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730

  “俺这闺女到年就周岁十五了,按说也早该说人家了,可是咱这家里穷的,这不是好人家都怕俺家拖累人家,赖点的就怕误了闺女,这不一直拖到现在都没说那。”老王听这李来顺要给自己闺女说亲,想了一下就实话实说道。
  “王老弟,你看刚才出去的满屯咋样,虽说爹去的早,可是人也是个勤快人,这一个月可是能挣二十多块大洋。”一听到这闺女没说亲,李来顺连忙开口说道。
  “啊!老哥别开俺笑话,人……人家能看上俺这闺女。”老王一听这李来顺是给自己家闺女介绍刚才那个满屯,这满屯人模样长的也精神,挣钱也多,那里有什么不愿意,心里只担心满屯看不上自己家闺女。
第103章
穆藕初(上)
  共和五年,上海的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小册子,在出版之后只卖出了数百本,甚至在以后的10年里这本书一共只卖出了800本。不过,它让翻译者成了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
  这本书就是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科学管理理念,让管理成为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人文科学。
  翻译这本书的穆藕初是一个年近40岁的留美学生,他曾为此几次拜访过泰勒,是惟一跟这位伟大的管理学家有过切磋的中国人。更有意思的是,穆藕初译文的中文版竟比欧洲版出得还要早。穆藕初所学除工厂企业管理之外,出身棉商的他在美期间直接到当时美国棉业最发达的得克萨斯读书,这一读就是八年。
  从怎么种棉花、种好棉花,到棉花怎么纺成纱、织成布,怎么样办厂,怎么样有效的管理工厂,他是有目的、整套有计划的系统学习,而这时全中国像他这样有计划,跨专业、多学科、成套学的留学生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这时不过是刚刚回国不久,刚译完并出版了《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穆藕初,同时管理着和兄长等人一起自行创办厚生纱厂。
  “藕初,你自己对这西北通用机械公司的邀请怎么看?”穆杼斋看着手中的邀请信有些拿不定主义,对这个西北通用机械公司穆杼斋再熟悉不过,自己的这厚生纱厂的机器可就是从这个西北公司定的。
  “这封信是西北公司的董事长发来的邀请信,信上并没说什么,只是说慕名以久,希望我在近期能到西北公司一次,仅此而已。”接到这封信之后,穆藕初心里有些不能平静,西北公司是现在国内最大的机器制造公司,上海新开十多家纱厂中除去日资纱厂外,其它大都用的是西北公司出产机器设备。现在他们邀请自己去到底所为何事?
  “大哥,你的意见呢?你认为我是应该回绝,还是现在就去?”穆藕初问道拿着信的大哥,这大哥出资建工厂不过刚上轨道,自己身为工厂的经理显然不太适合在这个时候离开工厂。
  “藕初,这西北公司不比其它一般公司,咱们工厂用的设备大都是从西北公司定购,以后扩厂还需要他们多多帮衬,你去一次和他们打好关系,对咱们以后的事业也是大有帮助。我的意思是你不防去一次,虽说路远些,可是这一路都通火车倒也费不了几天。工厂现在已经上了轨道,你不在也没什么事。你觉得的呢?”
  虽说邀请信里并没写多么详细,可是穆杼斋还是明白,自己兄弟的之所以接到这封信应该和他写的那本《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不无关系,虽说这本书出版以来没卖掉多少本,可是接到的邀请兄弟去当工厂经理管理工厂的信至少有十数封,还有一些人亲自登门拜访的。
  “哥,若是这西北公司有意聘请我出任西北公司经理,我是否应该接受?”虽说以前拒绝的多家纱厂要聘请自己出任经理的邀请,但是这一次穆藕初接到信以后心里很难平静下来,虽然信上并没写清楚,只是邀请自己到西北公司参观,但是心下却还是有些怀疑这西北公司是不是有意聘请自己。
  “嗯!这个……如果你觉得合适就应下,这西北公司虽说地处西北,可说到底也是一个能大展鸿图的大公司。”穆杼斋犹豫了一会之后说道,虽说现在厂子全靠兄弟在那管着才能这么快就见回报,可是和兄弟的前途相比,穆杼斋个人觉得还是留在西北公司的好些。
  “哥!”穆藕初听到大哥这么说,一下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虽说在美学习过很多棉业知识,但是在穆藕自己看来,更希望管理一家大型企业。而眼下的西北公司正是国内少见的能让自己一展所学的大型企业。
  “好了!藕初,这工厂里的事都已经上了轨道,不会出什么岔子的,你大可放心,你现在赶紧回家收拾一下吧!和二老、弟妹、小孩道个别,指不定你这一去恐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别让人家西北公司等急了。”
  穆杼斋开口说道,这信已经收到两天了,若是不赶紧过去,可别让人家误会才是。有时候人的一生就是因为一些无意的岔路口而发生转变,如果没有这封信,几年后穆藕初会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四大棉花天王之一。
  穆藕初出身科班,学理深厚,所以,他对产业进步和工厂管理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在经营工厂的时候,他先后写成了《试验移植美棉纺纱能力之报告》、《纱厂组织法》等长篇文章,对民族纺织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时下中国纱厂的管理还十分原始,一般分为文场、武场,文场是账房,武场是工头,管理方式落后粗暴。穆藕初率先取消了工头制,改为总经理负责制。
  另外,建立新式财务制度,把传统的流水账改为复式结账法,这是西方财务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引进。他并亲自拟订了许多报表的格式与内容,使工厂的耗材、工时、产量等数据可以及时反馈,一目了然。此外,他还制定《工人约则》、《厂间约则》、《罚例》等一整套厂规细则,仅总罚例就有81条。在这些规则中也不乏人性化的因素,比如工人偶有过失,不要大声呼斥,使其在众人面前失去体面等。在具体实务管理的基础上,他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法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良,总结出科学管理的四大原则: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
  还概括出当经理的8条标准——会自己找事情做,有能力解决疑难,度量大,有事业心,懂得爱惜机器,恰如其分节约花钱,善于把握机会等,后来,这8条标准又进一步简化为“五个会用”:会用人、会用物、会用时、会用钱、会利用机会。
  不过高传良寄出的这一封邀请信却彻底改变了穆藕初的人生轨迹,至少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从上海做火车到京城,再从京城转车到孔家庄,一共需要在路上担搁五天的时间,当时穆藕初提着皮箱出现在的孔家庄火车站时。
  早已接到电报等候在高传良一眼就看出这个穿着西服、人近中年有些发福的中年人,就是自己等了半天的穆藕初,连忙走过去迎接这个将接任自己出任西北公司经理的企业管理专才。
  “你好!穆先生是吗?我是西北公司经理高传良,一路上辛苦了。”
  “你好,在下穆藕初,匆忙前来,还请高经理见谅。”穆藕初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过半百穿着长袍的老人,眼前的这个高经理显得非常的热情,至少从他的热情中穆藕初确信自己这次出许来对了。
  “穆先生,你看这片厂区,分成工厂区、办公区、居住区、绿化带,全部是我们少爷的心血,用了一年余才算打下这片基业,按少爷的想法以后这里还在再朝周围扩大。到时铁路也会拉分线过来,哦!还有钢铁厂,想来穆先生已经知道,龙烟矿冶公司也是我们公司承办,未来钢铁厂也会建在这里。”
  在汽车上高传良向坐在自己身旁的穆藕初介绍着西北公司,只希望如此能够打动眼前的这个管理专才。早已着人打探过这穆藕初在上海和其兄长一起投资了一家纱厂,并自任总经理,这让其放着自家的生意不做,来给别人打工的事,显然不太可能。
  高传良只希望能通过这种介绍好让这穆藕初相信,全中国只有这里才是最适合他的地方,只有这才能让他一展所学。为了表示对其的重视,高传良甚至把司马从天津购来的这辆奔驰轿车让人开来,以迎接穆藕初。这辆敞篷奔驰轿车,是司马在天津时一眼看中的老爷车,至少在司马的眼里是如此看这辆奔驰车,于是便花了近万元买了下来。
  穆藕初从车上看着若大的厂区。很难想像这差不多已经像一个小城一样的大型工厂区,竟然是在口外这种贫瘠之地。以后这里还会有钢铁联合企业,这切都显得如此不真实,同样穆藕初心下也有一些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起出任西北公司经理的重任?这一刻穆藕初甚至有些怀疑自己起来。
  “穆先生,你看和那些军官生一起走着的就是我们家少爷,也是公司的董事长。”这时高传良看到正和军官生们一起在路边的林荫道间走着的司马,于是开口说道。
  “那年轻人就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看着不远处如此年轻的司马,穆藕初一下来了兴趣。
第104章
穆藕初(下)
  “以后这里一带的厂房可能会有一部分拆掉,按照规划这一带是整个工业区的核心区,像研究所、技术所之类,还有未来的学校、医院、公司的总部都在这一带。不过以后整个工业区的安全可得全部靠你们了。”
  和这些军官生们走在路边的林荫道内,司马一边走着一边指到旁边的工厂说道,虽然现在还没见到工业区规划图,可是司马也知道在这一工业区的核心区,显然不太适合建立工厂,原本的这些工厂估计最后都得搬走。
  虽说这个工厂整体是按照庆华厂的图纸进行规划的,可是这只是一个工厂,显然不适合做整个公司核心区,虽说到时会浪费不少时间和金钱,但是出于整个工业区的未来来看,这种改造是势在必行的。就在这时司马看到自己的那辆黑色的奔驰老爷车,开到自己前面几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再一看车上坐的是老高和一个中年男人。看老高走下车朝自己这走来,看来是有事找自己。
  “少爷!”高传良让司机把车停在路边走到司马面前喊道。
  “司马,看来高经理找你有事,我们先自己先随便转转。”王公亮见这时高传良来找司马,心知道其也许有事相商,于是便开口说道。待司马同意后,王公亮便和几个同学朝前走去。
  “少爷,这位穆先生,就是写《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穆藕初先生,今天刚从上海乘火车赶过来。”高传良向司马介绍到。
  “鄙人穆藕初,见过司马董事长。”这时已经下车的穆藕初的打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在他心里很难想像这么一个年轻人,竟然能独立在口外创下这么一片天地。
  “这地方不是说话的地方,走我们上车到办公室里详谈。”司马一边说,一边朝汽车走过,话说这车自从买回来,司马可还真没坐过多少时间,这离办公楼还有一些距离坐车过去正合适,走了这么远的路,司马也觉得有些累了。
  司马很难想像这么一个中年人就是译著那本《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人,原本司马以为写这种书的穆藕初应该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没想到竟然是一个中年人,而且是在美留学八年。至少在民国时三十多岁出国留学八年的人很是少见。
  “想来老高和你介绍过,我们西北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把公司所在的口外建成中国的鲁尔,虽然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公司发展迅速,但是现在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整个公司陷入发展的瓶颈期,我并不是研习企业管理出身,对企业管理更不在行,如何突破这个发展瓶颈是现在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不知道穆先生对此有什么建议。”
  在司马的办公室里的,司马看着眼前的这个历史的棉花天王说道,虽说这个穆藕初从历史上看,棉业是他本人最拿手的行业,但是在司马看来他的企业管理水平远胜于其它。如果有一个合适的机会,相信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在他的手里取得比想象更大的发展,如果西北公司交给他的话,那么无怀疑会加快自己把这里建成中国的鲁尔的速度,同时会使自己的梦想变得更为现实。
  “司马先生,就我个人看来,贵公司的生产方式、规章制度、工厂质量监管制度在全国都是一流的,甚至于比起一些外国人的企业工厂都要先进一些。”穆藕初了解了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后,再加上司马提供的经理处整理的公司资料后,便开口对司马说道。
  听到穆藕初这么说,并没有出乎司马的意料,这些规章制度大都是司马从后世借鉴过来,甚至于直抄过来,如果不比现在大都停留在工头、监工式时代的国内企业好的话,那可真是白瞎了后世国人了。
  “但是,恕我真言,贵公司虽然规章制度一流,流水线生产方式也是前所未见,工厂质量监管也异常规范,可是在实际管理中,我只能说还不如国内的一些工厂,贵公司并不科学的管理,严重浪费了贵公司的资源。无论是司马先生或是高经理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更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西北公司的发展瓶颈。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不合理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穆藕初一针见血地说道,刚才司马说西北公司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本来穆藕初以为只是客气之方,但是现在看了这些资料后非常肯定地说道。
  “穆先生的确是一语料中,在管理企业方面我的经验稍显不足。以至于现在影响到整个公司未来的发展,不知道穆先生有没有兴趣担任我们西北公司的经理一职?”上次高传良介绍到那本书之后,司马在回去购买设备图纸时,就曾经上网查找过这本书的作者穆藕初的资料,从资料上看能在五年内带着一家小厂变成与张、周等人齐名的棉花天王的人物,可想一般。
  无论是和自己相比还是和老高相比,恐怕眼下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出任这个经理之职,而且随着公司越来越大,显然自己这个外行并不太适合总理公司的事物。把公司交给眼前这个人管理,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其管理企业的能力还是个人人品都足以担任这个经理职位。
  “这个……能不能容我先考虑一下。”虽说这事早已经穆藕初的意料之中,但是还是有些犹豫,用眼的余光看一下了老高,自己出任经理的话,会不会引起这个高经理的不快?
  虽然只是来这不过半天,穆藕初还是看出来这个高传良和司马的关系并非普通的公司董事长和经理的关系,从其他人称司马为老板,而却只有高传良称其为少爷,这个简单的称呼的不同就透出些许信息来。
  “穆先生,正是高经理在多日前向我举荐你接任他的职位。”见自己发出邀请后,这穆藕初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司马注意了一下穆藕初的神情,见其几次的余光看到一旁的高传朗,想来恐怕是担心这一上来就出任经理,会和高传良发生矛盾,于是开口说道。
  “穆先生,我的年龄也大了,再加自己的实在是精力有限,着实不适合管理公司,还请穆先生千万不要介怀。”老成人精的老高那里不知道这穆藕初为什么有些犹豫不决,显然是在顾及自己的感受,于是连忙开口说道。
  早在来之前穆藕初就已经对是否在西北公司任职做了打算,能有机会执掌如此一家公司,现在按照西北公司的规划蓝图来看,其目的就是将西北公司建成中国的鲁尔,如果在自己手中实现这个目标,那么……仅仅只是想一下,早过了热血之龄的穆藕初就感觉到有一种久违的热血沸腾的感觉和冲动。
  “既然如此我就只好却之不恭了,不过我还希望司马先生能够答应我一件事情。”这时的穆藕初并没有推迟,而是站起来对司马和高传良说道。
  “穆经理,只要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我会尽量答应下来。”司马虽然不太清楚这穆藕初这个时候会提出什么条件,但是想来也不会是什么苛刻的要求,于是回答道。
  “我希望公司各个分厂的一些规章能够按照我的个人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公司的各个分厂现在存在着严重浪费现像,当然这也之前并不合理的管理不无关系,还希望司马董事长能够批准。”对于管理企业穆藕初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既然自己出任西北公司的经理,那么就需要西北公司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而现在西北公司内部存在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要进行扭转。
  “不知道穆先生所说的不正常的严重浪费指的是什么?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参考一下。”虽然这穆藕初是自己的举荐的,但是高传良还是不太愿意看到其如此指责西北公司,毕竟西北公司是少爷和自己的心血所系。
  “高经理,请恕我直言,西北公司现在最大的浪费,就是对于人力的上的浪费,整个公司上下各级都是未尽其职,更未尽其能,尤其是没能充分利用工人最大劳动潜力,我个人并不赞同我们公司现在实行的八小时工作制,虽说不赞同但也不反对周末的休息日,但是公司现在实行的一年一次带薪假却根本没有那个必要,公司现在有六千多名工人,按照每人每年休假一次,一次十天,那么公司一年仅此一项每年亏损就高达四万。再就是对工人的每月发放的食品补助,公司已经为这些工人提供了免费的午餐,每月再发放数元不等的食品补助,是不是太过于浪费了,还有其它诸多福利规定,按照这些福利规定公司每年的损失就是一座工厂,至于公司并不合理的工资额我个人就不发表看法,但是这些所谓的福利必须要停止。”
  在最初一看到公司的资料时,当穆藕初看到公司的工人福利时,差点没被上面的规定给吓倒,这不是在做工人的福利,而根本是在做善事。什么样人会做出如此短视的决定,拿着公司的未来发展给工人们做福利。
第105章
分歧(上)
  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争论都是因为其理念的不同。共和五年的国人,很少有人也很难有人会赞同司马对工人的实行的福利政策,还有对工人的生活通过每月以发放食品券的方式进行补助的作为。在司马自己看来,只是想过过这些福利的发放,能够挽留这些熟练的工人,让这些工人最终从潜意识中认为公司是他们的家,毕竟口外的环境不比关内。
  至少从去年马匪来袭时大多数工人的表现来看,司马很庆幸自己的对工人的高福利,取得相当成功的回报,可以说这个福利待遇是整个西北公司的所有正在实行的管理之中,司马个人最满意、最自豪的一样,而现在却被这个穆藕初批的一无是处,这让司马的脸色怎么可能好看起来,心里怎么可能没有火。
  “穆经理,公司现在之所以实行带薪年假制度,是出于公司的现况考虑,现在我们西北公司六千多名工人,其中只有数十名来自本地的工人,其它工人都是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招工而来,每年放一次长假让其回家探亲,也是人之常情。”司马深呼吸两下后,缓了缓心里的怒火说道。
  “至于公司为什么实行高福利,那是因为口外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不比关内大城市,公司只能通过高工资、高福利的方式挽留这些熟练的工人,最终因为公司对这些工人的关心,使得这些工人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更何况事实已经证明,在公司遇到危机的时候,这些工人不但没有背叛公司,反而和公司一起共渡难关,我想如果没有公司从福利上着手对这些工人如家人般的关心,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司马并没有给穆藕初说话的机会,就连珠炮一样把话一下说完,反正目的只有一个,公司现在执行的福利政策绝对不能动。
  “不可否认,公司的福利政策的确是可以收挽人心,但是如果我们和那些工人签定契约的话那些工人还会离开吗?如果离开他们就需要赔偿公司的损失,这些人是公司培训出来的,赔偿公司损失也无可厚非。我个人还建议公司应立即停止现行的八小时工作制,改为十二小时工作制,以更有效的利用工人,尽可能降低公司各下属分厂的运营成本。”
  穆藕初对司马的反对并没有当成什么,穆藕初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福利政策肯定大都出自眼前的这个司马少爷的手笔,也只有这种少爷出身的人才会做出如此的决定。
  听到穆藕初说的话之后,司马看着眼前的这个穆藕初,在后世时司马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后世的国内那些资本家为什么不能主动的提高工人的待遇?其实其无非就是为了谋取利益的最大化罢了。
  谋取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倒也无可非议,毕竟这些资本家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利益,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谋求利益,司马会在这个时代办厂吗?显然这和司马的初衷有违。
  司马并不知道的是,在实际历史上就因为用工方式,穆藕初还跟当时的思想界进行过一场轰动一时的论战。1920年,厚生纱厂赴长沙招聘女工,当地的《湖南日报》连续发表文章严厉批评厚生的招工行为,其炮火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劳动工时长达12小时,二是每月工薪为8元。穆藕初发表文章反驳,认为“予深信欲救中国之贫弱,舍振兴各种主要实业外,无他道”。还嘲讽说,“敢忠告一辈学者,自今以往,脚踏实地,不向空际捉摸,力从实处研究,宁以行胜,勿以言胜”。
  他的驳文引来朱执信的猛烈抨击,朱当过孙中山的秘书,也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介绍到中国的理论家,他在《实业是不是这样提倡?》一文中,认为穆论荒谬,实业家不能以救国为理由大赚其钱,只有根除分配不公,才能实现社会进步。这场大辩论把大名鼎鼎的陈独秀也卷了进来,他在《新青年》上刊登《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的长篇调查,认为厚生纱厂的做法是榨取剩余价值,穆藕初应该“由个人的工业主义进步到社会的工业主义”。
  看着眼前的穆藕初,司马想起实际上在后世的中国也曾经有过小范围的反思,反思国内的中国“低工资模式”是否竭泽而渔,当时在机关工作的司马也曾经参加上网上的论战,实际上在司马的博客中有大量的此类文章,正是因为那次和网友之间长达一年多的争论,才会让提高工人工资、提高福利政策成为司马办厂的工人待遇核心内容。
  “你我只是理念上的不同罢了,现在让我们两先搁置你我之间理念上的不同,我给你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想到后世全世界普遍实行高福利待遇的时候,国内企业仍然尽可能的压低工人工资和其它福利,以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更何况是这个时期的国人,不过难得的是这穆藕初会直接点出来,想到这里司马便平缓了自己刚才有些激动的心情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