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6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5/730

  一月来,华沙起义者损失惨重,司令部许诺的盟军援助在哪里?英国援助和来自英国的增援部队在哪里?得到的唯一援助,来自司令部宣称的“将再次奴役波兰的俄国人和盟友中国人”。俄国人和波兰国防军第一集团多次尝试过河,都被德国人击退。中俄联军空投物资大都飘到德国阵地上,尽管中国人尝试用直升机运送物资,但直升机在强大地面火力下损失惨重,只能停止。
  “中国人没有全力以赴。”
  海佳笑容惨淡,难道上帝真的抛弃波兰人了吗?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都抛弃了波兰,波兰难道无法避免被奴役的命运吗?这时,教堂外再次传来隆隆爆炸声。对于战争,十六岁的海佳有了深刻理解,战争就是死亡与毁灭。
  “海佳,快点,我们要出发了。”黑暗中有人招呼,伴随瓦砾被踩踏的声响,十几名少年离开教堂,朝枪声密集的街区跑去。
  刚进入战场,厄运就降临,一枚炮弹,将他们中两人炸倒在地。
  “坚持住!”海佳用尽力气试图为伤员止血,但绷带毫无用处,血依旧喷涌而出。胸部受伤的同学发出模糊的哀求。
  “海佳,留下照顾伤员,找人送他们去教堂。其他人跟我走,必须去支持第三区战斗。”说话时,海佳看到班长将中式自动步枪背在身上,一个接一个沿废墟朝另一条街区而去。
  此时,同学的呻吟越来越弱,“不,谢沙、由米耶。”转瞬间失去两个同学的海佳伤心欲绝,号啕大哭。时至午夜,战斗仍在继续,一枚枚炮弹不断从海佳头顶掠过,在海佳附近废墟间爆炸,街道上不时传来华沙起义者绝望的呐喊,街道上起义者和平民尸体比比皆是。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目睹华沙的毁灭,海佳感觉心如死灰。
  失魂落魄的海佳没有听到头顶传来的飞机轰鸣声,“那是什么?”原本在废墟中战斗休息的起义者,大都向天空眺望,或者干脆走到街道上,仰望天空。空中竟然出现庞大的机群。突然,空中出现无数洁白的伞花,倾刻间布满华沙上空。此时,华沙人、德国人都惊讶的朝空中眺望,又是大规模空投支援物资吗?
  “空降兵,没错,是空降兵,得救了。”废墟间波兰人摘下帽子冲空中降落伞挥舞、欢呼,在德军探照灯光柱下,大家清楚的看到降落伞下不是物资,而是全副武装的伞兵,波兰没有被抛弃。绝望的起义者瞬间被喜悦充斥。越来越多的飞机和直升机出现在华沙上空,一架架直升机将步兵直接机降至关键要害区域。
  与此同时,高射炮、机枪、步枪德军集中全部火力朝着空中扫射,但却无法阻止机降至要害区域的中国部队。原本好不容易从波兰人手中夺回的建筑,被惊慌失措的德军弃守。大量空降兵甚至落入德控区,但这并不妨碍伞兵投入战斗,空降兵天生就是在包围中作战,早就有身陷重围的自觉。
  如果没有必要,伞兵不会在城区空降作战,城内建筑物是伞兵最大的故人,但此次,却别无选择。被残存建筑物勾挂在半空中的伞兵,会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苦境。一名伞兵被避雷针钩于半空,荡来荡去时,几名德国士兵围住调笑道:“喜欢华沙吗?中国佬。”
  “狗屁,赶紧投降吧,你们退路被切断了。”伞兵咆哮,全不顾被几十支枪对准。
第307章
变化莫测
  战争仍在进行,但生活总要继续。入夜,伦敦柯文特皇家歌剧院内座无虚席,尽管外间炸弹仍给伦敦带来死亡毁灭,但生活总要继续,尤其在轰炸下,继续愉悦生活,成为嘲笑德国,表示大英帝国特有骄傲的一种方式。尽管受到战争影响,但剧院仍爆满,甚至最还有一排站票,99%观众西装革履出席,其中不乏英美及各流亡政权将军、部长、大亨。
  大家都在倾听一位刚刚在伦敦声名鹊起的女小提琴家独奏。曲终时,舞台灯光由暗转明,把色彩柔和的光线投到漂亮的姑娘身上。她刚拉完门德尔松的一支小提琴曲,从灵魂到肉体都浸没在音乐仙境里,她对台下暴风雨般的掌声、喝彩、口哨置若罔闻。演奏的漂亮姑娘叫伊莎贝拉,今年二十一岁,是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委员吉帕尔的侄女。
  六年前,她来到伦敦,尽管不过十五岁,但却因其惊人的美貌举止优雅,成为伦敦上流社会淡资,曾得到王后邀请至皇宫作客。拉完最后一个音符,沉浸于音乐中的伊莎贝拉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微笑着躬身致意,接过下面抛来的鲜花,面对观众的热情她不得不一再谢幕。就在最后,大幕将合时,她对歌剧院某个黑暗角落抛去一个动人的飞吻。
  安静的剧场中听到姑娘细嫩的声音:“谢谢你,吉帕尔叔叔。”被称为吉帕尔的人穿一身制作考究的西装,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自信,头发花白戴金丝眼镜,但却难掩军人豪气。演出结束后,吉帕尔来到后台,伊莎贝拉刚卸完妆,他轻轻扶起姑娘,一起走到繁星满天的大街。吉帕尔把伊莎贝拉让到司机座边,启动福特汽车。
  深夜,汽车在无人的大街上疾驰,今天个不错的日子,侄女的演出非常成功,最重要的是防空警报并没有响起。吉帕尔减低车速,拐入僻静的街道,尽管德国对伦敦攻击是以V2导弹为主的导弹袭城战,但伦敦仍然使用对付空袭的传统办法,灯火管制,路旁树木残枝遮住月光,更显得幽暗昏黑。
  “伊莎贝拉,今天,你演奏的好极了。”吉帕尔称赞侄女的同时,将车速减下来。
  “是吗?”透窗而入的月光斜映在伊莎贝拉兴奋的脸上,平添几分娇媚迷人。
  “如果不是战争,你一定会成为全法国甚至欧洲最好的提琴手,你天生就有音乐家气质。”
  “战争不是快结束了吗?虽然大不列颠在空袭下苟延残喘,但是中国人已经空降解放华沙,很快就会攻入德国本土,还有谁能够抵挡一千五百万中俄联军呢?欧洲很快就会解放和自由。叔叔叔母也可以回到巴黎,我也可以去巴黎演出,听说很多人都在准备回家。”
  提到战争即将结束,伊莎贝拉极其兴奋,没有女人喜欢战争,她尤其如此。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就可以在巴黎演奏,成为欧洲杰出的小提琴手。侄女提到战争结束,并没有让吉帕尔高兴,而是深邃地望着车外。
  “是啊,看不到尽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了。”
  “是啊,叔叔,我早说过,中国人不会放弃信仰,唯自由、平等、正义是中国人的追求。中国在华沙行动,让几十万华沙人感激中国人的拯救,中国拯救了华沙和波兰,给波兰带去自由独立,没有国家比他们更理解遭受奴役的悲痛。中国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汉语说出最后一句,害怕叔叔听不懂,伊莎贝拉没忘记用法语补充翻译。
  “其它流亡政权可以庆祝中国的胜利,但我们不能,至少现在不能。”吉帕尔神情严峻。中国在华沙的军事行动,彻底打消伦敦各国流亡政权对中国的戒备和警惕。中国对华沙的拯救,英美对华沙的无视,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没有为利益牺牲华沙,尽管英国报纸广播上故意无视,但却不妨碍流亡政权将“自由和平”的帽子扣到中国身上。
  在星辰辉光下,特拉法尔加广场显得特别辉煌。广场是为纪念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修建,代表英国的辉煌荣耀,亦代表法国的耻辱。1804年5月,拿破仑联合西班牙渡海进攻英国。1805年10月21日,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英国舰队与法西联合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港海面遭遇,英国以少胜多,击败法西舰队,奠定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出去走走吧!”吉帕尔对伊莎贝拉说。他们无声穿过特拉法尔加广场,来到广场中心,威廉·雷尔顿设计的5.2米高圆柱形纪念碑前,吉帕尔仰望石柱上端挺立的5.3米高纳尔逊全身铜像,感慨不已,他家族祖先亦参与过那场以法国失败告终的海战。
  “伊莎贝拉,我要去中国。”
  “中国?”伊莎贝拉诧异看着注视纳尔逊铜像神情复杂的叔叔。
  自父亲去世,叔叔就是伊莎贝拉最亲近的人。十岁时,叔叔出任驻华大使,她曾随叔叔一起前往中国,在中国生活六年,因父亲选择投奔自由法国,而不是效忠维希政权,被迫离开中国,如若不然,伊莎贝拉还在中国西北市。
  望着纪念碑上纳尔逊铜像,吉帕尔缓缓开口:“过去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古怪的民族,平时如散沙,只有大难临头才会团结坚硬。自从你司马叔叔执政后,中国就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仅是中国的地位和实力,包括民族性,或许中国正像司马所说,找回失落的大汉魂。”
  “叔叔,你讲这些干什么呀?它们和我有什么关系?你知道,我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
  伊莎贝拉闪动着好看的眼睫毛,身上散发出青春热力。吉帕尔忍不住摸摸她的金发。
  “呵呵,正因如此,我才会与你说,你和我一样,都曾在中国生活过,所以我们知道中国的变化,熟悉中国的环境。”
  “是啊,所以我相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伊莎贝拉睁大眼睛望着星空,似乎看到胜利到来,看到香榭丽舍大道上飘扬法国国旗。
  不知不觉来到广场尽头,走上白厅大街,清冷的月光下,一队英军巡逻队走过,皮靴踏得石板咯咯作响。
  “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但我们……”
  “叔叔,你遇到麻烦了吗?或者你并不想去巴黎?”伊莎贝拉不无担忧地问道,叔叔并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更多时候是名军人,否则当年也不会毅然离开中国来到伦敦。
  “我又要到中国去,做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我想让你一起去……”吉帕尔迟疑道,之所以带伊莎贝拉去,是出于其它方面考虑。
  “好啊!也许我可以到西北国家剧院演奏,我在那里有很多朋友,我一定会邀请他们。”
  “伊莎贝拉,还记得在中国的那个朋友吗?”先是一愣,旋即红晕飞上伊莎贝拉双颊,她知道叔叔说的是那个朋友。
  走着走着他们突然感到疲倦,就在公园边长椅上坐下。伊莎贝拉依着叔叔的肩膀,睡意蒙眬中觉得天快亮了。真要去中国了,一瞬间,伊沙贝拉突然觉得一切都那么遥远,朋友还记得自己吗?尤其是他,伊莎贝拉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来。
  ……
  马德里赫涅拉里西莫林荫道上,一个法国人走到韩杰森面前,建议与他共进午餐,同时谈一些涉及双方利益的事情。韩杰森抬头打量法国人,扫视一眼,脑海中便浮现出来人资料,夏卢尔,表面是法国商人,实际上是自由法国驻西班牙代表,或者说情报官。
  “在马德里,有一家最棒的中餐馆。”夏卢尔补充,“韩先生,意下如何?”
  宽阔林荫道上,法国梧桐树叶一派嫩绿,大地被春夏之交暖洋洋的氛围笼罩。面对暖和的阳光,韩杰森点点头,“为什么不呢?”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您会拒绝?”夏卢尔微笑道。夏卢尔会有这种错觉非常简单,因为中国不承认“自由法国”或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中国承认法国合法政权是维希法国,认为自由法国是叛乱分子。
  正基于此,中国外交部门一直避免与自由法国(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接触,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去吗?”夏卢尔问。
  “当然。”
  “我走得快吗?”发现对方步伐缓慢,夏卢尔抱歉地说,“我可以走慢些。”
  “好吧!”韩杰森点点头,之所以走的缓慢,是为了在到达饭店前,整理头绪,“我们最好慢些。”
  “我常听人说,天然居菜不错,有什么推荐的吗?”夏卢尔打破沉默问道。
  “就在附近,向右转。”韩杰森笑道。尽管中餐在欧美很受欢迎,但中餐是奢侈品,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
  “我只相信我了解的菜,到那里,我会向你介绍。”
  “等下。”走到路口,韩杰森停下。
  “红灯。”没有行人车辆,道路拥挤时间过去了,但信号灯睁着愚蠢的红眼,一眨不眨。
  “大概灯坏了。”夏卢尔说。
  “应当等等。”尽管是在马德里,但韩杰森仍然无法改变自少年时养成的习惯,少年时韩杰森曾因闯红灯,从事过不下百日的社区服务。
  为了让国人恢复明亡前的良好习惯,政府可谓绞尽脑汁,建立卫生督导委员会,检查个人及家庭卫生,不达标者罚款从事社区服务。为了让大家排队,不惜派出手提软橡胶警棍的军警,用棍棒维持秩序。交通规则也是同样,正像后来报纸上提到的:共和中国用警棍、罚款、劳动建立了民众秩序与卫生,但谁也不会否认效果显著。
  “见鬼去吧,我们走。”
  “要罚款的。”韩杰森坚持。西班牙警察往往躲在暗处等人闯红灯然后罚款,与国内铭记教训相比,西班牙人更看重罚款。说话时,红灯变绿灯,两人走过路口,拐入一条僻静的小巷,一辆黑色马德里牌照“雪佛兰”轿车停在小巷中,车里坐着三个人,两个坐在前排,一个坐在后排。
  “上车吧,韩先生。”夏卢尔做个请的手势。
  “也许我们应该换个地方用餐。”韩杰森诧异时,车窗摇下,韩杰森看清车中之人后,便弯腰上车,作为从事情报工作的大使馆官员,他一直以出色记忆闻名,车里之人并不陌生,马德里大使馆里关于他的档案资料有厚厚一叠,甚至韩杰森还曾授权,对他进行窃听。车上压着礼帽帽檐的人笑嘻嘻的盯着韩杰森。
  “韩先生,你对法国怎么看?”
  “无论过去现在,中国一直视法国为朋友,过去几十年,法国曾多次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主导正义。”韩杰森用官方标准作出回答,相比自由法国,国会更倾向于拥有合法地位的维希政权,其中不乏基于对贝当元帅的好感。没有当年的战争,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虽不至于支持维希政权,但承认至少是一种态度。最重要的是,只有承认维希政权,才能确保中国解放法属中南半岛的合法性。
  “呵呵,韩先生,在这里没有必要打官腔,不是吗?”那人扭头看着韩杰森,语气颇为诚恳,“我们需要坦诚相待,而不是外交辞令,你觉得呢?”
  “当然,如果大家都可以坦诚相待,战争根本不会爆发。”韩杰森转移话题,同时紧张的思索,法国人为什么主动找到自己。这个法国人在普通情况下,绝不会主动找自己。
  马德里是各国情报组织角逐的竞技场,各国情报机构互相猜忌,即便不针锋相对,也会敬而远之。但像此时,两个敌对国情报机构负责人,在一辆汽车上秘密会面,的确罕见。虽说韩杰森并不担心安全,但事情非比寻常,透着古怪,韩杰森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一直未被证实的情报。
  “我希望你们知道,盟军正在策划一次军事行动。”韩杰森身旁的法国人开门见山,“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行动。”他又强调。对方的坦诚让韩杰森大吃一惊,盟军最高统帅部策划的军事行动,他早已得到一系列相关情报,尽管不甚详细,但却知道大概。法国佬看来真的是要坦诚相待。同时,也恍然大悟,法国人为什么会突然找到自己。
  “在某些方面,我们有共同利益,你觉得呢?韩先生。”法国人平静地说。
  “也许,如果时机合适,中法之间共同利益远超过想象,谁知道呢?”韩杰森笑道。共同利益,在一切未明了之前,谁也不清楚。
  “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同贵国展开最深入的会谈,寻求利益共同点。”法国人提出要求。
  “你应该知道中国对维希的态度。”韩杰森不置可否。
  对于法国,国内态度非常暧昧,一方面对维希的承认仅限于官方表面,对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保持官方非接触原则,但却并不禁止法裔移民对其支持。
  “如果维希发生变化呢?”法国人提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5/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