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332

  孙坚转头看了一下孙策。“朱公现在是太尉了。”孙坚吁了一口气,又说道:“是朝廷的诏书。”
  孙策心中一凛。长安朝廷有诏书到洛阳,拜朱儁为太尉,孙坚却依然忧心忡忡,显然朝廷并没有提到他们父子,否则孙坚不会这么心神不宁。换句话说,他们父子现在是待罪。
  “长安传来消息,司徒王允联合朝中贤达,于元旦大朝时奉诏诛杀董卓,大乱已定,拜朱公为太尉,着他抚定关东。朱公说,你能全歼徐荣所部西凉兵,有功于朝廷,但我既为豫州牧,你就不能在南阳,否则必然惹人非议,难以服众,山东州郡很可能援引此例,拒绝朝廷诏书。”
  孙策轻笑一声:“莫非朱公以为,我放弃南阳,袁绍、公孙瓒等人就能听从朝廷的诏书?”
  孙坚再次叹息。“伯符,我知道,这一战,你打得很辛苦,让你放弃南阳,不合理,应该是我放弃豫州才对。可是这样一来,你恐怕受的非议更大。朱公也是权衡各方利弊,才有这样的提议。如果你……”
  孙策抬起手。“阿翁,你多心了,我不是舍不得南阳。有公瑾坐镇南阳,和我自己在南阳没什么区别。我只是觉得朱公太乐观了些。”
  孙坚转头看着孙策,忽然笑了。“小子,刚刚打了几个胜仗,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居然敢妄议朱公。朱公对你却是评价甚高呢,你说的情况,他早有准备,让你离开南阳也正是他谋划中的一步棋。”
  孙策很意外。“朱公究竟是什么意思?”
  “你不是很能吗?猜猜看。”
  孙策哭笑不得。他仔细想了想,心里大致有了谱。既然朱儁没有盲目乐观,那他应该在部署山东的战事,以便山东州郡一旦不听从朝廷诏书就以武力进行征讨。山东最大的离心力是袁绍,然后就是公孙瓒、陶谦,公孙瓒、陶谦都和袁绍为敌,应该不会明着反对朝廷诏书,反而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此一来,朱儁在西,陶谦在东,公孙瓒在北,袁绍三面受敌,唯有南面压力较小,而这里正是自家父子控制的豫州。
  “朱公希望我们父子从豫州出击,合围冀州,逼迫袁绍低头?”
  “是你,不是我。”孙坚笑笑,眼神中充满了欣慰。“我会统兵西进,逼迫牛辅所部投降,并控制河东,掩护司隶。小子,朱公天下知名,位列三公,你小小年纪就能在他的麾下作战,前途不可限量。这是朱公对你的提携,也是对你照料尹公的报答,你可不能辜负了。此战后,二千石唾手可行,封侯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你可别怨我这个做父亲的偏心,把这乌程侯的爵位给你的弟弟。”
  孙策笑了。“阿翁,你早就知道我不会拒绝吧?”
  “虽说你这几个月变化不小,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你会怎么想,我还是能猜得到的。”
  “阿翁,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是有意见也只能保留了。不过,能守住南阳,公瑾有大功,如果一定要我放弃南阳,也只能留给公瑾。换了其他人来,我可不答应。”
  孙坚没有立刻回答,显然对这一点并没有把握。他背着手,缓缓向前走去。孙策紧紧跟上,追问道:“朱公可有具体方案?阿翁亲自赶到汝阳来,是我要去洛阳去他?”
  孙坚沉吟了很久,从腰间扯下豫州牧的印绶,看了一眼,塞到孙策手中。“朱公的确有此意,但是我觉得不妥。袁绍先是不承认天子是先帝血脉,后来又欲行废立之事,我看他不太可能接受朝廷的诏书,这一战在所难免。豫州负有重要使命,又是你立大功的机会,应该早做准备,免得措手不及。所以,我和朱公商议,让你代行豫州牧,整军备战。”
  孙策低下头,看着手中的印绶,很有些不以为然。
  “朱公同意了?”
  “他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孙坚在笑,却笑得很苦涩。“他可能是担心朝廷不承认我这个豫州牧,所以不便表态,只能默许。伯符,我这豫州牧其实有名无实,恐怕帮不上朱公什么忙,由你来做豫州牧比我更合适。朱公对你期望甚高,你千万要努力。”
  孙策眉毛微挑,欲言又止。在他看来,朱儁是既想自家父子为他卖命,又不想认可自家父子对豫州的控制,所以才装聋作哑。万一仗打得顺利,袁绍跪了,朝廷想收回豫州,他也没什么心理负担。
  不过,袁绍有那么容易跪吗?别的不说,朱儁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能不能有得到王允的同意还得两说呢。不管这豫州牧的印绶是怎么来的,我先占了这豫州,捞点实惠再说。
  “行啊,我先接着,准备起来再说。”孙策将印绶揣到怀中,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既然阿翁要去河东,我有一个想法,请阿翁斟酌。”
第0288章
误会
  河东有什么?白波军啊。
  中平元年黄巾大起义,天下震动,但旋即被朝廷镇压,豫州、荆州和冀州是主战场,东汉最后一个战神皇甫嵩转战三个战场,前后斩杀超过十万人,黄巾军全面溃败。
  但黄巾军从来没有灭绝,他们像野火,虽然没有燎原,但旋扑旋起,一直分散在各地坚持战斗,汝南是其中一地,但汝南黄巾的声势远远不如青州黄军,也不如另外两支黄军:黑山军和白波军。
  黑山军在冀州,由张燕率领,一度危及袁绍的政权,后来又投降了曹操,张燕成为一方诸侯,在《三国志》中有传。白波军就在并州,但没有集中领导,实力分散,名头没有黑山军响,但白波军却参与了献帝东归,对三国初年的形势影响远远超过黑山军。
  其实早在董卓乱政,山东州郡讨董的时候,白波军就起了不小的作用。董卓之所以撤出洛阳,退回长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白波军南下渡河,切断他的退路。牛辅驻扎在河东,主要任务就是防备白波军。
  现在牛辅退回关中,河东空虚,正是趁机抢人的时候。对此,孙坚还有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他部下就有一万汝南黄巾精锐,关系还非常不错。天下黄巾是一家,有这些人从中联络,孙坚只要运作得当,完全可以和白波军结成联盟,立增三五万人是小意思。
  孙坚连连点头。他也早有此意,亲自赶到汝阳来和孙策见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让孙策帮他谋划一下如何收买黄巾。在孙策出马之前,他和汝南黄巾一直关系冷漠,甚至有些敌意,孙策出马,龚都、刘辟这才归顺了他,现在龚都还在他的帐下听命呢。
  孙策说,龚都不行,担负不起这样的重任。一来他本人能力有限,是个中人之才,二来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襄阳土改,说不清楚。这件事要让刘辟去办,最好是让刘辟亲自去,再不济也要让刘辟安排得力的亲信去。他可以写信给孙辅,由孙辅与刘辟商量。
  孙坚大喜,兴冲冲地走了。
  孙策很无语。这江东猛虎还真是个虎脾气,父子俩难得见面,你就不能停一下,加深一下感情?
  送走了孙坚,孙策回到大帐,把玩着豫州牧的印绶,考虑着如何进行下一步。庞统走了进来,一见孙策手中的印绶,不免有些意外。孙策把情况说了一遍,话音未落,庞统就急了。
  “将军,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用?”
  “什么机会?”
  “蚕食庐江、九江啊。”庞统急道:“庐江、九江虽是扬州,不受豫州辖制,但现在是太尉奉诏征讨不臣,豫州、徐州、青州都要出力,扬州岂能置身事外?将军可以请朱公下一道手令,就可以要求两郡提供兵马粮草,尤其是九江,对面就是丹阳,自古就是出精兵的地方。”
  孙策一拍脑袋,如梦初醒。他连忙带上庞统,又叫上秦牧等人,飞奔出营,追上了孙坚。
  听完庞统的建议,孙坚盯着庞统看了好一会儿,突然说道:“伯符,这小子比山民强,让他跟着我吧。”
  庞统连连冲着孙策使眼色,表示不想去。孙坚有些不悦。孙策见状笑了。他知道庞统不是不想跟着孙坚,而是舍不得张子夫姑娘。张勋来送袁术入土,张子夫也随行,这两天正和庞统打得火热,若非如此,他和孙坚商量事的时候,庞统也不会缺席。
  “也好,庞山民太忠厚,不擅长军事,阿翁还是让他留守颍川吧。士元跟着阿翁,早点立功,将来向张公提亲也好说些。”
  庞统听了,立刻眉开眼笑。
  孙坚一口答应,带着庞统走了。
  孙策回到大营,进了大帐,刚坐下不久,袁权就带着袁衡来了。孙策连忙准备茶水。以前庞统在的时候,这些杂事都由庞统做,他也没觉得什么,现在庞统被孙坚要走了,一时之间,他还真弄不清情况,手忙脚乱。袁权见了,柳眉轻蹙。
  “庞统呢,又去和张子夫说话了?”
  孙策很惊讶。“你怎么知道庞统和张子夫说话?”
  袁权淡淡地说道:“庞统又没有刻意掩饰,反倒有些招摇,只要不是装瞎,有谁看不到?”
  孙策咂咂嘴。“姊姊这话说得,我怎么感觉你是指桑骂槐呢?”
  一丝笑意在袁权嘴角一闪即没。她垂下眼皮,避开了孙策的目光,自责不已。说来也怪,她在别人面前总是守礼自重,从不轻易说笑,唯独在孙策面前就忍不住想挖苦孙策两句,看看孙策窘迫的样子。
  “尹姁怎么没带在身边?她侍候你不比庞统好吗?”
  孙策觉得这话里有话。不过他还真有些后悔了。当初想着最多一两个月,他就要回宛城去,所以没带尹姁,以免让袁权觉得他好色,连这几个月都忍不住,没曾想现在要在汝南长住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宛城,这个人问题可怎么解决,总不能像普通将士一样到辎重营找官奴婢吧。
  “回头我送两个手脚麻利的婢女给你吧。”
  “那我可不敢要。”孙策脑子一抽,脱口而出。“万一黄猗回来误会了,我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袁权一怔,随即明白了孙策的意思,气得面红耳赤,狠狠地瞪了孙策一眼,长身而起,拂袖而去。孙策翻了个白眼,耸耸肩,觉得很无辜。“怎么又是我的错?还讲不讲理啊。唉,大户人家就是大户人家,门户大,脾气也大啊。老子这是作了什么孽,平白无辜受这冤枉气。”
  袁权出了帐门,风一吹,已经有些后悔。孙策好开玩笑又不是秘密,况且她说得不清不楚,让孙策误会了,孙策生怕引起他人非议,不敢接受,也是好意,并非有意调戏,她这气生得有些莫名其妙。正想着怎么挽回,却又听到孙策在帐内自由自语,顿时尴尬不已,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无论如何也抬不起来,进退维谷了好久,还是不知道如何向孙策解释,只得怏怏的出了大营。
  上了马车,袁衡坐在袁权对面,托着腮,不解地看着袁权。
  “姊姊,你为什么这么生气?你很想把你的侍女送给他吗?”
  “我……”
第0289章
难题
  袁术葬礼已经完成,孙策归期未定,但阎象却必须回去了。他是南阳太守,事情很多。张勋、桥蕤等人也各有去向,比如冯方就想回关中老家去了。
  除了阎象之外,其他人的去向孙策并不是很关心,反正他又不是主人,他们向袁权辞行就是了。不过,得知孙策暂时不能回南阳,而要长驻豫州,代领孙坚的豫州牧,桥蕤动了心思。
  桥家是梁国睢阳人,也在豫州范围以内,而且睢阳在豫州北部,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袁绍不服朝廷诏令,朱儁要用武力征讨,那睢阳必然成为战场。大军进驻,要想免于损伤,无非两条路:一是赶紧逃,二是依靠能够保护自己的某个势力。
  对他来说,这个势力无疑是孙策。别人不知道孙策的能力,他却是一清二楚。全歼徐荣两万西凉精锐的战绩,就算是孙坚也未必能做得到,而当时孙策麾下只有南阳一郡。现在他代领豫州,实力更强,这时候舍他而去,到哪儿去找比他更合适的保护者。
  于是,桥蕤决定留下。
  张勋不想留下,但是他也不想留在豫州,他还是觉得南阳比较安全。豫州没有地利,一旦与袁绍对阵,孙策很难拒敌于境外,免不了一场苦战,不如去南阳观望形势,如果关中平定,他随时可以回家。
  冯方则比较简单,他既不想留在豫州,也不想留在南阳,一心想回关中。冯宛很苦恼,但胳膊扭不过大腿,她改变不了冯方的主意。更何况她自己也很犹豫,孙策已经有了正妻袁衡和妾尹姁,再加上铁定会嫁给孙策作妾的黄月英,她就算嫁给孙策也只能排在尹姁之前,别说冯方不答应,她自己也不甘心。
  孙策对此一无所知,他现在满脑子考虑的全是怎么搞定豫州。
  这事还真没那么容易。孙坚做豫州刺史、豫州牧也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但效果仅限于没人反对他,当然也没人搭理他。最明显的就是袁术下葬,孙家父子来送葬,汝南太守一直没有露面,而汝南郡治平舆县离汝阳只有五六十里。
  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孙家父子对豫州的影响力几乎为零,世家豪强们选择了无视他们。
  要搞定豫州,先得搞定汝南。汝南是豫州当之无愧的第一大郡,人口接近豫州一半,比南阳郡还要多。更重要是汝南世家很多,名士也多,汝颍名士半天下,指的就是汝南和颍川。就算孙策没什么号召力,他也不能让这些人和袁绍勾结起来,至少要让他们保持中立。
  当然,已经跟了袁绍的人,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最近手头紧啊,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既然你们已经成了敌人,不拿你们开刀拿谁开刀?
  但是,从哪儿下手,孙策却一时没主意。他对汝南很陌生,可以说两眼一摸黑。袁家倒是汝南第一大族,但袁家人连袁隗、袁逢都不搭理,更不可能搭理他。
  关键时刻,桥蕤找到了孙策,提出一个建议:先控制汝南郡治平舆。
  汉代制度,郡有郡兵,集中在郡治,由太守直接控制。郡治所在城分内外城,内城是官府机构,除了太守府,还有郡仓、武库等,把守严密。郡治以外的各县没有兵,县城也不分政府办公区和居民区,防备能力比郡治差很多。
  控制了郡治,几乎就等于掌握了一郡的主要武力,剩下的就是各庄园的私人武装。当然汝南庄园遍地,私人武装也很多,但那毕竟不如郡兵来得整齐,以孙策眼下的兵力也不可能一一攻打庄园,夺取郡治是最直接的捷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