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1332

  袁遗如释重负,拱拱手,起身走了。走了一半,又想起他的书,转身取过,抬头看了看天,将书卷好,仔细地塞在袖子里,藏在胸前,又举起另一只袖子,遮住头顶,匆匆走了。
  袁谭这才注意到下雨了,庭院中的地面已经湿了,不禁转头看了一眼辛毗,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雨水增多,对进攻方非常不利,孙策很快就要撤兵了。
  辛毗不以为然。“孙策所领大多为江南子弟,这点小雨,他们是不会退的。”
  “佐治说得没错,不仅如此,孙策能与士卒同甘苦,部下精练,也比兖州兵更耐苦战。此战过后,我们要有所警醒,最好能组建两三万人的常备兵力,脱离生产,随时备战。郡兵训练不足,对付普通的盗贼还行,对付孙策所领精锐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使君所言甚是。”毛玠表示赞同。“不过,兵无粮草不行,欲建大军,当先屯田。孙策能保持两三万人备战,和他在颍川、梁沛屯田分不开。我听说,那些屯田兵原来都是黄巾,每部有三五万人不等,刚刚屯田两年,已经能自给自足。这次作战,孙策基本不用从汝南调粮,对民生影响较小。”
  袁谭对此很感兴趣,但觉得困难很大。屯田要有空闲的土地。颍川屯田,是因为颍川被董卓乱兵侵扰,不少人背井离乡,比如辛家,孙策占据了他们的土地,用来屯田。砀县一带的屯田则是用黄巾降卒开垦荒地,又从附近收缴了一部分被世家豪强侵占的土地,比如曹家。他一没有空闲土地,二不能清查世家,哪来的土地和人口。
  “哪来的田?”
  毛玠躬身道:“使君有所不知,中平以来,黄巾大乱,兖州户口损失很大,尤其是与青徐交界之处,青徐黄巾几次入兖,尸横遍野,流血满地,空闲土地甚多。济北、东平、任城,包括山阳在内,都有大片土地可用,即使是济阴、陈留,也是有土地的。如果不把这些土地控制起来,很快又会被人占据,届时使君能直接控制的户口就更少了,要想用兵,就不得不受制于人。”
  袁谭点点头,却没有立刻答应。他知道屯田是长远利益,但大敌当前,他需要世家豪强的支持,清查世家豪强侵占的土地岂不是自掘坟墓?他和毛玠商量了一下,让毛玠先清点一点兖州的户口和土地,挑选一些冲突比较小的地区试行,有效果后再予以推广。
  毛玠理解袁谭的担心,躬身领命。
  毛玠离开的时候,袁谭起身,将毛玠送到廊下。毛玠非常感动,再三让袁谭留步,匆匆走了。
  袁谭伸出手,看着细细的雨丝落在掌心。辛毗走了过来,站在袁谭身边,仰着头,看着阴沉的天空。
  “使君,行百里,半九十。只要孙策还在兖州境内,战事就没有真正结束。”
  “我们能击败孙策吗?”
  辛毗抬起手,轻抚后脑伤处,停顿了片刻,一字一句地说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
  满家庄园。
  孙策站在楼上,伸出手,接着檐角滴下的水珠,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奉孝,老天似乎不帮我们啊,今年的雨是不是早了点?”
  郭嘉坐在栏杆上,背靠亭柱,打了个哈欠。“将军,中原从来就是逐鹿之地,你来我往,变动不居。并不是说这次拿下了就是胜利,拿不下就等于失败,只不过攻守势异而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必拘泥于一时得失,要有长远打算,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孙策很惊讶,转头打量着郭嘉。郭嘉笑了起来,摇摇羽扇。“是不是觉得我境界又提升了?”
  孙策也笑了。郭嘉的境界的确有所提升,至少不像以前那样追求十全必克,能放手的也肯放手了。从他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过这两天似乎太累了,黑眼圈比较重。
  “奉孝,境界提升了还不够,身体也要跟上,要不然你会力不从心的。”
  郭嘉又打了个哈欠。“没关系,吕蒙、蒋钦都走了,徐晃也不在,只剩下周泰一个人,参谋又调了好几个去征东将军身边,人手紧张。这两天又孤军深入,不多花点心思,我不放心。打完这一仗就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我打算去广成泽避暑,休养几天,陪陪妻儿,顺便给奕儿开蒙。”
  两人正说着,满宠走了上来。他脚步声很重,故意让孙策、郭嘉早些知道他来了。孙策和郭嘉相互相看了一眼,露出会心的微笑。“将军,你花了这么大代价将他抢来,可得用好,要不然就适得其反了。”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相信他是一口利刃。”孙策很有把握。他知道郭嘉担心什么。用这样的手段将满宠请来,已经不是普通的招揽人才,如果不能让满宠充分发挥的空间,无法达到满宠的心理预期,这件事就砸了。
  郭嘉笑眯眯地说道:“你准备用他砍谁?豫州世家?”
  孙策无声而笑。“知我者,奉孝也。”
  郭嘉眨眨眼睛。“既然将军如此赏识,那我就提个建议吧。将军知道他的能力,别人却不知道,擢升太快,对他不利,让他先做几天高平令,小露锋芒。”
第0986章
满宠的心结
  满宠上了楼,在楼梯口站了一会儿,调整了一下呼吸,这才缓步走过来,拱手施礼。“将军。”又转身对郭嘉拱拱手。“久闻祭酒大名,今日得见,荣幸之至。”
  郭嘉站了起来,躬身还礼。“伯宁是听谁说起我的?辛佐治?”
  “不仅是辛长史,袁使君也经常提及,说祭酒机变百出,是难以应付的对手。”
  郭嘉笑笑。“伯宁知否,我去过河北,和袁本初父子都见过。”
  满宠有些惊讶。“是吗?”
  “是的。不仅是我,如今在周公瑾身边任长史的荀公达也是如此,不知道辛佐治有没有提及他。”
  满宠沉吟片刻,点点头。“祭酒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些印象了,似乎听辛长史说过。”他笑了笑。“汝颍多奇士,传言不虚。”
  “那你知道汝颍为什么多奇士吗?”
  满宠抚着而笑,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没有立刻回答郭嘉的问题。他只是一句客气话,但郭嘉却不像是说笑。他这么咄咄逼人,恐怕不是自夸,而是有话要说。至于是旧部对新人的示威,还是前辈对后进的教导,那就说不准了。虽然他和郭嘉年龄相差不大,但郭嘉毕竟要比他早两年多,已经是孙策的心腹。
  “还请祭酒指点。”
  “汝颍多奇士,是因为颍川乃百战之地,一旦天下大乱,颍川常常是用兵之地,为了活命,不得不背井离乡。没有土地,没有庄园,只有需要吃饭的家人,不出奇计,无法生存。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如此,人亦如此。”
  满宠若有所思,微微点头。“祭酒说得有理。安居可养德,患难显才能,人太安闲了的确容易懈怠,有机会还是应该出去走走,见见世面,让自己保持一定的警惕心。”
  “其次,汝颍多奇士还在明于择主。纵有惊世奇才,若无人赏识,也只能怀褐抱玉,颠沛流离。伯宁纵有大才,奈何袁遗读书辈,刘岱、袁谭世家子,伯宁只能湮没无闻,区区一个张苞就能让伯宁铩羽。”
  满宠的眉梢颤了颤,想起自己的仕途,顿生感慨。他算是入仕早的,十八岁为郡督邮,平定李朔之乱,由此为太守举荐,出守高平令,本以为太守器重他,一心想治理好高平,报效太守,没曾想却是一个坑,高平张家不是李朔,不是他能惹得起的,张苞一死,他就知道被人陷害了,只能弃官而归。
  那时候,太守袁遗可没为他说一句话。相比于孙策,袁遗大概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其实也很正常,袁遗出身高贵,又是个读书人,以经术自许,怎么可能喜欢他一个酷吏。他只是将他当成鹰犬,对付横行乡里的豪强罢了。目的达到了,他这个鹰犬也就没用了,让他试守世家最多的高平,就要等他犯众怒。
  郭嘉提醒得对,在袁谭、袁遗手下,他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多谢祭酒指点。”满宠诚恳地躬身一拜。
  郭嘉欠身还礼,向后退了半步。满宠再次向孙策行礼,这次是个大礼,腰折如磬。孙策看在眼里,暗自高兴。郭嘉不愧是玩弄人心的鬼才,几句话就点开了满宠的心结。毕竟满宠不是主动投效的,而是被他逼出昌邑城的,如果这个疙瘩不解开,满宠未必能全心全意的为他效力。
  “伯宁,这次为耀兵威,出言相逼,还请伯宁见谅。”
  满宠笑道:“这样也好,要不然我还不知道要犹豫多久。”
  “你的意思,是我短时间内无法攻克昌邑?”
  满宠一愣,惊讶地看着孙策。“将军,你……你还真是见微知著啊。”
  孙策笑了。“你是不是还向袁谭承诺,不会与他为敌?”
  满宠很尴尬,拱拱手。“还请将军成全。”
  “没问题,君子成人之美,我虽然不是君子,也不能陷伯宁于不义。袁显思能放伯宁出城,不失风度,我难道还不能成就伯宁故主之义?昌邑的事,我自会处理,不就是据城而守,等待各路援兵嘛,没什么新鲜的。一群乌合之众,来得越多越好,就在昌邑城下一一击败,免了我行军辛苦。”
  满宠很无语。孙策不仅对袁谭的计划一清二楚,还有必胜的信心,根本不需要他提供什么帮助,他的担心纯属多余。“将军用兵如神,的确不需要我多费唇舌。将军但有所命,无所不从。”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人生多坎坷,难免有蹉跎。遇到挫折没关系,就怕遇挫之后就不敢再面对了。伯宁,你在高平遇挫,这次还是从高平起步,如何?”
  满宠刚刚回忆了一番仕途,对高平的怨念满满,听说孙策要让他回高平,正中下怀,一口答应。
  “喏。”
  “先做一段时间高平令,将高平整治好之后,我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满宠大喜,再次躬身应喏。
  孙策随即写了一纸手令,任满宠为高平令,又向满宠说明了情况。孙坚正在攻任城,高平是后方基地,囤结了大量的粮草,满宠不仅要及时供应孙坚部,还要保证高平不能出乱子。这里面的尺度如何掌握,要看满宠的手段。豪强要整治,但也不简单的杀人,维持局面的稳定是前提。
  满宠信心满满,他向孙策保证,如果高平乱了,唯他是问。他随即向孙策详细解说了自己的方案。高平世家多,但那些人倚仗的并不是武力,而是名声,他们之所以能横行乡里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垄断郡县的官职,掌握了权力。比如被他杀掉的那个张苞,他就是凭借郡督邮的手段为非作歹,受取贿赂,干扰吏政。张俭为什么能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任郡督邮,手里有权力,而且是滥用权力,伤及无辜。
  现在山阳除了昌邑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县之外,大部分县都已经落入孙策手中,太守之命也好,刺史之命也罢,都出不了昌邑城,高平身处山阳东部,与昌邑相隔百余里,还能有什么倚仗可言?只不过是待宰的羔羊罢了,不值一提。满宠重视的倒是高平山里的盗贼。如果高平世家与盗贼相勾结,必然会影响孙坚的后勤补给。所以,他要求孙策给他一部分兵权,让他征剿山里的盗贼。
  孙策听完,和郭嘉简单商量了两句,答应了满宠的要求。
  “一千够不够?”
  满宠摇摇头,成竹在胸。“久闻将军麾下将士训练有素,吴会健儿又精于山地水泽作战,我想不需要太多,有五百人足矣。”
第0987章
转机
  第二天一早,满宠辞别了家人,带着几个亲随走马上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真心信奉法家,满家有家产,也有一些附从的农民,却没有大量的武装部曲,谈不上什么武力。不仅满家如此,山阳很多世家、豪强都是这样,他们还是习惯于在体制内呼风唤雨,得到刺史、郡守支持,他们就能为所欲为,没有支持,他们就只能靠边站。
  如果有强大的武力,张俭也不至于像个丧家犬似的远逃塞外,往旁边的山里、泽里一躲就行了,就算朝廷派大军征剿,一年半载的也找不到他。刘表做荆州刺史,匹马入宜城,也没有部曲相随。反倒是钜野李氏这样的地方豪强没什么顾忌,招揽游侠儿,养客数千家,横行乡里。
  这可能就是不同思维的延续。在皇权还算稳定的时候,再强大的豪强也不敢和官府正面做对,太守没有部曲,但是太守可以召集郡兵,太守不行还有刺史,刺史不行还可以请朝廷调集更多的人马,任何一个豪强都扛不住,迟早要完,当官的优势明显,所以山阳世家习惯于出仕做官,看不起那些招揽部曲的土豪。
  孙策能以三千步骑一路扫荡,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反抗,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如果遇上钜野李氏,他是不可能这么轻松的,之所以还没有碰上,只是因为凑巧。钜野在山阳西北,在著名的钜野泽旁,离昌邑还有近百里。
  满宠遵守了对袁谭的承诺,没有泄露一句袁谭的安排。但孙策却从侧面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袁谭正在增调援兵,动用整个兖州的力量与他作战,总兵力将达到五万以上,甚至更多。
  他拥有豫州这样的大州,却无法发挥其潜力,能动用的主力却不到三万人,其中还有一大半是他刚刚组建的江东子弟兵。郡国兵不足三万,而且分散在各地,不能集中作战。孙策可以指定太守、国相,却无法在郡国兵中安排军侯、都尉,控制郡国兵的中下级军官还是本地豪强。孙策对郡国兵的控制力有限,用于保护地方还行,一旦离开本地远征就会有很多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豫州豪强看起不起孙策,不愿意支持他。如果豫州落到袁谭手中,六百多万人口基数,袁谭能组织多少人?多了不敢说,十万应该不成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