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446

  可天知道他自己还背着一个更大的负担,哪里还有工夫帮别人说话!
  而这位庞府尊总算比两位属下县令更老到,在哭穷之后,他却又大谈本地教化的成就,最后邀约汪孚林去濂溪书院参观,大力鼓吹其中教学师资力量之雄厚,学生素质之出色。眼见汪孚林果然表示很感兴趣,甚至和他敲定了时间要一块过去看看,他自觉今天这一趟收获颇丰,当即满口答应了下来。等到汪孚林竟是把他送到了察院大门口,他那种受重视的感觉就更强了。
  “这位小汪巡按可比之前那位石巡按强多了,和气,会做人!”
  而被这位庞府尊称之为和气会做人的小汪巡按,在约定会面的这一天一大早,便出现在越秀山麓的濂溪书院。所谓濂溪书院,并不止广州城中这一所,在广东其他地方也有同名书院,而全天下的濂溪书院,那就更多了。当然,这些同名书院并不是什么连锁教育机构,建成的时候之所以取了这个名字,乃是为了纪念宋时的大儒周敦颐。理学鼻祖周敦颐身为那众多著作暂且不提,一篇爱莲说却是后世人都耳熟能详的。
  而越秀山麓的这座濂溪书院,建成至今却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而其前身,也就是在城中的那座书院却于历经风风雨雨之后改成了广东提学署,这里还是嘉靖二年重修的。每年春秋,这座濂溪书院都会举行祭祀周敦颐的大祭,常常会有提学乃至于知府县令之类的官员主祭,故而具有浓厚的半官方性质,来到广东的学者无不会到这里来讲学。而近期在此讲学的,则是王氏心学流派,也就是浙中派的领军人物王畿。
  说实在的,汪孚林着实没想到,七十开外的王畿竟然会这么好兴致,大老远从绍兴老家跑到广东来。尽管很敬仰这位心学老前辈,但他不是哲学家,读书也是半吊子,所以并不打算先去拜会王畿,而是打着拜访陈家兄弟的借口先去找他们。因为他身穿一身蓝色绢衫,乍一看顶多就是个普通秀才,很不起眼,故而书院里的热心学子只当他是慕名而来,热情带路。
  当他跟着人找到陈家兄弟住宿的那间号房,谢过人之后敲开了门,做哥哥的陈洪昌不禁又惊又喜地说道:“汪兄,你真的来了!”
  “怎么,你觉得我之前是诓骗你们兄弟?”
  汪孚林笑吟吟地和两人打了个招呼,见很小的一间屋子里摆着六张狭窄的床铺,每张床也就是不到三尺,和后世学生宿舍相比,也就是没有上下铺而已。至于每人一张放在床头的木质书桌,却都是被磨得油光水滑,显然是一代一代用的人很多的缘故。因为是平房,屋子里,此时此刻,除了陈家兄弟俩,屋子里又潮湿,竟有一股说不出的霉味。而除去陈家兄弟之外,屋子里还有两个人,看上去却好像年纪都不小了。
  见陈家兄弟有访客,两人用速度极快的粤语交流了两句,其中一个就用官话说道:“今天龙溪先生要讲课,据说府尊也要来听,我们还要商讨几个到时候请教龙溪先生的问题,你们要接待客人就去别处,不要在这里影响我们。”
  陈炳昌看到哥哥陈洪昌似乎想要理论,连忙一把拉住了他,又冲着汪孚林歉意地笑了笑,连忙往外走去。见汪孚林也跟了上来,直到出了屋子,离开已经有点远了,这个当弟弟的才不好意思地说道:“号房逼仄,大家平时都是这样的,汪兄你别见怪……”
  “号房是逼仄,但他们平时带客人回来的时候,却每次都借口要探讨什么要紧的问题,把我们驱赶出来,现在我们有客人,他们却又赶人,还不是欺负我们是外地来的?”尽管身为兄长,但陈洪昌的脾气却比弟弟更急,此时忍不住愤愤然,又冲着汪孚林说道,“他们平时自己人之间只说那让人难听懂的广府话,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一来二去就老是受欺负……”
  对于陈洪昌的抱怨,汪孚林见陈炳昌欲言又止,似乎不那么赞同,他想起自己之前抄着一口广府话时带路学子的热心,也就只是泛泛安慰了人两句,随即词锋一转道:“今天龙溪先生讲课的地方在哪,能不能容外人听讲?我可以去听听吗?”
  一说到王畿讲课,陈洪昌立刻忘记了抱怨,想都不想就点点头道:“当然可以,虽说还有至少一个时辰,但龙溪先生讲课每次都会很多人来,早点去也好!”
  汪孚林当初在宣城时,曾经去参观过罗汝芳王畿讲学过的志学书院,那就是罗汝芳因为听讲者太多而择地重新修建的,而如今这座濂溪书院,从规制上来说和志学书院不相上下,至于那座大讲堂,则是显得一样简陋,除却第一排十来二十张椅子之外,余下的就是一排一排的条凳。眼下时辰还早,第一排用于招待那些贵宾的椅子还全部空着,二三四五排的条凳却已经都被占满了,汪孚林跟着陈家兄弟,好容易在第六排的边缘找到了位子。
  而他们刚刚坐下不久,身后两三排须臾之间也都被坐满了。在这种拥挤的环境中,汪孚林立刻感觉到了燥热,而且,因为人实在是太多,各式各样的气味扑鼻而来,着实够人喝一壶的。为了转移注意力,他只能和陈家兄弟继续小声闲聊,渐渐的,他原本的那个念头更明确了。
  这个弟弟陈炳昌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幕僚人选——哪怕年轻了点,但却胜在朴实而不失谨慎,竟然不像其兄长,好像还懂得当地语言。反正他又不是地方官,他自己就已经足够油滑了,不需要那些老油子师爷!
  这样的闲话家常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他猛地听到背后传来了一声低喝:“陈大陈二,把你们的位子让出来!”
第六六四章
有眼不识汪巡按
  陈洪昌一回头,恰见是自己兄弟二人的其中一个年长室友,身后还带着几个陌生人,看上去不像是濂溪书院的学生,登时眉头倒竖,怒不可遏。这时候,又是陈炳昌一把拖住了他,可这一次当弟弟的却不是息事宁人,而是寸步不让地说道:“讲堂听龙溪先生讲学本来就是凭先来后到入座,我们先到,这位子当然就是我们的!”
  见往日很好欺负的陈二竟表现得这样强硬,那说话的中年人不禁为之一怒,可他也同样顾忌这里人多,若是真的闹起来,自己这几人也少不得会多个仗势欺人的名声。因此,他只能压着恼火沉声说道:“这几位是远道从甘泉书院赶来听讲的,远来是客你们懂不懂?而且,你们兄弟别忘了,当初是谁腾出的号房给你们,还不是甘泉书院来此游学的两位前辈?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们就不懂得礼敬前辈长者吗?”
  见陈洪昌一张脸涨得通红,陈炳昌则是咬紧了嘴唇,汪孚林不禁笑了起来。之前有意坐在最边上的他拍了拍陈洪昌的肩膀,低声提醒了一句稍安勿躁,又把陈炳昌按坐了下来,自己却站起身,不紧不慢地说道:“久闻甘泉书院是当年湛甘泉先生一手创建的,在广东也算是声名赫赫。正因为如此,从其中出来的想也应该是温润如玉的君子,不过是区区一次听讲,他们怎会还需要别人借着远道而来以及年长,来压服本地濂溪书院的学子让出好位子?”
  陈炳昌二人刚刚说话的声音都很小,汪孚林这话却说得不轻不重,至少周遭这几排靠边的人全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见陈家兄弟这室友登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又不慌不忙地说道:“让位本是小事,大可好言相求,以同窗之谊,让个位子给你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却一来就毫不客气喝人让位,不成之后就强词夺理,还不惜拿着同行的人当借口,难道湛氏甘泉书院这莫大的名声,在你这里就成了拿来要挟逼人让座的筹码不成?你怎么对得起你这甘泉书院的几个朋友?”
  汪孚林之前和陈家兄弟不过是萍水相逢,一顿饭吃出来的交情,所以陈洪昌和陈炳昌都没想到,汪孚林的词锋竟然这么锐利。尤其是陈洪昌脾气急,却又不擅长和人论辩吵架,也不知道在室友面前吃过多少亏,这时候只觉得大为解气。而陈炳昌外柔内刚,很少和人这么针锋相对过,这会儿见四周围的人从最初的窃窃私语到发生了一阵小小骚动,不禁暗自替汪孚林着急。
  “你……你……”那中年室友简直要七窍生烟了,哪曾想自己本待赶走陈家兄弟几人,给远道而来的三个甘泉书院朋友找个好位子,也好显摆一下自己的能耐,却反而遭到如此抢白挤兑,甚至一下子落到了最窘迫的境地。气得直发抖的他偏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等回头看到三个朋友那阴沉的表情,其中分明还有对自己的不满,恼羞成怒的他终于脱口而出骂道:“陈大陈二,你们别太得意了,你们心术不正,交接匪类,别以为我不知道!”
  “谁交接匪类?”
  听到这句仿佛是从外头传来的话,汪孚林顿时往后看去,却见是几个儒衫中年人簇拥着两位老者往这边行来。其中一人须发皆白,精神却显得很矍铄,而他身边的另外一个老者年约六十许,那就更加健朗了,身材挺拔匀称,和他对视时,先是一愣,随即便报以会心一笑,不是何心隐是谁?发现这位没有去湖广,而是来了广东,汪孚林心头微微一松,随即就看到了旁边那位见过一面的庞府尊。
  庞府尊约好了汪孚林今日在濂溪书院相见,可在门口却不见人,因为讲学的时间渐近,也就顾不上那许多赶紧先进来了。此时此刻,陪着王畿的他进入讲堂就听到一阵争论,等进门之后恰是发现汪孚林已经提早来了,他登时又惊又喜,连忙快步走上前来。他今天虽是没穿官服,但因为他上任之后对濂溪书院支持很大,常来常往,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认识他,再加上这会儿王畿已经来了,四座学子都少不得起身相迎。
  在连声见过府尊的声音中,陈家兄弟的中年室友见庞府尊径直往自己这边而来,连忙避让到一旁,等看到汪孚林还站在那儿,他不禁在心中冷哼了一声——刚刚在自己面前还逞口舌之利,现如今当着广州知府的面如此倨傲,看你一会儿如何狼狈!可下一刻,他就听到了一声绝对没想到的称呼。
  “汪巡按居然这么早就到了?”
  “濂溪书院乃是广州有名的书院,之前我一直没空前来拜访,今日既是和府尊约好,我就早来了一步。”汪孚林绝口不提刚刚那纷争,和庞府尊打了招呼之后,他就随其来到王畿等人面前,含笑拱了拱手,“在下汪孚林,见过龙溪先生,各位先生。”
  至于何心隐,见其微微摇头,而庞府尊竟然也没有为他介绍,他领会到对方恐怕在隐瞒身份,也就干脆装作不认识,含含糊糊对众人一概以先生称之。
  王畿年纪虽大,人却不糊涂,听到庞知府的称呼,再加上汪孚林的自称,他哪里还会不知道这便是新任广东巡按御史汪孚林?于是,他非常客气地颔首道:“小汪巡按年少有为,实在是让我等老朽之辈惭愧。只怕老朽讲的这些东西不堪入耳,浪费了你的时间。”
  “龙溪先生这样说,我可就无地自容了。我只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当恭聆龙溪先生的教训。”
  见王畿笑得眉眼弯弯,汪孚林与其又寒暄了几句,濂溪书院的现任山长以及几个讲师便盛情相邀他到前排坐——这可是在广州地面上比南海以及番禺县令更加强力的角色,谁敢不敬着?而汪孚林也没有推辞,只在路过陈家兄弟那座位边上时,对瞠目结舌的兄弟二人微微点了点头,却看也没看那几个呆若木鸡的家伙。直到在第一排比较居中的椅子上坐下之后,他还能听到背后传来的窃窃私语声。这时候,粗通粤语技能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小汪巡按?那真的是新任广东巡按御史?”
  “看年纪比我还小好几岁呢!”
  “他中的可是三甲传胪,据说中进士的时候才十八九岁。”
  “这次那个一向瞧不起外地学子的刘贤算是踢到铁板了。”
  至于作为当事者的陈家兄弟俩,则是到王畿开始讲学之后,他们还觉得脑袋晕乎乎的。在小馆子中偶然遇到的热心老少请了他们一顿饭,这还能解释为一见如故的缘分,可是那个他们刚刚还称之为汪兄的年轻人竟然是广东巡按御史,这简直是太颠覆了。在他们的印象中,何尝有过这么年轻的朝廷官员?两人压根没有注意到,尽管身边还空着汪孚林刚刚坐过的那个位子,但他们的室友根本没脸坐,此时此刻竟已经和甘泉书院来的三人一块狼狈退了出去。
  尽管当年应考乡试和会试时,给自己帮了大忙的方先生和柯先生便是王氏泰州学派以及湛氏甘泉学派中人,但因为汪孚林磨砺的主要是应考的八股文以及经史典籍,那两位只闲来讲过一些心学要旨,所以他对心学的了解素来泛泛。
  更何况,如果以左右来算,王氏泰州学派是偏右的,而且其中多有道家思想,讲的是安身立本,顺情从欲。浙中派的王畿却是偏左的,眼下他听着王畿讲的这一套,简直比自由主义更自由主义,他就有些明白为何张居正要禁止讲学了。
  张居正作为朝廷的代表,推崇的是洪武年间严刑峻法的那一套,希望把官民全都束缚在框框架架中,哪里容得下鼓吹自然主义和放任主义的这种异端邪说?他甚至寻思着要不要事后提醒一下何心隐,请其和王畿一样都暂时偃旗息鼓,不要这么四处讲学,可想想这种上了年纪的全都最固执,他唯有在心里快速盘算一会儿该怎么说。
  好在这一趟讲学并不难捱,王畿不是一味照本宣科,而是和后世那些大人物跑到学校做演讲一样,肚子里有货,说出口不慌,旁征博引,有时候还会讲个笑话。又或者拿出自己几十年来见过的某些趣事作为旁证,整整一个时辰的讲学愣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直到王畿终于告一段落,汪孚林就只听背后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问题,显然学子们极其踊跃,对这么一位王守仁嫡传弟子非常崇拜敬重。
  要知道,如今泰州学派的泰斗如罗汝芳、何心隐等人,全都是王学再传弟子,如王畿这样曾经拜在王守仁门下却还活着的已经基本没了,更何况王畿还是独创一派。而且,书院和官学不一样,一部分的学生固然还是想着科场告捷,金榜题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纯粹冲着精研学问去的,对于功名之类的东西看得很淡。
  当一堂课终于完全结束,王畿拄着拐杖离座而起,缓缓下台的时候,庞府尊和这濂溪书院的徐山长慌忙一同上去搀扶了一把。而第一排的众多人也都一一站起身来。因为汪孚林和何心隐的位子隔开了好几个人,直到这退场的时候,两人才真正近距离打了个照面,却还是没机会说上一句话。而今日聚集来听讲学的学生们就没有一个先起身退场的,全都坐在那目送,于是,汪孚林就在再次经过陈家兄弟座位边上的时候低声捎了一句话。
  “一会儿别走开,我去你们的号房找你们。”
  陈洪昌和陈炳昌还来不及说话,就只见汪孚林已经随着那些大人物出去了,顿时面面相觑。虽说这会儿周遭有不少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也有极个别有志于官场的同窗想要上来拉关系,但陈炳昌还是立刻回过神来,拉着哥哥迅速离开,直到已经远远离开讲堂,他才松开手,却发现陈洪昌有些失魂落魄的。
  “那竟然是新任广东巡按御史,分明和我差不多的年纪……小弟,你说那天和我们同桌那个被叫做世伯的人是谁?”
  “我不知道。”陈炳昌也一样脑袋晕乎乎的,摇了摇头后就小声说道,“不过汪巡按都已经说了,我们回房等他吧。”
  “就不知道他们去了哪,按照道理,总不该让他亲自到号房找我们,而是该我们去等候他的。”陈洪昌轻声嘀咕了一句,终究还是架不住今天让室友刘贤吃了个哑巴亏的兴奋,嘿然笑道,“刘贤平时就知道欺负我们外乡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次居然欺负到汪巡按头上去了,我看他还怎么有脸在这濂溪书院立足!”
  另一边,汪孚林正在和书院学子们眼中的大人物周旋。得知上任巡按石御史一步都没踏入过濂溪书院之后,他就知道,今天自己答应庞府尊来这里着实是有些莽撞了,毕竟,这和朝廷如今的整饬学政疏相左,哪怕濂溪书院有半官方性质,只要不是真正的官学,毕竟招人忌讳。但来都来了,他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但徐山长热情相邀他来讲学,他却立刻想都不想就回绝了,用的借口都是现成的,年少侥幸考中进士,哪敢和各位贤达并肩?
  开什么玩笑,让他给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子们讲什么,经世致用,人情练达?
  庞府尊却还在旁边试图帮腔——他自己也是在罗汝芳门下听过课的弟子,哪怕不怎么有名,可凭着是知府,却也来濂溪书院讲过课,所以在张居正那整饬学政疏的强大压力下,也颇为希望再拉上一个人作掩护,尤其是汪孚林这样看上去背景颇雄厚的。然而,别说汪孚林死活不同意,就连王畿竟也打岔道:“对了,小汪巡按刚刚和人似乎在争吵,说的那交接匪类到底是什么意思?”
  汪孚林想到陈家兄弟那同学,顿时心头一动,再加上这是一个天然的借口,因此他故意笑道:“是我前几日偶尔在一家小食肆中结交的两个朋友与人争执,我也觉得奇怪,正想去问问。要是龙溪先生不介意,我先告退去见见他们,一会再来对您讲一讲?”
  “好好,你先去,一会儿再来见我这老头子。”王畿仿佛想都不想就点了点头,等到汪孚林告辞离去,他又借口有些累了,使得庞府尊徐山长这些客人不得不一块告辞离去。直到人都走了,他方才对何心隐说道,“这就是你的关门小弟子?”
  何心隐却干笑道:“就只教了一个月剑术,哪里有什么师生名分。”
  “吕光午可不是这么对我说的,他还说那是他小师弟呢。”王畿说到这里,这才摸着胡须道,“我倒还很好奇他一会儿过来,会给我说什么故事。”
  此时此刻,再度走在濂溪书院中的汪孚林,哪怕还是同样装束,却领受到了集体注目礼的待遇,耳朵还能听到不少窃窃私语。他目不斜视若无其事地径直找到了陈家兄弟的号房,可就在预备敲门的时候,他就听到里头传来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
  “陈二,之前你把那妖女藏在书院的事情,别人不知道,我可清清楚楚!”
第六六五章
妖女?瑶女?
  妖女?
  汪孚林只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下是现实版大明朝,不是武侠版大明朝吧?哪来的妖女?可是,等到他听到下一句话,立刻就明白了过来。
  “泷水县的那些瑶人反叛,肆虐各乡,你知道他们杀了多少人?你救那个瑶女,可你知不知道她的族人杀了多少人?你知不知道这些年的瑶乱,广东十府全都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而为了平定他们闹出来的大乱子,广东十府要加派多少军费?”
  原来是瑶女,不是妖女……
  汪孚林终于弄明白那两个字的意思,同时也明白了刚刚别人口中的交接匪类是什么意思,当下就直接敲响了门。可这一次,屋子里都安静下来足足老半晌,方才有人拉开了门,却是陈洪昌。这位当哥哥的再没有之前看着痛恨的人吃瘪的快意,反而在发现来的真是汪孚林时,脸上还流露出几分惊惶,张了张嘴仿佛要说什么,可当听到汪孚林开口说出了一句话时,他登时颓然低下了头。
  “我在外头都听到了。”
  一进屋子,汪孚林就发现,除了陈家兄弟之外,这会儿对应着这间号房里的六张床,恰是六个人都在。很显然,之前在讲堂硬是要挤兑陈家兄弟让座位的那个室友以及另外三人是一拨,陈家兄弟是一拨。见那人脸上分明流露出恶意的冷笑,他便冲着脸色苍白的陈炳昌说:“陈小弟,正好龙溪先生对之前那抢座位的争端很感兴趣,你们刚刚又说到什么瑶女,你和你大哥跟我一块去见龙溪先生吧,我也想听听,到底怎么回事。”
  陈炳昌没想到汪孚林的口气还是和之前一样温和,一度凉了半截的心终于有了几分热乎气。见陈洪昌又惊又喜地慌忙冲着自己招了招手,他咬咬牙就站起身来上前,可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被哥哥给一把拽了出门。可迈出门槛的一刹那,他就听到汪孚林又开了口。
  “既是同窗,又是同一个号房,将来你们又不会参加同一个地方的乡试,谈不上竞争对手,何必非要如此敌意?哪怕别人做错了事情,提醒也好,当头棒喝也罢,总好过先是仗势欺人,而后发现踢到了铁板,又在背后玩弄这种诡谲伎俩?濂溪书院乃是读书人云集的地方,是让你们好好读书求学的,不是耍弄这种小手段的。我言尽于此,好自为之吧!”
  汪孚林知道他们是故意的,知道他们是故意瞅准了汪孚林过来的时间,故意揭破他救下瑶女那件事的!
  陈炳昌心中感激极了,哪怕他觉得接下来自己兴许会无法在濂溪书院立足,兴许还会造成别的什么后果,可在哥哥之外,在这异地他乡还有人肯这么对自己,他就已经很知足了。直到离开号房已经老远,他瞅了一眼旁边的汪孚林,终于小声说道:“汪巡按,刚刚多谢你,其实我……”
  “我都说了,这件事一会儿见了龙溪先生再说。还有,这里没有别的官场中人,叫汪兄就好,不用那么见外。”
  陈洪昌比弟弟更感激汪孚林的仗义解围,毕竟,这年头广东最敏感的就是一个瑶字,要是那些人真的如愿以偿把弟弟交接匪类这个罪名给坐实了,别说是弟弟,他在这濂溪书院也绝对要无立锥之地了。于是,他拉了拉还要说什么的弟弟,轻轻摇了摇头。兄弟俩一路跟着汪孚林,发觉去的方向是平日里濂溪书院那些夫子休憩的场所,从前他们虽来过数次,但这次要去单独见的人竟是王畿,心中全都有些说不出的紧张。
  尤其是陈炳昌,要知道他还背着一个交接匪类的名声,不解释清楚的话,将来就全完了!
  王守仁自己年轻的时候文武双修,后来方才能够有能力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因此王学弟子中,很多都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别看王畿如今已经是年纪上了七十的老头子了,当年年轻的时候却也一样是任侠仗义的儒侠。眼下他一大把年纪却依旧闲不住,江浙闽越全都跑遍了,这次突发奇想到广东来,一度遭到了家中子侄的强烈反对。最后,还是因为何心隐作伴,再加上何心隐收了两个亦僮仆亦弟子的伴当,他带上了四个强壮家丁,这才能够成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