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451

  三个人重新回到会议室,博瓦德酝酿了一下情绪,对冯啸辰说:“冯先生,刚才我和海因茨尔先生讨论了一下有关普迈工程机械公司出售的问题,这其中牵涉到了一些敏感技术的处置问题。按照欧盟的规定,一些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技术,我们是不能向中国政府转让的,这一点我想冯先生应当是了解的。”
  冯啸辰微微一笑,说:“冷战已经结束20年了,欧盟还抱着冷战时候的思维方式不放,这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当然,这或许只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吧。”博瓦德略有一些尴尬地说,“不过,我只是欧盟的一名普通官员而已,政策上的事情,我无权改变。我想说的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政策规定,在普迈的资产转移问题上,我们需要做一些调整,请冯先生理解。”
  “具体是什么样的调整呢?”冯啸辰问。
  “海因茨尔先生对普迈工程机械公司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提出了一个涉及到敏感技术的清单。对于清单上涉及到的技术和设备,欧盟暂时不能允许转移给中国企业,尤其是可能存在官方背景的企业。而在清单之外的技术和其他资产,是不受欧盟法律限制的,中方企业可以自由地收购。”
  “我可以看看这个清单吗?”冯啸辰问。
  “可以。”海因茨尔应道,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资料,隔着桌子推到了冯啸辰的面前。
  冯啸辰接过这叠资料,草草翻了翻,然后冷笑一声,把资料递给了坐在身边的杨海帆。杨海帆拿过资料,看得很仔细,全部看完之后,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一抹讥讽之色。这件事情,并没有超出他与冯啸辰事先的估计,他们对此也是准备了预案的。
  “海因茨尔先生,如果把这份清单上的技术都排除在交易之外,那我想我们根本没有收购普迈的意义。剔除这些关键技术之后,普迈的这些工厂仅仅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我们有什么必要收购呢?”杨海帆说。
  “不,杨先生,我想你是误会了。”海因茨尔说,“清单上涉及到的技术非常有限,仅仅是一些可能涉及到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罢了。普迈工程机械公司拥有2000余核心专利,被纳入这项清单的,只有不足10%。我们在欧洲有5家工厂,拥有上万台各型设备,其中只有不足500台是属于欧盟限制向中国出口的,其余的设备也都非常先进,我想对你们扩大生产是会有帮助的。”
  “但普迈最有价值的资产,恰恰是这200项核心专利和500台尖端设备,其余的资产,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是很迫切需要的。”杨海帆说。
  海因茨尔正打算说点什么,冯啸辰抬手打断了他,问道:“海因茨尔先生,我能不能问一下,如果剔除了你在清单上所列的这些技术和设备,普迈工程机械公司的剩余资产,你们打算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
  “22亿欧元。”海因茨尔说。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说,如果我们能够证明辰宇国际投资公司并非政府企业,且我们能够承诺购买了这部分资产之后不会将其用于与军事相关的领域,那么你清单上的资产将可以按照3亿欧元的价格出售给我们?”
  “这个问题,我想还需要看欧盟委员会的意见吧。”海因茨尔回避了冯啸辰的问题。
  博瓦德说:“冯先生,从欧盟的意思来说,是非常希望中方能够完整接收普迈工厂的,因为这样更有助于中方迅速恢复这些工厂的生产,避免工人的失业。关于贵公司的背景问题,欧盟还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进行调查,如果最终确认贵公司与中国政府无关,且贵公司能够承诺不把获得的技术用于与军事相关的目的,我们将会同意贵公司收购剩余的这部分敏感资产。”
  “那么总的收购价格会不会因此而增加呢?”
  “这个问题我想是不会存在的。普迈集团对工程机械部门的资产进行过详细的估价,每项资产的价格都是清楚的,我们只是把一桩交易分成两次来完成而已。”
  “如果是这样,我原则上接受这个方案。”冯啸辰点点头说,他用手指了指跟着他一同前来的另外几人,说:“这几位是我们从中国带来的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此外,还有我们从德国鲁滕伯格专利事务所聘请的知识产权专家,他们将对普迈工程机械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未来我们将按照评估价格来进行交易。”
第八百七十章
陷入僵局
  第一次谈判就这样结束了,冯啸辰表示将向欧盟提供进一步的材料,以证明辰宇国投并无政府背景,同时也欢迎欧盟委员会派出专员到中国去进行调查。事关几十亿欧元的交易,增加这么一点麻烦倒也算不了什么。博瓦德再次表示了对中方收购普迈工程机械公司一事的支持,并要求中方在收购之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欧洲的生产,以保证原有工人的就业,冯啸辰给予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看起来,中国人对于普迈有很大的兴趣。”
  送走冯啸辰一行之后,埃米琳对博瓦德说着自己的看法。他们俩此时正和海因茨尔一道,站在斯图加特工厂的门外。
  “但愿他们能够保持这种兴趣。”博瓦德没有埃米琳那样的乐观,他低声嘟哝了一句,然后把头转向海因茨尔,问道:“海因茨尔先生,对于现在这个结果,你是否满意呢?”
  “我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海因茨尔说。
  博瓦德说:“下一步,我们会了解辰宇国际投资公司的背景,如果确定其并没有政府背景,那么你所列出的敏感技术的交易,就要抓紧完成了。这些技术和其他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中国人不能得到这些技术,他们购买其他的资产就毫无意义,他们只能制造出一群跛腿的大象。”
  “前提是他们能够自证清白。”海因茨尔淡淡地说。
  博瓦德无奈了,他耸耸肩膀,说:“好吧,这毕竟是贵公司的事务,我们也不便插手。我希望你能够把今天的情况向你们集团董事会做一个坦诚的汇报,如果你们的董事会也是持这种观点,那我们也无话可说。”
  撂下这句话,博瓦德带着埃米琳上了自己的小轿车,也离开了斯图加特工厂。看着海因茨尔的身影在后视镜里消失,博瓦德气呼呼地说:“我想明白了,这个海因茨尔是想破坏这起交易。他恨这些中国人,所以不想和中国人做交易。”
  “可是,除了中国人,还能有谁对他们的工厂感兴趣呢?”埃米琳说。
  “正是如此。我很担心他会继续从中作梗,最终导致这桩交易无法完成。想想看,如果把那些最重要的核心技术都剥离掉,中国人又凭什么会对普迈的工厂感兴趣呢?”
  “我们是不是应当向普迈集团总部反映一下这个情况,让他们换一个更有诚意的谈判代表过来,替代这个海因茨尔?”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这毕竟是普迈内部的事情,欧盟委员会如果插手太多,会招来非议的。现在欧洲有一些人在指责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太亲密,我们不能授人以柄。”
  “那只能指望对辰宇公司的调查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了。”
  “调查结果吗?”博瓦德冷笑一声,“这其实并不重要。如果海因茨尔坚持要找中国人的毛病,任何调查结果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表明,博瓦德是一个有经验的政客,随后发生的事情,证实了他的预言。
  冯啸辰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有关辰宇国际投资公司的详细注册资料,并列出了公司的资金来源,其中绝大多数资金来自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银行贷款。欧盟委员会在中国设有办事处,中国办事处对辰宇公司提交的资料进行了验证,证明其内容是真实的。
  办事处还报告了冯啸辰辞职的情况,证明他是因为在瑞山电厂工地事故中受到了很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辞职的,这就部分地回答了关于这件事是不是苦肉计的问题。
  然而,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让辰宇公司对普迈的收购变得更简单。美国商务部向欧盟委员会发来了公函,声称其对中国企业收购普迈工程机械公司的事情存在疑虑,担心这起交易会影响到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在美国商务部的公函中,列举了十几条理由,这些理由每一条看起来都有些牵强,但却又是欧盟必须正面回应的。
  涉及到美欧之间的协调,事情就复杂了。双方的信息沟通一来一往就是几周时间,遇到美国国内有点什么事情,比如联邦政府停摆之类,个把月没有音讯都是很正常的。欧盟对前面的问题做出回答之后,美方需要讨论、听证、请示,再提出新的问题,这也是极费时间的。博瓦德相信,要应付掉美国商务部的质询,起码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而到那个时候,中国人是不是还愿意收购普迈,就不好说了。
  “这是海因茨尔在捣鬼!”
  博瓦德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咆哮道。美国人的确爱管闲事,但也不至于关注到这样一桩完全是民间性质的收购案。美国商务部所以向欧盟发函,肯定是有人主动去曝了料,美国商务部本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才会插手此事。而曝料的人,博瓦德用自己的脚后跟进行思考都能够猜出来,肯定就是海因茨尔了。美国商务部所列出的那十几条理由,明显就是有知道内情的人在提供情报,否则他们光是调查这些情况就需要花几个月时间,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反应?
  “美国人一插手,这件事就麻烦了。”埃米琳皱着眉头说,“冯啸辰的确有过在政府工作的经历,我们要打消美国人的顾虑是很困难的。”
  博瓦德说:“关键在于,我们还不能完全相信冯,他说不会把这些技术应用于与军事相关的领域,这样的承诺是靠不住的。如果美国人不插手,我们还可以装糊涂。现在美国人插手了,要我们对这件事的安全性做出保证,欧盟委员会怎么可能去做这个保证呢?”
  “呃……”埃米琳无语了。合着自己的上司是这样的人,他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冯啸辰的承诺,此前的种种只是在装糊涂罢了,亏自己还被他那义正辞严的表现给迷惑了。
  “对于欧盟委员会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普迈工厂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至于它的技术会不会应用到军事用途上,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真的以为中国人会开着坦克跑到欧洲来吗?”
  博瓦德给埃米琳做着科普,让她懂得一点官僚之道。本质上说,博瓦德和埃米琳都不是政客,只是普通公务员,他们的做事目标就是完成自己份内工作,至于什么国家安全之类,那不是政客们操心的事吗?
  “那么,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埃米琳问。
  “这个问题只能让海因茨尔自己去解决了。我想,普迈的董事会会给他施加压力的。”博瓦德说。
  向美国商务部曝料,的确是海因茨尔干的。他并没有直接与美国商务部接触,而是联络了一位他过去认识的美国政客,向他提供了一些资料。政客一向都是靠兴风作浪来刷存在感的,得到这样的情报,岂有不借题发挥之理。他在议会开会的时候,抛出了这件事,将其上升到中国威胁美国、欧洲背叛盟友这样的高度,并喊出了“美利坚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这种口号。
  官僚体制内的事情,讲究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人提出质疑了,商务部自然要有所表示,至于这样做会不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有害的影响,商务部的官员是不在乎的,反正亏的不是自己兜里的钱,关我屁事!
  美国商务部的干预,让普迈工程机械公司的并购案陷入了困境。普迈集团董事会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居然是自己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董事长亲自召见了海因茨尔,要求他去与欧盟委员会协调,尽快解决此事,又指出如果官方途径解决不了问题,就要想想其他办法。总之,一切要以促成并购为目标。
  “集团董事会希望欧盟委员会能够给我们提供帮助。”
  海因茨尔来到博瓦德的办公室,对他说道。他的语气依然是那样傲慢和冷漠,似乎博瓦德欠了他多少钱没还一般。
  “海因茨尔先生,这桩并购案为什么会陷入僵局,我想你比我更清楚吧?”博瓦德冷冷地说,他现在已经是出离愤怒了,也懒得去管这件闲事,他倒要看看,海因茨尔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
  海因茨尔寸步不让,说:“这种情况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我早就提醒过博瓦德先生,要关注冯的政府背景。如果欧盟委员会能够早一点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也不会陷入这样的被动。”
  “嗯哼,你说得很对。”博瓦德轻松地说。他才不会去指责海因茨尔颠倒黑白呢,反正是你们企业的事情,你们董事长都不管,我凭什么管?
  “那么,你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如果你列出的那些核心技术不能卖给中国人,那么我相信这些中国人也不会接受普迈的其余资产的。”博瓦德说。
  海因茨尔说:“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想中国人在确定自己无法获得这部分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是会接受这个方案的。现在我需要的就是博瓦德先生能够支持我的方案,并通知中国人前来举行第二次会谈。”
第八百七十一章
新的人口红利
  冯啸辰这段时间频繁地在中欧之间来往,博瓦德给他打电话,约他进行第二次会谈的时候,他正好与韩江月在荷兰的道林公司考察,协助韩江月完成新液压对道林公司的并购。
  道林公司是欧洲一家老牌的液压件生产企业,此前的主打产品是风机减速器。上一次,欧洲风机企业前往中国调查中国风机制造商的生产情况,道林公司的总裁奈伊也去了。在同样生产风机减速器的中国新民液压公司,奈伊看到了比道林公司更为壮观的生产线,了解到新液压的减速机制造成本不到道林公司的一半,而且随着更多新设备的投入,其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
  看到这种情况,奈伊果断地做出一个决策,关闭了道林公司在欧洲的工厂,把所有的订单都交给了新液压代工。他测算过,即便在向新液压支付了一笔代工费之后,道林公司在每件减速机上获得的利润,还是比过去提高了一倍有余。
  按照奈伊的想法,道林公司在放弃生产之后,将主要专注于研发和销售,其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都是设在欧洲的,这能够保证大多数的利润都为欧洲人所获得。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把生产业务全面转移到中国之后不到半年时间,道林公司的研发部门就陷入尴尬的境地。许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工程师到现场去处理,而从欧洲派人到中国去指导生产,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情。一开始,工程师们对于到中国出差还有一些兴趣,等每个人都跑了几趟之后,大家就把出差当成了负担,每次都要抓阄决定派谁前往。
  再往后,更大的问题出现了。由于与生产环节脱节,道林的欧洲研发中心根本无法掌握技术动态,有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思路,无法反馈给研发中心,而研发中心的一些想法,往往又会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相比之下,新液压自己的研发中心反而能够随时追踪技术热点,屡屡能够顺应生产要求,提出解决方案,把自己的欧洲同行给压在了下面。
  迫于压力,奈伊最终不得不决定把欧洲研发中心的一部分迁到中国去,直接与生产环节相挂钩。一个部门迁过去了,其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又成了问题,于是其他部门也陆续迁到了中国。因为大多数欧洲工程师并不愿意离乡背井,长期在中国工作,所以道林研发中心在欧洲辞退了一部分工程师,转而招募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在中国研究中心工作。
  再往下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奈伊发现,自己维持一个远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如果把这个研究中心与新液压的研发中心合并起来,或许效率更高。至于道林公司的欧洲总部,要不就专注于做市场开拓好了。
  “就这样,奈伊成了我们新液压的欧洲代理商。他既卖道林的减速机,也卖新液压的减速机,相比之下,反而是卖新液压的减速机更赚钱。”韩江月呵呵笑着向冯啸辰介绍道。
  “奈伊这算不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呢?”冯啸辰调侃道。
  韩江月说:“其实,奈伊不这样做也不行。他原来想保留在欧洲的研发中心,但他的工程师薪酬比我们要高出好几倍,就算他们经验比我们新招聘进来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我们三四个人和他们一个人竞争,他们肯定也是比不过的。与其硬撑着,还不如把研发工作也转包给我们。”
  “我们原来说中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现在这种优势转移到了工程师方面。我们的工程师也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研发成本要比西方国家低得多。”冯啸辰总结道。
  在有些人心目中,技术研发就是一个天才对着墙壁发呆,然后突然灵光一闪,于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就出现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批评中国的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号召从小学开始就要减负,让孩子们多弹点钢琴,多看点莎士比亚,据说这样能够培养灵感。
  而事实上,技术研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堆钱和堆人,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地做实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中找到正确的路径。要做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多少灵感,需要的是能够堆上去几百、几千名工程师,让他们像搬砖的民工一样堆积经验,直至成功。
  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常戏称自己是“码农”,其实是有道理的。编程也是一项研究工作,但这项工作一点也不浪漫,同样也不惊险。绝大多数的算法都是固定的,程序员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算法堆砌起来,变成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程序。
  设计一辆汽车或者一台机床的过程,与编程并无二致,同样是把若干已经固定的模式组合起来,让它达到最优,而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大量具备基础知识同时价格便宜的工程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