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446

  哪怕她的脑子远远及不上姐姐叶明月,也不比苏夫人沉着冷静,可也至少能够觉察到,那肯定不止是徽州一府六县那点纷争。
  但她没有一个劲追问,也破天荒没有一门心思想着去悄悄查访帮忙,而是只当成什么都不知道一般,让他回到家里能够痛痛快快地做个吃货!
  因此,当置身于热热闹闹的前门大街上,她忍不住对碧竹说道:“伯父给我们找的那个厨子倒是做的一手地道徽州菜,可刚刚他对我说,想吃北京烤鸭。你觉得,我们找到东西好吃的馆子之后,也找个地道的京味厨子去家里帮忙一段日子怎么样?”
  碧竹虽说知道汪孚林好吃是出名的,可想想刚进京就这一堆事情,如今却还留意小小的厨子,她还是有些犹豫,但她终究拗不过小北,只得答应了下来。眼看小北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望着两边林立的各色馆子出神,她不由得暗叹,徽州府人人都说这是天作之合,可嫁给汪孚林这种太有本事的才俊,有时候也真是提心吊胆。寻常十七八岁的人这会儿是个秀才就了不得了,考中举人便是侥幸,哪里还能奢望见到当朝首辅?
  到了京城第四天,就已经造访当朝首辅府邸,当汪孚林下了骡车,看到沿墙根那一溜等候的车马,忍不住感慨自己这际遇在别人看来简直是一步登天了。果然,众目睽睽之下,当芶不平与门房接洽,而后门房端着带了几分矜持的笑容上前与他说话,继而请他入府的时候,他能够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背后那无数道惊异审视斟酌的目光。可以想见,不等他迈出这座张府,只怕回头他那点履历就要被有心人查个一干二净。
  隆庆入阁,万历首辅,张家如今正是最鼎盛的时候,仆役如云,内外却赫然井井有条,汪孚林跟着门房进门,管事领着一路入内,不说来往之人目不斜视,却始终不闻杂声。经由入府的青石甬道转到东边门,而后沿着一条狭长的夹道走过约摸一箭之地,再进一扇小门,就只见面前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东厢房里门口站着一个青衣小童,见他们来立刻禀报道:“老爷,汪公子来了。”
  话音刚落,汪孚林便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让他进来。”
  此时此刻,汪孚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迈过这道门槛,他就能见到那位万历首辅张居正了。相比之前听过见过的所有人物,这才是站在这个时代最前端的人!
第四九三章
张四维也来了
  这三年来,汪孚林的足迹从东南到湖广,也到过不少地方,接触过不少品级不一的官员,对于他这个年纪,又不是成长于两京权贵云集之地的少年,已经算得上经验丰富。可是,当他弯腰从门帘下跨过门槛进入书房,看到主位上那个身穿便装的中年人时,却第一时间感觉到了和从前打交道的那些官员截然不同的威势。
  哪怕他见过浙江巡抚邬琏,应天巡抚张佳胤这样的地方高官,也和临淮侯李庭竹这样曾经镇守一方的勋贵大将打过交道,可张居正的气质却截然不同。那眼神并不是一种纯粹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审视。哪怕人表情淡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自信散发出来,那种一切尽在掌握,哪怕泰山崩于前也仿佛面不改色的从容自若,尽显这位盛年首辅大权在手的威仪。
  相形之下,汪孚林行礼拜见时,却突然醒悟到,那一瞬间的对视,他竟然对张居正的五官容貌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反而对那种逼人气度更敏感。也就是说,只要不收敛气势,哪怕张居正身穿便装出现在街坊市井之中,也绝对会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脑海中转着这些和接下来情势根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念头,他的心情却不知不觉放轻松了下来,当站起身的时候竟没有垂下眼睑,而是很自然地看着张居正,只差就没有不闪不避直接对视了。
  “伯玉,你这侄儿很大胆。”张居正膝下六个儿子,哪怕学业有成很得他赏识的三个成年儿子,在他面前也一贯谨慎小心,至于外官子侄,从前他尚未入阁的时候还有人能够平常心对待,但自从他从排位末尾的阁臣,到后来的次辅,如今的首辅,他就再也没见过初次见面时不束手束脚的晚辈了。此时此刻,他一句评语出口,见汪孚林依旧是刚刚那站姿和表情,反而汪道昆笑了起来,面上颇有得色,汪道贯和汪道会兄弟亦是会心一笑,他不禁饶有兴致。
  汪家三兄弟之前见他时,说起之前徽州一府六县的夏税丝绢纠纷,还颇有几分谨慎小心,可他召见汪孚林,这三人反而轻松了下来,就真如此自信?
  心念一转,张居正就直截了当地问道:“听你伯父说,你刚到京城那天晚上,把那个四处奔走的帅嘉谟从医馆接走的路上,遇到人拦截?”
  “回禀元辅,正是如此。那时候总共约有七八人拦路。”
  “你那时候除却一个车夫,就只有两个随从,却敢对这些拦路虎嚷嚷杀无赦?”
  这一个问题,张居正问得颇有几分疾言厉色。然而,对这样的反应,汪孚林早有预料,当即不慌不忙地说道:“狭路相逢勇者胜。我那时候没有多想,只知道若不能提起气势,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死是活就要看对方心情了。而有杀无赦三个字,拦路虎就要掂量一下,在京城这种夜禁森严之地真的闹大了,他们是不是能够全身而退?而一旦落入五城兵马司巡捕手里,又是不是真的能够守口如瓶?气势此消彼长,也许就是生机所在。”
  张居正之前只知道汪孚林是汪道昆的侄儿,还不是嫡亲的侄儿,只是族侄,区区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但汪孚林那些在东南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迹,汪道昆没说,他自然不会知道。因此,听到这一番话,他不由得更多了几分注意。
  “那如果他们真的悍不畏死,不达目的不罢休呢?”
  “元辅所说,自然也是一种颇为不小的可能。如若是那样,当然就只有拼命了。”见张居正竟然流露出了几分戏谑的眼神,汪孚林就一本正经地说,“我自然不敢说文武双全,只有两手能糊弄普通人的剑术。但自从当初曾经在歙县衙门一把面粉糊弄了两个太湖巨盗之后,我身上便常备这种突发状况下的自保利器。乱战之时,又是在狭窄的街巷之中,一把面粉撒过去,能迟疑人家片刻,便多几分胜机。”
  咳,咳咳……
  此时此刻,一向狂放的汪二老爷终于憋不住笑,只能低头用咳嗽来遮掩。而待人接物更加稳妥的汪道会则是在心里哀叹,汪孚林难不成没有意识到这是当今首辅,竟然语气如此轻佻?只有汪道昆照旧端坐如山,脸上表情纹丝不动,仿佛心情毫无波澜一般。
  日理万机的张居正原本早已忘了当年徽州府的那段公案。然而,现任徽州知府姚辉祖毕竟是他的人,那桩案子又汇报得相当详细,而高拱提拔的应天巡抚张佳胤也是能臣,于此更有详细上疏,尽管那时候首辅是高拱,可他也还记得那个最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细节。
  “我终于想起来了!伯玉,你这个侄儿,可是当年在歙县衙门和一个婢女手刃太湖巨盗的小秀才?”见汪道昆欠身点头,张居正不禁好笑,“果然,换成别的读书人,怎会在危机临头的时候,还能想到这种虚张声势,外加揣着一包面粉准备阴人的诡谲手段!伯玉你素来行事光明,仲淹仲嘉也都是文学之士,没想到家中竟还有这样出人意料的晚辈,还真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直到这时候,汪道昆才开口说道:“元辅,孚林多智,早年便显露端倪。其实之前徽州一府六县夏税丝绢那场纷争,曾经于徽州府衙有过合议,那时候,我身体不适,便是孚林替我参加的。而且彼时歙县不但有帅嘉谟奔走呼吁,还有不少乡宦支持,因而与其他五县颇有纷争,此中情由,孚林也是亲历者,让他来说,比我说更能说明白。不瞒元辅说,之前假托送年礼下徽州,却由孚林假扮帅嘉谟坐车南行为诱饵,就是他自己提出的。”
  有汪道昆的背书,汪孚林就将早几年的那场夏税丝绢纠纷娓娓道来,一直延伸到近日的那些风波。等到把一系列牵扯和关系都说清楚,他就最后总结道:“我在客栈碰到那群找茬家伙的时候,最初也认为是其他五县专来折辱帅嘉谟的,但口音不对,这些家伙的行径更是可疑,所以当场喝破后,见他们要跑就干脆全都当场抓了,然后送去了顺天府衙。夏税丝绢于徽州一府六县来说固然是耗日持久的纷争,但理应不至于有人胆敢在天子脚下如此放肆胡为。”
  张居正没有立刻开口,沉吟许久之后,他才淡淡地说道:“祖制难改,然而洪武初年的宝钞到现在,可还有人使用?黄册和鱼鳞册也不知道多少年没有重修过,有多少享受优免的豪门大户借此大肆兼并田地,却要那些已经没有地的小民百姓承担赋役,以至于流民越来越多,不少乡村十室九空。如徽州夏税丝绢的这点弊端,天底下还不知道有多少。我一直打算丈量天下土地,让天下赋役更公平,牵一发而动全身,恐怕有人正在背后想看我的笑话!”
  话说到这个份上,汪道昆和汪道贯汪道会不由得全都站起身来,而张居正也借此起身,沉声说道:“此事就到此为止,顺天府衙那边,我会让人打招呼,快刀斩乱麻。帅嘉谟送其回徽州,小小一府的案子便要到两京告御状,岂不是让人笑话地方官府无能?姚辉祖即将离任,无论吏部选的下任徽州知府是谁,他敢不接这桩官司,自有南直隶巡按御史参他。地方的事情,地方解决,朝廷提纲挈领即可。至于那些煽风点火,又或者说兴风作浪的人,自有精通此道的人去理会。”
  冯保可是至今还掌握着东厂,锦衣卫都指挥使刘守有亦是对冯保和张居正不敢违逆!
  对于这样的承诺,汪道昆只觉完全超越了预期,自然不会有丝毫异议。汪道贯和汪道会就更不会多事了,干脆一句话都不多说。至于已经完成了自己任务的汪孚林,正想着此事之后是否就能够享受一段日子的清闲,却不想门外突然传来了禀报的声音:“老爷,翰林院掌院张学士来了。”
  张四维来了?他今天就是为了躲这位以及其他那些翰林院清贵,因此没去许家凑热闹,怎么张四维却到这里来了?
  汪孚林正期望张居正来一句送客,顺便让人领着自己这些人从和张四维错开的路离去,却不想张居正竟是笑道:“子维掌管翰林院,伯玉你这侄儿既然明年要参加会试,见一见他有利无害。来,我们迎一迎这位蒲州才子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张居正竟然对张四维如此毫无芥蒂的态度,汪孚林不由得暗自惊讶。张四维和高拱私交那么好,而张居正则是恨不得置高拱于死地,现在张四维竟是摇身一变又和新首辅蜜里调油,这种改换山头又或者说忍辱负重的能耐,实在太高了吧?而等到他第一个出了书房,看到那个正进院门的容长脸中年人,心里的嘀咕就变成了几分凛然。
  “怎敢当首辅大人出门迎我?”张四维简直不知道今日张居正发什么疯。若只有自己时来这一出也就算了,可旁边还有别人,那别人当中还有汪道昆,这一传出去,高党中人会怎么看他?会不会由此就把他完全打为叛徒又或者小人?而紧跟着,他就瞥见了汪家兄弟三个身边的汪孚林。
  他就是因为听到张居正召见了此人,这才在离开许家之后直接过来的!
  汪孚林当然不会觉得张四维重视自己更过于张居正,可那视线相交之际,他甚至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张四维早就认识自己。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别说他记性好得出奇,只要见过一面自我介绍过的人就能过目不忘,只说张四维一直都是当京官,又怎可能见过自己?
  那种违和感到底是从何而来?
第四九四章
给你让路!
  对于张居正竟然亲自在书房门口迎接自己,张四维显得有些诚惶诚恐,接下来却再也没有往汪孚林的身上多分半点注意力。
  张居正对于张四维的恭敬热络习以为常,至于那绝无仅有的迎接之举,他甚至也没有多解说什么。等到一群人复又到书房坐定,他见汪孚林竟是站在汪道昆身后,一副老实少年的模样,他不禁挑了挑眉,这才对张四维道:“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正好和伯玉家兄弟三个说些闲话,他们又带了本家子侄来见我。子维你看这汪家少年的年纪,不妨猜一猜他如今是何功名?”
  汪道昆即使和张居正是科场同年,可从前他在外任,张居正是京官,往来顶多是书信,可他回京升任兵部侍郎之后,就没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张居正。此时此刻,他忍不住回头瞥了汪孚林一眼,暗道难不成是汪孚林刚刚那面粉制敌的怪论,让张居正暂时丢开了首辅架子,以至于少有地开起了这种玩笑?
  而张四维对于张居正的这种口气,心里那就更加惊骇了。要知道,和汪道昆常年在外不同,他自从馆选之后进入翰林院,就一直都是京官,走的路子和张居正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中进士晚了张居正整整六年,又没有徐阶那样遮风挡雨的老师,所以步伐要比张居正慢不止一筹。
  在他印象中,上一次看到张居正如此平易近人,还要追溯到其尚未入阁的时候!他今天之所以会答应许国的邀约去了许家,正是因为猜到和许家女婿相交莫逆的汪孚林可能会去,谁知道扑了个空,后来得到消息后,便来张府意图试探张居正口风,本以为张居正总应该错开两拨人,谁知却正正好好遇到汪家老的少的一堆人都在这里,看样子竟然和张居正相谈甚欢!
  因此,哪怕他千般滋味在心头,此刻仍是打起全副精神,笑吟吟地说:“看上去应是十六七的年纪,若是平常人家少年,能够中个秀才,那已经是家学渊源,前程可待了,但既然是伯玉兄家中后辈,又带来见首辅,想来定然出类拔萃,是不是今科乡试已经中了举人,明年就要下春闱?还真是年轻啊,想当初我中举,早已是二十三岁了。”
  汪道昆知道张四维能够起复,正因为张居正首肯,此时对方如此盛赞,他连忙摇了摇头:“张学士当年十五进学,名列优等,虽二十三岁中举,却是乡试第二名亚元,孚林岂敢相提并论?他不过侥幸中举,明年下场试一试运气而已。”
  见张四维恭维,汪道昆谦逊,汪孚林站在后头,暗想这还真够无聊的。然而,他却有一种感觉,张四维不像是猜出来的,更像是早就知道!尽管他和张泰徵前后打过几次交道,张泰徵一次都没占到上风,可他丝毫不觉得那位张大公子会吃饱了没事干,对父亲说道在他手里吃亏的往事,既然如此,张四维又怎么会认识他?想到这里,他心里正隐隐约约生出了某个念头,突然就只听有人问了一句话。
  “汪孚林,你自己说,今科会试有把握否?”
  见问话的赫然是张居正,汪孚林顿时在心里哀叹了一声,随即就豁出去了:“回禀元辅,没把握。”
  这样丝毫没有任何犹豫的回答,出乎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意料,汪道贯和汪孚林打交道多些,还有点心理准备,汪道会险些没把眼珠子给瞪出来。张四维抢在其他人之前,似笑非笑地问道:“别的举人来参加会试无不踌躇满志,期望于必中,你却说没把握?”
  “纵使乡试一省解元,参加会试也未必一次能中,更何况是学生?”汪孚林刚刚在张居正面前也都是自称我,这会儿却惊人谦逊了起来,“再者,能参加会试的无不是全天下各府县的精英,很多人比学生多读十年二十年书,资质又不比学生差,若学生豪言必中,那也太小觑天下英雄了。参加会试这种事,有几个人心里真有把握?既然其实没有,那与其自欺欺人,还不如端正心态,如此若是不幸落榜,也就不会自怨自艾了。”
  说到这里,汪孚林又认认真真加了一句:“张学士以为然否?”
  见汪孚林特别诚恳地看着自己,张四维虽很想讽刺,能够想出那种诡计的你真是这么老实的人,可他知道眼下绝对不该再多事,因此便欣然笑道:“小小年纪如此心态,难得。”
  张居正却只是哂然一笑,随即看着张四维,意味深长地问道:“明年会试,子维可愿意分一下重担?”
  此话一出,书房中登时一片寂静。要知道,会试历来是内阁中挑选一位大学士为正主考,然后从翰林院挑选一位学士或者侍读学士为副主考,以张四维如今的官职,正主考是别指望了,副主考却绰绰有余。毕竟,从前张四维还当过会试的同考官,算得上经验丰富。
  然而,汪孚林此刻的第一想法却是,张居正突然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是想张四维当这个副主考,还是不想张四维当这个副主考呢?站在汪道昆身后的他正好能看到对面张四维的表情,却只见那先是震惊,而后是迷惑,再接着则是自嘲。很快,张四维就站起身来。
  “会试乃是国之大事,首辅不宜在此时当着明年应试举人的面,如此玩笑。”认认真真如此劝谏了一句之后,张四维便坦坦荡荡地说道,“我因病辞官回乡,如今因为皇上垂爱,首辅器重,方才得以回朝重掌翰林院,若明年骤然主考会试,实在容易惹人评说,还请首辅恕我冒昧。明年会试乃是皇上登基之后的第一次会试,皇上和首辅应该格外重视,于重臣之中挑选最合适的人才是。”
  这一番话有刚正的婉拒,也有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提醒,就算汪孚林早知道张四维都在万历初年那是最能忍最八面玲珑的家伙,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给人点个赞。因为张居正突然就这么哈哈大笑了起来,那表情分明是极其轻松畅快,显然对于张四维的明白表态并没有什么不高兴。
  “好吧好吧,你这番话我听进去了。”张居正点了点头,继而就看着汪道昆身后的汪孚林道,“你既然说了全力以赴,那便全力以赴去考。对了,仲淹和仲嘉你二人呢,叔侄三人同考,倒也是佳话。”
  “佳话?元辅应该说,我们要真的一起下场,那才是大麻烦,还不如早早避嫌。”汪道贯给了汪道会一个眼色,轻轻耸了耸肩,“我和仲嘉都是几次落榜的人了,今年就不和孚林一块去下场博人眼球了,省得人家说大哥一回朝,我们汪家人就一窝蜂全都跑去考会试。如此一来,考官也能省点心。”
  汪孚林却还是第一次知道,汪道贯和汪道会竟然要放弃明年的会试!这岂不是说,之前对他这一科是否能考中显得很恬淡的汪道昆,实质上竟有很大的期望?大吃一惊的他正想要说什么,结果汪道会抢在了前头。
  “大哥起复之后,我和仲淹一直都随着大哥在任上,松明山汪氏大大小小的事情常常都要孚林奔前走后。难得我们当叔父的给侄儿让一让路,那也是应该的。虽然他嘴里说没把握,我们也不认为他一定能够一鸣惊人,可不试一试怎么知道?”
  汪家二仲虽说都只是举人,但张居正听说二人才名颇高,因此兄弟俩都愿意为侄儿让路,他想起自家那几个儿子,心中不由得有些触动。于是,他欣然点了点头,竟破天荒勉励了汪孚林两句。直到汪家一行四人起身告辞离去,他见张四维有些心不在焉,便笑着说道:“没想到吧,汪家兄弟都肯为一个同族侄儿让路,可见他们对其的期许。我倒也想看看,这个胆大包天的少年是不是真有本事拿下一个进士来。”
  张四维好不容易才挤出一个笑容:“若真的中了,那可是十八岁的进士,历来都凤毛麟角,须知昔日杨文忠公中进士,也已经十九岁了。”
  那小子又岂能和少年神童杨廷和相提并论?
  张居正突然插口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这首诗你可听过?”
  见张四维一时愕然,张居正方才笑道:“我也是今天方才从汪南明口中知道,当初南直隶督学御史谢廷杰曾经摘录过的这首诗,便是刚刚那汪孚林所作,难得就难得在不是吟两句诗就算了,遇事的时候却不发空谈,而是迎难而上。我素来厌恶那些自命不凡便评议国事的生员,这汪孚林倒还扎实,以他的年纪来说,算是很难得了。明年会试他及第与否且不去管,若是天底下多几个务实的,少几个借讲学妄议国事的,那就天下太平了!”
  而那边厢出了张府,汪孚林直接被汪家兄弟三个拽上了骡车。还不等人家先问他什么,他就赶紧团团作揖道:“伯父,还有两位叔父,你们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明年会试我真的是一点把握都没有,你们干嘛要为了我让这一科会试?”
  “我当时是临时起意那么一说,还想着怎么说服仲嘉,没想到仲嘉竟然同意了。”汪道贯见汪孚林先是惊愕,随即脸色发黑,他就笑了起来,“我虽说总共才见过咱们的首辅大人不多过三次,但还是头一回见他肯这样拨冗和你这样的后生晚辈说这么久的话。既然这样,错过机会岂不可惜?最重要的是,张家的长子张敬修,也是明年参加会试。若能与其同科登第,你们俩就又多了一层同年的关系。”
  “没错,错过良机是要天打雷劈的。”一贯正经的汪道会少有地开了个玩笑,见汪道昆但笑不语,他就耐心解释道,“明年会试正主考肯定是吕调阳吕阁老,而副主考既然不是张四维,用排除法来选,人选就有限了。会试题目说不好是谁出,押题也绝不可能,但会试比乡试从某种程度来说,可操作性更大,因为比例高,而且,会试的糊名在评卷后做排名时就会拆开。但十八岁的进士毕竟凤毛麟角,文章绝不能出纰漏,否则就是丑闻。”
  汪道昆看到汪孚林被兄弟俩一搭一档说得无奈至极,他方才一锤定音地说:“你不用有太大压力,仲淹和仲嘉都是和我同辈,入朝为官绝不可能兄弟同朝,但你不一样,年纪小是劣势,但你毕竟和我只是五服之内的族亲,只要考得中,哪怕只是同进士,那也无所谓!”
第四九五章
吃货的春天到了
  见了一趟张居正,居然又撞见张四维,还惹得三位长辈联手,苦口婆心地劝他不可放过这次会试的大好机会,汪孚林想想都觉得压力山大!
  因此,等到骡车在小宅院门前停下,放了他下来时,他无精打采地挥手告别,等这一行人全都走了,他这才疲惫地踏进了门槛。可刚一进门,他就看到外院正有人在忙忙碌碌,搬砖的搬砖,运木头的运木头,那架势仿佛是要拆房子改建似的。他足足站了好一会儿,这才刚刚反应过来,当即大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