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730

  历来中国就是一个资源大国,历史上1913~1937年间,中国的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居世界第一。1908~1938年间,中国的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1.73%,也占世界首位,其它大量的稀有金属矿产产量也都居于世界前列。但中国自身的工业非常落后,军工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稀有矿产品的需求很少。因此,稀有矿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但是现在不同的是,西北工业区以后对稀有矿产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不仅如此,用司马曾经说的那样,现在的西北公司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所以如何获得对工业区发展至关重要的各类资源,就成了关系西北公司未来的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工业品换资源,而这时的中国各省的资源大都掌握在中央政府以及南方督军的手中,而他们对公司制造的工业品却没有太大的需求。仅靠着普通的工业品显然不可能换到足够的资源。所以公司生产的武器就成了司马手中的一个筹码,用公司生产的武器,换取他人手中掌握的各类资源。
  除了可以解决公司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扩展公司自身的军事工业,更多重要的一点是,那些地方军阀如果想换取更多的军械,他们只能通过加大对实业的投资。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如此等于间接促进了内地实业的发展。
  见到张健愿意用易货进行结算,陈百成那里还会再说什么,接下来事情就好办得多了,两人很快就在靶场内直接用口头敲定了一个简单的购械合约,以及易货结算方式。在这种各取所需的大前提下,双方的合作总是非常愉快的,至少从目前看来。就是如此。
  在公司动力厂的焊接车间之中。电焊焊接时产生的耀眼的光线照亮了整个车间,焊接时产生的漂亮的焊接火花犹如烟花一般向下落去,就犹如银河落星一般。
  “小王,还是你们文化人进步快,就你这手艺,阁在这车间里也排得不错了!就是焊缝积的碳太多了。”
  老赵头仔细检查了一下刚冷却下的焊缝,用小锤子敲了一下,敲去一层厚厚的积炭。露出了全新的焊缝,虽说焊缝不甚规则,但是相比一些新手而言,已经非常不错了。
  “呵呵!赵师傅。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您老尽管说,这电焊看着上手简单,可是想焊好可真的不太容易,我这都学了两天了。可心里头还是没什么底。总怕焊不实,多焊一会积碳就多了。”听到身后的赵师傅这么说。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手上戴着石棉手套,面戴防护面罩,蹲在脚手架上正专心焊接着钢板接缝的工人,起身摘下面罩,活动着有些酸痛的腰说道。
  如果有熟人看到站在脚手架上的工人的话,一定会大惊失色,这个工人就是江南造船厂的第一个华人工程师王子轩,现在怎么是这身打扮。其实王子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参观过西北公司的几个焊接车间之后,看到焊工拿着焊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把厚达二十毫米厚的两块一米多长的钢板焊接在一起。于是就在心里打定主意,在这里学习一下焊接技术,以便回去之后将焊接技术引入到造船之中。
  为了尽可能了解电焊,王子轩才放弃和其它代表一起参观西北公司的机会,而是钻进了西北公司动力厂的焊接车间里头,向焊接车间里的大师傅们讨教着焊接技术。而这两天的亲自上手焊接了上百米的焊缝之后,才使得王子轩进一步坚信,这电焊完全可以用在造船上,而且是远比传统的铆接更适合造船,同时还可以大量节约造船耗时,降低造船成本。
  “呵呵!小王,你现在练上两天,你是个识字的人,回头和陈主任说一声,把那些电焊的书抄一份回去,别老这么拼命,差不多是时候吃饭了!”对于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老赵头可是好感十足,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老赵头恨不得把一切所会的都教给他,只不过明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是不可能在这里多呆,于是便开口说道,同时提醒到他该去吃饭了!
  “呵呵!那些书我早都拿回饭店了,你们公司另外给了我一些焊接的资料,呵呵!不知不觉的天都快黑了,我这就去吃饭。老赵,这两天我就要走了,下次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这两天可多亏了你的关照,走咱们爷两到西北饭店坐坐去,今天无论如何老赵你得喝上两杯,也算我道个谢不是!”
  听老赵这么说,王子轩便开口说道,这两天这老赵可是手把手的教自己电焊,绝对是一点私都没藏,只可惜时间太快。要不然可还真得在他身上再学些东西。就就要走了,临走之前请他吃一顿饭也属应该。
  “真没想到,这个西北工业区的饭可真够贵的!就是搁在京城,一块钱也够四人吃上一桌酒席了!可没想到咱们十几个人,一顿饭没点什么菜,竟然要两块多,幸好那土豆泥才几个铜子一份。要不然再这么下去。恐怕还没拉到财东投资,咱们到吃不起饭了!”
  去结了饭账回来的厉汝燕,看着秦国镛等人吱吱说道,对于西北工业区现在的物价,在这里呆了两天,大家可是都有体会。
  “汝燕,这也不怪,你没听这里的人说嘛。十个月的时间。这里的人从一万增加到现在的将近二十万,这物价不高才稀奇!不过这西北公司也算地道,这招待所的地下室十六人的房间,一晚上才一块六,如此一来,倒也省下了不少开支。”
  说到物价,这几天常出去的秦国镛也知道这物价之所以涨的这么高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人口的突然激增。
  一年多以来,从最早期的西北公司到现在的西北工业区。整个工业区内的人口已经比最初增加了数十倍,尤其是最近自从公司和口内实业界合作办厂以来,工业区内的人口,更是成跳跃式发展。现在已经达到近十万人之多,再加上这些职工的家属,到年底工业区内的人口就会超过三十万人!
  虽现在整个工业区不过只有二十万人口,可是这些人都是在一年内移居到工业区,尤其是在西北公司和口内实业界签下协议。合办企业之后。工业区的内的职工数量在极短的时间增加了三万多人。使得工业区内的工人数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随着工业区内人口不正常的增加,市场规则起了作用。工业区和孔家庄的各种物价飞速上涨,孔家庄的粮价比几十里外的张家口要贵出半成,而青菜以及肉食品更比张家口贵出数成。
  在过去孔家庄以及附近的几十个村庄大都是以种粮为生,而现在围绕着整个工业区十多公里内的老百姓为了谋利,开始大量种菜、养殖家畜,以供应工业区内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需求。可是即便如此,西北工业的菜蔬供应一直都显得有些紧张,甚至于相比与肉类而言,在西北工业区吃肉反而比吃青菜划算。其原因就是因为,市场上的牛羊肉大都是西北公司车队从外蒙运来的冻肉,否则也不至于如此便宜。
  “呵呵!也不知道他们的基金会对咱们的申请评估,到底还要几天,说是最长七天,这都四天了,可是到现在都没有什么信!”眼下对秦国镛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西北工业区内的高物价,而是四天前递交给西北公司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投资申请,如果这份申请获准通过的话,秦国镛就能在西北工业区内用基金会提供的风险投资,建立一家飞机制造厂,进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原本秦国镛一行是准备在这里看看能不能接到实业界的投资,可没想到在西北饭店中,秦国镛知道西北公司老板弄的那个“技术发展基金会”,而根据实用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扶持投资项目之中,就包括有飞行器研发与制造,于是当时秦国镛立即连夜起草上一份申请报告,以希望获得基金会的支持。
  技术发展基金会是司马设立的一个用于扶持国内技术发展,而特意建立的风险投资基金,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全部是来自司马个人。之所以建立这么一家技术发展基金,其目的就是为了扶持国内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只要他们拥有技术发明,都可以申请技术发展基金的投资,以实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因为技术发展基金会创建的时间很短,目前也只是在工业区内被人所知,如果不是因为工业区的西北实业报对第一个从技术发展基金中受益的项目报道,才使得技术发展基金会为人们所知。而这个从基金中受益的项目,就是化工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申礼以研究所的名义,向技术发展基金递交的投资申请。
  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发展基金会的投资办厂,以生产申礼从百浪多息中分离出来的对氨基苯磺酰胺,和百浪多息相比,对氨基苯磺酰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像百浪多息一样把人体染红。当西北药业生产出第一批对氨基苯磺酰胺,并制造成小包装向欧洲出口之后,作为从技术发展基金中的第一个受益者,西北实业报拿其做报道倒也不觉新奇。
  而秦国镛正是从西北实业报上看到了这个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消息,也正因为如此秦国镛才会从改变最初的想法,而是尽量争取到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投资。秦国镛并不知道,当他的那份报告递交到基金会之后,虽说基金会只有十多名工作人员,可是面对着这份基金会自创办以来收到的第二份投资申请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
  按照秦国镛的那份并不专业的投资申请上所述,他申请的投资将被用于建立一个飞行器研究中心以及一家设备完善飞行器制造厂,而未来的赢利将是通过出售飞机获取。在基金会的投资主管吕仁看到这份报告时,差点没想把手中的那份报告给扔掉,这份报告太不够专业,除了一些专业性的数据之外,像未来的赢利之类,大都是一些之所以想当然的数字。虽然在报告中秦国镛把未来工厂制造的飞机的销路定位在国内的中央政府或各地军政府,甚至还包括对国外出口。
  可是在吕仁看来,吕仁对飞机制造厂的前途并不看好,毕竟一架数万元的几乎没什么用处的飞机,国内谁会需要。如果按照吕仁个人的打算,吕仁很想一口否决这个署名是原南苑航空学校校长秦国镛的投资申请,可是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
  在司马制定的基金未来投资扶持的重点就包括飞行器的研发和制造,而这一份申请报告偏偏又是基金会收到的第一份涉及飞行器研发、制造的申请。更何况申请者还是在张家品带飞行队表演的南苑航空学校校长。因为吕仁一时之间没办法做出决定,所以报告一直被压着,而在饭店里的秦国镛显然并不知道这些。
  直到数天之后,犹豫再三之后的吕仁才算做出决定,基金会提供五万元投资,并帮其在西北工业区内寻得一处空置厂房,供其先建飞机制造厂,而所需设备,可以向申请西北合作投资。当秦国镛接到信之后,有些激动的秦国镛看着的手中的信,心下知道自己已经走了第一步,剩下的就要靠自己这些人的努力了。
第155章
武装工人
  工业区内的四十五号小区,是西北公司第三批职工安居工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职工生活小区,这个小区内居住着数百户职工以及他们的家人,还有几百名租住着其房间的合作工厂的职工。
  “孩他娘!注意把垃圾弄好,到时别被又是罚款,又是扫地的,那样丢人,让旁人笑话。”临出门时杨天喜郑重其事的交待刚从河南接回来的媳妇。教家人遵守公司的卫生规定,是每个工人的职责,而孩子们送到学校里去了,有老师教,可是杨天喜这个从乡下来的媳妇,可就得自己教了。
  “嗯,知道了!能烧着的倒到那个绿垃圾桶,煤渣之类烧不着的倒到那个黄垃圾桶里头。”正在涮着盘子的杨李氏一边在洗菜池子里涮着盘子,一边回应道,对现在这种拧一下水龙头就来水,按一下开关灯就亮了的生稍大,杨李氏从河南乡下来这时,连想都不敢想。
  虽说两月前来到这后,杨李氏还是有些不太习惯这里条条框框的规定,连倒灰都有得分成两种倒在两个不同的垃圾桶里,就是走路都限制只准走右边,就是家里的卫生都有人来检查。虽说杨李氏不太习惯,可是还尽可能的按当家说的那样,把家里头收拾的用白手套都摸不到灰,不用的东西都叠好放在箱子里。反正是一眼看起来,家里是一不能有灰、二不能乱摆乱放,虽说这样很是麻烦,可是慢慢的杨李氏也就习惯了这种生活了。
  “叮当、叮当”走出家门下楼到了一楼的楼道,杨天喜就听到楼外车传来的车铃声,听着清脆的车铃声,杨天喜就知道,是院内的孩子在那里摆弄着自己的脚踏车。
  “小心点,别弄毁了,回头让你家大人努力干活。让厂子里也给奖给他一辆优惠脚踏车。”一走出楼道,杨天喜转脸看到楼外几个未到学龄的小孩在那里满面喜色地摆弄着自己的脚踏车,于是便笑着说道。
  “杨大叔上班去啊!今天该轮到带俺和小弟出去溜一圈了。”见到杨大叔从楼道里走出来,小柱子便欢天喜地的拿过杨天喜的肩挎包。挂在脚踏车上,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这个杨大叔,自从这辆脚踏车被杨大叔骑了院子里头,每天能坐着脚踏车到小区门外,就成了这些儿童每天最大的乐事。等了好几天终于轮到了自己,小柱子能不高兴嘛!
  “坐稳了……走嘞!”一把把小柱子抱到脚踏车前杠上,然后再把小柱子的小弟抱到车后架上,杨天喜便推着脚踏车滑行了几步之后,便骑着脚踏车朝外骑去。
  “叮当……叮当……”坐在脚踏车前杠上的小柱子,总是情不自禁的按动脚踏的铃铛,不时引得走在路边的人们的侧目。
  看着路边那些行人眼中透出的羡慕的眼神,杨天喜不禁越发得意起来。心里对公司的感激又多了一分,当初饿着肚子讨饭讨到这,结果见公司招工,杨天喜就成了公司里的建筑工人。冲着公司顿顿管饱。两天吃一次腥的伙食,杨天喜是心存感激的拼命干活,一天下来活比别从多干一半多,后来进了厂子里,杨天喜更是拼命学车工活。
  用了三月的时间。才算从学徒变成小工。慢慢的干了半年下来,本就不笨的杨天喜靠着心里的那股劲。硬是接连通过一、二、三级工的考试,一个月的工钱番了两倍多,凭着手里的活比别人多做三成多的成绩,进了厂子里的前十名,作为奖励,公司里发给了杨天喜一个优惠购车证。凭着这个购车证,杨天喜在工人福利社里只花了18块钱,就买下现在骑的这辆自行车,整整省下了14块钱,要知道没有这个优惠证,花32块钱可是相当于杨天喜这个三级工,一个月的工钱。
  杨天喜全家五口人,可就指着这三十多块钱养家糊口的,虽说有公司的食品补贴,每个月都能剩下十多块,可是穷惯了的杨天喜,那里会舍得花掉家里两月节余下来的钱,去买辆脚踏车。
  可是有了这个购车证之后,整整想了一夜后,杨天喜便咬咬牙下了个狠心花了18块钱买了这辆公司生产的第一批“永久牌”脚踏车,有了这辆脚踏车之后,杨天喜过去需要走上半个多钟头才能到厂子里,现在只需要十来分钟,省下不少时间不说,在路上享受着别人羡慕的眼神,这种感觉是杨天喜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这时的杨天喜不知道,之所以公司会在现在利用“进口零件”生产自行车,其原因就是因为随着工业区越来越大,使得工人们距离上班的工厂越远,而工业区内目前,无论是弄有轨电车、还是公共汽车都不甚现实,于是司马便想到了自己儿时记忆的自行车。
  可是令司马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竟然根本不能生产自行车,这是司马所料不及的,一打听后,司马才知道,原来自行车在这时根本就是富人的玩具,一辆普通的进口的英国自行车竟然需要上百银元!没想到自行车竟然是这种天价的司马差点没被吓死,在后世那种大型载重自行车不过百元而已,于是司马便决定在公司内办厂制造自行车,不!在这个时代应该叫脚踏车。
  脚踏车的生产制造,虽属轻工业,但是生产制造方式上,在简单中是有繁复的过程。像飞轮和链条必须准确和润滑,淬火尤须深具经验。就是轮胎钢圈也必须圆准和坚硬,车架必须依照一定的角度。其它如牙齿盘、把手、花古筒等等无不有其复杂的制造过程,看似容易,实在并不如理想中之简单。
  因为解决交通问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司马并等不急脚踏车厂完全自主生产,于是便从后世直接买进了一万辆28寸载重自行车的零配件,在脚踏车厂组装生产。
  当第一批大都用后世的零件组装而成的脚踏车制造好之后,司马开始为这种脚踏车的定价发了愁。按照这个时代一辆至少需要80元左右的售价出售的话,不用想司马都知道虽说西北公司的工人收入较高,可是也不见得有几个人会花上三、四个月的工钱去买辆自行车。
  于是思来想去之后,司马便把自行车的售价定在了32元,当然司马不会告诉任何人,这种用后世零件组装的自行车的成本还不到一块钱。
  虽说这个价格在司马看来非常之黑。但是尽管如此,穆藕初等人还是坚持反对,最后如果不是脚踏厂生按照生产成本核算后,每辆只需要四多钱的自制成本的前提下。估计穆藕初一定会坚持把脚踏车的出厂价就定在50元以上。
  当第一批自行车被摆了工人福利社时,是看的人多,买的人也不少,不过一天的功夫,就卖掉了三千多辆。但是这些自行车都是被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出钱买去,其中不少人一次甚至于买多辆,甚至就是公司经理穆藕初自己都一下买了三辆,然后托邮给了远在上海的子女。
  但是相对于32元的高价,对于公司大多数工人而言,虽说不至于是天价,可是花上两个月的工资,不吃不喝的买辆自行车。还是让他们犹豫,再犹豫,仅只有少数收入较高的五级、六级、八级工们,才舍得上三十二元买一辆自行车。以改善自己的交通问题,可这些高级工们,在整个公司不过只有几千人,更多的是小工和一级工,他们只能看着自行车罢了。
  当公司第一批自行车挂上32元的标价。出现在工人福利社之后。就立即被在工业区内经商的那些商人们看到了其中的暴利,因为工人福利社不可能按这个价格卖给他们。于是他们立即开始向西北公司发出了订单要求购买西北公司制造的脚踏车。面对着市场。穆藕初当然是优先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第一批脚踏车,便大都被以32元的出厂价售给了这些商人,原本积压在仓库中的五千多辆脚踏车,很快便被销售一空。
  而这时一来是出于提高公司产量,二来是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司马便决定向公司的每个分厂,生产排名前十的工人发入购车优惠证,凭证购买可能优惠14元。而杨天喜正是受益于此,成了整个四十五号小区内,鲜有的几个拥有自行车的工人。而每个月公司都会有上千名工人受益于此,这样总算是解决一部分工人的交通问题,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慢慢来,就像自行车一样,价格只会越来越低,司马的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个西北公司的工人都能买起自行车,而不是现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的份。
  骑着脚踏车,在路上享受着别人羡慕的眼神的杨天喜,在工厂的大门口按往常一样从自行车上下来,出示了自己的证件之后,才算进了工厂,一进厂,杨天喜就看到一堆人正围着报栏在看着什么,于是便推着脚踏车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杨师傅,恭喜你啊!这公司里第一批武装工人训练,咱们厂里头这一批一共60人,您就在其中,马上您先到厂办去领武装工人制服。”推着脚踏车,杨天喜人还没走到报栏处,就看到工厂三车间的小王,就走到自己跟前笑呵呵地开口说道。
  “啊!武装工人?什么时候开始啊!怎么这会先挑中我了。”听到小王这么说,杨天喜并没有太过奇怪,只是奇怪自己为什么会被选中第一批。再则对开始的时间也很好奇,杨天喜可不愿意因此少干活,到时少挣钱了。
  早在几个月前,公司里就已经下了通知,公司会在合适的时候建立武装工人部队,公司各厂年龄16至50岁的男性工人都必要接受训练。而随着民团组建的初期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且已经成军。司马可以从民团中抽出足够的官兵,用于训练公司的工人,已建成武装工人部队,所以才会在这时下通知。开始对工人进行训练。
  “没事!还是和以前公司通知的一样,所有人每天早上出操两个小时,只不过你们这些集训兵,每天晚上还要训练两小时。礼拜天时训练一整天,两个月一期。轮流来,谁都省不掉。杨师傅,你看我……呵呵!”听杨师傅这么问,小王便笑眯眯地开口说道。双眼不停地看着杨天喜手里推着的脚踏车,心里别提多痒痒了。
  “就知道你小子想骑一圈,小心别摔着了,别忘了给我停好了!我去厂办领制服去,注意点。”看小王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车子,杨天喜就知道小王十有八九是想骑自己的脚踏车过过瘾,于是把车子给了小王,开口说道。只不过话音还没落,就看到小王急急忙忙地骑着车子朝前飞奔而去。
  “天喜,来领衣服那可是,咱们可都是一期的。明就是礼拜天了,到时咱们就得穿着衣服去训练了,你看和民团一样的板式,就是色是灰蓝色的。”一进厂办,杨天喜就看碰到同车间的工友和自己打着招呼。同时向杨天喜显摆显摆新领的服装。
  “杨师傅。你的衣服,7号的。来在这里签个字。”厂办的孙子旺看到杨天喜进了厂办。于是拿着写着人名的油纸包裹放在桌上,同时指着桌上的签字簿说道,孙子旺并没有准备印泥,让其按手印,而是直接让其签名。
  在没来西北公司工作之前,在孙子旺眼中,这些工人肯定大都不识字。可是来到这里之后,孙子旺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虽说这些工人大多数文化水不高,可是大都认识千把个字,就是平时看个报纸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一切都得益于公司实行的强制扫盲教育。
  “呵呵!谢谢小孙啊!”拿起桌子上的钢笔,杨天喜随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接过油纸包笑着说道。
  “杨师傅,明天早晨五点钟,工人俱乐部前的广场上集合,记住别迟了,公司里有规定任何人不得迟到。”见杨天喜就要走出的时候,孙子旺便开口提醒到。
  “哎!知道了!谢谢小孙啊!”道过谢之后,杨天喜便拿着油纸包装的制服离开了厂办。
  杨天喜并没有拆开油包看一下,反正晚上回家是要穿的。在杨天喜看来,有没有这个制服,弄不弄这个什么武装工人,杨天喜都无所谓,公司说厂里的工人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拿起枪保护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家园,那就是对的。工厂是自己干活吃饭的地方,保护它当然应该,自己的家,自己不保护还能求着别人不成,就像大东家说的那样,西北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有权保护自己的生活。
  杨天喜知道,如果没有公司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的生活,而保护公司,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公司需要自己去做,那么自己就应该去做,公司这么做总有公司自己的道理。大道理杨天喜不知道,反正杨天喜就认准一个死理,公司和大东家说什么都是对的,只要外人想对西北公司下手,那就拿着枪杆子和他们干仗。
  组建武装工人,实际上是司马希望未来在必要的时候,整个工业区内的工人,都随时可以拿起武器,保卫工业区。这些武装工人对所居住工作的地区,大都是非常熟悉的。这本身就有利于工业区未来可能出现的防卫作战,哪怕再先进的侦察设备,也抵不上自身对城市的熟悉,武装工人对工业区的熟悉,有利于其部署,也有利于发挥战法。
  同时这些武装工人还可以作为民团的补充力量,在必要时为扩大民团提供一个基本保障,毕竟相比下来,民团的兵力,实在是太过于薄弱。更何况,将工人编练成武装工人部队,除了是作为预备役使用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司马想通过对全体工人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工人素质,同时还可以增强工业的防御能力,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共和五年9月23日,在西北公司西北大楼的会议室之中。穆藕初代表西北公司和江浙考察团,签定了一百多个技术转让的项目合同,同时还以西北公司的名义向上海造船界提供了六百万元的融资。虽说与江浙实业界达成的合作项目,并不是如最初设想那般,西北公司以技术、机器入股的方式合作办厂。
  而变成了西北公司向这些企业出售机器,同时无偿转让产品技术。之所以是无偿转让产品生产技术,实际上就是因为司马想让这些企业中的一部分重要企业建在西北工业区,正基于如此考虑,司马才会向其无偿转让技术。像战地急救包、双层安全剃须刀以及香皂、洗发水之类的日化产品之类的无关紧要的轻工产品,司马则直接转让了其技术,他们愿意在什么地区设厂生产,那就随意了。
  当西北大楼会议室里镁光灯闪烁的时候。在距离西北大楼一公里多之外的工人俱乐部门前广场,六千多名从各厂抽出的第一批接受训练的武装工人,穿着蓝灰色的制服,站立在广场之中。天空中纷纷散散的雪花。已经使得整个工业区如素裹一般,共和五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工厂的第一批受训工人训练的第一天的凌晨,悄然无声地飘落了下来。
  站在队列之中的杨天喜一动不动的呼着热气,此时杨天喜的双腿就像惯了铅一样。连想抬腿都不想抬。从早晨五点开训。直到现在扣除中间休息、吃饭的时间,已经训练了三个小时。早上五点集合之后。先是做了一个小时的军操,对于这种军操,这些工人们再熟悉不过,毕竟在新工集训营时,每天都会做上一个小时。
  当他们的骨头伸展开来以后,便开始在民团官兵的带领下进行慢跑,顶着风雪跑步的滋味并不好受,至少在杨天喜看来,虽说过去吃过不知道多少苦,可是在工厂里做了一年的工之后,杨天喜早都忘记了这些。因为见下了雪,天气的温度降了下来,所有的工人都不约而同的穿起的黄色的大头皮棉鞋,可是这种一只鞋都有一斤重的皮棉鞋,虽说穿在脚上暖和,可是跑起步来,根本就是受罪,五公里的慢跑下来,每个工人都觉得自己的小腿几乎像是要断了一般。
  “看看你们这种熊样子,不过才跑了个五公里,在这里站了半个钟头,就开始打转了,直亏你们还是工人,进厂前还在集训营呆过,也不觉得的丢人。”站在工人俱乐部的台阶上的穆白,看着台下的这些已经在风雪中站了半个钟头的工人,便开口骂道,穆白很不满意,之所以不满意,就是因为自己的营被抽过来训练这些所谓的武装工人,尤其是看到这些稀稀散散的工人之后,穆白更不满意了。
  “大家都是苦出身,可是现在呢?才享这么几天福,看看身体就能成了什么样子了,以后每天早晨,除了出军操之外,五公里长跑,两月后不合格者上报公司。解散,按分班随各自班长到室内学习武器操作。”看着这些已经累的差不多的工人,穆白便开口说道,穆白明白,毕竟这些只是武装工人,不可能按照民团的要求来要求他们训练他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