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御明(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510

  这一世因为他的出现,吴三桂已在辽东健儿营中,接受着残虐的训练、教育,与曹变蛟、曹鼎蛟等精英少年在一起。
  但是让他万没想到的是,因为四国公辅政分权的缘故,朱纯臣居然会搞裁撤精简驿站的提议,这也就使得大明很多驿站体系都受到了很大冲击。
  由此也使得在银川驿站当差的李自成,恐也还是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来。
  至少赵宗武在派人前去寻找时,可得到的结果却是未找到李自成他们。
  历史大势的矫正性的确很强。
  听了朱纯臣的话后,赵宗武便明白他是什么意思,“成国公,且不说其他,单单是这一次陕西民变,朝廷调拨银饷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就不要再想着自己分内有多大的难度,现在还是多考虑考虑如何尽快平息这场暴动吧!
  陕西距京城有千里之遥,即便是快马加鞭赶来,恐这一来也耽误了不少功夫,这文书中讲的情况,此时恐要更严重几分。”
  与三位没有打过仗的平常人在这分析战局,这对赵宗武他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一日会带来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更何况在陕西有很多个一日,那兵势一旦起来,足以造成摧枯拉朽般的毁灭。
  为什么说大明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一步步下滑?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明对于地方的掌控已经到了最虚弱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士绅管控欺压着地方,这也使得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那是越镇压越势大,越镇压参与起义的人越多!
  而这也形成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循环。
  徐希对此却质疑道:“定国公,你不要以为我们没打过仗,就不清楚打仗那点事,就算那贼民有几分势力,我大明在陕西的兵马也足够抵抗一阵子,总不能说这贼民造反了,我大明地方军队就没有任何的反应吧?!”
  无知啊……
  让赵宗武心中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质问,自以为自己懂些什么,就觉得专业的人,讲的话都是存在着很大漏洞的,而他却在心中不断坚信自己讲的这些……
  与此同时,就在赵宗武他们在文渊阁商议着的时候,朝廷的官员,尽管说在内阁当值大学士李国的劝说下离开了,可这人的心思终究是不可能断的啊,而且陕西爆发民变,这对于他们是最至关重要的事情。
  “你们说陕西爆发民变,这一次的根由是因为什么?总不能是因为英国公他,对陕西地界出现的灾荒并未放在心上吧?”
  “这件事说不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陕西巡抚胡廷宴已经身死,这从侧面也反应出该次民变的规模小不了!”
  “唉!这两年的大明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上天总是降下这么多的浩劫,在前年出现的大爆炸,至今都让老夫心有余悸!”
  “谁说不是呢?大明近几年接连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恐是上天要下来什么启示吧……”
  因为陕西出现的剧变,使得朝中大臣对此也是议论纷纷,诸多小的势力聚集在一起,齐齐议论着这样一件事,而不过半个时辰,整个京城都传开了陕西爆发民变的讯息。
  在京城这一核心圈,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传的秘密,因为到处都是能传递出讯息的传声筒,更因为这样也使得京城百姓陷入震动之中。
第050章
豪横的赵宗武
  “平国公!你让本公提醒你几次?本公在辽东与建奴搏杀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个娘们肚皮上玩枪呢!
  本公方才讲的句句皆真理,如果你非要跟本公争辩什么,那本公还真不好劝说什么,毕竟想要装睡的人,那谁都不可能叫醒!”
  面对徐希这等蠢笨的质问,赵宗武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扯皮上,同时他也不想让张维贤、朱纯臣也加入到这无用的扯皮之中,所以便态度强硬地说道。
  面对赵宗武这般强势的回答,性情乖张的徐希不能忍了,当下便反击道:“定国公!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本公虽说没有领兵打过仗,但是该动的常识还是知道的,你说陕西会出现大的变动,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本公相信大明地方军队,能够镇压住这股老弱组建的农民军,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谈何造反一说?”
  对于徐希的无知,赵宗武那不想在多说其他,但为了能够尽快想出解决办法出来,他必须要打掉徐希的这股嚣张气焰,不然接下来他谋划已久的事情,就不能顺利的开展了。
  在京城的这段时间,性情豪爽的赵宗武,慢慢的也有了权臣的味道。
  当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都是被现实所逼迫的。
  他如果不提前考虑这些,不提前思索如何获取更大的权柄,那么就会被张维贤他们出招架空,而一旦自己手中的权柄不顶用了,那么下一步他这个辅政国公的头衔,就会被张维贤他们想尽办法给去掉,由此就会陷入到更大的被动之中,甚至于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会捏在张维贤他们手中。
  这对于赵宗武他来说,绝对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本将自身气势一直收敛的赵宗武,此时尽数放了出来,这在战场上杀过人,与没杀过人,就是有着天壤之别。
  让赵宗武那凌厉的气势,铺天盖地的冲向徐希时,徐希却愣住了。
  徐希他万没有想到,原本平和的赵宗武,居然还会有这样的一幕,更没有想到赵宗武会这般怒视的盯着他。
  “平国公,你挨过饿吗?你懂得肚子里几天不吃食物,那火急火燎的暴躁情绪吗?你懂得人会因为饿的受不了而暴起吗?
  你见过饿红眼的百姓,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而异子相食吗?
  你见过为了争夺一个馒头,而杀掉身边人吗?
  你见过?”
  赵宗武没有跟徐希,讲任何有关战场的事情,而是态度坚决,且气势凌厉的向徐希质问着。
  而这些他在征战辽东的时候都见过……
  正是因为见过这些事情的发生,也更加让他在心中坚定,一定要让华夏一族走一条没有饥饿,有尊严的道路。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心中这么坚定的,想自己当皇帝的原因所在。
  因为没有人能够无条件的去相信一位权臣。
  最现实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曾经他与张维贤他们,为了扳倒魏忠贤他们,而组建起来的友善联盟,但是现阶段却因为种种变故,最终使得先前存在的种种友善都已经消失,而造就这一过程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权力向来都是自私的存在。
  “我……”面对赵宗武这般凌厉的质问,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场面多的徐希,结巴了,根本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于他从内心都想远离赵宗武,因为方才他在赵宗武的眼神中看到了杀气。
  见赵宗武这般,在旁的张维贤、朱纯臣也都吓住了,为了缓和气氛,经历过种种的张维贤很快就平稳了心神,接着便道:“定国公,平国公他也就是发表下自己的意见,没有必要生这么大的气。”
  听了张维贤的话,赵宗武却冷笑道:“本公没有时间解释这些,根据本公的经验,当前陕西境遇恐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说我等不能尽快想出相应的对策,那么你们就等着整个关中大动吧。
  到那个时候,朝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而我等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会越大,本公猜想这朝中恐有一些人心中,便已经有了不同的想法,如果你们想继续这样耗着,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不了本公还回辽东,继续征讨没有被铲除掉的建奴势力!”
  要不说赵宗武最坏了,这最后一句话,明显就是在将张维贤、朱纯臣、徐希他们的军,赤裸裸的表明,老子就算是没了这辅政国公的头衔,还能确保一定的权势,但是你们要是没了这辅政国公的头衔,恐怕又要过原先那种日子了吧。
  这由俭入奢易,但由奢入俭难啊!
  权力也是这般道理。
  习惯了耀武扬威的场面,恐突然间成了无人问津的存在,这巨大的心理落差,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呵呵。”张维贤抚须笑了起来,接着便道:“定国公你真会说些,我们没有要耽误平叛,只是这突然间出现这等事情,因为没有经历过兵乱,这心中多少有些难以接受。
  现在听你这么一说,本公这心中也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陕西剧变,我等一定要处理的,并且还要尽快的处理,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彻底铲除掉!
  不然这对于大明的江山社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我等也对不起大明的历代先皇啊!”
  这老油条不愧是老油条,既然见赵宗武态度这般强硬,那么他肯定选择相信啊,毕竟赵宗武他可是正经八百的武夫出身,那可是靠着最坚硬的功勋,才坐上这定国公的交椅的。
  听张维贤这么说,在旁的朱纯臣也是随声应和。
  也因为赵宗武这般坚决的态度,使得辅政国公内部意见出现了统一,至于吓傻了的徐希,那说不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大义上得到了一统,那么接下来赵宗武要做的就是逐步诱导张维贤他们,因为他这一次想跳出京城,直接领兵去平定陕西民变,通过这样的历程,逐步控制九边,获取更大的兵权!
第051章
定国公,这是你的分内事啊!
  场面一度陷入寂静。
  因为各方对陕西爆发民变这件事,所持态度皆不一样,再加上在这中间,本来就掺杂着太多的利益,也就使得张维贤他们在盘算着。
  “本公看你们也不想出这个头,那么此事就由本公,来具体提一些意见吧!”看了眼沉默的张维贤、朱纯臣、徐希三人,赵宗武眉头紧皱道:“当前的这种局势,朝廷必须要遣派得力大将,统率精锐之师,以雷霆之势镇压!
  不管在这过程中,经历怎样困难的事情,都必须坚定不移的消除贼酋,唯有将主脑尽数斩杀,那么这轰轰烈烈的暴乱,才有可能被彻底平息。
  而在平息暴乱的过程中,必须要兼顾陕西本地赈灾,只有真正确保陕西本土,能够有自我供应的能力,不然大军在前方剿匪,后方却因灾年混乱不堪,这样只会造成更大的暴乱!”
  赵宗武的剖析,是最客观的那种。
  虽然陕西本地具体发生了怎样的灾年,朝廷或许没有清晰的预判,但是若按照赵宗武的这种方式,尽管说在这过程中需要兼顾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如果能够借此机会,对陕西本地进行重新梳理,那么也不失是一个良策。
  但不是谁都能办到赵宗武讲述的那种程度的。
  尽管说有四国公辅政,武将的地位有所上升,可是这终究有百余年间的沉淀,并不是谁都能平定这种潜意识的东西的。
  因此在赵宗武讲完这些时,张维贤、朱纯臣都在心中思索,这朝中亦或地方,究竟有谁能够担此重任。
  更不要说陕西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本身良田就那么多,再加上天降旱情,这更给这座贫瘠的土地平添了诸多烦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