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446

  “所以,我的要求很简单,陈老爷你选一个杭州最好的酒楼,摆上一桌酒,请了许老太爷当中人,之前的事情可以一笔勾销!”
  “你真肯这样就一笔勾销?”陈老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摆酒赔罪,听上去折面子,可要说真正的付出却反而是最轻微的。就算他要面子爱冲动,可之前确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看轻了人,现在发觉人家够分量和自己掰手腕,他当然要正视一下这个论年纪都快能当自己孙子的小秀才。见汪孚林淡然若定地点了点头,他踌躇了片刻,终究还是谨慎地问道,“还请汪公子把话说清楚,除了这一条,可还有其他条件?”
  “当然有事需要陈老爷你这个地头蛇一块参详。”汪孚林不等陈老爷答应或拒绝,笑眯眯地说,“这是抚院邬爷的意思,不过要等许老太爷回头一块谈。”
  陈老爷听到汪孚林直接掣出了邬琏的旗号,本待冷嘲热讽,可汪孚林末了说还要等许老太爷在场的时候一块揭秘,他不禁将信将疑了起来。然而,眼下已经半夜三更,不是深究的时候,他想了想就点点头道:“既如此,我明日中午在杭州城中烟雨楼设宴,许老太爷那边,我会亲自送帖子去。告辞了!”
  老子眼下就立刻去水门街的许家别院,倒要打听打听那位传奇的老爷子是否真的来了,别上了你小子虚张声势的当!
  陈老爷这一走,汪孚林终于忍不住打了个呵欠,暗想自己真是劳碌命。出了屋子回到自己这一行人租住的小院,他才刚一到门口,一个人影突然无声无息闪了出来,吓了一跳的他险些把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等认出是叶家的一个仆妇,他这才长舒一口气:“夜半三更,严妈妈你也太吓人了。”
  “两位小姐一直都在等着小官人。”严妈妈却也不废话,直接笑眯眯解释了一句。
  这都子夜过后了,叶明月和小北什么事等他到现在还不睡?
  汪孚林只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知道叶家这些仆妇全都是嘴紧的人,干脆跟着她往另一边院子里走。一进堂屋,他就看到小北正坐在左手边的椅子上头一点一点打瞌睡,听到动静一下子跳了起来,一看是他,立刻一溜烟冲到了里屋。不消一会儿,叶明月就出来了,而那刘妈妈已经悄无声息退了出去,脚步和猫儿似的。
  “娘那边有信送来。”因为实在太晚,叶明月的脸上有些困倦,停顿了一下方才继续说道,“怪不得之前祖母派了人来接我们,原来,娘这次回去之后不久,我祖母就主持了分家,现如今我爹和我三位伯父算是正式分家了,祖母跟着我大伯父过。叶家虽说家业不少,可不是田地就是铺子,现钱不多,要不是娘把你那几个镖师拉过去镇场子,差点那时候三位伯父就要吵得打破头。”
  汪孚林在脑子里设想了一下,就知道叶家那分家场面一定相当之火爆。可想想上次叶家那票人跑来接人却闹出了那么一个笑话,还有个毛遂自荐要去给叶大炮当师爷的,他想也知道叶家是个什么光景。可想想单单这些,应该还不至于让叶明月和小北夤夜等着自己回来,因此他立刻问道:“怎么,是分家结果不好?还是有什么别的变故?”
  “有什么变故?爹在家里是最小的儿子,这次分到手的家产却最少,大家却都不信,怀疑是祖母私底下把东西给娘了,再加上娘这次回去带了那些镖师,他们更是怀疑娘带着他们回来,是打算把金银细软给偷偷夹带在身上,带回歙县去给爹,于是全都不肯放她走,天天闹腾个没完!”小北说到这里,已经是气得脸都青了,“汪孚林,你帮个忙,再借几个人给我和姐姐,我们回去狠狠整治那些家伙一顿!”
  汪孚林知道小北也就是嘴上说说,眼睛却在看叶明月什么反应,顿时也顺着她的目光看向了叶明月。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叶明月在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最终有些迟疑地说道:“娘上次从宁波府到歙县来,就说过家里闹腾不休,都想分家,这次有意带人回去,就是想顺着祖母的意思,把家好好分了,省得日后一大堆麻烦。今天傍晚送消息回来的人说,娘吩咐我们稍安勿躁。可她就算再能耐,毕竟弟弟还不到一岁,很容易被人绊住。孚林,小北说的也是我的意思,你挑几个人借给我们,我们悄悄回宁波府去,看看能不能帮她一把。”
  听到叶明月也想回去,汪孚林不禁摩挲着下巴。足足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光是你们回去,你确定真的能有用?你有谋,小北有勇,看上去正好彼此互补,但你们终究是晚辈,叶家却又是宁波大户,大户人家规矩多,至于那些往日对你客客气气的亲朋好友立场,恐怕也难说得很,再说,你们这一走,让小胖子怎么想?这样吧,明天中午有赵老爷的赔罪宴,我争取把邬部院拜托我的事推出去,接下来我陪你们一块回宁波一趟。”
  见小北目瞪口呆,叶明月显然也有些意外,汪孚林便笑着说道:“金宝他们帮忙林老爹的事,明天差不多也该忙完了。既然出都出来了,我就索性带着二娘小妹,金宝和秋枫走得更远些,顺带去宁波玩玩。对了,我忘了告诉你们,今天还遇到了许老太爷和九小姐,说不准她明天就会过来找你们!”
第三一零章
空手套白狼
  第二天一大清早,汪孚林便带人动身前往水门街。然而,他还没来得及询问路人,许老太爷口中的歙县许家宅院究竟在哪里,就看到了一番他昨天想看却没看到的场面。
  水门街边上乃是一条纵横交错的水路,上头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总共横跨了约摸七八座桥。此时此刻,就只见黑压压一大片人聚集在桥附近,但却没有太多喧哗。和之前汪孚林在杭州城内外看到的那些绸缎衣服不同,大多数人都是衣衫褴褛,上头补丁叠补丁,有男有女,女子反而是少数。好几个处街角还有粥桶,有人用大勺在桶里搅动着和水差不离的稀粥,来去的人大多都会喝上一碗,却不见给钱。
  “城南吴家机坊,要十个人,全都要缎工!”
  听到这一声吆喝,汪孚林本以为必定会应者云集,可让他诧异的是,那些喝粥的人并不见开口答应,而是有个衣衫较为整齐的中年汉子迎上前,和来人仿佛是讨价还价了一阵子,继而就回过头来把手一招。须臾,便有十个人二话不说上前来,直接跟着之前那叫嚷的来人去了。至于其他的人,尽管有的面露羡慕,却没有人敢争执,只是默默地继续苦等。
  汪孚林只驻足旁观了不到一刻钟,前前后后来要工人的大约三拨,要的从七八个人到三四个人不等,可这一窝蜂到这等着上工的却丝毫不见少。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浙江巡抚邬琏昨日为什么这样感慨万千。大明从立国之初就被太祖朱元璋设定为一个农业国家,发展至今工商业已经开始渐渐超过了农业,尤其在东南地域,这种站街似的招工方式,怎能不让那些读圣贤书的文官感到惊恐?又不是人人都像汪道昆出身商家,于是认为应该农商并重。
  他很快便悄然离去,找了个路人询问过后,顺利找到了地头。许老太爷一见面便对他笑言昨夜陈老爷亲自过来打探,汪孚林对此早有猜测,倒也不觉得奇怪,而是提到了之前来时那座座桥头人满为患的景象。尽管许老太爷并不从事丝织业,但他走过的桥比汪孚林走过的路还多,当前去烟雨楼赴约的路上,他就少不得对汪孚林解释一二。
  “到这里来等人雇佣的织工缎工以及其他匠人,约摸有几百人,免费供粥的,就是周遭几户兼做牙行的歇家。他们和城中内外那些机主多为商定好的,每人每日工钱抽成十分之一,他们则是负责在十日之内帮雇工找到雇主,当天帮雇主找到手艺娴熟脾气温顺的工人。所以,这三方约定俗成,人人得利。”
  听到这里,汪孚林就知道,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制度,和后世的人才中介类似,总之就一句话,只要不是突然产能过剩,尽管日子苦些,劳动力市场还算是井然有序,不用官府操心。不过,邬琏本来也只是体恤这些雇工,痛恨的是那些收保护费的打行中人,他今天倒没看见这样的景象,因而,蹭坐许老太爷那宽敞马车的他理所当然又问及了此事。
  “那些游手好闲的家伙?”许老太爷顿时眉头大皱,继而便冷笑道,“农人种地,工人做工,商人经商担风险,稍有不慎便连本带利亏个精光,还要欠一屁股债,就连看似风光无限的朝廷官员,却也是寒窗苦读十数载,这才能够崛起。只有这些混迹市井,不肯吃苦也没有一技之长的家伙,最叫人可恨。听说你开了一家镖局,收容了一帮这种家伙?你却要小心,这种人多半都是滚刀肉,无情无义,关键时刻捅了同伴一刀也有可能。”
  许老太爷不会看不起农民,不会看不起雇工,更不会看不起商人,至于官员他更是一定会供着,可对于打行,他的态度却至为厌恶。
  觉察到了他的这种态度,汪孚林想想同样深恶痛绝的邬琏,想想之前打算一石二鸟的浙江三司衙门主官,想想不得不捏着鼻子宽大为怀的杭州知府凃渊,汪孚林并没有任何奇怪。就犹如旧上海那些青帮洪门之类的家伙,有多少人会喜欢他们?当面客客气气,背后骂娘的不知道多少!
  烟雨楼位于杭州中心城区,比徽州城内最有名的馆子状元楼更大一倍不止,同样是三楼。可这样偌大的地方,今天却被人包场,让不少食客有些败兴。但汪孚林和许老太爷抵达的时候,掌柜和伙计们早已把那些客人给哄走了,进去的时候却没有引来多少瞩目。一进店,他就看到陈老爷头戴马尾罗巾,身穿一身玉色四合如意的细锦袍子,脚上一双如意履上还缝着两颗明珠。相较之下,许老太爷一身丝毫不显奢华的纯色细葛袍子,反而如同村塾老儒。
  但据汪孚林所知,老太爷那身行头那才叫低调的奢华,根本不便宜!至于他自己,今天一身招牌的秀才装扮,就犹如许老太爷的孙辈一般,毫不显眼。
  对比之下,对于自己这一身珠光宝气盖过了对面两人,陈老爷起初倒有些扬眉吐气,可看到许老太爷闲适自如打过招呼,反客为主向伙计点茶,却是从茶叶,泡茶的泉水火候等等全都如数家珍,要求细致,他不知不觉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自嘲地笑了笑。
  “我一个暴发户可不像你们徽商这般懂生活,再好的茶叶到我嘴里也喝不出滋味来。”
  “我除了喝不惯加了葱姜以及蜜饯的调味茶,其他茶叶对我来说也都是差不多的味道,喝不出好坏。”汪孚林笑着附和了一句陈老爷,见其脸色立刻和缓了下来,而伙计已经知趣地下去忙活了,他便不紧不慢地用手敲了敲扶手,笑吟吟地说道,“今天请了许老太爷当中人,我便开门见山说话了。陈老爷,不知道你对从武林门到北新关之间湖墅那段区域中,各占地盘争斗不休的那些打行,可有什么了解?”
  陈老爷正在琢磨今天该怎么不丢面子,却又把汪孚林的嘴堵上,最好再能把自己引荐给浙江巡抚邬琏,也好替那些秀才疏通一下关系,免得自己从前的投资白费,可汪孚林竟然离题万里,他顿时有些始料未及。
  思量了好一会儿,他干脆直截了当地答道:“虽说往日他们也给我做过事,但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家伙,我也就是用的时候派人过去知会一声而已。听说当初汪公子你还跟着凃府尊进过北新关,还收服了其中一拨人,打算开个什么镖局?湖墅那些挂着标行牌号的家伙对此咬牙切齿,你可要小心些。”
  他终究有些忍不住气,不知不觉就开了嘲讽模式。然而,他这风凉话说出口,却发现许老太爷笑吟吟看热闹,汪孚林也根本没有任何生气恼火的表情,反而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哪怕他自诩为半辈子老江湖,这时候想到之前轻敌吃的亏,顿时忍不住大为警惕。
  果然,下一刻,汪孚林便开口说道:“陈老爷既然和这些人打过交道,那抚院邬爷一直耿耿于怀的难题,陈老爷一定有主意。自从北新关之乱后,虽说当初参与聚众作乱的那些打行全都被官府取缔,但劳役未满,便有人在下头蠢蠢欲动,迟早还会为祸乡里,危害一方。抚院邬爷一直都想能够有人起个头给这些人牵条路子,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料想没有谁像陈老爷这样黑白通吃而又手眼通天的地头蛇更有办法了。”
  不等目瞪口呆的陈老爷醒悟过来,汪孚林便抢着说道:“如果陈老爷能够压服那些家伙,那么,抚院邬爷那边,非但不会记你旧过,反而会记你的功劳。如若你愿意,我可以引荐你见一见邬爷身边的亲信。”
  陈老爷做了这么多年风月生意,深知这年头有一种人叫做空手套白狼,假装和某某官员熟稔,然后骗你出钱出物,最终却坑你没商量。可他已经确定之前那帮秀才冒犯的是浙江巡抚邬琏,而且提学大宗师已经开始行动了,汪孚林又能够请到许老太爷这样他见过的人来镇场子,如果真的是骗子,他只能说这骗子实在是高端了点儿。尽管汪孚林摆上台面的难题实在很棘手,可交换条件也确实让他怦然心动。
  那些乌七八糟的前事一笔勾销不算,而且他这就该算是巡抚面前挂上号的人了吧?
  “你此话当真?”
  “当然!”
  陈老爷左斟酌右思量,最终在伙计把酒菜茶水全都送齐全了之后,他终于下了决心。他亲自给汪孚林斟满了酒,继而又给许老太爷满上了一杯,最后自己才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偌大的酒碗满上了,随即双手捧碗道:“总而言之,此前千错万错都是我陈明芳的错,多谢今日许老太爷给面子来当中人,汪公子,这一大碗算是我给你赔罪!”
  眼见陈老爷一饮而尽,汪孚林笑着回敬干了,接下来那一番宾主尽欢,自然不足为外人道。
  直到出门上了许老太爷的马车,只是浅尝辄止喝了两杯的他长舒一口气,继而就只听许老太爷问道:“敢情你是给邬部院蹚水来的?”
  “我也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抚院邬爷亲自找上门来,我人小肩膀单薄,当然只能挑个有能耐的人推出去扛一下担子,看看邬爷是否满意。”
  汪孚林当然不会说,自己就算想要整合打行,那也绝对不会在明面上挑头,而是会在暗地里操作。操纵地下王国的成功者一旦见光,有几个好下场的?
  所以,他需要有人蹚水先过河。对不住了陈老爷,就请您先上吧,成功了他汪孚林不吃亏,失败的话,他再上不迟!
第三一一章
今非昔比
  给陈老爷牵线搭桥,把邬琏身边一个心腹亲信给引荐了过去,汪孚林就撒手不管了。平心而论,他并不是很看好陈老爷,毕竟把这个已经在东南持续发酵了几十年的历史问题处理好,需要充分的智慧,陈老爷看样子也不是如此能人,但邬琏交待了,他给找了个地头蛇,这就行了,太过显摆能耐没有必要。说句不好听的,他小规模地洗白一批人,给他们一份正经行当做,人家会夸赞他有能耐有本事有爱心,可要是他招个千八百人,邬琏都会有警惕。
  就算他要做,也要等陈老爷这边有个结果之后,再徐徐图之,不能心急。
  昨夜回来得晚,他还没来得及对家里其他人说要去宁波府的事。眼下出了烟雨楼后不多远,他就下车和许老太爷就分道扬镳,自己带人回了客栈。正巧这会儿家里人都在,他把事情一说,金宝和秋枫那是一点意见都没有,汪二娘和汪小妹也觉得在杭州城里呆得有些腻了,很愿意跟着一道去宁波游玩一番。方先生和柯先生是无可不可,反正他们往年也是满天下闲逛游荡,居无定所。只有叶小胖一蹦三尺高,笑得合不拢嘴。
  “太好了,我好久没回去过了,我要回去看祖母!”
  “要回去哪儿,这么高兴?”
  随着这个清亮的声音,门外就有仆妇说道:“九小姐来了。”
  不用加许家这个前缀,叶明月之前就和众人提过许老太爷和许薇祖孙俩来杭州了,这会儿谁都知道是许薇来了。汪小妹第一个到门前去打起了帘子,笑着把许薇给拽了进来:“九姐姐,你来得正好,哥刚刚说我们要去宁波呢!明月姐姐和小北姐姐的老家就在那儿,你去不去?大家正好一块去玩!”
  许薇一下子愣住了,脸色顿时变得有点复杂。正好得知祖父要到杭州来公干,她好一番苦求,这才成功跟到了杭州,而昨天刚到就在寿安夜市遇到了汪孚林,那无疑更是意外的惊喜。然而,她正想着接下来如何与汪孚林这些人一块在这号称天堂的杭州好好游玩,他们就要到宁波去了,最最让人纠结的是,叶家就在宁波,这难道是汪孚林要去上门……
  叶明月一看许薇的眼神和表情,就知道小丫头心里在想什么,连忙把人拉了过来在身边坐下,却是低声说道:“是叶家分家的事情闹得很大,我们担心娘一个人在那儿孤立无援,所以才打算回去看看。汪小官人是热心,其他人是一块凑热闹,纯粹去玩的。”
  一说到分家,许薇顿时心里一跳。许家三房之间如今的巨大隔阂和矛盾,说到底,也是因为祖父把盐业生意的主导权一股脑儿都交给了大伯父,所以父亲和三叔全都心里不舒服。她只以为自家如此,唯有黯然神伤,却没想到叶家也同样如此!她正踌躇,一旁的小北却也凑了过来。
  “本来姐姐和我只不过想借几个人,谁知道他硬是管闲事要凑热闹,还带这么多人一块去,真的当姐姐和我是回宁波游山玩水啊,天知道那儿乱成什么样了,哪有那闲心!小薇,你还能在杭州呆多久?我们说不定很快就能解决事情回来,到时候咱们一块去苏堤好好玩玩!”
  许薇深知汪孚林确实是多管闲事,又或者说闲事会主动找上门来的性子,顿时扑哧一笑。见其他人都看着自己,她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宁波我是不好去了,祖父这次是来见两浙盐运使史大人的,应该会在杭州盘桓一阵子,我们就住在城东水门街那儿,到时候你们回来了,千万记得到我那儿送信!”
  她一面说,一面不悦地瞪了汪孚林一眼:“要走也不对祖父说一声,害得我还兴冲冲过来,打算邀你们明天去苏堤看桃花!”
  汪孚林顿时有些讪讪然,不过想想此去宁波应该快得很,他就爽快答应了下来。
  当然,临走之前,汪孚林还是帮杨文才等人打探了清楚,钟南风于宣判之后十日内就起解送去了蓟镇,其他两人也一起。因为有原属戚家军的抚标官兵十余人一块押送,当然不用担心路上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且肯定会满足钟南风远远看一眼戚继光的要求。
  从杭州去宁波府这一路虽说水陆均可,但为了舒适,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坐船,汪孚林一行人自然也不例外。由于这一程路上有的水路是已经开凿了很多年的运河水道,所以他们此次顺水顺风还好,若是又逆水又逆风,船吃水又重,很容易搁浅,那就一定要雇佣纤夫牵引。
  因为这一行人比之前还要更多,马匹也很不少,于是汪孚林便索性分了水路陆路两拨人。一拨人管着十几匹马打前站,另外一批人则是坐船。小北原本恨不得走陆路,可在叶明月的严正告诫下,她终究还是不得不继续怏怏坐船。
  从唐宋以来,宁波就一直都是东南有名的大港口之一,明初洪武禁海,但永乐年间,郑和都能一次次下西洋,这里也曾经重设市舶司,后来庞大的远洋船队渐渐消停下来,所谓的市舶司也就只是维持着入不敷出的朝贡贸易,但却是官方和日本往来的唯一通道。直到嘉靖初年的争贡之役。那一仗死伤军民无数,因此朝廷一怒之下就彻底关闭了贸易渠道,严厉禁海。可正因为如此,才为后来的倭寇肆虐埋下了伏笔。
  历经多年抗倭,随着几大交通倭寇的海商集团彻底覆灭,一度是东南主战场的宁波自然也逐渐恢复了过来,但却和杭州的兴旺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原因很简单,尽管隆庆开关,封闭多年的海上贸易仿佛就此解禁,但官方的通商渠道月港在福建漳州,极其偏僻,甚至有说法声称是只允许漳州泉州两地商民出海,船引又极其有限,因此曾经比月港更繁荣发达,常年通航日本的宁波双屿,这些年尽管仍有在官府眼皮子底下的走私,但却比从前萧条多了。
  这些,都是汪孚林前往宁波这一路上,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方先生和柯先生对他少许解说的宁波局势。用两人的话来说,想当年的宁波大户除却极少数,几乎是无人不通倭,而这个通倭,当然不是说里通真正的倭寇,而是指和盘踞在双屿的海商许栋和李光头往来,在他们的生意里占股,平时官府有风吹草动则通风报信,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朝廷下了死力抗倭,而胡宗宪一面软一面硬向大户施压,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更是节节胜利,这才最后翻转。
  “只不过,宁波这些大户现在的日子比从前就难过多了,毕竟少了海上交易的大进项,故而叶家昔年何等大户,如今就为了分家,也能闹成这样。”
  对于方先生这感慨,汪孚林犹豫之后,还是拿到了叶明月面前求证,当然,他只是隐晦地问了一下,叶家从前是不是也掺和过海贸。
  对于这个,叶明月却是苦笑摇头道:“具体的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当年家里最鼎盛的时候,用的瓷器全都是景德镇珍品中的珍品,爹私藏的那些印章石,也就是我曾祖母留给他的那些,亦是那时候积攒下来的。后来家里就没有这么宽裕了,伯父伯母们天天吵,没事就彼此挤兑,而娘因为善于经营,无论田庄还是店铺都能打理好,再厉害的刺头也能捋平,所以虽是最小的媳妇,祖母仍然很看重她。”
  小北这个冒牌的叶家千金却反而比叶明月知道得多:“我倒是听乳娘提过,叶家当年似乎是资助过双屿的一个大海商,后来闹翻了,再加上汪直死了,仗一直从浙江打到了福建,节节胜利,那些海商余孽逃得无影无踪,那笔钱就打了水漂。当年还有人因此在父亲面前告过叶家一状,母亲平生唯一一次求了情,事情就不了了之了。父亲也说过,宁波大户,除却那些世代清贫的书香门第,当年那些有钱的人家,几乎无人不走私,换言之就是无人不通倭。说到底,都是禁海惹的祸。”
  所谓的父亲和母亲,区别于如今叶钧耀和苏夫人,当然指的是胡宗宪和小北那位生母。
  于是,汪孚林忍不住设想了一下胡宗宪说这话的背景。尽管胡宗宪本人的私人操守也不咋的,捞钱也同样是一把好手,而戚继光在蓟镇独当一面的时候,也和老上司差不多,但这无碍于两人在抗倭第一线的判断和战绩。他思量了好一会儿,最后一摊手道:“这么说来,就是隆庆开海,一窝蜂的海商都跑到月港去了,双屿这边走私风声紧打击严,算是断了很多人家的生财之道,叶家也有些萧条,所以这次分家才有人嫌分到的太少?”
  小北刚刚一说完,就意识到自己嘴太快。父亲当然知道浙江福建那些海商为何铤而走险,尽管说是商人逐利,但说到底却是对朝廷禁海不满。须知唐宋元以来,哪朝哪代像本朝这么保守过?可汪孚林未必就如同父亲这么想,天知道他是否介意叶家当初也曾经掺和过海上营生。此刻,她立时偷眼瞥了一下叶明月,赶紧补救道:“反正叶家早就金盆洗手不干,和海商再没有丝毫瓜葛。分家的事就是有人借题发挥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