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4/1332

  亲卫营突了三阵,阵亡的将士不过二十余人,重伤的也没过百,损失微乎其微。虽说他的部下和亲卫营有差距,但差距这么明显却不是因为装备或者训练,主要责任还在于他自己,是他的杀戮激起了对手的力战之心,虽说最后也没能改变结局,却让他的战损比例高得刺眼。
  “沈使君,明天看你的。”甘宁冷笑道。
  “不敢不敢。”沈友笑着摇摇手。
  “明天看我们的又怎么了?”严白虎不肯放过机会。“我们的刀不如将军锋利,杀的人也许不如将军多,但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几乎包揽了。不知道将军的赏赐够不够阵亡将士的抚恤啊。”
  甘宁不屑一顾,扭头不语。严白虎得意的大笑,几个江东籍的将领也跟着笑。
  孙策看得清楚,咳嗽了一声,大帐里顿时寂静无声,就连咳嗽都压抑着。“明天将有一场真正的恶战!”孙策环顾一周,很郑重地说道:“请诸君将今天的胜利暂时抛诸脑后,慎重对待。”
  “喏!”众将轰然应诺,脸上的表情却各不相同。尤其是严白虎等人,明显有些不以为然。江东子弟兵的训练、装备也许不如孙策的亲卫营,在诸军中也是排在前列的,实力不比甘宁的部下弱,明天上阵,他们有信心打得比甘宁漂亮。
  孙策看得清楚,扫了沈友一眼,眼神有些严厉。沈友心中一凛,轻咳一声,严白虎等人见状,不敢再放肆,连忙低下了头。
  “子正,明天你率部上阵,可能会有些麻烦。”孙策提醒道。
  “请主公放心,臣已做好苦战的准备。”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沈友是聪明人,只是缺少经验,明天就算吃点苦头也是值得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哪有不受挫折就能成长起来的名将。江东子弟兵是他的根基所在,沈友是江东系的军中代表,他越快成长起来,越有利于派系平衡,但他却不能大包大揽,什么都为沈友考虑周全。一来这有失公允,会让其他将领有意见,二来沈友也有沈友的骄傲,不是不懂事的孩子,照顾太多,反让他有心理负担。
  孙策随即让军谋处讲解明天的作战目标。
  明天的目标不是平地上的步卒方阵,而是两侧坡地。击破辽东军的第一道防线后,两侧的坡地就成了双方必须争夺的目标,占据了坡地,不仅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而且可以阻止对方两翼包抄。坡地原本控制在辽东军的手中,江东军是仰攻,难度比平地作战要更难。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沈友的肩上。
  沈友之前就参与了整体作战方案的制订,早有心理准备,他想争取首日出战,就是不愿意承担这个作战任务,但孙策将首日出战的任务交给了甘宁和他自己的亲卫营,夺取两侧坡地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孙策是怎么想的,他没有问,既然接下了任务,他就要全力以赴的完成。今天在观战的时候,他就与庞统商量这件事,也制定了一些方案。完成任务没什么问题,只是未必能赢得像孙策的亲卫营那么轻松。如果伤亡比例比甘宁还要大,这就有点丢脸了。
  沈友不是严白虎,他清楚孙策对他的期望,更加不敢大意。会议结束,沈友让严白虎等人先回去,他和庞统留了下来,向孙策单独汇报。考虑到攻击坡地的难度,他制定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方案,需要更长的时间,无法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完成,需要孙策给他更多的时间。
  孙策听完沈友的方案之后,和郭嘉商量了一下,原则上同意了,让沈友将方案交到军谋处审议。军谋处不能做最终决定,但是会给出评价意见,对过于冒险或者不切实际的方案,他们会根据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级别的提醒,甚至给出否决意见。
  军谋处通过了沈友的方案,最后给出的评价是偏于保守,可以执行。这个意见和孙策的意见类似,但他宁愿沈友保守一点,也不希望沈友贪功冒进。他唯一的修改就是在沈友方案的基础上多给了两天时间,以便沈友能够从容的实施计划。
  沈友很感激,吃完甘梅等人准备的夜宵后,带着庞统离开了中军,赶回自己的大营。
  大帐里安静下来,孙策起身走出大帐,呼吸新鲜空气。海风轻拂,眼前一空,说不出的平静。
  他的中军立在海岸边的坡地上,公孙度原本在这里安排了骑兵,但骑兵始终没有出击,在步卒的阵地被击破后,骑兵掩护残存的步卒退出了阵地。公孙度将准备好的船沉在了港口,阻止孙策的楼船进一步深入。要把这些沉船清理掉需要好几天时间,孙策也急不起来,只好耐心的等。
  公孙度在拖时间。沓氏城附近以丘陵为主,特别高的山并不多,除了通往虎跃塞的主干道之外,丘陵之间还有一些小道,不适合大队人马行走,粮车也很难通过,公孙度只能用人扛马驮的办法将粮食送过来。这会延误时间,增加消耗,但总比直接饿死好。
  孙策没有那么多兵力,也不熟悉那些小道,无法面面俱到,明知公孙度因断粮而败的可能性不大也无可奈何。好在今天一战给他增强了信心,就算公孙度不缺粮,他也能正面击败公孙度,真正控制沓氏。拿下虎跃塞只是避免襄平来的援军长驱直入,杀不胜杀。
  背后有脚步声,郭嘉走了上来,站在孙策身后。“主公,刚刚收到蒋子翼的消息,天子已于月初出陇关了。”
  孙策没吭声。现在已经是九月初了,蒋干的这个消息延迟了将近一个月。这还是在洛阳已经入手、兖州也成了盟友的情况下,否则会更慢。没有及时通讯的技术,他无法对朝廷的情况做出干预,只能被动的接受。
  “奉孝,你觉得天子有几分胜算?”
  “定凉州还是平天下?”
  “定凉州。”
  “最多三分。”郭嘉摇着羽扇。“这三分还是给引凉入关的那一计。”
  孙策微微颌首。他同意郭嘉的看法。与凉州世家、羌人部落首领联姻虽说有诸多后患,不能治本,却不失为一个治标的办法,笼络了凉州汉胡,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关中人口的不足,又削弱了敌对力量,让天子的西征看起来有了几分可能。
  这和太史慈的化胡之说异曲同功,就看能不能贯彻到位了。太史慈能想到,荀彧、刘晔应该也能想到吧,就看他们能不能说服那些老臣,真正将凉州羌胡变成汉人。
  接到太史慈的报告时,孙策就有一种感觉,他和这个时代的精英之间已经没有本质上的隔阂,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是他对这个时代的陌生,这个时代的精英已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转变,他们也许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荀彧等人引凉州汉羌入关,太史慈提出化胡之说,都是在这种心态转变下才能实现的产物。
  他的优势已经不多。正因为如此,他必须尽快拿下辽东,弥补战马不足的短板。万一天子平定了凉州,卷土重来,他也有迎战的资本。
  富是强的基础,但有了富未必就一定能强,也有可能成为别人口中的肥肉。在以后两千年的历史上,这种落后文明以武力蹂躏先进文明的悲剧一再发生。孙策不希望自己的努力也落到这步田地,哪怕这个落后文明是他曾经以为骄傲的大汉文明。
第1785章
皇家手足
  “凉州士马强劲,使用得当,的确是一支劲旅,但文武殊途,尤其是对以骑兵为主的凉州兵来说,满腹经纶、温文尔雅之辈是无法如臂使指的,如果没有强悍的武力,想统领凉州兵无异于小儿弄刀,未伤人先伤己。天子虽通兵法、武艺,毕竟宫里长大,骨子里的骄傲是放不下的。不脱几层皮,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马上天子。”
  郭嘉顿了顿,又道:“刘晔等人也不例外,关东人对关西人的鄙视已经深入骨髓,很难一朝尽弃。少年骤贵,执掌中枢,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好事。”
  孙策转过身,看了郭嘉一眼。“奉孝,不要低估他们,在生死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放弃的。几年前,你能想到荀文若会是现在这副模样?”
  郭嘉眉梢轻挑,点了点头。“主公所言甚是。”他在坡上来回踱了两圈,又道:“纵使他们能得胜归来,主公也无须忌惮,朝廷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出不了武关、函谷。率羌胡之兵而临中原,天子已经不是中原人的天子,大汉不亡而亡。除非他先在关中蜇伏十年,将那些羌胡教化成功。”
  孙策忍不住笑了。即使不羁如郭嘉,与天子对阵也有心理压力,总要给自己找些理由。相比之下,倒是他对此比较漠然。如果不是他将来也可能成为天子,他不知道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郭嘉将蒋干打探到的消息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和孙策之前预计差不多。荀彧留守关中,天子亲征,皇甫嵩以太尉之尊,协助天子统兵,马超作为羽林中郎将,统领羽林骑随征,吕布以执金吾的身份统领并州军,已经返回凉州的韩遂、牛辅等人自不例外。
  让孙策意外的只有一点:曹操率领两万益州军出武都。
  “曹操这么忠于朝廷?”
  “说不准。”郭嘉摇摇头。“当初曹操被主公击败,西走长安,本来就是借助朝廷名份与袁绍决裂,他到益州也是仰仗朝廷的任命,如今朝廷西征,他岂能不襄助一二?不过我不觉得他会全力支持天子西征,除非天子进展顺利,万众归心。真到了那一步,天子也需要借益州来平衡凉州,他自有用武之地。此外,他说是去武都,焉知不是去汉中,迎战周公瑾?”
  孙策哑然失笑。伟人说得对,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不分势力大小,真正的万众一心是不存在的,有这种奢望本身就是一个幼稚病。
  ……
  孙策回到中军,坐了一会,又起身出了大帐,去了水营。刘和正靠着床头看书,见孙策走进来,不免有些意外,连忙披衣起身。
  孙策示意她不用费事。他来并无其他的事,只是将天子西征的消息转告她。抛却朝堂上的你死我活,天子是她仅存的亲人,他的动向有必要通知她,虽然她也帮不上什么忙,说不定反要为天子担心。
  刘和听完,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她早就估计到了这一天。天子做出了那么多的让步,目的就是西征,就是平定凉州,稳住身后,再挥师东出。虽然希望很渺茫,他却不得不全力一搏。
  刘和抱着被子,半躺在床上,盯着孙策看了一会儿。“我希望他能凯旋归来,有机会与夫君一决高下。”
  孙策本来打算说完就走,听了刘和这句话,愣了片刻,重新在床边坐了下来,摸了摸刘和的脸。“为什么?”
  刘和脸颊有些发热。她嫁给孙策这么久,还是第一次有肌肤之亲。她有些窘迫,却又舍不得让开,伸手抓住孙策的手,据在手心。“凉州羌乱百年,已经是朝廷的痼疾,他若能平定凉州,不枉这几年辛苦。夫君天下无敌,败在你手下绝非耻辱,若能胜上一两合,九泉之下面对列代先帝也毋须惭愧。”
  孙策忍不住笑道:“你不希望他击败我,中兴大汉吗?”
  “想,可这是不可能的。”刘和低下了头。“我想,他自己也知道,只是不肯说出来罢了。”过了一会儿,她重新抬起头,脸涨得有些红,眼神却坚定了很多。“夫君,我能有一个请求吗?”
  孙策沉吟片刻。“说来听听。”
  “如果一定要杀他,让他死得像个天子,不要羞辱他,行不行?”
  孙策嘴角微挑。“他如果有机会站在我面前,就值得我尊重。”他抽出手,轻轻拍了拍刘和的手背。“我尊重每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
  “多谢夫君。”刘和含泪而笑,起身下床,恭恭敬敬地向孙策行了一礼。起身之际,孙策意外地发现眼前的刘和身体更丰盈了,也更成熟了,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与几个月前刚到彭城的刘和判若两人。平时衣着整齐看不出来,此刻身穿单衣,衣带随便一扎,衣襟开合之间自有丘壑。
  “你……是哪个月的生日?”
  “二月初八。”
  “哦。”孙策点点头。这么说,还有四个月她就成年了。老刘家的基因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近亲通婚太害人。灵帝是外藩入继大宗,没受这个影响,但他本人死得太早,要不然天下也不会这么快崩溃。
  “你还记得你母亲是谁吗?”
  “不知道。”刘和摇摇头。“我刚出生不久,她就死了,我连她长什么样都记不清。等我懂事的时候,宫里已经是灵思皇后主事,更没人敢说了。”她苦笑道:“亏得我是个女儿,要不然能不能长大都说不准,宫里那些年夭折的孩子太多了,仅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个。”
  “何皇后干的?”
  “有些是,有些不是。那段时间宫里疾疫连发,何皇后自身亦难保,只好将皇长子寄养在史道人家,希望借助道术,养育成年。”
  孙策心中一动,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最近这几十年的大疫可能和所谓的大秦使者有关,从侧面证明中亚可能正处于疫情高发阶段,宫里也祭礼浮屠,安世高等人出入宫囿,会不会也是疫情传播渠道之一?史书上把宫中小儿多夭折的锅全甩到何皇后身上未免有些简单化。范晔是刘宋时人,但他依据的材料却是汉晋之间的人所著,其中有不少原始材料出自党人之手,比如蔡邕。
  这些党人写的史书啊,果然不怎么靠谱。老蔡写出来的史书也要加以斟别,不能被他蒙了。
第1786章
笨公主
  孙策与刘和说了一阵闲话,心情轻松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就没有父母陪伴的原因,刘和胆子很小,严重没有安全感,说话时总有些懦懦,生怕说错了似的。说的话也比较浅白,应该是没读过什么书,不像其他人多少杂着一些经史什么的。孙策一问,果然如是,在她懂事的这十来年间,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关心她的人也不多。反倒是最近几年在长安比较稳定,尤其是唐夫人回宫之后,对她多有照料,但读书这件事一直没提上日程,唐夫人的文化水平也有限,就是认字而已。
  最让孙策满意的是刘和没什么心机,感觉有点笨笨的,和她说话不用想太多。说着说着,她便兴奋起来,盘腿坐在床上,托着腮,浑不知胸前春光若隐若现。
  “夫君,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孙策点了点头。
  “你觉得小霸王这个名号好不好?”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刘和眼珠转了转,掩着嘴,吃吃笑道:“我觉得你不像霸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