五十五章
欧洲企业很机智
  无解啊!
  埃米琳站在现场,心里涌起的就是这样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让她觉得很无助,很沮丧,想哭……
  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通过降低成本来占领市场,而一旦占领了市场,规模化就成为事实了。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任何人也无法指责。
  埃米琳当然也能想到,其实中国企业目前的生产规模还达不到他们所声称的程度,按照大规模生产的产量来计算成本分摊,是不合理的。但怎么计算分摊,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人家觉得一套设备能够制造1000套产品,你能说啥?一旦中国风机企业凭着价格优势占领了整个市场,那么生产1000套产品又有什么奇怪呢?
  那么,欧洲企业能模仿这种做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企业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正在启动一个大规模的风电建设规划,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高达3万兆瓦。中国企业有十足的信心拿到这些订单中的大部分,所以他们敢投资去更新工艺装备,不用担心这些投资会打了水漂。
  而欧洲企业如果也投入同样多的资金去更新设备,万一中国政府突然翻脸,重新捡起国产化率的武器,再和欧盟扯上一年半载的皮,那些欧洲企业新买的设备就全砸在手里了。中国每年3万兆瓦的风电市场,并不是掌握在欧盟手里的,欧盟不敢给欧洲企业打包票。而没有政府的背书,哪家企业敢去冒这样的风险呢?
  说起来,人家中国政府根本没玩什么阴谋,所有的策略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不怕你欧盟派人来调查,也不怕你欧洲企业抄袭创意。这就难怪中国商务部会如此痛快地答应接受欧盟的调查,难怪徐振波、冯啸辰这些人在欢迎宴会上会笑得那么得意。如果欧盟官员早一点知道中国人的安排,就不会提出这个调查要求了。为了这次调查,欧盟同意结束对中国彩电和钢铁紧固件的反倾销调查,现在看来,真是得不偿失了。
  “海因茨尔先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埃米琳没有忘记这一趟中国之行的倡导者海因茨尔,她来到海因茨尔身边,低声地向他问道。
  “无耻!”海因茨尔的嘴唇哆嗦着,“这是彻头彻尾的无耻行径!”
  他此刻的心情,可以说是出离愤怒了。他想说一点更有份量的话,但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是破口大骂了。
  埃米琳能够看到的东西,海因茨尔自然也能看到。中国人玩了一个阳谋,让人找不出任何一点毛病,同时也找不出破局的办法。中国人的确是把风机成本降到了他们所标榜的水平上,他们也根本无须隐瞒自己降低成本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普迈等欧洲企业无法学习的。
  普迈现在的产能不到1000兆瓦,年产量只有600多兆瓦,而林重的目标却是要达到4000兆瓦的产能。生产规模不在一个水平上,你怎么去和人家拼成本?
  林重的产品成本低,除了自身规模化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低廉的采购成本,这同样得益于生产规模,不过这是指配件厂商的生产规模。同一家配件厂,可以为多家风机厂商提供配件,所以配件厂的规模是按照全中国的风机市场规模来计算的,其成本下降的幅度更大。
  普迈要想和中国同行打价格战,有一个办法就是转向中国市场采购配件,利用中国的廉价配件来降低自己的整机价格。可这样一来,不又正中了中国政府的圈套吗?中国政府在欧盟的压力之下,取消了风机国产化率50%的要求,如果欧洲风机企业转向中国采购配件,这岂不是又把国产化率提起来了?
  能够想到这一点的,可不仅仅是海因茨尔。就在海因茨尔心里羊驼狂奔之时,雷丁和勒芬韦尔已经拉着李松走到了旁边,开始与他进行私下切磋:
  “李先生,我们能不能请贵公司为我们代工制造机架,我们每年的需求是100套左右。”
  “李先生,我们刚刚接下了葡萄牙一个风电场的订单,装机容量是300兆瓦,我们想请贵公司为我们做机舱的代工,所有的技术都由我们提供,但除了少数核心部件之外,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完成大多数部件的采购。”
  “如果由我们提供技术,由贵公司负责制造,咱们两家公司联合参与中国国内的风电场设备招标,贵公司是否有兴趣?”
  “我们可以向贵公司转让2兆瓦风机的核心制造工艺……”
  大家都是聪明人啊,岂能看不出这件事情里蕴含的商机。中国企业原本就有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现在又在工艺设备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能力,欧洲企业空有先进的技术,在生产工艺上拼不过中国人,又有何用?
  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强联手。欧洲人出技术,出经验,另外再提供欧洲的风电市场机会,至于中国人,就发挥生产上的优势,专门负责制造风机好了。还有,中国的风机配件是那么便宜,欧洲企业又何必在欧洲市场采购配件呢,买中国人的配件不好吗?至于说中国企业的技术还有些落后,那也好办,自己直接向对方转让技术就好了。欧洲的高技术,加上中国的低成本,这种合作真可谓是珠联璧合啊。
  “我们非常愿意和欧洲同行合作,欧洲同行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李松的嘴都笑得合不拢了。林重风机此前也引进过欧洲的技术,购买欧洲企业的许可证来生产风机。那时候欧洲企业不要太拽哦,技术转让费用全是狮子大开口,而且是一副你爱要不要的嘴脸。至于说进军欧洲市场,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欧洲的风机企业把欧洲市场当成了自家的后院,岂能容中国企业插手。
  可现在,这些欧洲公司上赶着来找自己谈合作,什么专利授权费、制造许可证之类,都忽略不计了。这些公司在欧洲以及全球其他地方都有风电订单,签单子的时候是按每千瓦700欧元签的,如果交给中国企业代工,每千瓦最多也就是550欧元,这其中的利润大得能够让人疯狂,区区一点专利费用,谁还会在意呢?
  又让冯总给说着了!
  李松在心里感慨着。当初冯啸辰让各家企业升级工艺装备的时候,就预言过中国风机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当时大家基本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最乐观的想法也是觉得走向国际市场应当是10年后的事情,眼前是绝对没戏的。
  可谁曾想,自己把工艺改进了,价格降低了,国外企业就蜂拥而至了,主动邀请自己去开发国际市场。虽说在这些合作中,自己的角色仅仅是代工企业,但通过代工,能够学到先进的技术和海外建设经验,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取代国外合作者,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
  有了国内市场,再加上国外市场,4000兆瓦的产能就消化得干干净净了,没准再增加几千兆瓦也不成问题。规模大了,成本又能进一步下降,届时对国外企业的优势又多了几分,对方还能有什么底牌和自己斗呢?
  心里已经把几家欧洲企业当成了猎物,李松脸上的表情却还是极其真诚的,甚至比此前显得更为真诚。他嘴里说着客套话,越看这些欧洲人越觉得可爱,嗯嗯,其实人家欧洲人很萌很善良的,自己这样算计人家,是不是有些良心生疼呢?
  海因茨尔注意到了他们几个人的表现,看到雷丁、勒芬韦尔笑得那么开心的样子,海因茨尔能够想象出他们与李松之间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易。因为,在刚才那一瞬,海因茨尔自己的心里也曾涌起过要和林重合作的念头,只是他先前对中国人的怨念太深,此刻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改变主意来和中国人握手言和的。
  “海因茨尔先生,你觉得我们还需要了解什么其他情况吗?”
  埃米琳环顾四周,发现除了海因茨尔之外,其他的同行者都已经围到李松身边去了,大家聊得欢声笑语的,让人怀疑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来给中国人找茬,而是跑来与中国人联欢的。既然海因茨尔是现场唯一一个保持了矜持的人,埃米琳也只能向他求计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让欧洲人找到自己的共识。”海因茨尔咬牙切齿地说,“我们的目的是保持欧洲对中国的技术优势,遏制中国的风机产业发展。但现在,每一个人都在和中国人讨论合作的事情,这与我们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如果这样一点小小的利益就能够让我们放弃了原则,那么整个欧洲将成为一盘散沙,我们根本无法与中国竞争。”
  “我承认,你说得很对,这是每一个欧洲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埃米琳礼貌地向海因茨尔表示了赞同。她同时知道,海因茨尔已经黔驴技穷了。没错,当一个人向你大谈原则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没有其他的话可说了。
第八百五十六章
不知不觉间的逆转
  冯啸辰一向料事如神,但他这一回的预言却并未应验。博瓦德带领的欧盟调查团并没有灰头土脸地滚回欧洲去,反而一个个欢天喜地,忙着和中国的风机制造商和配件商洽谈代工和采购事宜,仿佛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来向中方兴师问罪,而是上赶着来谋求合作的。
  随着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全球节能减排风潮的兴起,风电和太阳能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能源投资领域。妨碍风电和太阳能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成本问题。由于风机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风电成本远远高于化石能源发电的成本,导致风电场除非有政府津贴,否则根本无法与传统的火电相竞争,而这又导致了风机企业的市场开拓受到了影响。
  如今,中国人借助于廉价劳动力以及规模生产带来的节约,把风机价格一口气降低了三成有余,这让欧洲的风机企业看到了机会。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如果把风机转移到中国来制造,或者哪怕仅仅是采用中国制造的部件,都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风机价格。
  价格降低了,他们就能够游说欧盟各国增加风电建设规模。他们在每千瓦风机中能够获得的利润不会下降,而销售的风机增加了,这就意味着股东能够赚到的钱增加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吗?
  至于说把生产转移到中国来,会不会导致欧洲的产业空心化,以及会不会导致欧洲工人的失业,这就不是这些企业高管要考虑的事情了。就业与福利的事情,难道不应当是由政府去操心的吗?欧洲各国的税收高得吓人,政府收了这么多的税,多操点心有什么不对呢?
  分别前往几处的调查团遭遇的都是同样的情况,博瓦德和埃米琳看着先前杀气腾腾的企业高管们变脸如翻书,一个个与中方人员勾肩搭背,亲密得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一般,也实在是有些欲哭无泪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