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4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2/446

  因此,当来到汪孚林面前时,他再也没了从前的隐隐对抗,而是毕恭毕敬地行礼:“掌道大人。”
  “子善,看看这个。”
  虽说广东道现在除却自己仅剩的三个御史当中,汪孚林谈不上什么偏向,在旁人看来已经够一视同仁了。但其他人在他这里没有出过大纰漏,褒奖也好,批评也罢,那都只是非常普通的上司和下属关系。可王继光却不同。挨过他痛批,指使过去翻张家的围墙,这次重病之时又是他出手援救,所以说,如今遇到了事情的情况下,他自然第一个想到就是让王继光去打头炮。
  见王继光接过自己递过去的那张纸,仔仔细细至少看了三遍,他这才开口问道:“你觉得如何?”
  之前汪孚林先后派人打了陈梁和郭宝闷棍,借着张居正的意思把两人收归麾下的时候,曾经在夜访张大学士府时,用了程乃轩从辽东送信过来的借口。而现在,程乃轩让书童墨香拼死拼活把写明了整件事来龙去脉的私信送给了他,还挑明了李成梁的态度,而和程乃轩一同前去辽东的兵科都给事中光懋则刚刚正式送了题本到通政司,却并不是正式勘察结束的结果,而是禀告自己找到了一个长定堡大捷中察罕儿部降人的幸存者。
  就是这个冒死拦了光懋的察罕儿部牧民声称,所谓的长定堡大捷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所谓的察罕儿部土蛮汗派兵入侵,根本就是谎言,实则是陶承喾杀降。
  光懋除了送这么一份奏本,还将这个幸存者由他的一个随从,以及辽东总兵李成梁派人护送,到时候将在山海关等待京城的回复。而与此同时,李成梁的题本也刚刚送到,义正词严地表示光懋找到的人只是个虏寇谍子。
  “杀降冒功,古往今来多了去了。”王继光先是轻蔑地冷笑了一声,随即才仿佛察觉到自己的失态,连忙躬身道:“掌道大人让我看这个,可是有什么吩咐?”
  “之前总宪大人召我过去,给我看了光懋题本的这份抄本,应该晚些时候整个京师就会疯传此事。内阁首辅大人的意思是,让都察院派个人过去,把光懋派人护送的这个家伙接回京城勘问,总宪大人让我推荐个人,我现在便征求你的意见。你虽提过擅长骑马,但大病初愈,再从京师到山海关,这一程路不算很远,但也不算近,更重要的是,路上未必就太平。你若是愿意,我就推荐你。你若不愿意,我就让王学曾去。”
  这要是换成刚进都察院正跃跃欲试的那会儿,王继光面对这么一桩事情,第一反应肯定是思量这天上掉一件重要差事砸在自己脑门上,那是不是有问题,然后则是考虑是否汪孚林又给自己下套,可现如今他几乎根本就用不着细想。他直接点了点头,爽快地答应道:“掌道大人放心,我的病已经都好了,否则哪怕是为了自己将来着想,我也会听朱太医的,好好在家里静养。广东道就我年纪最小,我不去谁去?”
  对于王继光的这话,汪孚林没有评点。其实当初最适合去辽东的本来不是光懋,而是他,可他既然已经知道这场大捷也许是个烂摊子,实在是懒得再和李家父子扯皮,就索性由得自告奋勇的光懋出马,却把程乃轩塞了过去。如今光懋一去就揪出一个漏网之鱼来,他哪里会相信事情就这么巧?要知道,李成梁固然将辽东经营成了自己的后花园,但就和从前有个巡按御史刘台看不惯一样,现在也未必就真的是铁桶一片。
  可是,该提醒的话,他还是不吝提醒一下王继光。
  “路上你不用太赶,却也不能太慢。这件事锦衣卫也会派人跟着你一起去。”看到王继光先是讶然,紧跟着便眉头紧皱,汪孚林就沉声说道,“这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冯公公和首辅大人的意思,你明白吗?所以,这不是商量,是已经定下来不容改变的决定。但是,你是都察院正式的监察御史,不用和那些锦衣卫客气,要知道此行以你为主,他们不管官职是不是比你高,都得听你的。”
  这一次,王继光立刻眉头舒展了开来。虽说厂卫素来是文官颇为痛恨的对象,但只要是顾念名声的文官们,在这些家伙面前都不会露出任何怯意。而且,既然有以自己为主这种名分,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什么了。他也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要是堂堂监察御史竟然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震动天下的大事,整个士林都会翻天的。比较麻烦的,反而是那个光懋派人送进京城的俘虏死活而已!
  “掌道大人可否告知,锦衣卫此次领头的人是谁?”
  “锦衣卫打头的是理刑百户郭宝,我之前在三法司理刑时,和他打过好几次交道。这人还算谨小慎微,你不用担心他会仗着自己在北镇抚司的职司,对你指手画脚。”
  虽说之前他让刘勃去向陈梁打听,发现锦衣卫对辽东之事也不大了解,毕竟锦衣卫十三司是设在十三布政司,辽东都司是个军管之地,并不设锦衣卫的分支机构,但此次是郭宝亲自出马,他在稍稍放心的同时,却不得不顾虑另外一个后果。
  因为郭宝只要知道这次都察院派出去的人是广东道的监察御史,绝对会一心一意配合。然而,只要此行出问题,王继光和郭宝就会一块折进去,这就意味着他连做了两桩赔本买卖!
  汪孚林心中闪过这么一个念头之后,就又加重了语气说道:“北直隶境内从京师到山海关,是从明初沿用到现在的驿道,和某些商人常走的天津到北塘、开平中屯卫、滦州、昌黎、山海关,这条要经过很多城池的通衢大道却不相同,所经之处大多数都是驿站。我再给你一个人,你带上他,在路过蓟州渔阳驿的时候,让他去给三屯营蓟镇戚大帅送一封信。”
  见王继光只是略一思忖,就什么都没问,直接答应了下来,汪孚林却进一步解释道:“光懋和程乃轩既然已经去了辽东,自然表示朝廷对那场大捷有所疑问,李成梁是最最明智的人,应当知道这时候与其捂盖子,还不如把事情解释清楚,横竖他也是因为下头报捷,这才往朝中报捷,并不是他自己杀降冒功,顶了天一个失察处分。但如果是你要押解的这个人,却在你于山海关接手之后,在蓟镇的范围之内出了问题,你觉得会牵扯到几方?”
  王继光在曾经做过蠢事之后,如今不再被利益蒙蔽眼睛,自然就聪明了许多。想到若是自己大老远跑一趟,结果却没能把人囫囵完整地带回来,到时候他这个监察御史必定会被降低评价,可他心中的疑问终究还是憋不住:“可是,把此人活生生地带到京城,当众揭穿陶承喾乃是杀降冒功,这不是更好么?为何掌道大人觉得有人会在入关后半道截杀?”
  “入关之前都是辽东境内,若有问题,不是李成梁的错,也是李成梁的错,所以李成梁亲自派兵护送,绝不会有闪失。而一旦入关,如果此人好端端地抵达了京城,却还另外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他说出所谓真相,朝中有分量的人,比如冯公公,比如首辅大人,比如六部那些尚书侍郎,我们都察院的总宪,佥宪,却全都不相信那套说辞。毕竟,要证明他以及那些死掉的察罕儿部人是真的偷了土蛮汗的牛马,而想要归降,物证呢?人证呢?既然让这么一个家伙到了京师也可能会被质疑,甚至被丢到一边弃之不顾,那么送个活口能够让李成梁倒霉,还是人在入关之后死了,更容易让李成梁倒霉?”
  王继光只觉得心头一沉,可下一刻,他就听到汪孚林再次开口问道:“都已经知道此行兴许不那么太平了,你还敢去吗?”
  如果汪孚林一开始就直接说此行也许有危险,王继光也许还会犹豫一下,但此时此刻,他已经听汪孚林剖析清楚了各宗利害关系,知道风险,却更知道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成名良机,如果汪孚林之前因为他病过一场,而想到的是顾云程又或者是王学曾,他就没这个机会了!
  于是,他立时凛然应道:“掌道大人,您既然都敢推荐我,我自然敢去。放心,您给戚大帅的信我一定带到。”
  只要戚继光肯派人护送,那他还怕什么?那可是天下无敌的戚家军!
  “很好,你立刻准备一下,我这就去回报总宪大人。”
  因为之前已经去了两个兵科给事中,所以张居正此次指名要都察院出人,左都御史陈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汪孚林。可再一想,这只是到山海关接人的跑腿差事,要让可以说是自己左膀右臂,又已经是掌道御史的汪孚林出马,这实在是有点浪费人才,他才示意汪孚林推荐一个人。当听说是王继光时,他还有些不大理解,可汪孚林既然保证王继光能够胜任,他就将信将疑报了上去,很快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答复就下来了。
  竟是照准!
  虽说不知道那是因为汪孚林举荐的人,上头方才照准,还是王继光这个人张居正和冯保很满意,但陈炌也不多想,很快亲自召见了王继光,好好吩咐了一通。尤其是对于锦衣卫随行这一点,他比汪孚林那淡然若定的态度就要紧张多了,一再吩咐王继光要小心谨慎,不要和锦衣卫那几个人起冲突,甚至暗示遇事不如让这些人冲在前头……以至于王继光在告退离开那座都察院正堂时,要竭力掩饰才掩藏得住那一丝不屑。
  汪孚林一个掌道御史,都对锦衣卫毫不放在心上,你陈炌是左都御史,居然还怕麾下御史和锦衣卫起冲突?
  就在这一天晚上,陈梁匆匆给明日就要起行的郭宝传了汪孚林的口信。当听到汪孚林授意,说是在山海关与人汇合之后,务必不要急着护送人进关,而是务必小心各种突发事件,等蓟镇派出兵马护送,再一起走,郭宝不禁大为意外。
  就算真是杀降冒功,李成梁也就是个失察的处分,而谁都知道辽东离不开李成梁,张居正也对这位辽东总兵信赖无比,而陶承喾不过是一介参将,要杀人灭口在辽东就这么干了,还会等到进了山海关再出手?
  然而,心下狐疑的他很快就想通了。
  就和锦衣卫那位缇帅竟敢在汪孚林的家里安钉子一样,这路上出现幺蛾子又怎么不可能?
第八七七章
一脉相承的汪氏风格
  从京师到山海关的驿路,从京师所属的会同驿开始,一直到山海关城所在的迁安驿,总共是十一站,七百五十里,大抵是六十里到八十里一个驿站,每个驿站的规模不等,但都养着二十匹以上的驿马供军情传递,以及朝廷特使来往。而王继光带着几个锦衣卫官兵一路疾驰,自然不比驿站传递讯息的铺兵日夜换马不换人的辛苦,但昼行夜宿,每日至少得疾驰经过两个到三个驿站,到达山海关时,也只不过用了四天,每日疾驰超过一百八十里。
  这还是锦衣卫理刑千户郭宝照顾王继光大病初愈,又是文官,未必那么擅长骑术,否则速度还会更快。
  至于半道上王继光在京城出发之后经过的第四站渔阳驿,借口一个随从身体不适将人留下,郭宝却当成没瞧见。几个锦衣卫校尉也都是他一手挑选出来的,自然也都闭紧嘴巴不多问一个字。只不过如此一来,王继光就成了单身一个人,连个随从都没有,因此入夜宿在驿站时,郭宝就每每差遣校尉帮着送水又或者打打其他下手,总算让第一次出门办这么重要事情,却没有骑术好随从可用的王继光少了几分尴尬,文武两拨人也拉近了一些联系。
  于是,当到了山海关时,同时得到汪孚林授意的他俩和押送那个察罕儿部牧民速宁的一行人汇合时,却是险些吵了起来。
  李成梁派来的那一行人却是好打交道,客客气气把人交割了之后,借口要回去向大帅禀告,走得飞快。然而,光懋派来的那个随从光蒙起初倒还好,可一听说还要等蓟镇总兵戚继光派人来护送他们,立时就说了一番硬邦邦的话。
  “辽东李大帅派人护送也就罢了,不过是自证清白,而且那边驿路靠近边墙,说不定会有虏寇越关进来,可现在既然到了蓟镇,蓟镇长城全都是重新修过的,自从万历三年朵颜部董狐狸被打回去之后,整个蓟镇就再也没有过战事,还要什么护送?平白无故耽搁了时间不说,还让别人说王侍御和各位锦衣卫胆小怕事。”
  王继光又不是掌道御史,平时也就是在大朝的时候又或者那些廷推等等场合见过光懋,只知道那是个愤世嫉俗,嘴巴大到有什么说什么的人,在清流君子当中颇有些名气。可是,光懋身边的一个随从竟然也说话这么不客气,他登时气得够呛。
  见一个锦衣校尉脸色铁青上前一步就要喝骂,他便抢在前头喝道:“光都谏既是上书朝廷,让朝中派人押解这个速宁进京,本宪和锦衣卫官奉命前来,业已从辽东兵马手中将人交割了过来,该怎么走,该何时走,就自有本宪和锦衣卫官商量行事。你不过是光都谏身边的一个家仆,竟敢指手画脚,当自己是朝廷命官了吗?这里用不着你了,你哪来的回哪去!”
  光家这几代虽不算极其显赫,但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因此作为世仆的光蒙不知不觉就沾了几分书香门第的清高,哪曾想今日会遭到这样的屈辱。他没料到锦衣卫还没出面,王继光竟是怒气冲冲地顶了回来,此时不由得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恼怒。总算他还知道自己的身份,好容易按捺下怒火,勉强说了一句自己有命在身,结果迎面而来的又是犹如疾风骤雨一般的奚落。
  “什么有命在身,你接到的不过是光都谏的命令,我等接到的却是朝廷的旨意。国事大于家事,若是你之前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身份,本宪念在你从辽东过来一路辛苦,也不是容不得你一同入京,可你既然连上下尊卑都不懂,那就容不得你了!郭百户,你意下如何?”
  郭宝看光蒙那就更加不顺眼了。但既然有王继光强出头,三言两语把人骂得体无完肤,他自然约束属下冷眼旁观,直到此时听到王继光出言相问,他这才嘿然笑道:“王侍御说的极是,我当然是赞同的。光都谏自己不能亲身护送,派个随从跟着辽东兵马把人送到了山海关,接下来一程自有王侍御和我们这些锦衣卫的兄弟,等到蓟镇戚大帅那边也有人过来,再启程那自然更加稳妥。”
  “你们……”
  光蒙好容易才咽下都快迸出嗓子眼的尸位素餐四个字,好半晌方才愤愤说道,“既如此,那我就回去向我家老爷复命便是。从山海关到京师这几百里路,就要靠各位兢兢业业了,别到时候人出了什么问题,却又来找我家老爷!”
  眼见人僵硬地行了个礼,随即转身拂袖而去,王继光怒极反笑道:“看看,有其主必有其仆,不过是一个家仆,竟然也当自己是那些清流君子了!”
  这要是换成从前,自己致力于成为清流君子中一份子的时候,就算打死王继光也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可现如今他却想都不想就说了。
  而如果听到王继光这话的人换成是别个朝中文官,兴许还会有别的反应,可在郭宝这种人的立场,他也素来讨厌那些喜欢装模作样的清流,这会儿竟对王继光生出了几分知己之感,竟是笑着附和道:“王侍御这话还是小心些,万一被外人听见了,挑不出你政绩上的毛病,就指摘你的品行操守,这种事某些人最在行了!”
  两人一搭一档,不远处大步离开的光蒙差点没气炸了肺,只能在心里暗自大骂什么样的头带出什么样的兵,要不是汪孚林本人便是狂妄自大的家伙,又怎会力保王继光这样无德无行的下属?
  而王继光和郭宝历经了这么一场小小的风波,彼此之间却仿佛更亲近了几分,再不像离京时不过象征性点了点头。接下来,两人方才把目光投向了那个速宁。虽说他们只是来接人,并没有审问的权力,但既然一个出自都察院一个出自锦衣卫,平日理刑多了,问话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了几分质询的味道。奈何他们不管怎么问,那速宁张口就是一连串他们完全听不懂的话,郭宝便有些后悔没调个精通蒙古语的下属过来。
  吩咐下头几个锦衣校尉先把人好好看住之后,郭宝方才对王继光说道:“刚刚光懋的那个随从说了那么一通话,耽搁时间我倒也不担心,毕竟上头并没有规定我们必须几日把人押解到京城,我只是担心这山海关城乃是人员进出的重镇,若是一直在此拖延下去,实在是不大方便。
  如今既然已经把那个碍眼的家伙给打发走了,依我看,刚刚是山海路参将吴惟忠陪我们来的,干脆去请他派兵护送我们一程如何?横竖蓟镇就是派人来,也应该走的是这条驿道。听说他和王侍御你的上司,广东道掌道御史汪大人有过一面之缘。”
  如果是汪孚林人在这里,他必定会说,何止一面之缘,吴惟忠那时候因为对戚继光和汪道昆之间的关系大为好奇,留下他东拉西扯,到最后两人竟是改口以叔侄相称。而在场两人当然不知道这一点,王继光还是第一次得知汪孚林和吴惟忠的关系,他也觉得山海关城内人员混杂,若是一直呆着等戚继光的兵马,也未免有些不便,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人什么时候到。所以,郭宝这么说,他便从善如流地答应了。
  等到一文一武再次见到了山海路参将吴惟忠,把话一说,这位出自义乌,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功劳赫赫的中年将领沉吟了好一会儿,最终说出了一个折衷的法子:“这样吧,我把我的家丁调拨十个给你们,毕竟,军中兵马不得上命不得远调,戚大帅军法严明,我却不敢违背。
  而且,不是我不肯多调人,而是驿站的马匹全都是有数的,若是我派给你们的人也调用驿马,万一有紧急军情,驿马不够用就麻烦大了。而军中马匹也一样有数,一人双马已经是极限,总不能让人走路护送吧?更何况,人太多驿站屋子却也不够住。”
  只有十个人,十匹马,这虽说和王继光以及郭宝的期望有些距离,但想到辽东兵马李成梁便是把精锐全都给招进了家丁队伍中,甚至好几个将领也都是从家丁提拔起来的,吴惟忠身边充作亲兵的这些家丁应该也差不到哪去,他们俩对视一眼,索性答应了下来。
  等到见到这十个人,他们更是放了一大半的心。
  毕竟,那一个个都是年约三四十,身强体壮,看上去武力超群的精兵强将,再加上随行的四个锦衣校尉,押解区区一个鞑子,怎么也该够了!
  “今日天色晚了,明日再出发吧!”
  从山海卫城的迁安驿,到抚宁县的榆关驿,再到永平府的芦峰口驿,一行人第一天走了一百二十里。虽是远远比来时速度慢,但那是因为来的时候只有那么几个人,回去的时候押着个语言不通的速宁,随行的人数又多了,没那么多匹马可换,要爱惜马力,因此王继光和郭宝商量之后,就定下了每日驰驿一百二十里,经过三个驿站的日程表。
  当众人抵达芦峰口驿站时,郭宝一下马便直接将缰绳丢了过去,直截了当地说道:“把正厅和后厅全都腾出来,朝中紧急公务!”
  驿站的驿丞在郭宝等人来时就已经见过了他们,知道是朝中特使,此时见一行人又多了十个随从亲兵似的人,不由得暗自叫苦,只能上前小心翼翼地说道:“郭爷,小的之前没算到各位会这么快回来。后厅已经住了刚刚离任,听说要回京升官的抚宁卫指挥使,您看……”
  如果先入住的是文官,那么郭宝在思量过后,兴许还会退让一步,可听到是武官,他就立时眉头一挑道:“都察院和锦衣卫办理皇差,你还敢讨价还价?不管后厅里头住的是谁,立刻腾房子,没商量!”
  驿丞想到郭宝那几个锦衣卫的身份,登时恨不得重重打自己一个嘴巴子,心想他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和这些凶神恶煞的家伙讨价还价?挤出一个笑容的他正寻思着是不是腾出自己的屋子来给那位即将高升的抚宁卫指挥使住,可就在这时候,偏偏就只听到里头传来了一个恼怒的声音。
  “是谁嚷嚷什么腾房子?”
  随着这声音,一个身高八尺的彪形大汉直接冲了出来,即便郭宝在京城也不是没见过身材魁梧的,却也被这条又黑又壮的汉子给吓了一跳。
  然而,他随即就反应过来,自己堂堂锦衣卫出来的理刑百户,还怕了这等只有武勇之力的武官?他伸手挡住几个校尉,怡然不惧地走上前去,冷冷说道:“本官锦衣卫北镇抚司理刑百户郭宝,奉旨和都察院王侍御出皇差,让你腾房子天经地义!”
  要是别人,听到锦衣卫以及奉旨皇差几个字,立时就退避三舍了,但那彪形大汉仿佛是个夯货,不但不退,而且还逼上前来,竟是一把揪住了郭宝的衣领:“他娘的,就凭你这话就想打发走老子?别人怕锦衣卫,我可不怕!”
  郭宝这才闻到这大汉嘴里冒出的酒气,顿时后悔不迭。他正想招呼麾下校尉出来帮忙,不想对面呼啦啦冲出来好些个军士,不但拦住了自己那些属下,而且就连吴惟忠派来帮忙护送的那些人也都给冲散了。那一瞬间,他方才想到押送的速宁,可却已经不由自主地被那大汉给生拉硬拽进了驿站。
  眼见驿丞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郭宝伸出右手想去抽刀,又想大叫大嚷,可还没付诸实现,他就听到耳畔传来了一个很低的声音。
  “是戚大帅接了汪掌道的信,这才派我来的!”见郭宝一下子停止了挣扎,那大汉顿了一顿,就继续说道,“一会儿我假作酒醒,给你腾房,明日再和你同行,路上不理不睬也行,冷言冷语也行,总之就装作深仇大恨,想来若是万一有人图谋不轨,一定会认为我不但会看着你们倒霉,说不定还会帮着对方脱逃,所以就能趁机出手。”
  郭宝如释重负的同时,心里却也忍不住生出了一个念头。眼下的局面带着浓浓的汪氏风格,不会是汪孚林给戚继光出的主意吧?
  虽说知道这大汉是汪孚林通过戚继光弄来的,他不能也不该计较这番冲突,可他还是忍不住问道:“眼下这么乱,你就不怕有人趁乱出手?还有,你让我怎么相信你,戚大帅手令呢?”
  “我既然在这芦峰口驿守株待兔,自然是有万全的把握。速宁那边我自有安排,你尽管放心。”说完之后,他便直接把戚继光手令往郭宝怀里一塞,“眼下没工夫,回头你慢慢看,除了那位王侍御,其他人你先别说,需得防着有人走漏消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2/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