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46

  金宝虽说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摊开一张小笺纸,提笔蘸墨,等着父亲的吩咐。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汪孚林一面念,一面看着金宝仔仔细细逐字写,眼见最终一个字都没错,他便拿起这张纸来,轻轻吹了吹,随即笑眯眯地说道:“不错,大有长进。”
  金宝却有些不好意思:“爹教了我这么久,要是我还不会写,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了。不过,这诗真好,有一种……唔,继往开来的豪气!”
  “不错,现在连成语都顺口就来了!”汪孚林看着努力装小大人的金宝,顿时笑了起来,随即提醒道,“记住,把这张纸收好了,日后有大用。”
  站在门外,秋枫的心里翻起了惊涛骇浪。收好这张纸,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汪孚林今天原本就没有当场承认,此刻让金宝抄下这首诗,如此回头就可以将其说成是金宝所作?凭什么?就凭金宝当年受过兄长的虐待,又偷听过学里讲课,能够读书写字?就凭金宝也属于汪氏宗族,于是就能理所当然地成为秀才相公的儿子?就凭是儿子,就能把父亲做的诗据为己有?而他却因为自作主张,反而要遭到责备和冷落?
  他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如同毒蛇一般噬咬着自己的心,失魂落魄到连什么时候离开的堂屋门口都不知道。
  而屋子里,金宝有些不太明白地看着书案上这张薄薄的小笺纸,最后决定还是问个清楚:“爹,这首诗是谁做的?”
  见汪孚林的脸上流露出有几分微妙的表情,金宝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登时喜上眉梢:“难道是爹做的?”
  “嚷嚷什么,低调懂不懂?”汪孚林没好气地呵斥了激动兴奋的金宝,这才一本正经地说道,“听别人说,大宗师对对你很关切,他才刚上任,如果他顺顺当当再当上两三年的提学,你来日道试可就有福了。就算他贵人多忘事,你到时候设法送个帖子去,附上你现在抄下的这首诗,再加上日后你练字有成再写一遍的这首诗,只说是请教大宗师书法,兴许就能够让大宗师想起咱们父子来。这样你去考秀才,说不定就容易多了。”
  金宝险些没把眼珠子瞪出来,好一会儿才结结巴巴地说道:“爹,两三年就去考秀才,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开玩笑?你爹我不是十四岁就考了个秀才回来!两三年之后,你也十一二了,凭你这过目能诵的资质,足够了!”汪孚林腹诽了一句,哪怕你爹我是吊榜尾,这才开口说道:“你收拾一下,我们尽快回去。”
  金宝只能不去纠结这应考的问题,却很纳闷现在就要回去:“爹,之前那人不是说,让咱们等一等。再说,爹不用留下在歙县学宫读书吗?”
  “大宗师都走了,还等什么?”一想到那个游野泳的闲人神神叨叨,汪孚林只觉得一肚子气,“明日我去县衙投帖求见叶县令,没事我就赶紧走人!至于读书,回头我就说伤势未愈,先去学宫请一年半载的假!对了,我之前找借口说带你去姐夫家回拜,这就走吧,省得回头被人挑刺!”
第二十一章
行情看涨的汪小官人
  和徽州府城其他的街坊不一样,中午时分的斗山街并没有太多的行人。这里临街两面都是一座座深宅大院,马头墙彼此摩肩接踵,黑白相间分外雅致,都是在外经商有成的徽商建造的宅邸,庭院深深。规模最大的宅子,从最外头大门到最里头一重院落常常还要另坐滑竿。所谓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的不成文陋规,在这年头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不少人家都是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所谓先贾后儒,便是如此了。
  许家大宅正在斗山街深处,嫡支几代盐商,积攒下了颇为丰厚的家业,二三十年间出了两个举人,五六个秀才,从商贾之家渐渐演变成了乡宦士绅。因族人众多,原本宽敞的大院早已经住不下了。而斗山街地方有限,除却嫡支之外,旁支若是发达了,往往会在府城其他地方置办屋宅,至于在此继续依附嫡支住着过日子的旁支族人,大多家境寻常,靠着常常到本家堂屋走动,维系血缘关系。
  汪元莞本来也不过是这些许家旁支女眷中的一个。公公在外行商,丈夫应试多年还是个童生,小弟虽年纪轻轻中了秀才,却又遭受了那样一场风波,她跟着婆婆去本家堂屋见那些长辈平辈时,也不知道遭过多少冷嘲热讽。可这会儿,那些瞥向她的目光固然还是有轻视和不屑,却也多了很多好奇的眼神。
  “臻大嫂子,你的娘家弟弟真收了那个八岁的族侄当儿子?那天我和明月姐姐说起的时候,她还特意追问起此事。”
  问这话的是和汪元莞平辈的许家九小姐许薇,人有几分娇憨,颇得祖母方氏喜爱。她这一起头,其他人登时也七嘴八舌问了起来,汪元莞之前那些日子也不知道受了多少闲气,连自家婆婆也曾经不轻不重敲打过两句,如今终于得以翻盘,她却强自压下讥嘲某些人的念头,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当初打听到的明伦堂一幕绘声绘色讲给众人听。
  汪元莞刚刚说完,便有人看不惯她的得意,冷不丁插嘴道:“十四岁的爹,八岁的儿子,这日后哪家闺秀若是嫁了给他,一过门就有个便宜儿子,那时候就有的是热闹了!”
  “这话我也对我那弟弟说过。”汪元莞轻描淡写地说,“他虽小小年纪,却豁达得很,说世上总有眼光足够好的姑娘。”
  见四周围有不少人不以为然,她便笑了笑说:“再说,是养子,又不是嗣子。金宝跟了我弟弟不到两个月,但凡看过的书都过目能诵,一手字也已经从最初的狗爬练到颇像样子,甚至连大宗师都极为赞赏他的资质。我弟弟还开玩笑说,他等着金宝科场有成,好给自己养老。”
  想到那汪孚林才不过十四岁就说这样老气横秋的话,屋子里老老少少顿时都乐了。连主位上的老太太方氏素来严峻的人,也一时笑得险些翻了手中的茶盏。如此一来,刚刚那点挑剔的气氛全都无影无踪。
  方氏又笑道:“有道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能做到前者的还容易些,能够做到后者的却百中无一,难得他小小年纪却又缜密仔细,让族中恶侄不能得逞,又庇护了良才美质,怪不得就连大宗师也称赞一声好。日后有机会,臻儿媳妇你带他来家里坐坐。”
  如今许氏一族辈分最高,出身岩镇方家的方氏都开了口,别人自然无话可说。汪元莞的婆婆柯氏只觉心中无比高兴,第一次觉得长媳家里除了人丁单薄,嫁妆也不太丰厚,其他的缺点真谈不上,毕竟,这家里有几个新媳妇能够一进门就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孝敬公婆,善待小叔小姑?盘桓了好一阵子,她打算带着汪元莞告辞的时候,就只见门帘一动,却是跟自己的一个老媪张头探脑。知道这举动很没规矩,她顿时有些没面子。
  “鬼鬼祟祟干什么,进来说话!”
  “是小的莽撞。”那老媪硬着头皮进屋,万福行过礼后,便满脸堆笑道,“是大奶奶娘家来人,小的就来看看可有空儿。”
  汪元莞只以为是汪孚林,登时喜出望外:“是小弟来了?”
  屋子里登时有人打趣道:“说曹操,曹操就到。”
  可那老媪闻言赶紧摇头:“不是汪小官人,来的是松明山南明先生的胞弟,大奶奶的本家族叔汪二老爷。”
  要说徽州府每三年都能出好几个进士,可如今朝堂险恶,真正能够做到高官的十中无一,而松明山那位南明先生即便如今赋闲,可罢官前就已经当到巡抚,这些年与王世贞二人并称,名满天下,在这妇孺也读书的徽州府中,能够与其并称的文坛名士找不出第二个。于是,屋子里的人看向汪元莞的目光登时全都变了。哪怕是刚刚还带着几分不以为然的人,这会儿也流露出了几分惊诧和羡慕。
  而汪元莞自己则是险些以为自己听岔了。父亲多年行商未归的其中缘由,她这个家中长女隐约觉察到了一星半点,除却除夕祭祖这样的大日子,自家和族里最显赫的几家亲戚几乎断了往来。就算她出嫁时,那边也只是命人送了礼,并没有过来吃酒。没想到时隔那么多年,那家长辈竟会来见她这晚辈!
  “快去,别让你那叔父久等!”
  这次就连方氏也连声催促,等到汪元莞匆匆告罪一声,和婆婆柯氏匆匆离去,屋子里方才发出了一阵惊叹。也不知道是谁人低声嘟囔道:“本来是一桩险些要革功名的官司,没想到竟然坏事变好事,一下子抖起来了!”
  方氏没说话,却露出了疲态,许薇最会察言观色,连忙端茶递水问祖母是否累了,旁人见状赶紧告退。等到闲杂人等都没了,方氏便使了个眼色,许薇的母亲,她的长媳程氏立刻起身到屋子外头,吩咐人去汪元莞家中打探打探。
  约摸半个时辰之后,就有了消息。
  “老太太。来的确实是汪家二老爷,一块见了四太太和臻大奶奶,送了四色礼物,他只留了一刻钟,可屋子里却笑成一团。据说是臻大奶奶的弟弟在去给大宗师送行的时候,闹了个笑话。”
  方氏登时惊咦了一声:“前几天才刚让大宗师赞不绝口,今天怎么又闹了笑话,而且臻儿媳妇这个当长姐的竟然还笑得出来?”
  “是笑话,却也是佳话。听说是今天那汪小相公和其他人一块去给大宗师送行,不耐烦生员们围着大宗师左一首诗右一首诗,就借机尿遁了!谁知道正好在这时候大宗师宣召他,他不在,他身边一个书童自然得上去禀告,这时有个婺源生员挤兑了两句,那书童心里不忿,就吟了他主人的一首诗。这下可好,大宗师赞不绝口,大笑三声立刻启程,汪小相公回来时,大宗师连个人影都没了!”
  来回话的张二嫂说得绘声绘色,又诵了那首诗,屋子里的几个女眷虽不在场,可听着全都觉得栩栩如生,一时许薇竟是扑哧笑了一声,随即才眨巴着眼睛浮想联翩。而方氏不禁莞尔笑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果然好气势,臻儿媳妇这个弟弟还真是不寻常!好了,你下去领赏吧!”
  张二嫂喜上眉梢,谢过之后正要退下,外间却又传来一个声音:“老太太,那位汪小相公带着金宝来见臻大奶奶,人已经进家门了,刚好和汪家二老爷前后脚错过!”
  如果只是一个十四岁的秀才,方氏顶多是问问罢了。可是,一个十四岁的小秀才却把一场对自己极其不利的功名官司给翻了过来,今天送行的时候又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她实在是很感兴趣。尽管她论辈分长了对方两辈,论年纪可以当对方的祖母,此刻还是饶有兴致地说道:“这样吧,准备滑竿,我过去凑个热闹,也见识一下这位汪小相公!”
  众人没想到方氏竟然会这样兴致勃勃,本劝她不如请人过来说话,方氏却只摇头道:“臻儿媳妇今天都来过了,为着我们的好奇心又请她再来,这就不是当亲戚,而是当下人了。横竖我一把年纪,就实话对人说我是好奇,想来她弟弟既爱幼,总应该有几分尊老,不会见外才是。”
  家里老太太这么说了,其他人连忙奔前走后去张罗,许薇则是帮忙给原本一身家常打扮的祖母换衣服,一边动手一边好奇地说道:“祖母,这个汪孚林从前不说是书呆子吗?现在怎么一下子这么厉害了?”
  “自己年方十四就收了个八岁的养子;给大宗师送行,却不耐烦地溜去出恭,这还不呆?”方氏说着连自己都笑了,却是若有所思地说,“倒是真性情。”
  如果知道这次功名风波的背后,关系到夏税风波,这真性情的汪孚林又会是怎样的反应?
  然而,外头好容易才收拾停当,滑竿也已经抬到了堂屋门口,紧跟着却又送来了一个消息。这下子,刚刚忙完的众人顿时目瞪口呆。
  “歙县叶县尊派人找到了咱们这来,把汪小相公请去县衙了!”
第二十二章
躺着也中枪
  自打上次在歙县学宫明伦堂中,瞻仰了一番知县大人的风采之后,汪孚林还没有机会再见叶钧耀这位歙县之主。
  据他这些天来打探得知,这位新任知县是三甲同进士,按理榜下即用,但他想等个好缺,所以候选一年多,最后还是因为歙县令房寰丁忧出缺,他这才捞到歙县这徽州首县的县令,一路紧赶慢赶,竟然赶上了主持二月底的县试。至于其他政绩,才上任四个多月的叶县尊自然谈不上,初上任只顾得上全力和士林缙绅之间搞好关系,否则上一次也不会打着那样的名义请了大宗师同去徽州府衙。
  可要说其他的,汪孚林就着实两眼一抹黑了。程老爷毕竟是初识,程乃轩又挨了一顿痛打在养伤,他不可能一有什么不了解就跑去人那里探问。而其他的人如客栈掌柜,如在歙县县学打杂过三年的秋枫,全都层次太低,就如同此时此刻的他自己一样,没有太多资源去接触高层。而且这次召见来得突然,他根本摸不清是什么目的。
  正因为如此,他请长姐派人把金宝送回去,自己则匆匆跟着来传话的一个亲随前往县衙。一路穿过甬道,绕过各式建筑,来到后头三堂的时候,汪孚林尽力表现得小心翼翼一些,以便符合自己眼下的身份。
  他在明伦堂上大发神威,那是为了自卫反击,眼下在一县之主面前慷慨激昂,那就是喧宾夺主了。起初几句没营养的寒暄对话之后,叶钧耀便深深叹息道:“想当初流言刚起的时候,本县就觉得不对,可待想要追查的时候,这风波竟是直接席卷到本县自己身上来了。所以为了避嫌,本县只能静观其变。”
  “学生此次能够逃脱一劫,都是大宗师明察秋毫,老父母神目如电。”汪孚林不管是不是肉麻,直接高帽子送上一顶再说。
  “那是你自己仁孝双全。”叶钧耀毕竟也是新进士,对于这样的吹捧,他的脸皮还没修炼出足够的厚度。他有些不自在地笑了笑,这才试探道,“昨日本县应段府尊之命,为大宗师设过送行宴,今天你和其他生员去给大宗师送行,大宗师可有说什么?”
  这一个问题原本平平常常,但汪孚林顿时纠结了。难道他能说,因为自己出恭尿遁,以至于秋枫去卖弄了一首诗,而自己本人根本就没和谢廷杰说上话,就和这位回返南京的大宗师错过了?于是,他不得不在心底快速思量该怎么回答,就在他打算避重就轻应付过去的时候,叶钧耀突然瞥见外头有人影闪动,立刻皱眉喝道:“谁在外头?”
  “回禀堂尊,是小人。”
  随着这声音,一个身穿吏衫的中年人进了三堂。他先是瞥了汪孚林一眼,这才深深躬下身说:“堂尊,刚刚从徽州府衙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咱们县不少生员跑到徽州府学那去闹事了!”
  此话一出,叶钧耀险些没跳起来。总算他还记得在属吏面前得不动声色,因此故作威严地挑了挑眉道:“怎么回事?”
  汪孚林也同样莫名惊诧。今天程奎那些人险些被人骗去府城小北门,闹出一场和大宗师送行失之交臂的笑话,故而心中恼火要去争执讨个公道,这事情可以理解,可竟然不是在城门口直接发作,而是要跑去徽州府学发难么?他正庆幸自己找了个借口跑得飞快,却冷不丁发现那中年属吏竟是眼睛直往自己身上瞟。一瞬间,他登时心里咯噔一下。
  不会吧,这种破事还能扯上我?
  果然,那中年属吏瞟了他几眼后,便谦卑地弯下腰道:“堂尊,这事情说来话长,总而言之,似乎是府学里头五县生员挤兑了汪小官人,学宫里头的生员们心中不忿,就跑去为汪小官人讨公道了!”
  看到叶钧耀那震惊的目光立刻落到了自己身上,汪孚林登时心中暗自叫苦。这简直是躺着也中枪啊!你们闹事就去闹事,非得扯上我这个早就遁了的人做什么?
  叶钧耀苦恼地揉了揉眉心,继而一弹袍角站起身,随即吩咐道:“备轿,去府城!”
  等那中年属吏连声答应之后退了出去,他便看着汪孚林说道:“你也一起,顺便给本县好好解释解释,这到底怎么一回事!”
  徽州一府六县,徽州府学的生员都来自六县县学。每年的科考,各县县学除了遴选出一二等去考举人外,也会遴选出二十五人为府学附生,年岁久的方才补入廪生和增广生。从前这都是按照名次定,可因为最初府学之中一半人都来自歙县,其他五县不服力争,就变成了按照各县派名额,歙县五人,其他五县各四人。
  如此一届一届循环往复,府学中歙县生员的数量就稀释到了相当少的地步,这么一点人根本连水花都响不起来,顶尖歙县生员也就不乐意呆在府学。
  而且,府学县学这种官方学校如今早已式微,都是些不上不下的生员们在里头点卯熬资格,等成了廪生可以得一份廪米,又或者得到岁贡推举入国子监的资格。真要说学问,还得去书院。而在这一条上,徽州府学又同样输给了歙县县学。歙县学宫射圃之中早年就重建了紫阳书院,定期延请大儒来讲学,而徽州府学却只有那训导和教授几个学问平平的学官,久而久之,府学里头的歙县生员都约定俗成一般,一面在府学点卯,一面在紫阳书院读书。
  这下子,府学便成了除却歙县之外,其他五县生员的天地。
  当然,徽州府并不止一家紫阳书院,还有的是更多其他书院。这些书院中,有的不限出身,有的只面对生员。
  比如设在歙县学宫射圃之中的紫阳书院,乃是理学中心;设在黟县城南儒学原址上的碧阳书院,也带着完全官方的特质;这两家只面对有功名的秀才以及有潜质的童生。而又比如婺源县中云乡的福山书院,因为曾经有湛若水讲过课,俨然心学一系的大本营之一;祁门县城东眉山的东山书院,半官半民,亦常常延请名师,颇有名气;黟县集成书院,带着黄氏一族的族学性质……这些就是有教无类。再加上社学私塾族学,整个徽州府读书风气几和江南平齐。
  确切地说,优秀的五县生员根本不屑于在府学混日子,只不过拿着个府学名头,人却到徽州府这些大书院,甚至江南那些有名的书院去苦读上进了。只有大书院进不去,小书院不屑读的那些五县生员,才会在府学熬资格。等着岁贡、拔贡、恩贡这样的机遇,能够不用出钱就混个监生的名头。
  在府学里混了多年日子的程文烈等人从歙县县城新安门送走谢廷杰后,没有再往县城中绕路,而是西行从府城大北门返回,一个个都虎着脸很不自在。他们本来是想让那汪孚林出个丑,让大宗师知道他除了慧眼识英才收了个好儿子,其余的一无是处,谁知道汪孚林身边那书童竟是抛出了那么一首诗!
  连大宗师都赞不绝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