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730

  “每一个人在这场为最终实现国家以及民族复兴之路上,都需要担负起自己那份责任。”徐利川相信自己的责任就是在教台前,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今天轮到你挑水,我做饭。看来这桦树档子公民学堂的第一杯豆浆,就是我来磨了!水我都烧好了。”刚刚锻炼完的沈之良把毛巾搭在盘架上之后,沈之良便卷起衣袖笑说着,然后从屋子搬出来一台教育部配发的手摇豆浆机。
  “咱们两一起吧!一天一杯豆浆,我算了一下这里有68个学生,咱们得磨的豆浆得够70个人喝的才行,没想到咱们当教员,还得负责学生的营养,这恐怕就是老师如父吧!”看着奋力摇着豆浆机打着豆浆的沈之良,徐利川开口笑说道。
  一天一杯豆浆是每一个在公民学堂学生必备的营养补充,“一顿营养午餐一杯牛奶一个民族的崛起”这是西北提出的一个口号,受限于目前的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免费午餐只是在西北公民小学之中得以实施,而在西北之外的公民学校,目前只能向学生提供一杯免费的豆浆。在这个青少年营养普遍不良的时代,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每天喝上一杯甜豆浆,在这些公民学校之中,特意配套了手摇中型豆浆机,由学校老师使用上级配发的黄豆磨制豆浆,以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喝到一杯豆浆。
  位于热河特别区东的阜新县,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阜新县城(今阜新镇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衙由奈曼旗鄂尔土板迁此,逐渐形成街市,城镇四周有土筑城墙,四面各有1城门,城呈正方形,面积1平方公里。这座地处偏远的小县城中建筑大都是灰砖瓦房和黄泥土房,整个县城里街道全部都是夯土路,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一样,那种无风三尺土,有雨全街泥,就是阜新县的写照。
  在城中的临城墙的一片空地之中,有一排泥坯搭建的土屋依城墙而建,在高度只有两米多的土屋一个门旁挂着一个白色的木牌,只见高为五尺左右、宽为一尺余的白色木漆牌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阜新县县政府”,这座看起来像是流民居住茅草土屋,就是现在阜新县县政府和其它县机关所在地。
  “如果县政府、乡委会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乡长一律就地正法!”这是当决定在本区开展强制义务教育之后,向各地派出大量教师之前,司马用公文的形式向各地下发的命令。这个带着十足的血腥味的公文着实震慑了大多数官员,当这一份公文一经传出,被报纸报道之后,更是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更是褒贬不一。
  不过正是得益于这个原因,设在各县、乡的公民小学在一创办就拥有了良好的教学用所,有不少都是县政府让出的办公场所充做公民小学,毕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脑袋永远比一切更为重要,没有人会怀疑司马的那份公文只是随口说说。在枪口的威胁下,为了顺利达标,西北三区所属各县旗在接到这个公文之后,就立即把县政府和各个机关的房子让出用于建立公民学校,没有任何官员愿意用自己的脑袋以身试法,在搬入简易土坯房和脑袋之间,每一个官员都选择了前者。
  除了通过强令地方保证创办公民学校的教学场所之外,在教育经费保障上西北的《教育条令》特别做出了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省府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省府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得益于强有力的保障和充沛资金支持,仅仅只用了三个月在西北三区形成了一种特色,最好的建筑绝对是学校,最差的建筑就是各级政府机构。
  “今天咱们县三十六个乡下面村子里四百多所公民学堂开学的日子,可千万不能出什么乱子啊!武局长,你们警察局做好准备,一旦那里发生了毁学的事情,对于带头之人一定要严惩不贷!还有,派人去通知守备团孙团长,请他们配合一下我们。”在光线昏暗的办公室中杜秉伦看了看桌子上的台钟,时针已经指到七点四十的位置,作为阜新县县知事杜秉伦现在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几年前曾经在一些省份发生过的毁学事件。
  那时候因为乡村新工学堂教育经费征收受到民众抵制,最终演变成了毁学事件,甚至造成老师、创办士绅被杀的恶性毁学事件。而现在西北酷令推行义务教育,虽然不需乡村负担教育经费,但是这种酷令甚至可能比当时征收教育经费,更容易引发民众的抵制,如果他们一旦联合抵制,到时只怕……。
  对于西北花费巨资创在三区各地推广强制义务教育,作为杜秉伦本人是非常赞同和支持的,但是杜自秉伦知道这种强制教育推广所受到的抵制,至少在过去三十多天之中,在先期开学的各乡公民小学,就曾发生了数十起因为拒绝把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而被关进各乡公所禁室并被处于罚金的事情,当时在守备团和警察弹压下,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但是现在整个阜新几百家公民学堂开学,很和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被关进禁室之中,到时万一演变成冲突,只怕不是杜秉伦这个知事所能应付的。
  “知事大人,你就放心吧!我昨天就让人从商户手里借了二十匹马,挑了二十名骑术好的兄弟,只要那里发生了乱子,兄弟们就会第一时间骑快马赶过去,保证不会再出什么乱子,孙团长那里我早打过招呼了,他们一定会配合我们。”穿着一身黑色警服的金凌飞听到杜知事交待后,便开口说道。
  作为西北警官速成班分配来的警长,金凌飞知道推广强制教育是来自主任的亲笔命令,不论是地方还有都统府对这事都再重视不过。甚至于就是连守备团那里,都把负责露天煤矿工的安全的两个营抽出了一个半营,随时准备配合警察局的行动,而警察局更是第一次把上级配发的霰弹枪全部都配给警察手中,只要一发生毁学事件,警察就会开枪,当然所用的子弹是橡胶镇暴弹丸,而不是平时所用的0号鹿弹。
  正当杜秉伦在那里担心不已的时候。在桦树档子的公民学堂的教室外,已经围满了带着孩子来报名的家长和儿童,尽管他们中有人乐意有人反对,但是当时间到了的时候,不论是否支持,他们都选择把孩子送过来,毕竟在监牢之苦和大笔的罚款面前,他们没有任何选择。
  “俺叫黄狗剩,今年九岁,俺爹是黄麻子!”在徐利川桌前,一个鼻涕都快滴过嘴唇,穿着一身破旧棉袄,棉袄上到处都是灰土和泥巴,袄烂处可以见着黑灰色絮子的男孩开口说道,当感觉到鼻涕快要没过嘴唇时候,这个叫黄狗的男孩便使劲吸了一下,原本过唇的鼻涕再次被吸入了鼻中。
  “先生,这是俺来的时候,俺爹让俺带来几个鸡蛋,是给先生的拜师礼!”看着眼前先生给自己落下名之后,这个叫黄狗剩的男孩便跪在地上工工整整的冲着徐利川磕了一个响头后,拿出用破布包裹着的鸡蛋开口说道,然后把鸡蛋从破布包里取出来,按照老师的指点放到一边的鸡蛋堆上。
  “黄狗剩,鸡蛋十个!”看着黄狗剩送上来的鸡蛋徐利川并没有推辞,而是示意他放到了一旁,然后默数了一下随后在黄狗剩的名后,记下了他送来的十个鸡蛋。之所以记下这个是因为在来的时候,上头特意交待这些学生家长按古礼送来的拜师礼,不得拒绝,一律折成铅笔、稿纸、作业本、橡皮擦返给学生,如果任何教员贪没家长送来的拜师礼,就会参照西北反腐条例严加惩处。
  “先生,俺叫王杏,这是俺弟王仁岭,俺爹叫王二。”拉着小弟的手穿着一身破花袄的王杏站在沈之良面前说道,此时王杏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装着玻璃窗的学堂,还有眼前记着自己名字的先生,王杏知道如果不是这些先生来这里建学校还带来公文,恐怕自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到学堂里上学。
  “先生,俺家里穷,没啥好东西!这是家里拿的几个鸡蛋,给先生们补补身子,还请先生别闲礼薄。”带着小弟行了一个磕头礼后,提着小柳条蓝子的王杏说道,然后按照先前旁人做法,把鸡蛋从篮子里取出来,一个一个的码到那一堆鸡蛋上,王杏看到那个浓眉大眼的先生在自己放完鸡蛋后,在本子上记了几个字,不过王杏并不知道那几个字是什么。
  “果然和科长说的一样,这几十户人家送小孩来上学时,不是带鸡蛋就是带小鸡的。还好这些东西最后都是要做给他们补充营养的,要不然可真够自己和利川喝上一壶的。”看着院子里拴着的十几只小鸡还有几堆鸡蛋,登记着学生名单的沈之良在心里自语到。
  尽管这些东西是以学校的名义买下来,要被折成橡皮擦、练习本、稿纸之类的返给学生,但是这些东西最后还是将会用来给学生补充营养。如果说这是送给沈之良和徐利川个人的礼,恐怕沈之良会被吓死,作为从宪兵队退役士兵,沈之良知道如果这些礼折现的话,估计自己的下半辈子就得在牢里过了。
  ……
  实业路865号就是现在西北边防公署教育部所在地,这座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的建筑,是西北教育界的核心。大多数教育政策大都出于此处,说道西北教育部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有“人疯,文章不疯”之称的吴敬恒,司马几经周折甚至于不惜大骂才算将其请到西北出任教育部部长一职。
  “我是无政府主义者,脾气也不好,不敢当呀!”历史上吴敬恒一生不做官,担任过教员、报馆编辑,向来主张自己赚钱自己用,凡是属于官阶的奉给,概不接受。共和二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要他出任教育总长,吴敬恒表示,愿任奔走之劳,作官我是做不像的。就是这么一个不愿意做官的人,硬是被司马连哄带激弄到了西北当了西北教育部部长一职。
  不过事实证明其是这个职位最合适的人选,西北教育特点就是在西化的同时,绝对不抛弃自己的根基,就是国学传统教育,而这一点甚合本身就是国学大师的吴敬恒之意,在其的操作下,国学传统教育和军国民教育在西北的学校之中得到良好的融合。
  “……教师薪金以最高每人每年80元计,每所乡村公民学堂教师人数以2人计,一所乡村公民学堂一年薪金支出约为240元,杂费支出主要是用以添置一些教学必需品、房屋修缮以及学生营养等,粗略估计,每所乡村公民学堂杂费支出每年至少需要260元,这样一所乡村公民学堂一年教育经费,在开办年大约为700元,包括开办费加上教师薪金支出等,其余年份大约为480元,一个人口20万左右的中等县,一年的教育经费大致在1~2万元之间,平均说来,一县的教育经费以2万元计……今年教育部决定的用于乡村教育的经费预算为90万元。”
  在一旁的职员汇报着乡村公民学堂筹建经费等问题的时候,看着端坐在那里认真听着的年轻人,吴敬恒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全中国恐怕没有任何人会象眼前这个年轻人如此这般重视教育,虽然担任教育部长的吴敬恒是被眼前这个年轻人赶鸭子上架,但是吴敬恒知道如果不是这个年轻人的那一番话,恐怕自己还在那里自以为清高自居。
  “稚晖先生,听说您回了公署给你的那份工资?”当简会结束之后,看着眼前这个年过五十的老者司马开口问道,这次司马来教育部就是为了这件事,这个自己费劲千方百计才请出来出任教育部的吴敬恒,再一次拒领了教育部开出的工资,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拒领工资,等于这四个月他都是在干白活。
  “主任,我在来的时候,就曾说过此次出任西北教育部部长,只是为发展教育,不为官名、薪俸。敬恒虽不是君子,也不敢自言清高,但自己赚钱自己用,凡是属于官阶奉给,请恕敬恒概不接受,现在每月在报社发稿之稿费,还有在西北中学教授国学的薪俸足够我的开支。我想主任百忙之中,此次专程到来,应不是为这些小事吧!”见司马又提到这事吴敬恒开口说道,虽说几个月前在西北参观时被司马激得担任了教育部长一职,但是一直以来的信条坚持,吴敬恒还是不敢违,但凡官阶奉给,概不接受。
  “哎!稚晖先生啊!”从眼前这个吴敬恒眼里司马看出了他的那份坚持,司马知道如果不是自己在四个月前给他扣了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大帽子,估计现在这个教育部长之职,他也不会接受,只是司马没有想到这眼前这个年过五十的老人,竟然像当初说的那般,绝不取官阶薪俸,司马不知道是应该用清高或是其它的什么来称呼他。
  “既然稚晖先生不愿意领取教育部部长的官阶薪俸,那么倒不如用其建立一个奖学金吧!现在对于这些乡村公民学堂的学生,我们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奖学金,不如就由稚晖先生这里起个头吧!不知道稚晖先生意下如何?”
  考虑了十数秒钟之后司马开口说道,教育部部长每月的薪俸是八百元,如果用来资助乡村公民学堂里品学兼优学生的话,倒是可以起到一些作用,至少可以使一部分学生在六年义务教育完成之后,拥有继续上学读书的机会。
  “那些钱本就不是我的,你决定就行了!正好今天你来了,我正好有一件事来找你商量,是关于教育上的一些事情!”对于司马决定要把自己那份薪俸用做奖学金吴敬恒并不反对,而眼下吴敬恒正为了另一件事要找司马商谈,这件事直接关系到西北教育的未来,吴敬恒甚至于决定将不惜用辞职做威胁,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254章
强加的理想和装甲列车
  “司马,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们,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但是却不能把我们的理想强加到他们的身上,并在他们的灵魂上打上我们这一代人的烙印!他们拥有他们的未来,他们的使命。”看着眼前认真倾听的司马,吴敬恒一字一句认真说道,在西北当了四个月教育部长,最大的感触是西北从上至下对于教育巨额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但是也许是因为在西北把教育看得太重,以至于吴敬恒可以从西北教材中、教学方式里或多或少看到西北行政机构插手的影子。
  “强加到他们的身上?”听着吴稚晖说的话司马不禁皱了皱眉头,自己什么时候做这种事情?好像自己一直以来都给了西北教育界以最大范围内的自由,几乎很少干涉教育事物,除了为推广军国民教育向学校里派出军官、士官还有退役士兵之外,好像并没有怎么干涉教育事物。
  甚至于就是连中小学的教材,在这个时代每个民营出版机构都是可以自编教材、自办发行的。各种教材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由学校、教师进行自由选择。真正好的教材最后还是会得到认可,虽然竞争激烈,真正被广泛采用的无非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几家的教材。
  虽然这些异地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都是由西北出版社统一出版、免费提供,但都是按照这个时代的惯例,由西北中学自行选择语文、算术、英文、德文教材,而小学教材也是由学校和老师生自行选择的语文以及算术、英文、德文教材,只不过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的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由西北招聘大量的教职人员,按照西北的需要以及西北提供的材料进行编写。
  像科学这样的理化及自然等综合课,是因为这个时代国内编写多少偏颇之外,所以更多是利用后世教材进行的汇编,而像社会科学这一类史地及人文等的综合课却对其进行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增加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历史内容和还有诸如汉奸榜之为类的内容,这么做的目的再简单不过,无非是想以此来在这些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在中国的历史上以至于直到三十年代抗战的时候,一些人仍然可以找到理由去名正言顺当汉奸,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改朝换代的更迭而已。历史上诸如洪承畴之类的人物可不就是如此吗?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要为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让他们知道无论是任何理由都绝对不可能成为其叛国的理由。
  “我宣誓忠于共和中国五色国旗!忠于他所代表的意义,五族共享共和,在这里,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从现在起,我决心认真学习、学会关心、懂得分享、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着,为国民民族复兴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包括自己的生命!”看着一脸疑惑的司马叹了口气后吴敬恒缓缓开口说道,这句誓词是写入西北教育条令《国旗宣誓效忠誓词》,按照教育条令要求,西北三区的学生在每天上午开课之前,必须要背诵一遍《国旗宣誓效忠誓词》,而这份《国旗宣誓效忠誓词》却让吴敬恒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
  “这份《国旗宣誓效忠誓词》有问题吗?这个誓词是用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听到吴敬恒背出了这几句《国旗宣誓效忠誓词》后,司马疑惑不已的开口问道,这份《国旗宣誓效忠誓词》最初是由西北中学校长宋培元草拟,并在西北中学实施,后来司马在知道这个《国旗宣誓效忠誓词》后,觉得这个誓词非常不错,于是便在原来的誓词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随后这个誓词被写入了西北教育条令。
  “《国旗宣誓效忠誓词》没有错,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更是没有错!我曾经询问过一些人,知道《国旗宣誓效忠誓词》有两个版本,我说的是第一个版本没有错,而你修改编写的这一个就是大错特错!”看到司马仍旧有些疑惑吴敬恒知道司马肯定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誓词对于那些心智并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便毫不留情面开口斥责到。
  每当吴敬恒脑子里出现在学校参观时所看到,那些不过才只有几岁或十几岁的学生在课前进行宣誓效忠仪式,所有学生在教室就地站立面向五色国旗、右手抚胸在那里大声宣誓,每每看到他们在宣誓时脸上所流露出那种狂热,吴敬恒就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狂热绝对不应该出现在这些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少年儿童脸上,在吴敬恒看来西北可以灌输给他们爱国情感,但是绝不能利用这种爱国情感让他们做出牺牲。
  “大错特错?如果爱国还有错的话!还请你告诉我,那世间还有什么是正确的?”听到吴敬恒的指责司马只觉得有些气厥,原本司马还以为他有什么好见识,但是却没有想到他竟然给自己这么一个建议,这不是什么意见,这是纯粹无理取闹了,瞬间司马看待眼前这个吴敬恒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尊重,而是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着他,难怪他不要那份教育部长的薪俸,原因很简单,他是受之有愧。
  “奴役!现在的誓词是要把这些少年变成你们这一代人心灵上的奴仆!这不是爱国!而是祸国!教育的原则是教书育人!而不是像现在拿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生命去谈所谓的爱国!”从司马冷冷的话语中吴敬恒可以感受到司马强压着愤怒,但是吴敬恒仍然淡定自若开口说道,此时的吴敬恒甚至做好和司马激辩一场的准备,同时还准备好去面对等一会司马恼羞成怒后叫来的军警。
  “好!好!奴役!心灵上的奴仆!好一个祸国殃民!好!很好!”看着眼前的司马,吴敬恒说出了他的理由和看法之后那一副一脸正色的模样。司马便冷笑着说道,一直以来好像从来没有任何人用这种口气和自己说过话,而且用这样的言语指责过自己,此时司马尽管还在强压着怒意,但是司马自己都知道已经快压不住自己的火了。
  “我想问你,你想让那些少年人准备些什么?为他们并不理解的复兴事业,而准备献出他们的生命?我想问你,当你加入这一句誓词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一点,那些学生只不过只有十几岁,你是用扼杀这些学生的未来为代价,你所给他们灌输是你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如果说把后面那一句去掉,我承认这个宣誓效忠是一个非常不错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誓词,但是你画蛇添足却把这个爱国宣誓,变成了赤裸裸的心灵奴役。我想问一下,这么做你于心何忍!”看着越来越激动的司马,吴敬恒开口说道。
  无论是对于西北军警、还是那个声名在外西北调查部,吴敬恒都没有一丝惧意,在西北百万学子未来面前,吴敬恒这个教育部长,必须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思想吴敬恒百分之百赞同,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反对在学校教材之中添加大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但是却反对这种思想禁锢,在西北学生们所接受斯巴达式教育,灌输集体主义思想,这些没有错,但是培养对司马以及复兴党个人崇拜,显然大错特错!
  “保持最坚定的信仰,锻炼最强健的体魄,安守最俭朴的生活,如果还能快乐愚昧,便再好也没有了,有知识的愚昧、无知的献身我想这才是你所需要的吧!如果你以为这也是爱国的话!”看着眼前敌意开始有些淡去的司马,吴敬恒毫不留情用最后一击彻底击穿了司马最后一线防线。说完之后,吴敬恒心中有一种解脱和使命完成的感觉,随后默默地看着司马,准备迎接来自司马的怒火。
  看着眼前吴敬恒一脸正气的模样,司马只感觉到他的话如同当头棒喝一般打在自己头上,一时之间司马脑子只剩下了吴敬恒的斥责,以至于不知道用什么来为自己辩解,或者说司马根本找不到什么辩解理由,最初司马加上最后面那一句,目的无非是希望能够将最坚定的爱国信念灌输到这些少年心中。
  出于对历史的熟知,司马知道这些现在的少年在二十年后会面对什么,在那场战争之中需要最坚强的战士,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而战,但是却根本忽视了教育目的。一直以来西北都有着西北信条,信仰自由不忘团结,注重眼前不忘未来,个人独立不忘整体,团结则存,分裂则亡,一切为了国家。而正是这么一个信条,就是西北根本所在,但是司马从来没想过扼杀掉那些学生的思想,也从未想过让这些学生成为思想上的禁锢。
  “如果……椎晖先生,回头你上个条陈给我,如果西北教育需要改变,那么现在还来得及!”当话说完的时候,司马只感觉到自己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围绕,当话一说完站起来要走出时,司马只感觉到一种如负千斤的感觉,当未来压在肩膀上的时候,总是会给人一种如负重千斤的感觉。
  看着有些失神的司马,吴敬恒没想到他竟然如此轻易就接受了自己的意见,毕竟吴敬恒从那个誓词还有其它一些地方,看到了或多或少一些政治上考虑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做出让步。
  ……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总里程超过一万公里的铁路及路上行驶的机车,全是由国外制造进口的,而建于清末唐山、郑州等国内十几个铁路铁工厂不过仅仅是以维修机车为主,甚至于连最普通的木体客货车也仅仅只是装备维修而已,除了日本控制的满铁下属大连工厂拥有制造机车、客货车能力之外,中国机车制造、客货车制造几乎为零。
  鉴于火车尤其是机车在工业发展上占据的重要地位,所以当西北决定修建工业区区内铁路的同时,就开始在工业区内建立西北机车制造厂,最初不过是利用现有图纸生产各种规格客货车厢,像现在的西北机车制造厂制造的30吨、60吨、90吨为标准货车,已经进入了国内除东北南满铁路之外大多数路局投入运营。
  这座现在拥有六千多名工人数百名干部的机车制造厂,占地面积达数平方公里,技术力量雄厚,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机车制造厂,其六千多名工人之中有四千多人都是高薪从满铁下属大连沙河口铁路工厂聘请,可以说自从西北机车制造厂建立以来一年之中,满铁下属沙河口铁路工厂等数家铁路工厂的工人几乎被挖空。
  也正是因为如此原本中国境内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满铁沙河口铁路工厂,俄国人和后来日本人用了近二十年建立铁路车辆制造、维修的最低层力量,熟练的工人被挖掘一空,以至于沙河口铁路工厂在年前发生千人突然辞职之事后,被迫停工达两个月之久,直到近期才算得到日本工人加入工厂,工厂才得以复工。这些有着生产机车以及各种客货车厢经验的熟练工人,到达西北之后,使得西北短期内就得以在国内以及德裔技术人员协调下,制造出了第一批客货车厢,并在春节前制造了以美国MKl型机车为原型的西北型机车。
  西北机车制造厂从建立之日起,就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中国铁路工厂以维修为主的建设思路,而是一上来就是以机车制造为主,其目前是成为全国技术最强、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机车车辆生产工厂,生产的机车车辆接近世界水平。
  “吱、吱、吱、吱”在机车制造厂二十六号车间之中,伴随着钢板焊接时产生耀眼、忽白忽暗的焰火,车间上空行车吊运着厚实的钢板在半空中来回穿梭,伴随着长短不一的哨声,这些厚实的钢板被吊运在忙作一团车板上。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此时停在车间轨道上这六节车厢明显与众不同,车厢两侧呈大倾角黑灰色的厚实钢板构成了坚固的装甲车厢,在几节几经完工车厢外,拿着喷枪的工人们正在向装甲车厢上喷涂着油漆,在一节车厢的厢顶,两座钢板轧制的圆形炮塔上,一门75毫米野炮和左侧并列机枪,让人一眼认出这列火车应该就是外界传说道装甲列车,装甲列车的车厢上密集的射孔,在提醒着人们这列尚未完工的装甲列车,一旦投入使用,无疑将会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杀伤。
  “幸亏当初选择的是90吨货车车厢,否则这么厚的钢板,普通列车显然不能承载,希望回头试射不会有任何问题。”在装甲车厢之中仔细检查施工质量的程孝刚,量完装甲车厢倾角后自语道。作为西北机车研究所的设计员,程孝刚对这列装甲列车可谓是再熟悉不过,因为这列装甲列车就是由程孝刚自己设计的。
  在西北机车研究所接到为西北边防军研制一种可以装备两门大口径火炮装甲列车的任务后,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程孝钢也参加了这个装甲列车的设计竞标,如果说作为年轻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不拘一格,和那些从美国来的几十名机车设计人员最大不同就是,程孝刚和他们相比并没有那份保守,其他人的设计不过只是一列搭载着两门152毫米远程火炮的装甲列车炮而已。
  而程孝钢的设计却是真正的装甲列车,除了搭载两门152毫米远程火炮装甲炮塔的四节车厢之外,还另外多了四节装备着四门75毫米野战炮和装备可伸缩凸窗枪座的二十余架重机枪的装甲车厢,毫无疑问这种火力强大的装甲列车立即被边防军选中。
  为了增强整个装甲火车的远距离打击能力,程孝刚甚至于还为装甲列车装备了气球,乘坐在气球上的观察员能侦察方圆2O千米内的地形,向装甲列车远程火炮以及地面部队提供矫正弹道和指示地面目标信息。相比于其它几类纯粹小型装甲列车炮而言这种火力强大、防护能力超强的装甲列车,无疑是边防军最好的选择。
  “程先生,一会儿火炮安装完毕之后,这列您设计的装甲列车就需要驶出工厂进行实地射击试验,到时射击结果会检验你的设计,希望你的设计足够完美。”仔细核对装甲炮座内炮座的马克·阿索勒夫在检查完成后,开口对身边程孝刚说道,作为152毫米远程火炮设计师马克比任何人都注重这一次射击结果。
  这一款是西北制造的第一种152毫米加农炮,实际上马克·阿索勒夫根据美国海军Mark12型舰炮设计出的一款性能相近的火炮,同样由膛管,身管,外管和2层套管,1道套管环,和侧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组成5倍身管,射程比Mark12远出数百米,使得其射程高达24公里,是目前西北射程最远75毫米野战炮的两倍,105榴弹炮的3倍,其重量达47.6公斤重的榴弹,更是105榴弹炮榴弹的3倍。
  但是相比之下其恐怖的重量显然不可能供边防军选作陆军野战用炮,毕竟设计这型152毫米舰炮目的,除了用作技术储备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不久之后葫芦岛港炮台,提供一款合适的岸防炮,但是在这之前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用做装甲列车炮。所以其能否批量生产,直接受到装甲列车成功与否的影响。
  尽管这种以美军最新型Mark12型舰炮为原型的火炮早已在靶场进行了多次试射,但是现在能否成功移植到装甲列车上,直接关系到了马克·阿索勒夫目前在西北火炮研究所的权威地位,毕竟这是马克·阿索勒夫设计的第一款火炮!能否成功投入使用直接影响到目前马克·阿索勒夫的权威性。
  “马克先生,您现在更应该考虑的是炮塔设计是否合理,我个人觉得这种仅仅依靠炮围提供装甲防护半封闭式炮座结构并不合理,只有全装甲炮塔才能够为操作火炮的士兵提供全范围的装甲保护,否则很有可能会在战斗中给士兵造成不必要的杀伤。”对于马克·阿索勒夫的担心程孝刚直接开口回应道。
  程孝钢并不喜欢马克设计这种取自军舰的半封闭式炮座结构炮塔,毕竟陆地不比海洋,尤其是装甲列车这种体积庞大的玩意,一旦抵近作战时,装甲列车所需面对的是来自己四面八方的进攻,任何一个防护上的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装甲列车从一个移动的陆地巡洋舰,变成一个移动的装甲靶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让程孝刚对这种移植于军舰上半封闭式炮座达到几乎是不屑一顾的地步,而现在这个马克质疑自己的设计,程孝刚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缺点。
  “程先生。请不要忘记一点,半封闭的炮塔是置于装甲包围之中,坚固的装甲炮围可以提供操作士兵周围防护,而半封闭炮塔的操作环境也优于全封闭炮塔,视野也非常的宽阔,对于装甲列车而言,足够宽敞的视野,远比其它更为重要。”对于程孝刚的责问和怀疑马克并不觉的意外,在其他人眼中看来,这种引自海军舰炮的半封闭炮塔设计无疑非常失败,但是马克这么做有他自己的道理,视野和炮塔内的通风是马克坚持如此的根本原因。
  不过马克显然忘记一点,就是所谓的视野问题,早已经被程孝刚考虑到了,装甲列车上的系留气球就是最好证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程孝刚一直都觉得马克是在为自己设计上的失误寻找借口,孰是孰非恐怕只有在未来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咔、咔、咔……”就在这时从装甲车厢外传来一阵机车头缓缓驶进车间的声音,程孝刚急忙从从装甲炮围中站起出来,只见到一辆涂着绿、碣、黑、土黄等色斑的机车车头缓缓喷吐着白烟进入了车间,这列机车便是装甲列车动力机车,一个同样被厚实钢板保护着的“复兴”型机车,这种机车是目前西北机车制造厂制造性能最先进的机车。
  在人们的眼中这种复兴型机车,是西北机车制造厂按照外国图纸制造的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其实这种机车图纸是司马在后世购买的前进型机车图纸,这种在后世已经被淘汰的干线货运机车,经过近五十年使用,已经证明其是最出色的蒸汽机车,在决定生产机车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当然是西北不二的选择,同样在设计装甲列车时,这种大功率的机车,也是装甲列车最好的动力选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