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1332

  孙策很尴尬。“我胡编了几句,曲子是周公瑾谱的,后来可能又由蔡大家润色过,说是他们的作品也不算离谱。”
  甄宓拉着孙策的手摇了摇,央求道:“胡编几句就能这么好,那你今天再胡编几句呗,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你这不是为难我么?”孙策想挣脱甄宓,甄宓却抓着他不放,小脸微红,眼神发亮,透着狡黠的光。孙策忽然有些明白了。小姑娘这是吃醋了啊,打着吟诗作赋的幌子来占便宜。他反手握着甄宓的小手晃了晃。“听说你从小就不好女红,唯喜读书写字,这诗赋想必不在话下。不如你来作一首吧,也让我们看看你的学问。”
  甄宓抿嘴而笑。“夫君是要我献丑吗?也好,诗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我今天就做一回木瓜,等着夫君的琼瑶,好不好?”说着,双手拽着孙策的手,身体来回晃了两下,眼神如丝,羞涩地看着孙策。
  甘梅“噗嗤”一声轻笑起来,甄宓白了她一眼,却不肯松开孙策,眼神反倒更加热烈。
  孙策无可奈何,只好含糊地点点头,随即又有些头疼。吟诗作赋可不是他的强项,肚子里的存货太少,而且要应景,不是随便吟一首就行的,一时半会的到哪儿找去?勉强编一首,又难免音律不合,被人笑话。
  所以说做人要低调,装逼要谨慎啊。早知会有这么多后遗症,当初就不应该逞能。
  甄宓眨了眨眼睛。“我作一首新体诗吧,万一音韵欠妥,也不至于被人笑话。夫君,你说是不是?”
  孙策根本不懂,不置可否地笑了两声。甄宓思索片刻,轻声吟诵起来。“将军负胆气,好勇复知机。南阳破羌胡,官渡走逆臣。铁骑镇中原,楼船下幽州。杀人辽水上,走马归渔阳……”
  甄宓不紧不慢,徐徐吟来,朗朗上口,虽是女子,又有夸赞孙策战功之意,却不失豪气。孙策虽然不懂诗,也觉得很提神,甘梅含笑不语,刘和却有些尴尬。甄宓的诗夸赞孙策的战功,期望他横行天下,让她不好评价,附和不好,反对也不好。且甄宓一直拉着孙策的手不放,明显是针对孙策刚才牵她手借题发挥,展露才华,有意无意的压她一头。
  她没有甄宓的容貌,也没有甄宓的才华,没有出口成章的本领,更没底气在这种场合和甄宓争高下,只好闭上嘴巴不吭声。
  孙策不经意间目光一扫,看到刘和的窘迫,略一思索,立刻明白了甄宓的用意,不禁苦笑。都是人精啊,什么吟诗作赋,分明是争风吃醋。甄宓身负大贵之命,从小就心气儿高,在普通女子面前也许不在意,在长公主这个真正的贵人面前却忍不住要小小表现一下。
  毕竟是少女啊。
  “好,真好。”待甄宓吟完诗,孙策赞了两声,又抱怨道:“我认输了。你说好是木瓜,现在投过来一琼瑶,让我怎么接?就算勉强作了也不如你,不如不作。”
  甄宓皱皱鼻子,撅起樱红的小嘴,嗔道:“哼,堂堂将军,居然耍赖。”
  孙策哈哈大笑。“将军的本事是作战,你若是与我比武,我一定奉陪到底。吟诗嘛,我认输。”
  “不成,不成,我不依呢,哪怕你胡乱吼两句也行,总不能这么赖了。”
  “行啦,你就别为难我啦。要不,我让他们来做?”孙策冲着刚刚走到山顶的顾徽招招手,打算让他写一首交差。顾徽文学素养不错,虽然算不上拔尖,但这种应酬之作还是没问题的。不料顾徽还没答应,站在一旁的陆议却开了口。“将军,这种诗作不能由别人代作,只能由将军自作。”
  “为什么?”孙策有些上火。
  陆议虚握拳头,咳嗽一声,神情有些尴尬。“刚才甄夫人提及木瓜之诗,这是男女互送定情之物的诗作,不方便由别人代作。”
  孙策一愣,目光转向甄宓,老脸通红。“是……这样的?”
  甄宓斜睨着孙策,轻咬嘴唇,神色微嗔。孙策有些挠头。“这可……怎么办?我的确不会啊。”
  陆议说道:“诗赋本无定论,直抒胸臆,有感而发最为动人。既可长篇大论,也可三言两语,譬如汉高祖的《大风歌》,又如西楚霸王的《垓下曲》,虽然只有三五句,却都是名篇。将军能做出《兴亡百姓苦》,想必是有些天赋的,只是将军不自知罢了。”
  孙策哭笑不得。他知道陆议是在为他解围,却不料这是帮倒忙,那首《兴亡百姓苦》本身就是抄来的,他哪有那本事。可是事到如今,他不承认也没人信啊,没办法,只好再抄一首了。可是抄哪一首呢,哪一首能应眼前之景呢?急切之间,他还真找不出。
  作为穿越客,被自己挖的坑埋了,这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咦,有了。孙策灵机一动,一拍手掌。“说好了,我只是胡乱说的,说得不好,你可别怨我。”
  甄宓笑逐颜开,连声说道:“无妨,无妨,只要是夫君所作,我都是喜欢的。”
  孙策暗自苦笑,我哪会作,我只会抄啊。他一声轻叹,转身看着大海,正准备吟诵陈子昂那篇千古绝望,忽然心头一动,又想起一首更好的。曹操有首《观沧海》倒是和眼前情景相应,只要稍改几字即可,装逼效果绝对一流。他正想吟诵,转念一想,不禁发笑。
  要那么好干什么?眼前这麻烦不就是装逼惹的祸么,真要把《观沧海》抖出来,以后这样的破事怕是会接踵而来,还是用陈子昂那首好,虽不应景,却比较符合自己当下的心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孙策缓缓吟来,伸手点点甄宓的鼻尖,一声苦笑。“阿宓,你太过份了,居然逼我作诗,我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啊。”
  甄宓掩着嘴笑了起来,吟诵了两遍,收起笑容,慨然道:“看来夫君不是不能作诗,而是要逼。这首诗多好啊,登高望远,俯仰古今,苍凉而豪放,虽无儿女情长,却自有圣贤寂寞之意,依我看,不亚于《大风歌》和《垓下曲》,将来必能传唱天下,青史留声。”
  孙策后悔莫及。
第1730章
心有所畏
  事实证明孙策低估了古人的鉴赏能力,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然提前了几百年,而且与这个时代的文风也不怎么投契,但随行的人们还是感受到了其中的苍凉之美,一时感慨不已,甚至有唏嘘落泪的。就连甘宁这种粗货都连声叹息,一时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
  有歌便有和,顾徽等人便开始酝酿腹稿,准备一抒胸臆,赞附一番,还有人撺掇着也要出一部诗集,效张纮、杨修故事。他们俩同游数日,得诗赋十余篇,后来便出了一部《鄱阳集》,印行千余部,颇受欢迎。印书工艺公开后,大量印书坊开业,对文稿有着极大需求。经学和《盐铁论考释》这样的学问毕竟只有少部人研究,普通读者更喜欢诗文、小说、传奇故事,一印就是上千份,根本不愁销路。
  看着幕僚们吟诗作赋,兴致勃勃,孙策不敢再造次,借口看风景逃离了人群。山地有山地的好处,转过一个弯,热闹就被隔在身后,眼前只有满山的碧树红花,耳畔只有轻风鸟语,天地之间一下子就静了下来。虽然知道暗中还有几十双眼睛在关注自己,孙策还是轻松了很多。
  身后有脚步声响,孙策侧了一下头,见刘和带着一个侍女,静静地站在转弯处,见他看过去,她停住了脚步,怯怯地笑了笑。孙策虽然遗憾清静难得,却还是招了招手,又打了个手势,示意郭武等人守住四周,不要让更多的人过来打扰。
  刘和走到孙策身后,默默地站着,偷偷看了孙策两眼,欲言又止。孙策苦笑道:“你想说什么就说吧,不用这么生份。”
  刘和眼中露出一丝笑意。“我只是觉得意外,原来夫君也有害怕的事。”
  孙策想了想,也笑了。“这当然,我也是人。”
  刘和仰起头,身体微微前倾,好奇的打量着孙策。“君子有三畏,夫君除了害怕做诗,还怕什么?”
  孙策没有回答,他很认真的想了想,觉得自己似乎不仅有三畏。除了害怕吟诗作赋,还怕与人讨论政治,他没有经学底子,对政治理论也一无所知,尤其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其实并不清楚其中的内涵,也不清楚背后的逻辑。他可以把儒生喷得哑口无言,但他却未必能提出更好的理论。
  与一群天才为伍,这种压力实在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这是一个功利的世界,没有人会因为他有什么王霸之气俯首便拜,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有着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他们或直接或婉转,或明索或暗求,明里暗里的较劲,而他就是处于漩涡中心的那个人。被带得偏离方向事小,一不小心还有可能被不同的势力撕得四分五裂。
  立都阳羡还是秣陵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接下来的幽州之战怎么打又是一个例子。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甚至会影响到大政方针的实行。这让他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疲惫感。由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一方霸主,这步子迈得有点大啊。孙策时常觉得这是一场梦,也许一梦醒来,他又回到从前,发现自己只是趴在办公桌上睡了个午觉,哈喇子流了一桌。
  “我害怕的事情很多,一时都说不清楚。”孙策抬起头,看向远处的大海。“过些天,我们就要乘船入海。楼船看起来很大,可是到了海中和一片树叶没什么区别,一旦遇到风浪,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够万无一失。这几年楼船出事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出事,损失都非常大,落水的人身不由己,生死全由天定。”
  孙策转头看着刘和。“跨海作战的风险不见得就比你弟弟西征来得小。”
  “这么说,夫君也畏天命?”
  “这和天命有什么关系?”孙策皱皱眉,摇头道:“我不信天命。”
  “那你信什么?”
  孙策一时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我信量子理论,一切都是概率?每个人都是薛家那只猫,或生或死,不生不死?我信虫洞,所以才会穿越时空,来到这里?
  “我信道,道法自然的道。”
  “太平道?”
  孙策彻底无语。他想了想,决定还是放弃这个话题。他理解刘和为什么会这么想,于吉等人在豫州传道,最近与严佛调等一些佛教徒吵得利害,佛道之争已经提前上演。不过佛也好,道也罢,现在都没成气候,所以影响还有限。只是他征召了大量的黄巾军屯田,朝廷认为他信奉太平道也在情理之中。
  “你信什么?”
  刘和被孙策看得有些窘迫,垂下了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我……我原本信浮屠的。”
  “浮屠?”
  “是啊,人生皆苦,唯冀来生。”刘和轻声叹息:“我手无缚鸡之力,无法为那些死难者报仇,只好每日祈祷,希望那些杀人者堕入地狱,接受惩罚。”
  孙策哭笑不得,想想却又释然,刘和除了请菩萨保佑,她的确也做不了什么。佛教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大盛,有一个原因就是王朝更换,生死无常,即使是家大业大的门阀也未必能在乱世中自保,此生不可掌控,只好寄希望于来世。信佛的有两种人:一是绝顶聪明的,一是愚昧无知的,但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人:对未知充满恐惧的。
  只可惜恐惧并不能因信仰而消减,只会被人利用。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哪怕前面是汪洋大海,浩渺星辰,此生都不可能到达目标,但迈出一步就是一步,总比在原地哭泣好。
  “浮屠的精髓不是苦,而是空。”孙策笑了起来。“我有一部浮屠经,还是洛阳白马寺的浮屠道人送的,回头给你吧,反正我也没时间看。”
  “没时间看,你怎么知道浮屠的精髓是空不是苦?”
  “呃……”
  见孙策无语,神情尴尬,刘和下意识的缩回了脖子,又低下了头。“多谢夫君赐经。”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回头看看远处的越舞等人,突然想起来一件事。“你来了这些天,有件事忘了和你说,你那几个侍女年纪都不小了,如果有合适的人就嫁了吧,别耽误了她们。我身边不缺人,不需要太多的侍女侍候。”
  刘和点了点头。甘梅、甄宓身边的侍女都不多,少的一两个,多的如麋兰也不过三人,她身边有陪嫁宫女二十人,的确太多了。她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靠孙策给的月钱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她自己带的嫁妆虽然不少,坐吃山空也不是长久之计。
  “我留两个,其他的都遣散了吧。她们年纪都不小了,就算是在宫里也该遣散了。”
  “也不用太急,趁着这段时间和义从营接触多,看到有合适的就嫁,以后还有机会见面,保持联络。义从营的小子都不错的,武艺好,人品佳,忠心耿耿,将来放出去至少是个都尉,出几个将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也不算辱没了她们。”
  “这样……好吗?”刘和又惊又喜。能做宫女的都不是普通出身,就算不是世家,也是官员,天子知道她这次出嫁情况特殊,生怕孙策起疑心,挑选的都是与孙策没有冲突的清白人家,容貌都是中上之姿,识文断字,如果能嫁给孙策身边的将士,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人脉资源,不再是孤立无援。她当然求之不得,只是觉得这么好的事来得太容易,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什么不好的?”孙策笑笑。他清楚刘和在想什么。他倒不是想给刘和结党营私的机会,但他清楚这根本拦不住。他身边的女子哪一个背后不站着一群人?袁氏姊妹有袁家旧部,尹姁有讲武堂毕业生,多刘和一个也没什么区别。
  刘和身后没什么依靠,让她的侍女嫁出去,既能解决一些经济负担,也能解决一些将士的婚配问题。这些侍女出身不错,整体文化素养较高,嫁给这些义从营将士,相夫教子,对他的嫡系力量整体素质会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至少要比娶一字不识的女子强。至于忠心,他一点也不担心,义从营的将士跟着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要是被几句枕头风就吹晕了,那也太失败了,这种人也成不了事。
  这些天他也看出来了,刘和虽然是公主,但她既没有玩弄权术的能力,也没有拉帮结派的野心,只想安安生生的过日子。既然如此,他也不介意小施恩惠,让这些侍女嫁给义从营的将士,各取所需,两全其美。
  见孙策不像说笑,刘和连声称谢。她陪着孙策向前走去,不知不觉地又握上了孙策的手,两人并肩而行,山路狭窄时不免手臂相摩,有时候甚至挤在一起。春衫单薄,刘和能感受到孙策粗壮的手臂上传来的力量,心口怦怦乱跳,说不出的欢喜,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裙裾飘动,宛如穿花蝴蝶。她不时地转头看一眼孙策,越看越欢喜,忍不住说道:“夫君,我为你唱一只胡曲吧。”
第1731章
新港
  孙策忍不住笑了。我可能娶了一个假公主,皇家风范没看到一点,倒会唱胡曲。
  “你还会唱胡曲?”
  刘和吐了吐舌头,神情有些尴尬,说话也有些不太利落了。“我……先帝……先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